第一章 概述
张吉怀铁路位于湖南西部,其北端衔接黔张常铁路,南端沟通沪昆客专、怀邵衡铁路,可连通渝长厦高铁,地跨张家界市、湘西州、怀化市等3市州,张家界市永定区以及湘西州永顺县、古丈县、吉首市、凤凰县和怀化市麻阳苗族自治县、鹤城区等7个县市区,线路全长 246 公里,其中桥梁168座58.3公里,隧道124座160.5 公里,桥隧比 91.87%,誉为“最美高铁”。全线设张家界西、芙蓉镇、古丈西、吉首东、凤凰古城、麻阳西、怀化南车站 等7 座,其中芙蓉镇、古丈西、吉首东、凤凰古城、麻阳等 5 座为新建车站,动车存车场 1 处;为设计时速 350 公里的双线高速铁路。2016 年 12 月开工,2017 年 9 月全线开工建设。2021年7月28日全线送电成功,7月29日-30日热滑运行,8月9日首趟动车组检测车以160公里时速上线试跑,8月13日综合检测列车运行时速首次突破300公里,8月21日综合检测列车运行时速达到设计时速350公里,8月24日首次以385公里时速检测而超过设计时速10%。
张吉怀铁路沿线有16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色、绿色、古色旅游景点异彩纷呈,是串联湘西奇山异水和民族风情的黄金旅游精品线路,将湘西人文地理、经济发展全力推向新的高度,是造福于民的开放之路、希望之路、幸福之路。建设立意于让广大旅客乘最美高铁、赏神秘湘西,助力大湘西地区加快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建成通车,连通了沪昆客运专线和渝长厦高铁,完善了湘西快速铁路网络、环省快速铁路网,标志着湖南14个市州全部迈入高铁动车时代,融入了全国高铁网,助力了文旅产业发展、承接产业转移、乡村振兴,对湖南省深度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省“三高四新”战略实施具有重大意义。
第二章 张家界西站(既有站)
张家界西站位于张家界市永定区沙堤街道境内,以“奇峰叠翠、廊桥百里”为理念,车站整体外观呈山峦起伏状;同时也秉承了“站城融合、一站一景”理念,以民俗元素作为主流元素,凸显张家界特色。张家界西站站场规模为7台17线,其中张吉怀场3个站台。站房为线侧平式,设10m宽旅客出站地道1座,12米宽旅客进站天桥一座。站房建筑面积为28000平方米。
张吉怀高铁加速和放大都市经济圈同城效应,平衡交通圈、经济圈,加强永定区同其他地区的联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增加交流、拉动经济、推动就业,将促进永定旅游、沿线产业的升级,推进沿线城市规划的重新布局。
第一节 永定区历史沿革简介
一、基本情况
张家界市永定区地处湖南省西北部,武陵山脉腹地。位于东经110°40′-111°20′之间,北纬28°52′-29°48′之间,东临慈利县和常德市桃源县 , 西抵湘西自治州永顺县 , 南接怀化市沅陵县 , 北与桑植县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所在地武陵源区接壤。
永定区土地总面积 216903.31 公顷,其中耕地面积 31123.34 公顷。境内有澧水和沅水两大水系,澧水干流长96.8千米。永定区降水量较为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400毫米左右,年降水天数约150 天。森林面积 12.4 万公顷,森林覆盖率 73.13%。
永定区常住人口为517595人,男性人口占比50.85%,女性人口占比49.15%。是湖南省少数民族聚居区之一。汉族、土家族、白族、回族、瑶族、彝族、满族、蒙古族、壮族、侗族、维吾尔族、水族、黎族、布依族、朝鲜族、佤族、藏族等民族分布全区。少数民族人口40万余人,占总人口的83%。2020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230.7亿元,年均增长7.45%。地区生产总值总量占全市比重接近一半。
二、历史沿革
永定区历史悠久。7000多年前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周时属荆蛮,春秋战国属楚黔中地。秦置黔中郡慈姑县,汉初置武陵郡充县。三国、南北朝先后置天门郡、北衡州、崇州、临澧县、崇义县。唐、宋、元代并入慈利县。明初设大庸县,旋废,仍属慈利县,在境内置军事机构大庸卫,1389年改为永定卫。清雍正八年撤卫置安福县。1735年置永定县。民国三年改名大庸县。1985年5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大庸(县级)市。1988年5月18日大庸市升格为地级市,1994年4月4日更名为张家界市。自建立地级市以后,原大庸(县级)市改为永定区。永定区是张家界市治所在地,是张家界市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五四运动时期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一批思想激进的大庸籍青年学生受革命思潮的影响,奔赴外地,出国勤工俭学,秘密参加共产党和共青团组织。大革命时期,大庸各族人民积极投入工农运动,支持北伐战争。1926年,共青团湖南区委派共产党员宋先礼来大庸筹建共青团组织,4月成立了共青团大庸县特别支部。1927年3月成立县总工会、学生联合会,4月帮助国民党成立县党部,7月成立县农民协会。工农运动在大庸迅速蓬勃兴起,矛头直指土豪劣绅和封建地主。马日事变后,刚刚兴起的大庸工农运动惨遭扼*,但大庸人民的革命斗争并没有停止,在党的领导下,又开始了新的战斗。
土地革命时期,大庸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之一和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委、省军区所在地。1934年10月28日,红二、六军团从重庆酉阳南腰界出发,向大庸等地挺进。 11月24日,红军攻占大庸县城。贺龙、关向应、萧克则率领红军主力乘胜挥师南下,继续发展湘西攻势,策应红一方面军长征北上。1934年11月26日,在大庸县城天主教堂建立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及省军区、省革委。1934年11月,成立中共大庸县委和县革委。各级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成立之后,继续发展党员,进行土改。1935年1月27日,丁家溶会议批判了夏曦执行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任弼时号召全体党员积极行动起来开展党内思想斗争,从此红二军团的面貌焕然一新。根据中央和军委1935年2月11日的指示,成立了湘鄂川黔军委分会。自1935年1月至10月,大庸县扩红2000多人。大庸县游击支队发展到1600多人。各区乡共成立游击队43支,并建立了党支部。成立了大庸县独立团和第一军分区。党领导的这些独立团、营、游击队,在发展游击战争,清剿地主、土匪武装及配合主力红军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5年1月下旬,湘鄂两省敌军分六路纵队同时配备8个师的兵力为外层封锁线,“围剿”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为了扭转这种被动局面,省委向广大干部战士传达了遵义会议决议的精神,并制定突破中间李觉部于大庸后坪一线,然后转击两翼,各个击破敌人的计划。1935年3月20日至21日,鸡公垭战斗,毙伤敌军近1000人,红军伤亡700多人。党领导根据地军民进行反“围剿”的斗争,在半年多时间内,进行大小战斗30余次,生俘敌纵队司令以下军官200多名,士兵1万人以上。红二、六军团主力发展到2万多人。
红二、六军团反“围剿”斗争的胜利,完成了策应红一方面军长征北上抗日的任务。1935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在桑植举行红军长征誓师大会。主力部队于19日晚开始长征,途经大庸县境内,21日,红二军团到达阳湖坪,红六军团到达黄家铺。21日下午,先头部队到周家坊,国民党军十九师周昆原团及民团许子义部,阻扰红军渡河。红军突击队,抢占有利地势,炸毁敌碉堡,红军立即涉水过河,工兵部队在杨柳铺渡口架起浮桥渡河,将敌周昆原团和民团歼灭。22日,红军冒着敌机扫射完成强渡澧水的任务。红军冲破澧水、沅水封锁线,直插湘中,进入贵州,到达陕北,直至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第二次合作。1937年5月,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派共产党员毛传德到大庸,发展共产党员,介绍进步青年赴延安抗大学习。1939年8月,陈楚回大庸开展工作,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广泛宣传党的全面抗战正确路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为大庸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发挥了重要作用。
解放战争时期,南下大军解放大庸接管建政。大庸在解放前夕,国民党反动派政治腐败,官匪勾结,造成社会动乱,大庸人民渴望着翻身得解放。中共慈利地下党对谢叔周进行策反,未能成功。解放军第四十七军遂决定武装解放大庸。1949年10月16日取得全歼守敌一二二军,俘敌4000余人,一举解放大庸的辉煌胜利。在解放军进军湘西北的同时,10月19日南下干部随军挺进大庸,成立了以张宏光为*的中共大庸县委员会,开展接管建政工作。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在党的领导下,永定优秀儿女投身革命的光辉业绩将永垂青史。像范子瑜、覃辅臣、李吉宇、黄明清、许义华、樊长松、张宏光、侯青芝等老红军就是大庸优秀儿女的代表。任弼时、贺龙、萧克、王震、袁任远、廖汉生等100多位党和国家*及将帅曾在这里浴血奋战或工作过。还有刘志高、周志斌、刘光明、贺荣华、王烈、周玉珠等红军团职以上干部牺牲在永定,全区有据可查的革命烈士近2000人。永定的山山水水留下了先烈们的足迹,永定的一草一木浸透着烈士的鲜血。永定人民永远怀念为永定的解放作出贡献的先烈们,永远铭记这段光照千秋的历史。
第二节 永定区红色、绿色、历史文化旅游景点简介
一、红色旅游
永定是革命老区,在这方红色热土上,贺龙、任弼时、王震、关向应、萧克等无产阶级革命家曾浴血奋斗过,这里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策源地,留下了丰富的革命史迹遗址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正是革命根据地红色革命精神的承载体和写照,既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也有旅游价值,也诠释着那段英雄的岁月。大庸有5万多人参加革命,6000多大庸人民的优秀儿女参加红军,2万多人为革命牺牲,解放后追认为革命烈士的2082人,产生了覃辅臣、覃金阶、覃星北、罗玉清、胡海云、李吉宇等红军早期指挥员。现存革命遗址遗迹62处、革命纪念设施4处,其中有19处红色革命遗址被《湖南省革命遗址通览》收录。如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委会、省军区旧址(纪念馆),大庸县委、县革命委员会遗址,鸡公垭战斗遗址,任弼时大溶溪办公住房旧居,大庸革命烈士纪念塔(张家界烈士陵园)等。2019年3月6日发出关于公布《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一批)》的通知,确定了15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永定区被列入湘鄂西和湘鄂川黔两个片区,是湘鄂川黔片区48个重点区县之一。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位于市区解放路,原系1918年修建的天主教堂。1933年冬至1936年春,任弼时、贺龙、关向应、萧克、王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建立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1934年11年24日,任弼时、贺龙等率领的红二、六军团解放大庸,先后在此建立了湘鄂川黔省委、省军区、省革命委员会,领导根据地军民开展了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沉重打击国民党反动派,牵制敌军,成功策应中央红军长征,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卓越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原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命委员会、省军区旧址先后被列为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缅怀先烈功绩,弘扬革命精神,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永定区委区政府对旧址进行修复,同时修建纪念馆楼,现纪念馆设有三个展室,陈列着223幅大型图片和100多件实物,再现了当年根据地军民浴血奋战的光荣历史。
杨家湾革命旧址:1934年红军东征胜利,解放了桥头。这一年红军在桥头境内发生多次与国民党军队的遭遇战,至今战场遗址犹存。据初步考证,1929年3月至1935年11月,贺龙曾率部四次转战桥头,开展革命活动。1935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从桑植出发长征,经过桥头踏上万里长征之路。贺龙驻杨家湾早期革命活动旧址位于张家界市永定区桥头乡熊家逻村,是贺龙元帅在大革命时期和湘鄂边、湘鄂西以及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时期,曾经居住和开展革命活动的老房子。贺龙红军长征以后,当地群众将这栋老屋保护到现在。2018年12月,贺龙驻杨家湾革命活动旧址被认定为永定区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市开展党性教育基地。
北社区苏维埃政府旧址:郑家坪村汤家岗组的一处民宅,为北社区苏维埃政府旧址,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听村里上一辈的老人说,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王震前辈曾在这处老宅办公。在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这里也曾是一片鲜红的土地,而王震前辈的事迹也只是前辈们的口口相传,并无任何历史文字来记录这一段历史,唯一能见证的是老宅左边的革命标语。
南门垭烈士纪念碑:郑家坪东北方南门垭上,矗立了一座烈士碑,碑上的铭文历经风吹雨打,字迹已有些模糊,碑文写道:一九三五年农历二月初二凌晨,协合土匪李子城勾结当地土匪张伯阶,趁我军主力北上之际,他们合伙包围南门垭我游击队领导和区政府,工作人员惨遭*害而壮烈牺牲!下书七名烈士姓名,排名不分前后。
丁家溶会议遗址:位于枫香岗街道办事处丁家溶社区。距市城区约8公里,该建筑修建于清嘉庆年间,原建筑规模较大,两进呈四合院格局,有朝门,占地面面积704平方米,现存建筑为最后一进,占地面积211.2平方米,整个建筑通面阔五间22米,进深9.6米,高6.2米,为穿斗式排扇,六柱六棋,屋面布小青瓦,坐西北朝东南。建筑东边次间有夔龙纹格窗,除排扇外,其余有格窗和板壁装饰,保存状况较好。此建筑是使用人丁德秋和丁德林的太公丁其昆所建。
鸡公垭战役遗址:鸡公垭村位于大庸西部,距县城17公里,是大庸通往永顺的咽喉要道。它南靠崇山,北临澧水,地势险要,是兵家必争之地。1935年3月20日至21日,红二、六军团与前来“围剿”的国民党军队李觉之十九师在这里展开了一场激烈的阵地争夺战。红军失掉有利地形,由伏击战变为攻坚战,双方死伤惨重,后称鸡公垭战役。为了进一步弘扬红军战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引导和激励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继承和发扬先辈光荣传统,充分发挥鸡公垭战斗遗址的激励作用,建议对鸡公垭战斗遗址进行整修,并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郭家湾红军桥:建于明代,是湘鄂边区湘西北贸易古道之桥。1934年,贺龙派全德主返回家乡王家坪镇郭家湾土家风雨桥建立中共湘西北地下工作站,全德主受贺龙指示,为策应红二、红六军团发动湘西攻势,在王家坪与张雁南策划农民起义,为党的地下工作作出贡献。解放初期,全德主不慎遗失贺龙出示的身份证明,与党组织失去联系,病逝于郭家湾土家风雨桥。为纪念中共地下工作者全德主和红二、红六军团长征北上在郭家湾风雨桥驻扎休整部队,郭家湾风雨桥更名为“红军桥”,是沅陵、桃源、慈利、永定1区3县的红色教育基地。
2021年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挖掘保护利用好我区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契机。**对革命文物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国家有关部委下发了关于加强长征文化公园建设的系列文件,并正在全面推进国家长征文化公园建设。为守护好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精神标识,打造张家界市城区的“红色文化名片”,永定区推出6条红色旅游线路,提出以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丁家溶会议)旧址为吸引物,依托丁家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区位优势,建设“张家界丁家溶红色文化主题公园”项目,拟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丁家溶会议)旧址为吸引物,打造张家界集红色文化教育培训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长征文化影视拍摄基地和乡村振兴示范基地“五个基地”为一体的红色旅游“4A”景区,建成张家界红色旅游的龙头项目“张家界丁家溶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暂定名,或者“张家界丁家溶红色文化纪念园”),以此带动我区乃至全市“N”个红色旅游景区(景点),促进张家界红色旅游与绿色旅游融合发展。
二、绿色旅游
近年来,永定区围绕“旅游带动,绿色崛起”战略,构建“一核两翼四带,三产融合发展”全域旅游产业发展空间格局,着力推动“旅游 ”建设,生态观光、绿色康养、文化演艺等旅游产品供给不断丰富。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天门山文化旅游产业园、西线茅岩河旅游区为两翼,4个乡村旅游廊带,10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为支撑,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和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切实把资源优势、地域优势、人口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持续向好,张家界莓茶种植面积达10.6万亩,实现年度综合产值14.7亿元,永定区被评为全国“莓茶之乡”。连续7年被评为“湖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十佳县(市、区)”,2019年成功创建湖南省全域旅游示范区,2020年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016-2019年,全区旅游人次实现2000万、3000万、4000万“三级跳”,旅游收入实现200亿、300亿、500亿“三步跨”。
天门山景区:天门山古称嵩梁山,又称云梦山、方壶山,以其山势高绝如梁山嵩岳而得名,标志景点天门洞作为世界海拔最高的大型自然穿山溶洞而享誉海内外。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张家界市永定区主城南麓,总面积96平方公里,山顶面积达2平方公里,海拔1518.6米,是张家界海拔最高山,也是张家界的文化圣地,被尊为“张家界之魂”,有“湘西第一神山”的美誉,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更有着“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中国最令人向往的地方、湖南新潇湘八景、中国自驾游百强景区、中国网民最关注的十大景区”等多项荣称。1992年7月,天门山被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自1999年11月轻型运动机穿越天门洞,2005年9月天门山索道建成运营和2006年3月俄罗斯空军天门山特技飞行大赛等一系列重大活动的成功举办,天门山逐渐揭开她神秘面纱,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世界面前。
茅岩河景区:是一个融峡谷风光、洞天美景、水上漂流、民俗风情、红色文化于一体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茅岩河位于澧水上游,全长50多公里,峡谷两岸悬崖峭壁,河段多险滩、急流、瀑布、古木,有“百里画廊”之美誉,在2020年湖南气候旅游胜地夏季避暑胜地创建活动中被授予“夏季避暑胜地”称号,茅岩河漂流荣获2020魅力湖南“最受欢迎漂流公众评选活动”大众口碑好评榜第一名。景区拥有中国旅游第一漂茅岩河、亚洲首个高山峡谷激流喷射飞艇项目“新西兰飞艇”、亚洲第一大溶洞九天玄女洞、世界最大单体溶洞石柱“擎天柱”以及张家界地貌特色的峰恋溪国家森林公园、高品质户外星空营地、地质奇观天坑“心湖”等景观景点,可满足游客“海、陆、空”全新的立体化旅游体验以及刺激好玩的户外探险旅游项目。
乡村旅游:永定区乡村旅游发展迅速,景点受热捧。天门山庄、云上田园、柳叶溪古村落获湖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点)”称号。马儿山村通过提升人居环境,成为湖南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点。牧笛溪村是电视剧《江山如此多娇》主取景地,民风淳朴、文化深厚、土家吊脚楼聚集,有“国家级传统村落”的美誉,2019年成功申报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双峡村围绕天门山景区辐射带动效应,发展社区乡村民宿,发展乡村民宿,旅游餐饮,年创产值达千万元,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天门山下第一村”。崇山村利用高山资源发展原生态无公害反季节蔬菜和康养休闲度假项目,崇山高山星空酒吧露营地刷红抖音。槟榔坪村攀岩探险项目刺激,茅岩莓种植初具规模,茶旅融合吸引了大量客商和游客。天泉山以优越的森林生态环境和精彩纷呈的地域文化为主题,让游客体验土家历史文化,进行度假、休闲,受到游客好评。
三、民俗文化资源
永定区人文景观底蕴深厚,全区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湘鄂川黔边区革命根据地省委旧址、普光禅寺、田家院子、石堰坪土家吊脚楼群等4处,玉皇洞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土家风情园、大庸古城、军声画院等民族风情景点全面展现了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传统习俗和民族文化。永定区加快旅游与文化融合。策划了“苏木绰”乡村旅游品牌,并不断升温炒作,“苏木绰”现逐步成为永定区对外宣传的乡村文化旅游品牌。并不断提质升级“六月六”“过赶年”“狂欢元宵节”等土家族传统民俗节庆活动,将花灯、阳戏等张家界地方文化元素融入“苏木绰”品牌中,充实品牌内涵。打造了如军声砂石画、乖幺妹、茅岩莓、绣云刺绣、灵洁、湘小伍等一批具有张家界特色的标志性旅游“拳头产品”。发展具有浓郁张家界特色的地方美食。壮大发展张家界三下锅、土家十大碗、王家坪剁辣椒、三岔豆腐、土家腊肉、张家界凉面、庸城十八子等“名店”和“老字号”餐饮品牌。打造中商美食城、灯火文昌美食城、步步高美食城、潇湘美食城等,小天鹅等外来品牌餐饮企业进入永定。开发研制具有张家界地方特色的核心菜谱,包装土家菜的特色品种,形成美食旅游产品系列,出版了《张家界旅游美食指南》。支持当地居民开设特色小餐饮、私房菜馆,推出了慢餐庄园,讲究餐饮品质,推广手工食品,通过就餐体验性打造设计的特色餐饮水果DIY、美食DIY等,成为张家界旅游的特色名片。央视三套《东西南北贺新春》在永定成功举办,央视二套《*说文旅》专题推介永定,《江山如此多娇》主要取景永定,科技创新成效显著,两次获得省政府“真抓实干”表彰奖励,永定知名度、美誉度极大提升。
(一)民俗文化
张家界阳戏: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地方传统戏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157。张家界阳戏起源于清朝中叶,至今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悠久的巴楚文化艺术和多姿多彩的民间音乐歌舞,以及湘鄂渝黔边区丰厚的少数民族文化,为张家界阳戏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演唱特点为“金线吊葫芦”的演唱方法,即演唱中真假声相结合,唱词用真嗓,拖腔用假嗓翻高八度。张家界阳戏承载着土家族文化基因,体现地域内人们适应自然、乐观生活的智慧与独特的审美情趣。经典曲目《桃花装疯》《五女拜寿》《白罗裙》《劈山救母》等。
土家婚俗:土家族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个民族,至今传承着一些传统婚嫁的习俗。与汉族相比较而言,虽然土家族也重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总体而言婚姻还是自由的。土家族未婚青年男女在摆手节、女儿会等型节日和生产活动中相识、相恋,以对山歌、吹木叶表达爱情,在征得双方父母同意后便可结婚。土家族的婚姻习俗是所有土家民俗中仪式最为复杂、程序最为完整、细节最为精致的民俗之一,其程序可分为五大部分:求肯(即求亲)、定亲、结婚、送亲、回门。其中每一大部分又由许多小环节构成,程序极为完整,内涵颇为丰富。
“糊仓”:主要流传在张家界市永定区以农事耕作为主的乡镇农村,是古代农耕文化延续的产物。“糊仓”的过程分为开秧门、吃盖碗肉和糊仓三部分。“开秧门”要举行仪式。由大家推举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先扯第一个秧。扯第一个秧相当讲究,无论秧田方位如何,首先必须面向东方起半个秧,再面朝南方起另一半,然后合拢一起,再由稻草捆扎,两半岔开,置于田坎上。老者址起嗓子喊道:“开秧门罗!”接着还要念上一段祝福的话。“吃盖碗肉”就是吃早饭时,主人家会在满桌菜肴中的大土碗上覆盖一块肥嘟嘟、油渍渍的大块子腊肉,大约半寸厚,巴掌大一块,有三、四两重。这块肉是不能乱吃的,光有胆量能吃不算,关键是这一天的劳动需要有人来领头,这个领头人,便是这块盖碗肉的拥有者,他(她)必须是插秧快手。因此,谁吃了这块肉就意味着一种能力、一份责任、一种担当。如果推辞不决,就由席间老者决定,夹给谁,谁就是领头人。“糊仓”是插秧的,在快要结束时举行。一丘秧田里,聚集了很多帮忙插秧的人,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劲,看谁插秧插得最快,插得慢的人往往会被插得快的人围住,最后关在秧田中间出不来,这叫“关猪笼”。这时候,插得快的人就会走上田埂,率先抓起泥团朝关了猪笼的人砸去。也有专门去砸主人一身稀泥巴的。主人身上被砸的稀泥越多,主人越高兴。到了最后,田野里就会上演一场你追我赶的游戏。土家人把它叫做“糊仓”。“糊仓”意味着风调雨顺,农作物丰收。谁身上泥巴糊得越多,谁家的收成就越好,仓里储的粮食鼠不咬、虫不蛀,粒粒饱满,颗颗金黄。“糊仓”的民俗里透出的是美好希望和祝福。
泼水龙:在湖南永定区盛行。当地人用鲜棕叶作龙须,用葛藤、黄荆条、松树枝作龙身,由9至15人舞动,身着民族服装的群众用盆、瓢、桶端水围绕着龙泼浇,边舞边泼水、越泼水龙舞得越欢,寓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2008年,张家界泼水龙习俗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土家先祖祈求上苍风调雨顺,以祭祀祈神的泼水龙,经无数代人的传承,逐步演变完善,形成了超自然、具有人格意识的永定独创祭祀文化艺术形式——泼水龙习俗。
砂石画:用本地的五彩砂石与植物的皮与枝叶等“颜料”,结合中国画与西洋画的表现手法,融版画、雕刻与盆景艺术于一炉,逼真展现张家界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给人长久地回味。砂石画现在已经成为旅游体验、必购特产之一,在张家界有两家提供砂石画,一家为创始砂石画的军声砂石画博物馆,一家为秀华山庄。
土家织锦:是土家族传统文化中的杰出代表,在整个民族工艺文化中占主要地位,对见证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有独特的价值。体现了土家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渊源,充分反映了土家民族的审美情操和民族意识,敬重先祖英雄,崇拜天地自然,以独特的方式显露出土家人的物质文化属性,成为世人了解土家民族的品牌形象,研究土家文化的重要窗口。土家织锦已经成为游客喜爱的“伴手礼”。
高花灯:是流行于永定沅古坪一带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表演时,十二人至十四人不等。配有锣、钹、唢呐、鼓等乐器。每人手中拿一盏纸扎灯笼,内点蜡烛两根,顶扎一木偶像,用五色纸剪成戏文故事如“八仙”、“瓦岗寨”,“梁山英雄”之类。高花灯表演有一套程式,要求东起西落,进一个“半边月”,出一“月团圆”,舞个“太极图”。亦可进民房表演,叫“愿灯”,多为祝福、还愿或为某家喜事凑趣。打吆喝、打口哨则只能到户外表演,叫“众灯”,是让大家看的。
永定区还有龙灯、大戏、鬼谷神功、土家傩技、张家界丝弦、三棒鼓、摆手舞、苗鼓、木偶戏、茅古斯、低花灯、木叶、咚咚喹、打溜子、九子鞭、草狮子等民俗文化。
(二)文化旅游景点
天门狐仙:天门山大型山水实景音乐剧《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是目前世界上第一台以高山奇峰为舞台背景、以山涧峡谷为表演舞台、有完整故事情节的音乐歌舞剧,自2009年9月开演以来,备受中外游客欢迎,在首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节上荣获演出类唯一金奖,被誉为“全省文化与旅游成功结合的标杆”。
大庸古城:原大庸县南门口沿河街区是大庸文化最后的一块活化石,它始于明朝洪武年间兴建的大庸卫城。延至清末民初,此街区仍有古建筑达80余处,尤其是本世纪初建防洪堤才拆除的沿河街的十里临河吊脚楼和南门大码头,其景象之壮观,整个武陵山区无有可比。时至今日,当地仍存三元宫遗址、古城墙遗址,文化特质显著,拥有张家界最集中的文化遗产。大庸古城的建筑和业态布局上,由南往北、由东往西,各组团版块的分布从闹到静,从俗到雅,层次分明又相得益彰。大庸古城的文旅休闲体验型项目,分别为品牌酒店、主题客栈、精品民宿、城市文化复合空间、民俗文化景点等。延伸业态有特色餐饮、文创旅游纪念品及其他功能性服务项目。
张家界土家风情园:坐落于中国著名旅游胜地张家界,景区总占地面积80余亩,总投资7500万元,主要项目有土司城和毕兹卡圣火堂。土家风情园自开业以来,得到了全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前后共接待20多位党和国家*来土家风情园视察,中央电视台等国内外多家新闻媒体也作了专题报道,均获得很高的赞誉评价。2004年被列入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张家界旅游精品线。主要项目有土司城、毕兹卡圣火堂和九重天。进入土司城,首先看到土司城迎宾仪式,土家汉子迎宾鼓,吹牛角、放冲,土家姑娘拦门歌,敬拦门酒,进入城内,在祭祀堂前举行百人土家大祭祖活动,男女老少唱摆手歌、跳摆手舞,登世界最高的吊脚楼九重天,参观土家族千百年来文化展示。在这里观土家山寨,听土家歌,赏土家族最有代表风俗哭嫁,三棒鼓,花灯等民俗表演。
田家大院:位于张家界市城区永定大道,始建于清雍正初年,有“千年土王府”、“湘西第一宅”的美誉,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田家大院建筑风格为四井封火墙式土家建筑,融土家园林、土家吊脚楼于一体,是典型的土家族民居,是整个湘西乃至全国幸存下来并保存完好的土家古宅,堪称土家建筑的活化石。
马头溪风雨桥:有着三百多年的建筑历史,是王家坪镇境内修建最早的土家风雨桥,桥碑载此:“僻乡马头溪,贸易古道之桥,上至慈永,下及常桃,四通八达之地”。古朴沧桑,是王家坪镇的著名民俗景点,张家界市的民俗文化名片,入编2008年湖南省民委编写出版的《湖南土家族风情录》一书;2002年香港凤凰卫视在此摄制了《溪上有座风雨桥》十八集电视连续剧,记述了当地一对土家男女青年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桥址地因还保存着土家吊脚楼群落,水碾坊民俗建筑和设施,成为王家坪镇的民俗景点之一,被湖南省摄影家协会定为土家民俗摄影基地。
石堰坪村:现存土家吊脚楼182栋,核心保护区内85栋。先后获得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国家首批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湖南省历史文化名村”、“湖南省特色旅游名村”等多项殊荣。
第三节 永定区高铁新城规划简介
加快中心城区和沙堤高铁新城项目建设,双轮驱动建设服务“核”。在沙堤境内建设推进旅游商品产业园、文化村项目建设,促进汽车特技表演、自驾车营地等项目招商落地,将该区域打造成为武陵源景区和天门山景区两核心景区之间的“旅游产业服务集群黄金廊道”。两片区建设双双发力,全速推进张家界旅游核心服务区建设,带动了各旅游基础设施等配合服务要素强势发展,让沙堤、阳湖坪、后坪、枫香岗在旅游城市扩展中实现经济提升和产业转型,老百姓生活条件和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
在高铁所在的新区建设完成后,可以承担老旧城区的城市功能,吸引人口转移,增加城市的经济体量,可以增加财政收入,减少旧城区改造的交通、居住、教育等方面的需求的压力,也可以令旧城改造变得更为从容。(本章素材由永定区委宣传部提供)
第三章 芙蓉镇站(新建站)
芙蓉镇站位于湘西州永顺县芙蓉镇境内,为线侧平式小型客运车29站,站场规模为 2 台 4 线,旅客进出站形式采用下进下出,旅客跨线设施为 8m 宽 进 、 出 站 共 用 地 道 一 座 , 设450m×9.0m×1.25m 站台两座。站房面积8000 平方米,设计立意:古镇风貌、世外桃源。
第一节 永顺县概况
永顺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湘西州北部,国土面积3811.7平方公里,辖23个乡镇303个村(社区),总人口54万人,其中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93.53%。截止2020年底,全县19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户37671户144487人全部脱贫,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县情具有五大特点:一是历史悠久。境内有商周文化遗址,春秋战国时属楚,秦为黔中境地,汉为酉阳县,唐置溪州,五代十国时,溪州刺史彭士愁获楚国朝廷支持,建立土司统治制度,自此彭氏土司世袭统治溪州达818年,1728年(雍正六年)改土归流设府置县,1957年成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辖县。二是文化灿烂。境内保留了大量的历史景观和人文景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老司城遗址、不二门商周遗址、羊峰古城遗址等重要历史遗迹和文化遗存,同时作为土家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土家族摆手舞、打溜子、毛古斯舞等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土家族舍巴节、梯玛祭祀等古朴民风至今犹存,素有中国“毛古斯舞之乡”、“摆手舞之乡”的美誉。三是资源丰富。农业资源丰富,全县耕地面积58.8万亩,年产粮食达20万吨以上,是中央财政产粮奖励县、全省粮食生产标兵县;矿产资源丰富,初步勘探发现铁、煤、钒、铅锌、大理石等矿产36种,其中铁、钒等矿储量名列全省前列;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土司王城—老司城、土司王村—芙蓉镇、土司运河—猛洞河等三个4A级旅游景区及土司佛园—不二门、土司庄园—小溪、红色塔卧、激情马拉河等知名旅游品牌。四是革命老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萧克、王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建立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它是中央红军长征的首选目的地,是孕育红二方面军的摇篮,是红军长征的最后出发地,被称为“中国南部苏维埃运动发展中最重要的柱石;还涌现出了李昌、李烛尘等一批投身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杰出人物。五是生态良好。全县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森林覆盖率达73.8%,是湖南省重点林区县,全国退耕还林大县;国家自然保护区小溪是中国南方地区唯一免遭第四纪冰川侵袭的低海拔常绿阔叶原始次生林,是世界仅有、中国独有的物种基因库,2019年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202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增长1.2%,地方财政收入下降5.6%,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金融机构存贷余额157亿元、119.1亿元,分别增长5.1%、20.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15元、10120元,分别增长3.9%、14.7%。
第二节永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
永顺古称溪州,是土家族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土家族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我县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神秘奇特、源远流长,素有“摆手舞之乡”,“毛古斯舞之乡”之美誉。在县委、县人民政府正确领导下,我们充分利用我县独特、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力发掘、保护、弘扬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取得了显著成效。2006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文化先进县”称号,2007年被湘西州人民政府评为“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县”,2011年6月被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宣传评选活动组委会评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强县。
一、永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现状
永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共有10大类1016项。主要表现在:民族语言1项,主要为土家语;民间文学480项;雕塑、建筑、工艺等传统技艺25项;民歌、民家器乐等传统音乐240项;生活习俗舞蹈、宗教信仰舞蹈等民间舞蹈10项;民间小戏、傀儡戏曲剧种等传统戏剧8项;唱戏、说书等曲艺5项;民间杂技19项;髹漆、编制扎制等传统技艺40项;生产商贸习俗5项;消费习俗30项;人生礼俗13项;岁时节令17项;民家信仰41项;民间知识42项;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24项等。因时代的变迁、民族间的交流融合、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落后的文化意识和不合理的习俗开发等原因,永顺县与全国大多民族地区一样,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变迁、衰落。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主要成绩
自2006年以来,在县文化主管部门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努力工作下,充分利用境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大力发掘民族文化资源,加大非遗保护名录、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力度,取得了较大成效。至2015年上半年,我县成功申报了土家族毛古斯舞、土家族摆手舞、土家族打溜子、土家族织锦技艺、酉水船工号子、土家族咚咚喹、土家族梯玛歌、土家年、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土家族哭嫁歌10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功申报了山歌(砂坝镇)、土家族毛古斯舞(大坝乡)、土家族毛古斯舞(永顺县)3个国家级艺术之乡,成功申报了土家族毛古斯舞代表性传承人彭英威、土家族摆手舞代表性传承人田仁信、土家族打溜子代表性传承人罗仕碧、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彭善尧4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代表性传承人。同时还成功申报了竹编技艺、塔卧石雕、土家医小儿提风疗法等10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及土家族梯玛神歌向云淼、周光交、湘西木雕陶代荣、土家族毛古斯舞彭英宣、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万玉其、土家医小儿提风疗法周青松6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土家语、土家山歌、溪州石刻、土司王的传说等54个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及土家族山歌向远方、上梁秦源发等27个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代表性传承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00项、传承人43名,成为湘西州非遗项目最多的县之一。此外还有5个州级艺术之乡、3个州级非遗传习所和1个生产性保护基地。这些成绩的取得,得到了国家、省、州相关部门充分肯定和一致好评,并多次受到表彰。
三、土家族民族文化
土家族毛古斯舞土家族语称毛古斯舞为“谷斯拔帕舞”。毛古斯舞产生于土家族祭祀仪式中,是湘西土家族一种古老的戏剧舞蹈形式。具有人物、对白、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一定的表演程式的原始戏剧舞蹈,它以近似戏曲的写意、虚拟、假定等艺术手法表现土家先民渔、猎、农耕等生产内容,既有舞蹈的特征,又有戏剧的表演性,两者杂糅交织,浑然一体。毛古斯舞动作特点别具一格,表演者屈膝,浑身抖动,头上五条大辫子左右不停摆动,表演中碎步进退,左右跳摆,摇头抖肩。“打露水”、“扫进扫出”、“围猎”等内容。该舞蹈最突出的特色在于服饰的风格,表演者身穿草衣树皮,古朴大方,极具原始风情。
土家族摆手舞摆手舞是最具土家族民族特色、最能反映土家族古老风俗的民间舞蹈,集歌、舞、乐、剧于一体,表现开天辟地、人类繁衍、民族迁徙、狩猎农耕等广泛而丰富的历史和社会生活内容。舞姿大方粗犷,有单摆、双摆、回旋摆、边摆边跳等动作。舞蹈场地一般在坪坝上,舞蹈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大摆手祭祀族群众始祖,规模浩大,舞者逾千,观者过万;小摆手主要祭祀祖先,规模较小。其音乐包括声乐伴唱和器乐伴奏两部分,声乐主要有起腔歌和摆手歌,乐器主要是鼓和锣,曲目往往根据舞蹈的内容及动作而一曲多变。摆手舞的动作特点是顺拐、屈膝、颤动、下沉,表现风格雄健有力、自由豪迈。
土家族打溜子打溜子是土家族地区流传最广的一种古老的民间器乐合奏,它历史悠久,曲牌繁多,技艺精湛,表现力丰富,是土家族独有的艺术形式,与土家族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由溜子锣、头钹、二钹、马锣组成的打溜子乐队,能将各类乐器的技巧融于一体,并充分发挥每件乐器的演奏技艺。现存的土家族溜子曲牌约有100个,其内容可分为绘声、绘神、绘意三大类。
土家年土家年是土家族最隆重的节日,新中国成立以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白治州人民政府为了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保护土家族这一民间习俗,决定将土家年列为地方法定节日,休假一天。
土家年特点一是吃团年饭的时间先于汉族一天。清光绪湖南《永顺府龙山县志》载:“土人度岁,月大以二十九日为岁,月小则二十八日。”第二天汉人度岁时,土家人却给亲人坟上送亮;二是来历悠久。有多种口头传说和文献记载,有的说起源五代,有的说起源于明代,有的说起源于更早的时代,都与军旅生活有关,说是提前一天过年后,第二天就要出征对敌作战;三是分布地域广,在云贵高原余脉的湘鄂渝黔武陵山地区八百万土家族人中,均过土家年,成为土家族民族认同的重要标志;四是持续时间长,过年从腊月初忙活起,直到正月十五,“吃了爬坡肉,各自找门路”,过年才算完成;五是活动内容丰富,办年货,做年饭,走亲拜年、做舍巴(摆手节)。摆手活动时间各村不一致,一般从止月初三开始,十五结束,持续活动十多天。活动内容有闯驾进堂、扫邪安神、祭祀祖先、唱梯玛歌、跳摆手舞、演毛古斯等是土家族文化的大盛会。“土家年”这一年节习俗,对研究土家族历史和民俗文化以及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2010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土家织锦织锦是土家族传统的手工技艺,土家语称为“西兰卡普”,共有410多种传统图纹。有十二道工序。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土家族咚咚喹咚咚喹是土家族的一种极其古老的民间簧管气鸣乐器,用本地小山竹做成,取材方便,制作简单,以直径约0.5厘米的细竹尾为管体,长约10—14厘米,上端留节,于节下削簧凿孔,形成三孔一筒音即成。咚咚喹发音清脆、明快,具有打音、颤音兼备的特点,从摸拟鸟语虫鸣、风泉之声而形成写意性的音乐语汇和它固定的音乐曲牌。有词有曲,可吹可唱,吹唱结合,唱词内容以土家语儿歌为主。
土家族哭嫁歌土家族哭嫁是湘西土家族聚居区独具特色的婚俗活动之一。内容丰富,篇幅浩繁。主要包括序歌《哭开声》、《哭爹娘》、《别姊妹》、《骂媒人》和尾声《哭上轿》等。 土家族哭嫁歌一是由新娘主哭,接着亲人们顶腔接声劝哭。二是由人代哭,新娘陪哭。三是女、娘对哭,出嫁时,新娘和母亲又哭又唱,互相告别。哭嫁歌贯穿于整个婚礼过程中,时间少则数日,多则一月,临嫁前要哭诉通宵。哭嫁歌的腔调来源于土家族山歌,其中有又哭又唱、只唱不哭和只哭不唱三类。土家族哭嫁歌句式工整,多为七言,语言朴素,形象生动。
土家族铜铃舞铜铃舞,又名八宝铜铃舞,是土家族古老的祭祀舞蹈。土老司头戴法帽凤冠,身穿八幅罗裙,头裹红丝帕,腰系短刀,脚穿马蹄云鞋,左手持八宝铜铃,右手拿圆形司刀,按“人”字形线路走动,用铜铃敲击膝盖,边摇铃边抖刀边舞蹈边念唱《梯玛神歌》,歌颂土家祖先创业功迹,祈祷先人安宁,祈求后人幸运。 铜铃舞集歌、舞、乐为一体,讲述土家人起源、迁徙、生产、生活,对研究土家历史渊源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土家族拖木号子拖木号子是在土家汉子伐木后将木头拖到指定地点时所唱之歌谣,无固定歌词,多为即兴编唱以鼓舞劳动热情。歌词简短,句式工整,七言四句或五言四句一节,一领众和,声音激昂,粗犷急促,气氛浓烈,顿挫有力。拖木号子分二声号子、三声号子、四声号子及间接号子4种。三声号子是由于领唱、齐唱用三句不同曲调而得名,四声号子只有8小节,领唱、合唱各有四句不同的曲调。拖木号子用不同的曲调、声腔,给我们以美的享受。
土家族拦门歌拦门是土家族一种古老的民间习俗。为了迎接尊贵的客人,土家人在村寨的门口摆下大方桌,桌子上摆满清香的美酒,并由客人唱答谢词,然后给客人敬献美酒。
第三节 永顺县国家级景区景点介绍
永顺县是中国土家族主要聚居地区,被专家称为是中国土家族的主要发源地。历代溪州土司建治所于此,800余年土司自治制度平稳沿袭,加上该地区交通闭塞,所以该区域人们的生活内容及方式变化较小,民族文化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在相对封闭状态静静地传衍,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民情风俗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如土家族打溜子、摆手舞、毛古斯舞、织锦技艺、哭嫁歌、吊脚楼、土家年等相继进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永顺县地处亚热带山地湿润季风季候区,河流纵横,动植物品种繁多,自然风光秀丽迷人,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主要景点处在大湘西黄金旅游线中段,如同一根扁担,一头连接世界级张家界景区,一头连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凤凰。主要景区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猛洞河,国家自然保护区小溪,国家森林公园不二门,“全国历史文化名镇”芙蓉镇(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考古遗址老司城,国家级红色旅游景区塔卧。
一、老司城遗址
老司城遗址,位于永顺县城东19.5公里灵溪河畔,地属灵溪镇司城村,是国家考古专家认定的目前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古代土司遗址。作为古溪州彭氏土司的治所,是中国西南土司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彭氏土司政权始建于后梁开平四年(910年),鼎盛时期辖20州,管辖58旗、380峒,范围涉及湘、鄂、川、黔、渝等地,止于清雍正六年(1728年)“改土归流”,历经五代、宋、元、明、清,历时818年,历经28世35位刺史或土司。
老司城遗址总面积25平方公里,核心城区面积25万平方米,依山傍水,分布着首领生活区、衙署区、宗教区、墓葬区、司法区、教育区、居民区、作坊区等功能区。老司城遗址于2001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老司城遗址完整地反映了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土司及土司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全过程,填补了中国土司制度考古学的空白。中国考古理事会理事长、北京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张忠培评价说:“老司城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军事性城堡,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最具典型性的古文化遗存。老司城及溪州铜柱,是研究土家族历史文化、中国土司制度及区域民族自治制度的珍贵实物资料。从综合角度来看,我们世界文化遗产还没有这种类型的,这是中国一个很有特色的类型”。
老司城建设沿革
老司城历经宋、元、明、清诸朝,历时589 年(1135 年-1724 年),为土司时期溪州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城址建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初创期(南宋绍兴五年-明代初年):溪州土司治所几经迁移,第十一世彭氏首领彭福石宠于绍兴五年(1135)迁其治所于灵溪之福石郡,这是老司城建城的开端。因此,老司城又叫福石城。老司城在该阶段建设规模情况目前尚不明确。
第二阶段为鼎盛期(明中期-明末清初):明洪武六年(1373 年)正式设立永顺宣慰司,下辖三州六洞,永顺彭氏土司达到鼎盛,这为老司城的大规模营造提供了基础。目前考古遗存的主要历史年代也在这一时期。
第三阶段为衰落期(明末清初-1724 年迁至颗砂):永顺土司的势力进入衰落时期,城址不再有大规模的营造活动。清雍正二年(1724 年)治所迁至颗砂城后,老司城废弃。
溪州铜柱后晋天福四年(公元939年),溪州刺史彭士愁率溪、锦、奖三州万余人发动了土家族历史上著名的“溪州之战”。战争历时半年,彭士愁战败,主动请和。后晋天福五年(公元940年),彭士愁与马希范在酉水河畔的会溪坪歃血会盟,铸立铜柱,镌刻盟约。盟约云“尔能恭顺,我无科徭;本州赋租,自为供赡;本都兵士,亦不抽差,永无金革之虞,克保耕桑之业”。盟约赋予了彭士愁高度的自治权,同时拥有二十个州的司治权,被推为都誓主。溪州之战奠定了彭氏土司八百年司治基础,使偏处一隅的五溪之地保持了长达八百多年的稳定。
溪州铜柱中空八棱,高一丈二尺,重5000斤,刻有铭文2000多字,成为记载中国古代民族自治和管理智慧的珍贵实物,也为研究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提供了重要物证。1961年,溪州铜柱与故宫、长城等被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祖师殿建筑群 位于中心城址以南1.5公里的灵溪河左岸山腰,为一组道教建筑群,相传始建于后晋天福二年(937年),重建于明代,数百年来一直是永顺土司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建筑群坐东北朝西南,占地面积582平方米,现存地面建筑主要为明代建筑,包括沿中轴线分布的祖师殿、皇经台和玉皇阁三座汉式传统木构建筑。
2012年经考古发掘,揭露出建筑群前各类遗存,包括道路、前庭、山门、庭院、平台、踏步以及排水沟、挡土墙等,揭示出建筑群整体中轴对称的三进院落格局。连接中心城址和祖师殿建筑群的道路经祖师殿区前向南迂回,至山门前庭院一侧进入。主体建筑祖师殿,为五开间重檐歇山顶木结构建筑,面阔16.9米,进深12.7米。该殿重建于明代,为抬梁式构架,檐下斗栱为单杪四铺作。殿内共34根木柱,柱础为圆石础。殿内有铁钟一座,高1.5米,口径1米,为明代嘉靖十年(1531)宣慰使彭世麒铸造。
皇经台位于祖师殿与玉皇阁之间,系明代修建,是一座重檐歇山顶建筑,形式比较类似于湘西吊脚楼,里面有一个小小的空间。它的功能相当于一个收藏文献典籍和宗教书籍的地方,也适合休息和赏景。
玉皇阁是明代修建,为重檐歇山顶建筑,系后来修复重建,是供放圣像和供人朝拜的地方。壁画表现的是访友山水图,年代晚于祖师殿重建的年代。
文昌阁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念性建筑,为祭祀上天掌管文运的神,寓意文化繁荣昌盛。文昌阁与关帝庙遗址相邻,是儒家文化建筑遗存。该建筑为具有土家族民族风格的重檐三层木构建筑,面阔三间,宽11.5米,进深7.7米,高11.3米。
彭氏宗祠彭氏宗祠位于衙署区东部第五级台地上,是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为供奉历代土司的祠堂建筑,正殿面阔三间,共13.6米,进深四间,共9.7米,是民间梁架为抬梁式、两山为穿斗式的悬山建筑。殿内存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所刻德政碑。此碑为宣慰使彭泓海歌功颂德而建,背面刻有三州六长官司及三十八洞及所辖区域及首领姓名。
德政碑碑高2.7米,宽1.2米,碑座为莲花石座,碑身为青灰色细砂岩,碑顶是二重檐,檐口为雕花瓦面,中部篆书“甘棠遗志”四字。此碑是永顺土官为永顺等处宣慰使彭泓海歌功颂德而建,碑文记载了“属辖五十八旗、三百八十峒军民扶老携幼,蚁集司城”,怀念彭泓海之德政的盛况。碑正面中为“钦命世镇湖广永顺等处军民宣慰使都督府致仕恩爵主爷德政碑”衔名,楷书阴刻碑文,两侧有一对联:“一片石铭恩德厚,千秋人颂山碑新”,均为篆书。碑背面还刻有土司衙署土官、三州六长官司及三十八洞及所辖区域各地头人姓名。该碑对研究土司时期的建制及辖地,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子孙永享牌坊紫金山的对面,耸立着“子孙永享”牌坊。牌坊高4米,宽7米,原为三门四柱,现仍仅存中门,由青石制成,顶部有火焰葫芦装饰。明嘉靖年间,年仅十八岁的土司、宣慰使彭翼南率五千土兵赴沿海,抗击倭寇,于王江泾大获全胜,被《明史》誉为“盖东南战功第一”,朝廷特赏赐建碑纪念。
松柏古道是当时中心城址通往祖师殿的一条重要通道,当时的一些重要祭祀活动都要在祖师殿举行。按照中国的传统,祭祀活动非常频繁,天神、地祇、人鬼都在祭祀范围。这条古道上的松柏就是在老司城建城之际种植的,有的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松柏是一种吉祥的树,寓意延年长寿。
首领生活区是土司和家眷们居住的区域,位于老司城遗址的北部,整个区域略呈椭圆形,南北长147.1米,东西长111.7米,周长436米,总面积14000平方米。首领生活区有高大厚实的城墙,墙体用山岩、鹅卵石砌成,用石灰、棉花、糯米、桐油浆等粘结,厚达1-2米多,坚固异常,至今大部分保存较好,西北部地段高达6米,尽显土司宫城的恢宏气势。
首领生活区共有四门,大西门为正门,此处城墙及地面使用红色条石、石板,显得美观平整坚固。大门两侧原来摆放石雕的雄狮一对,居高临下,威猛狰狞,俯视着灵溪河边过往的行人。大西门下有城门楼一座,整个地面用红色大石板嵌边,中间用细卵石铺成棱形连续交错的花纹,宛如一幅巨大的“西兰卡普”,为典型的土家族民族图案。根据考古资料分析,城楼高度应在两层以上,气势雄伟,视野开阔,紫金山、东门路口、南门码头、河街、灵溪古渡一线,历历在目,具有明显的军事功能。
衙署区 衙署区紧邻首领生活区,近长方形,总面积约8760平方米,遗存主要有城墙、建筑基址、道路、排水设施等,具有较为明确的中轴线,是土司及其职官行政办公和临时居住的衙署政务机构所在。整体朝向西南,平面接近长方形,城墙周长408.8米,面积约8760平方米。
街巷区老司城内街巷密布、纵横相通,相传有八街、五巷、两口。由于城内建筑变迁以及自然破坏,现存的街名有:正街、左街、河街、五屯街、紫金街、右街、纸棚街、鱼肚街等,其中以正街、右街保存最好。街巷全由红褐色卵石嵌砌路面,铺砌有菱形、三角形和直线组成的几何图案,整齐匀称,古朴雅致,颇具民族特色。由于街巷道路被历代沿用,也经多次重修,从正街、右街、环首领生活区道路的局部剖面看,道路有三层叠压,反映了老司城厚重的历史底蕴。
正街又叫新街,位于老司城首领生活区、衙置区的正前方,南北走向,是老司城土司时期的主要街道,路面总长135.5米,最宽处5.8米。正街保存较好,现在仍为村民出入的主要道路。
宗教区老司城外清流涟涟,古木森森,梵音暮鼓,沁人心脾。土司时期,这里庙宇众多。据《永顺宣慰司志》记载,祠庙有玉极殿、崇圣殿、水府阁、观音阁、城隍祠、福民庙、八部庙、吴着祠、伏波庙、社令坛、稷神坛等。老司城的宗教,一类是佛教、道教、儒教等汉族地区所流行的宗教,另一类是武陵山区流传的巫教,如八部大神、“梯玛”崇拜、猎神梅山、吴着都督等。它们融合共存,呈现出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信仰传承体系,从而使老司城成为溪州民众的精神家园。
经考古勘探,可以确认的祠庙有祖师殿、观音阁、关帝庙、五谷祠、八部大神庙、吴着祠等处。
祖师殿座落在老司城下游的灵溪河东岸,为道家古刹。相传始建于五代天福年间,殿内供奉元始天尊、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的承传祖师张道陵神像。祖师殿现存建筑为明代修建,长17.5米,宽13米,高20米,为重檐歇山顶,抬梁式屋架,柱大合围,用材为金丝楠木,梁枋间饰以斗栱,整座殿宇雄浑古朴。殿内有铁钟一口,高1.5米,直径1米,铸造于明代嘉靖十年,钟上铸有前任宣慰使彭世麒、彭明辅及现任宣慰使彭宗舜的名字。
墓葬区紫金山墓地位于衙署区东南的紫金山坡,是永顺土司的家族墓地,总面积约15000平方米整体朝向坐东朝西,目前已发现明代土司及眷属墓葬共30余座。墓葬群北、南、东三面围以墓垣,西侧未设墓垣,是进入墓区的主要方向,以两条卵石铺砌的神道与外部相通,神道两侧置有石像生。墓葬依山势修筑于各级台地,按照长幼尊卑的顺序排列,一般上方台地的墓葬年代较早,下方的较晚。墓前设有拜台,两侧有“八字”山墙。墓室结构多为券拱砖石墓,平面呈长方形,由墓道、墓门、廊道、石门、墓室几部分组成。墓地出土物包括金花、金簪、发插、耳环等各种由中央王朝回赐给土司的金银饰品,以及多块墓志铭、砖瓦、陶器等。
村落与民居现存老司城及周邻民居可分左街(向家湾)、周家湾、喻家堡、杨茶枯、谢圃、响塘六大区块,即现行政区划村辖下6处自然村落,500多人,以土家族为主。居民沿河流两岸平缓处居住,山多田少,经济以农耕为主。
根据家族族谱记载,部分居民还是土司的后裔,是土司制度的活态见证。这些村落的居民一直保持着对土司的历史记忆、对土司城遗迹的尊重、以及对本土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长期对土司墓、土王祠、宗教建筑、石牌坊等珍贵遗存进行祭拜和维护,自发传承本族群古老的传统习俗如织锦、摆手舞、毛古斯等。
左街两侧为湘西土家族传统自然村落,位于衙署区东南,该村落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司城村的组成部分。
该村落现有23座传统民居建筑,占地面积6363平方米,均为悬山穿斗式木架结构,部分配有吊脚楼。村内居民24户,总人口126人,均为土家族,有向、秦、陈、肖、彭五姓。其中向姓为土司下属官僚后裔,自改土归流搬迁至此居住,因此该村又称向家湾。
居宅类型。建筑平面一般为正屋三开间,中间为堂屋(明间),左右为次间。一般两厢对应,或一厢与正屋平面形成庭院。祭祖神龛设于堂屋(明间),书法亦有严格要求,不得违背尊崇行为。堂屋神龛后隔间为父母卧室;左右次间均设后卧室,家中长老祖辈住右次间卧室,儿、媳住左次间卧室,闺女住厢房或楼间。
火塘是传统民居室内装修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一般设置在堂屋两侧,即次间,方形,青条石框边。火塘即承担厨房生火炒菜煮饭的功能,又是熏炕腊肉、豆腐、玉米棒子、南瓜悬吊似的空间储藏室,同时又是取暖接待客人的重要场所。
二、国家4A级旅游景区——猛洞河
猛洞河为酉水最大支流,源于桑植县上河溪马鬃岭西麓和龙山县的分水岭。猛洞河全长158公里,其中流经永顺县境112.1公里,流域面积达1732.4平方公里,河宽30-80米,多年平均流量28.73立方米/秒,落差98米。
猛洞河生态风光带位于永顺南部,属喀斯特(岩溶)地貌,河流侵蚀切割强烈。猛洞河沿寒武纪地质褶皱纵轴自北向南走向,形成多姿的峡谷、嶂谷、套谷和多彩的峰丛、峰林、石柱、溶洞。生成“有山皆绝壁,无水不悬流”的景观,是一条粗犷而不失秀丽、张扬而不失含蓄的山水画廊。
猛洞河风景名胜区属中亚热带山地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4.2℃至16℃,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垂直差异悬殊,主体气候特征明显,小气候效应显著,草木葳蕤,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生长着190多种珍禽异兽、200多种奇花异草、500多种树木。珍奇的动植物有:珙桐、银杏、木杉、巴东木莲、红腹角雉、猴面鹰、金钱豹、飞虎、猕猴、水獭、大鲵(娃娃鱼)等。
猛洞河风景名胜区主要由猛洞河漂流和猛洞河生态平湖游组成。这两个旅游项目都被列入湖南十四个专项旅游产品。2012年11月,该景区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整个景区面积达255平方公里,上游滩陡浪急,下游平湖如镜。
(一)猛洞河漂流
猛洞河漂流位于猛洞河支流司河,上至哈妮宫,下至猴儿跳,全程47公里,3小时的漂程,目前是全国最悠长、最刺激的自助体验式漂流。漂流景区总面积约77平方公里,其中最刺激最惊险的是从哈妮宫到牛路河17公里的上程漂流。这里水碧、山青、崖险、洞奇、石怪。由于处于地质褶皱轴线上,落差跌宕,造就了沿途险滩108处,大小瀑布20处。两岸峰林呈“S”型走向,形成78个大回环。1991年,国家旅游局长刘毅漂后感叹:“全国独有”。2009年入选“中国最美旅游胜地排行榜”,中国国际旅行社将其评定为全国仅有的两条四星级漂流旅游线路之一。沿途主要景点依次有:
哈妮宫位于县城东南25公里处。这里山毓水秀,崖壁呈“品”字形两级排列,30米高飞瀑从岩顶洞中泻下,为河流提供了丰富的水源,成为猛洞河漂流的启漂景点。这里河面宽敞,水流平缓。连山襟水,长虹卧波,壁上刻有著名社会活动家费孝通先生的题词“天下第一漂”。相传,古时,土家族传奇人物(土司王麾下的“镇乱大将军”)科洞毛人曾在此为他爱女哈妮修建了一座宫殿,命名“哈妮宫”。故景点依此命名。
三角岩位于哈妮宫下约2公里处。这里山青崖险,猛洞河流此陡转70°弯。河弯处,三块二十见方的石幔嶙峋,水从石幔中穿空而出,波峰连着波谷,清流与急流共鸣,别有情趣。山顶建有一摆手堂。相传为土家族勇士科洞毛人征战回乡时,土家先民欢歌摆手的地方。
雷公滩位于三角岩下约1公里处。雷公滩面积近100平方米,流速达6米/秒,落差为8米,是猛洞河漂流的第一个险滩,锥形山峰,劈壁裂石,湍急流水自磐石门坎跌泻而下,浪花如雪,涛声如雷,气势磅礴。
捏土瀑布它位于三角岩下游约3公里处,瀑高约30米,宽约50米,飞流直下,散花吐玉。尤奇之处是潭中两扇石头,若舟若屏。土家语“捏土”是 “两个东西”的意思,瀑布命名便由此而来。
阎王滩(原名鲇鱼滩)由捏土瀑布顺水而下约3公里,有一段约百余米长的曲窄峡谷,因进口处像鲇鱼的嘴巴,当地土家人称之为鲇鱼滩。峡内两侧如刀削斧凿。峡内石礁犬牙交错,河道狭窄,河道最窄处仅2米,左右两座巨石如洞门初开。这里水流湍急,漩涡连环,碧水奔泻而下,蔚为壮观,民谣唱道:“船下鲇鱼滩,十船进去九船翻;人下鲇鱼滩,九死一生阎王殿”。故又将此滩称为阎王滩。在开发建设中,为适合漂流,已将险滩整治,而有惊无险,它现已成为漂流途中最刺激、最浪漫的漂流一绝。
落水坑瀑布它是猛洞河景区落差最大、最壮观的瀑布。它位于阎王滩下约2公里处。瀑高200多米,上窄下宽,象孔雀开屏,一路飞花喷雾似地落入山脚的圆型水潭之中,宛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水潭宽约1千平方米,潭中有一黑色巨石。舟行至此,可以享受天然淋浴之清爽。
梦思峡峡谷长100多米,宽7米,高200多米,谷内碧水如镜,青苔如茵,静谧幽雅。左岸,悬壁之上有无数缕细流垂空而下,若丝若帘,阳光通过水雾幻出道道七色彩虹。瀑落河中,其声如情人窃窃私语,如梦如幻,故称梦思峡。有船工号子:“梦思峡水清幽幽,玉帘挂在天里头,乔木昂首接青天,泛舟胜似画中游。”
(二)猛洞河生态平湖游
猛洞河平湖生态游,由酉水、猛洞河两大水域组成。20世纪70年代湘西凤滩电站修坝拦截酉水,泱泱平湖,云影岚光,呈现出一轴绿缎般的湖光美景。这里地质时代古老(距今7-14亿年),岩石类型齐全(有变质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白云岩等),独特的地质地貌经过长期流水冲蚀,形成了深谷、溶洞、钟乳石、暗河、瀑布等美丽多姿的自然风光。该景区从王村至猴儿跳全长45公里,面积178平方公里,有大小景点40多个,以水美、山奇、洞幽、猴趣见长。主要景点有:
猴儿岩猴儿岩,是迄今为止的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天然猴石像。石猴五官俱全,形象逼真,更奇妙的是,每月月圆之时,水明如镜,两岸景色与月光交融,倒映水中,可以看到猴子捞月的神秘景观。
芙蓉仙子沿猴儿岩顺流直下两公里,河湾处突现石壁一块。石壁顶部有一美丽人像,曲线分明,体态婀娜,宛若一位翩翩起舞的下凡仙女。民间传说,远古时候酉水两岸土家族人遍栽芙蓉花,花繁叶茂。天上的芙蓉仙子慕名下凡,翩然而至,留形于壁上,当地人称此为“芙蓉仙子”。
石壁画廊自王村逆水而上约3公里,右岸出现一扇两万平方米的石壁,平整如刀削斧劈。石壁之上,五颜六色纵横交错,画中有山水流云、飞禽走兽、房舍人物,神奇绝伦。远远望去,就象一幅巨大的土家织锦,故石壁画廊又叫“西兰卡普石壁”。据地质学家考证,这片巨型石壁上的各种花纹,是远古海洋生物留下的遗迹,是研究武陵山区地质结构的宝贵资料。
先居台在酉水右岸,有一高约百余米的峭壁,其偏下部位,伸出一条长约数十米、宽约2米的悬崖平台。下面汤汤碧水中流,平台的一端延伸至一石洞,洞内有石桌、石床、石兽等奇观。传说此洞为远古时期盘瓠夫妇居住之处。有人则认为此洞为土家先民栖息之地,故名先居台。
龙头峡系猛洞河汇入酉水的入水口。两岸山峰峭壁,高度达420米以上,河床宽40余米,两级险滩之间有一龙头的石峰从水中拔地而起,将水域分成两股,峰回水转,水成30°坡度注入酉水。
八音洞船进龙头峡,向北行驶至列夕村岸边,见半山腰有一石洞,冬暖夏凉,洞门上方有五色钟乳石悬吊。洞内自然形成三厅堂,宽敞能容数百人。其中厅之顶悬有一巨大钟乳石,形若金色南瓜。奇妙的是,用石块敲击瓜瓣,能发出类似古代匏、士、木、石、金、丝、竹、革八种乐器的和谐之声,故称八音洞。
猛郎山河猴趣猛洞河中游的猛郎山,山高谷深洞幽,峰顶树木参天蔽日,茂密枝叶藤蔓交织连理,阳光透射河面成五彩,是猕猴群居和游玩的天然乐园。这里发现猕猴2000多只,船过猛郎山,猴群随处可见。有的独立枝头,登高望远;有的攀援摘果,迅速敏捷;有的挤眉搔腮,打闹嬉戏;有的聚集船边,向游客讨要食品……猴趣无穷,令人捧腹。
小龙洞 小龙洞位于猛洞河与司河的交汇处,是猛洞河风光带已开发溶洞中的姣姣者。其洞口高于水面20余米,洞口有潭,潭通阴河,可乘舟而游。洞内遍布钟乳、石笋,千姿百态,造就“八仙聚会”、“木鱼石”、“悟空盗宝”、“天鹅群舞”等奇观。现已开发为溶洞阴河游。
猴跳峡猛洞河从海拔1400米的上河溪,飞流直下,跌落到最低处的海拔仅140米的芙蓉镇科比村,形成长120米,高200米的峡谷,因猴群栖息,故名“猴跳峡”。沿河峡壁紧夹,峭壁高耸,顶部宽度不足4米,吻合两峡于咫尺之间,山巅危岩石峰横空出世,林木迭翠,虬枝错落交织,形成树枝天桥。两岸猴群戏水而乐,攀援成趣。溪声、猴歌、鸟鸣、鱼跃,形成祥和的自然交响。
三、全国历史文化名镇——芙蓉镇
从永顺县城往南45千米,便到达酉水之滨的芙蓉镇,这是一座古老而年轻的山水园林小镇。说她古老,因为她原名王村,因得酉水舟楫之便,历史上素有“楚蜀通津”之称。龙山里耶出土的秦简记载:王村在先秦时期是“迁陵邮行洞庭”必经的邮道驿站,西汉为酉阳县治所,后晋之后为溪州彭氏土司前期的司治之所。说她年轻,因她在中国影视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坐标点。因电影《芙蓉镇》(谢晋执导、古华编剧,姜文、刘晓庆主演)以王村镇为外景地而拍摄,于2007年更名为芙蓉镇。因一部电影的社会效应而更改镇名,在全国这是首例。因而芙蓉镇是一座具有明清古建筑文化、土家民族文化、考古历史文化和商埠码头文化溶入现代元素“和谐共集“的湘西名镇。央视《远方的家——北纬30°中国行》评价为“挂在瀑布上的小镇”。2008年被国家建设部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2012年11月,该镇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主要景点有:
王村瀑布王村瀑布位于王村码头的河湾内。为两级,宽40米,高60米的悬瀑。从锯齿形悬崖上分两股,奔泻咆哮的飞流撞击在第二级石壁上时,则激起巨大水花撒珠碎玉,抛向天空,然后带着漫天的水雾,从天上飞落下来,汇入碧绿的酉水。尤为令人惊奇的是,那漫天水雾在阳光的照射下常常会闪现出一道七彩长虹的景象,这就是称为“雪浪飞虹”的奇观。
石板梯子街五里长的石板街是王村古镇一道突出的风景。它从酉水河谷底一路斜上,由25级大台阶,308级小台阶,共1000余级台阶构成,像一架巨大的长梯,斜搭坡面,直达五里牌。这些石级均由青石铺就而成,每块青石2尺见方。沿石板街均为明清风格的古建筑。在历史上是蜀渝黔通往闽粤的重要水陆驿道,王村石板街是全省保存最完好的古石板街建筑。
土司行宫土司行宫又名酉阳宫。公元910年溪州刺史彭士愁在王村修建“酉阳宫”,管辖湘、鄂、川、黔四省市边区20余县。公元1135年土司彭福石宠迁都老司城后,“酉阳官”就成为历代土司避暑休闲的行宫。现保存的行宫为明代重建,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溪州土家族民俗博物馆王村的溪州土家族民俗博物馆共为两个展厅,四个展室。其中第一展厅一、二展室主要是陈列土家族聚居区永顺新石器时期至清朝的出土文物、照片及制作的相关模型,突出土家族“古老而悠久的历史”这一主题。第二展厅三、四展室主要是展出复原的摆手堂、土家族家庭小院、毛古斯与摆手舞、梯玛活动、土家婚俗、土家服饰、土家织锦等,突出土家族的“古朴的民俗、灿烂的文化”这一主题。该馆已载入《世界大百科全书》,并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日本人阪国立民俗博物馆的赞誉。
土司行宫依山傍水立于悬崖之上,三面环水、四周绝壁,青龙白虎二山环抱。这里有“飞瀑蜃楼”、“龙洞烟雨”、“水帘洞”、“土人洞”等自然风景,有土司曾居住的吊脚楼,有数百件土家文物陈列于此,有唐伯虎等文人留下的墨宝,有歌星宋祖英拍摄《家乡有条猛洞河》、《古丈茶歌》MTV的歌台,有影星刘晓庆瀑布浴和品茶观瀑的茶楼,有《乌龙山剿匪记》等多部影视剧拍摄场景。
四、小溪国家自然保护区
小溪国家自然保护区位于永顺县东南部,总面积26347.6公顷,东西宽23.5千米,南北距离20千米。地处云贵高原东侧,由武陵山脉主体人头山组成,最高海拔1327.1米,最低海拔162.6米。地层为元古代板溪群与震旦系,因而峰峦叠嶂。天然林面积达2万公顷,由于受第四纪冰川影响较小,形成丰富多彩的生态环境,有2702种植物、208种动物、738种昆虫。是我国西部山地丘陵区重要基因库,是独特的亚热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是中国地区重要的原生型天然林区。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评价是“中南十三省亚热带低海拔常绿阔叶原始次生林,免遭第四纪冰川侵袭而唯一幸存的天然绿色基因库”,是“世界植物宝库中的一块稀有‘活化石’”。小溪保护区景观总体特点是绿色森林生态风光与土家民族风情融于一体,原生态植物标本模式的自然景观与土家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其突出特征是:峰海、云海、林海、花海这“四海”为家的绝妙风光,令人流连忘返。目前开发四条景观线路,而且都建立了观景台。
龙门溪景观线位于小溪自然保护区的西北部,龙门溪由北往南注入酉水。沿溪行是一条危峰突兀的峡谷,两岸山岩耸秀,柯枝倒悬,林海绿波,溪水绕峰穿峡。
从小溪村沿溪谷向山的深处进发,约两公里山势突然陡峭。参天古木在溪间潭边蔽起密匝匝的浓荫,溪谷落差顺山势各异,薄雾轻纱、如梦如幻。十多米高的龙门瀑布,水花欢溅,玉坠幽潭。方圆两三百平米的密林中,围径二三米的猴栗树,竞有百十株之多。
沿龙门溪曲折迂回,百转千折,至山前登数百级鹅卵石台阶达到山顶,惊见高40余米,胸径85.3厘米,须四人才能合抱的杉树王。其树龄已有1200余年,高大伟岸,挺拔苍劲,历经千年沧桑而风采依然。
鱼泉溪景观线鱼泉溪从保护区的东北部贯穿至西南部,呈“之”字形穿行于茂林修竹之间,泉潭连襟,游鱼细石,与土家吊脚木楼,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田园风光。鱼泉溪两岸有大片的黄心夜合树。黄心夜合乃树中珍品,花中奇葩,与小溪木莲同属国家二级保护树木,惟小溪所独有。最大一株树龄已有1500多年,胸围190厘米,树蔸离地面一米处,同棵长出三颗树,这三颗树,高低错落有致,大小肤色不同。黄心夜合花开,像一樽小酒杯,花蕊呈鹅黄色,花瓣及朵骨虽细小,幽香却传至数里之外。
茶园溪景观线位于保护区的西南部。幽溪秀雅的溪谷两岸,今仍完好保存着典型的原始次生林植被,是溯溪探险的绝佳所在。连山瀑布、瑶池瀑布、犀牛潭瀑布等十多个飞瀑流泉景点象一串珍珠镶嵌在茶园溪沿线。这个景区的主要特点是:水绕轿顶山,瀑布三叠连,彩虹绿中升,珠落遍茶园。茶园溪的几道瀑布均深藏于名木古树、青藤枝蔓、鹰咀危崖之中,而且是多级跳跃,声若雷鸣。
巴东木莲景观线位于保护区的中部。以国家珍稀保护植物巴东木莲群落为中心,与巴东木莲瀑布、仙女池瀑布等景点共同组成风采独特的景观线。
海拔五百多米的山嵴南麓,在巴东木莲簇拥下,一帘高约六十多米的瀑布,从山麓林荫下的峭崖绝壁上飞流直下,雾漫珠飞,云蒸霞蔚,声隆山野。漫山的木莲,在潭边与山瀑长相厮守了千百万年,山瀑年年水长流,木莲岁岁叶常青,其中一株较大的木莲树,树径达3米多,树干笔直挺拔,向瀑布方向倾斜。最大的一株高达七十余米,冠盖如云,树龄在千年以上。
五、不二门国家森林公园
不二门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林业部于1993年5月正式批文建立的。它位于永顺县城南部,距县城1.5公里,总面积30平方公里,是猛洞河风景区的北大门。同时,它又是闻名遐迩的佛教圣地。不二门以奇石、温泉、石刻、观音朝拜为特色。园内峒峰水秀,壁雄泉汩,峦翠生辉,摩崖成廊。其中“不二门”和观音岩古刹系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不二门翳谷千仞,一径中开,石裂双扉,相依相偎,斜闭成人字形,上窄下宽,高达20余丈,唯一小路可通山中观音岩古刹。门上方刻有“不二门”三个大字,两侧有联:“半窗阴雾藏高木;一片青山衬夕晖”。1978年10月著名文学家沈从文先生手书“石门天凿”四个大字镌刻石北侧;旁侧还有原国家民委主任洛布桑题“人间天宫不二门”七个大字。传说,“不二门”原本为一整石,寒武纪地貌裂变而成,鬼斧神工。劈开巨石,天凿一门,于是,人们取梵语“不二法门”之意称其为“不二门”。
不二门内两边石壁高耸,开阔如屏,古人摩崖石刻琳琅满目,文采飞扬。清·《永顺县志·卷五》记载:“不二门石刻有作仙源观、洞天福地、烟霞癖阖、神秀独钟,吾道南来、白云门开、砥柱中流、眼前南海、慈航普渡、百宝胜光、别开生面、别有天地、小洞天”等题词赋诗120多幅(首)。清代光绪六年探花景元 “山青海岸”合字题词,一笔呵成,匠心独运,如图似符,堪称书法一绝。
洗心池步入不二门大门不远,便见大路左侧立一翘角凉亭,亭内石壁悬出一石雕龙头,一股清泉从龙嘴汩汩流出。这便是洗心池。龙咀距地面两米,洗心池后是海拔1200米的高望坡,植被丰茂,地下水丰富,且甘甜质优。洗心池流泉常年清冽,为优质地下水。池旁刻有清代土家族诗人彭勇行的题诗:“黄花菜开碧柳丝,城南门外洗心池,劝郎洗尽闲烦闷,莫洗心头一点痴”。
观音岩流经县城的猛洞河转过“S”形水道,便见由石灰岩风化形成一巨大佛石,这便是“观音岩”。它耸立在万绿丛中,高18米,青冠白面,头顶白云,脚踏碧水,人以其形称为“观音岩”。据清·《永顺县志》载:“观音岩素有‘湘景名峰第一岩’之称”。清人有诗赞日:“萧寺遥连郭外村,灵峦常秀水常温。地藏幽壑疑仙境,天假悬岩壮佛门”。
观音庙观音庙又名“蒿山堂”,建于观音岩下的崖壁之上,崖壁高120米。观音庙包括正殿、三观殿、地藏庵、文昌阁、水府阁、玉皇阁、接引庵和禅房客舍等建筑,其房屋共有数十间,工艺精巧,玲珑别致。特别是正殿后的地藏庵,它与明代建筑老司城祖师殿结构相似,木榫连续,走马转角。庵前为一大岩坪,周围怪石罗列,古木参天,环境极为幽静。文学大师沈从文先生在岩坪前门额上书题“人间胜迹”四字。现今观音庙保存完好,有数十尊铜菩萨,常年香火不断,香烟袅袅。庙中还有尼姑10人。庙里尚收藏有清代以来的一些古壁画、对联、门联等。
观音庙是邑人邹姓在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所建,后又由河南孟津县武举许天元任永顺府协镇、副将时,于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扩建,历时三年,耗资数万元。它的修建和布局,闪耀着我国明清时代建筑艺术的光辉。
八阵图观音岩北边的山上由丹霞地貌形成的石林、石峰、石柱、石笋、危岩、峭谷、峪峙,千姿百态,错落有致,犹如八卦中的乾、坤、艮、坎、震、离、巽、兑八种图形,故称“八阵图”。那弯弯曲曲、时上时下、时隐时现、饶有兴趣的小径,由龟裂纹石板铺成的。这些石板路有的穿过地下石洞,形成暗道;有的延伸于密林杂草丛中,形成石径通幽的美景;奇峰巧石,峰回路转,人游其中,妙趣横生。
不二门温泉俗称“热水坑”,位于公园东头的猛洞河南岸,张花高速从侧而过。温泉水流大如碗口,流量约3升/秒从山脚石缝中涌出。白雾弥漫,热气氤氲,将四周山川树木滋润得美如仙境。温泉恒温40℃,舒适宜人,且富含多种有益人体的微量元素,水质为偏硅酸锶低矿化的优质矿泉水。常饮之、沐之,对治疗心血管、中枢神经、肠胃功能及皮肤、风湿等疾病有良效。被誉为“仙家三维之露,佛地八功之水”。九十年代,当地政府为方便群众,在此修建配备了男女浴室(集全浴池、单间浴池)、更衣室等设施,现在此已筹建大型洗浴中心和一家四星级宾馆,以供沐浴休闲。
培英塔该塔修建于清道光年间,立于观音岩左上方锥形峰顶之上,为清代永顺知府杨镇源所建。培英塔高21米,为青石砌建,空心七级,塔身八面。第一层塔门之上刻一横匾,上雕“天开文运”四字,匾上浮雕二龙戏珠之中镌刻“培英塔”。第七层塔顶,雕有主宰文运的魁星神像一尊,与县城北门所建魁星阁遥遥相对。从此,永顺文运大开,英才辈出。
六、湘鄂川黔边革命根据地旧址——塔卧
塔卧镇位于永顺县东北部,距县城42公里,S230省道穿境而过,国土总面积142.3平方公里,总人口10万余人。1934年,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萧克、王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此地为中心,创建了湘鄂川黔边革命根据地。1983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将永顺塔卧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纳入全国百个红色旅游景点和全国三十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主要景点有十余处。
中共湘鄂川黔省委旧址 中共湘鄂川黔省委旧址座落于塔卧镇东北部,当地人称丁家院子老屋,房屋始建于1890年,占地面积1564平方米,为三合院式布局,穿斗式木结构,正屋坐东朝西,五柱四棋,南厢房配有吊脚楼,正屋对面的木房为警卫人员住处,西南角为木朝门。贺龙、袁任远居住正屋,任弼时、张子意住北厢房。旧址的壁板上保留有红军标语:“驱除帝国主义出中国”、“只有苏维埃才是民族革命战争的领导者”、“反对国民党出卖中国”、“争取独立自由领土完整的苏维埃中国”、“彻底粉碎敌人五次围剿”等。1934年12月10日省委机关由大庸(今张家界市)迁来塔卧。当时的省委组成是:任弼时为省委*,贺龙、夏曦、关向应、萧克、王震、张子意、刘士杰(后叛变被处决)、周玉珠同志为省委委员,秘书长王恩茂、组织部长甘泗淇、宣传部长张子意、民运部长刘俊秀。省委在这里制定了《分田工作大纲》、《关于土地问题的决定》、《关于新区党的组织问题决议》等文件,领导根据地人民进行土地革命和反“围剿”斗争。这里还设有无线电分站和省委会议厅。旧址于1959年年1983年两次被列为省级文物,1981年和1982年又进行了维修,旧址现保存完好。
湘鄂川黔革命委员会旧址 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位于塔卧镇中心的雷家老屋(李昌同志故居。李昌,原中纪委副*,中顾委常委)。房屋建于1884年,穿斗式木结构,四合院,建筑坐南朝北,占地1480平方米。由正房、西厢房、东厢房、大门及倒座、夹屋等组成。正屋和西厢均为5柱4棋。东北角夹屋置木粮仓一个,有大小房间23间,院内条石墁铺地面,卵石砌围墙。省革命委员会也称省政府,是当时根据地最高革命政权机关,主席贺龙,副主席夏曦、朱长清,秘书长张启龙。下设机构财政部、劳动部、粮食部、供给部,省革命委员会下辖永保县(今永顺)、郭亮县(永顺万坪)、桑植县、大庸县、龙山县等五县。
中华苏维埃湘鄂川黔军区旧址 中华苏维埃湘鄂川黔军区旧址位于塔卧镇东北部的丁家院子,东与省委旧址相邻。房屋修建于1915年,占地750平方米。此旧址坐北朝南,为穿斗式木结构三合院,由正房、东厢房、西厢房、大门及其它建筑组成,有大小房间14间。其中正房西间是王震同志的住房和办公处,西厢房是李贞、李信同志居住和办公处。院内条石地面。省军区在这里还设有保卫局和机密室,当时省军区由贺龙任司令员,任弼时任政委,副司令员王震,组织部长李贞,宣传部长李信,群工部长刘金旭,下辖第一、第二两个军分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乐尚莲(后叛变),政委袁任远、刘亚球,第二军分区司令员马赤、刘子奇。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分校旧址与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分校旧址位于塔卧镇中心的雷家新屋,始建于1926年,四合院式布局,穿斗式木结构,有大小房间28间,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由正房、南北厢房、大门及倒座几部分组成。院内条石墁铺,东、南、北三面有封火墙砌至檐部,1934年冬至1935年4月,红四分校就设在这里,初称红军随营学校,后改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分校,学校负责培养红军的军事干部。王震任校长,谭家述任副校长,张平化任政治部主任,教务处长有李朴、陶汉章,教员7至8人。学校设有高级班和初级班,还有地方武装干部训练大队和特科大队,主要开设军事和政治两门课程。学校的组织机构有校务处、训练处(教务处)、政治部等。
1983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1986年这里设立“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馆名由萧克将军亲笔题写,纪念馆内展出布告、地图、印章、校标、钢炮、铁叉等文物80多件,照片200多幅。旧址外墙有由萧克夫人、后任新中国水电部副部长的蹇先佛同志手书的红军标语,“提高战术素养,巩固思想一致”。
中国工农红军党校旧址 湘鄂川黔省委党校旧址位于塔卧镇中心的涂家大屋。旧址始建于1902年,木质结构,三合院式布局,院落坐东朝西,占地面积966平方米,由正房、北厢房、南厢房三部分组成。1934年底,湘鄂川黔省委在这里创办省委党校。创办初期由任弼时同志兼任校长,后由张子意任校长,王恩茂负责具体工作。
中国工农红军医院旧址 中国工农红军医院旧址位于塔卧镇中心的田家院子。旧址房屋建于1884年8月,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医院设管理处和医疗室两个部门,包括医院领导、医生、护士和洗衣队工人,共300多名工作人员。伤病员最多时达4000多人。
中华苏维埃湘鄂川黔兵工厂旧址 中华苏维埃湘鄂川黔兵工厂旧址位于塔卧镇中西部的涂家台,旧址房屋建于1884年8月,占地面积2700平方米,原为土家族农民涂光漠家。红二、六军团为解决军用物资的需要, 于1934年11月创办这个兵工厂,原称为“湘鄂川黔边区临时修械厂”,后来才改为“红军兵工厂”,厂长由马宜胜担任,是塔卧的铁匠,会制造快枪。政治指导员曾卢生。工人多是部队和当地铁匠、木匠等,共有50多人。
红军无线电台旧址 红军无线电台旧址位于湘鄂川黔省委旧址后的丁家寨,建筑面积190平方米,为木结构三合院,正屋座北朝南,西厢房为吊脚楼,无线电总台设在西厢的吊脚楼上。当时苏林任总台长,王永睿任教官,陈宗英负责密码翻译。
湘鄂川黔边根据地红二、六军团革命烈士纪念园 在创建湘鄂川黔边革命根据地时期,永顺县有近万人参加了红军,有7.7万余人参加了赤卫队,800人参加了游击队,有2万多名优秀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纪念革命先烈,缅怀红二、六军团创立红色根据地的丰功伟绩,永顺县人民政府于1980年在塔卧镇西南角修筑“湘鄂川黔边根据地红二、六军团革命烈士纪念园”,纪念园占地1.8万平方米。园中央是一座16.7米高的革命纪念碑,碑上的十七个大字“湘鄂川黔边红二、六军团革命烈士纪念碑”,由萧克将军手书,碑下座石正前嵌有铜板刻制的碑文,记载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历史。座石背后刻有工农红军冲锋的浮雕。纪念碑周围有四座六角精美的纪念亭,亭内石碑刻有革命烈士的姓名和记载着英勇牺牲的红军指战员事迹的碑文。(本章素材由永顺县委宣传部提供)
第四章 古丈西站(新建站)
古丈西站位于湘西州古丈县古阳镇南山村境内,为线侧下式小型客运车站,站场规模为 2 台 4 线,旅客进出站形式采用下进下出,设旅客跨线设施为8m 宽 进、出站共用 地 道 一 座 ,设450m×9.0m×1.25m 站台两座。站房面积5000 平方米,设计立意:山海石林、古丈新韵。
张吉怀铁路的开通对巩固精准扶贫成果、发展旅游产业、强化区位优势、扩大对外开放、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加快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古丈西站建成后将成为古丈又一新的地标性建筑,对提升城市品位、优化人居环境、扩大人文交流、拓展经信渠道将产生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第一节 古丈县概况
古丈县位于湖南省西部,是著名歌唱家何纪光、宋祖英的家乡,国土总面积1297平方公里、总人口14.4万,其中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8%。素有茶叶之乡”“林业之乡”“歌舞之乡”的美称。
古丈生态优越,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0.1%,是全国生态最好的县市之一,空气中每立方厘米负离子含量达20万多个,旅游资源密集,有1个世界级、3个国家级和1个省级的景区景点:世界地质遗址“古丈金钉子”,国家地质公园红石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望界,国家森林公园坐龙峡,省级风景名胜区栖凤。4A级景区红石林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地质公园”。
好山好水出好茶,古丈地处北纬30度世界绿茶“黄金产业带”。近年来,我县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优势、产业优势,大力推进茶叶产业发展,不断扩大茶基地、提升茶品质、做大茶品牌、开拓茶市场,茶产业已步入了有机化种植、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的新阶段。目前,古丈县生态茶园面积达17.5万亩,人均茶园面积全省第一,绿色有机茶面积达4.5万宙,获评湖南省唯一“中国有机茶之乡”,在全省、全州率先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县”。2019年实现茶叶产值10.3亿元。已成功获评“全国重点产茶县”“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示范县”“中国茶文化之乡”“世界生态古丈茶”。“古丈毛尖”先后获得“莱比锡博览会金奖”“中国十大名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驰名商标”“世界茶业博览会金奖”“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奖”“世界生态古丈茶”等国际国内殊荣。茶产品畅销台湾、香港、日本、俄罗斯、美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当前,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済南高新区、常德市、中金公司、光大集团等与我县深入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帮扶工作,在人才交流、产业发展、劳务协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我们热忱欢迎各位嘉宾们深入了解古丈,投资古丈,帮扶古丈,我们正在以“建百年产业、树国际品牌”为目标,大力推进茶旅深度融合发展,努力将茶业打造成加快发展的支柱产业,让古丈毛尖闻名全国,走向世界,香飘四海。
第二节 古丈县景点介绍
红石林:红石林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古丈县红石林镇境内,面积约10平方公里,距县城26公里,景区内遍布裸露高大奇石群落,石林千姿百态,变幻万千,古朴雄奇,气势逼人。据地质专家考证,红石林形成于4.亿年前,因地壳运动,地壳被强烈抬升隆起,地表形成溶丘和洼地,坡面岩石形成石芽、石林,地下出现溶洞、暗河。红石林以奇、险、秀、幽著称,“巨人园” “七彩林” “天门阵 峡谷迷宫” “八仙舞台”等诸多景观堪称一绝,具有极高的地质科考价值。
高望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望界位于古丈县东北部,保护区内森林覆盖率88.9%,其核心区高望界国有林场的覆盖率高达93.7%,植被资源特别丰富,植物类型与植物群落多样。有植物221科、976属、2440种,是天然的“动植物基因库"。其内溪流遍布,峡谷纵横,风光四季如画,是避暑休闲度假胜地。
栖凤湖:栖凤湖风景区位于古丈县北部的酉水流域,1993年被省政府审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总面积431平方公里,其中水面25平方公里。栖凤湖外湖宽阔,内湖迂回,层次丰富,山势奇特,还有古老而神奇的民族文化和历史遗迹。
坐龙峡:坐龙峡景区位于古丈县红石林镇境内,与湘西名镇王村镇(即芙蓉镇)一衣带水,距猛洞河火车站仅10公里,高等级公路S229可直达景区,交通十分便利。 坐龙峡由风蚀、水蚀长期作用而成,全长6.5公里,景区内坑连洞,洞连溪,洞洞串穿。绝壁高差平均170米,最险处340米。峡谷最宽处不足10米,最窄处仅容一人通过。谷内潭瀑缠绵,终年云雾萦绕。春夏之际,瀑布群舞,浪花四溅,轰鸣如鼓;秋冬之时,水落石出,溪水蜿蜒,曲折迂回;盛夏亦觉寒气袭人。谷中崖树横空,彩虹若龙,奇花丛生,异草遍地,沟潭幽深,壁如刀削,真乃人间探险天堂。
第三节 古丈县高铁新城未来规划
打造高铁城市综合体。以双溪为中心,西联保靖、花垣,建设高铁新城。扩容城镇开发地2平方公里。以古丈高铁站为核心,联合红星社区常德街片区及雕山片区,建设县域交通枢纽物流中心,着力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促进交通和公共服务的无缝对接,打造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城融合新亮点。优先高铁新区土地供应,创新建设用地供地模式,提高发展承载能力,激发建设活力,塑造绿色活力生态新区,将高铁站周边2公里半径区域打造成为古丈新名片。(本章素材由古丈县委宣传部提供)
第五章 吉首东站(新建站)
吉首东站位于湘西州吉首市双塘街道联合村境内,为线侧平式中型客运车站,站场规模为 3 台 7 线,预留渝湘引入条件,旅客进出站形式采用上进下出,站房面积 20000 平方米,站房设计立意“四平八稳、福荫湘西”。
第一节 吉首市简介
吉首市位于湖南省西部,武陵山脉东麓,是武陵山片区中心城市、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中心、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全市行政区划总面积1078平方公里,下辖11个乡镇(街道),常住人口40余万人,其中,土家族占36.25%,苗族占41.72%。
这里区位独特、交通便利。为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的交易中心和物资集散地,国道G209、G319和省道S229与枝柳铁路贯穿全境,常吉高速、吉茶高速、吉怀高速和永吉高速公路在此交汇,在建的湘西机场,时速350公里标准的张吉怀高铁即将于10月通车,即将步入高铁、航空时代。在“十三五”时期,吉首市聚力攻坚决战“精准扶贫”,建设“武陵山片区文化旅游中心城”成效显著,“十四五”期间,吉首高铁新城将成为州府内最靓丽的风景线。
吉首市山川美丽、风情独特。先后荣获中国旅游百强县、中国县域旅游竞争力百强县、中国最具价值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国优秀文化休闲旅游城市等称号。拥有德夯村、中黄村等中国传统村落,拥有鼓文化节、百狮会、赶秋、四月八、乾州春会等多个民族文化节会,拥有乾州古城和矮寨奇观两大品牌景区,2021年6月9日,矮寨·十八洞·德夯大峡谷景区被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独特的百年路桥奇观、古朴的千年苗寨风情、惊艳的千年乾州风韵、奇峻的万年峡谷风光,全面展示了神秘湘西的无穷魅力,充分演绎了“矮寨不矮,时代标高”新时代精神内涵。
第二节 吉首市历史沿革
早在距今6800多年前的高庙文化时期,吉首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期,人类活动频繁。
秦时,市域属黔中郡。汉时,属武陵郡沅陵县地。三国时,武陵郡属荆州,先后分属蜀汉和东吴。晋时,武陵郡属荆州。南朝(宋、齐)时,隶郢州武陵郡。梁代,析沅陵县,建夜郎郡。陈袭梁制。隋废夜郎郡,置静人县。不久废县,市域先后属辰州和沅陵郡。唐时,黔中观察使管15州,其中辰州辖泸溪、沅陵、麻阳、溆浦和辰溪县,市境属泸溪县地。五代十国时,同唐。宋时,市域属泸溪县,熙宁三年(1070年),置镇溪寨(今吉首城区),为军事防地。元时,属辰州路泸溪县地。明洪武初年,境内设巡检司。明洪武三十年二月(1397午),泸溪上五都分为十六里,置镇溪军民千户所,所属辰州卫。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撤镇溪军民千户所,设乾州厅,治乾州,隶属辰沅永靖道。嘉庆二年(1797),乾州厅升为直隶厅。
民国1年(1912年),废厅,设乾县。因与陕西省乾县同名,民国2年4月,乾县改名乾城县,隶属辰沅道,县治仍为乾州。民国27年4月至28年5月,湘西绥靖公署绥署设在乾州。
1949年11月5日,乾城县和平解放,隶属沅陵专区。1952年8月,隶属湘西苗族自治区。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内务部于1953年2月25日批准,同年4月1日,乾城县改名吉首县,县政府驻地所里按苗语称为吉首。1955年3月至1957年9月,吉首县隶属湘西苗族自治州;从1957年9月20日起,隶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为州府驻地。1980年11月至1982年11月,州革委会将吉首镇从吉首县析置为县级镇。经国务院于1982年8月3日批准,同年11月30日,州政府撤销吉首县,设立吉首市,市辖地不变(吉首镇复归,划为三个街道)。
第三节 吉首市旅游发展简介
吉首位居武陵山片区区域中心、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中心,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先后被评为中国县域旅游竞争力百强县市、省精品旅游线路重点县、省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县,两次荣获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年度考核十佳县市(区)。
吉首区位优势明显。吉首地处长沙、重庆、武汉、桂林500公里经济圈中心点,是“张家界—崀山—桂林”国际黄金旅游大通道、“张家界—吉首—怀化”湖南省精品旅游线路上重要的节点城市,具有肩挑南北、承接东西的区位优势。G319、G209、G352国道及吉茶高速、常吉高速、吉恩高速、吉怀高速、张花高速等域内高速公路交织成网,枝柳铁路与在建的张吉怀高铁纵贯南北,在建湘西机场距离吉首城区不到50公里,吉首是全国18个高速公路枢纽城市之一,即将开启高铁时代、航空时代。
吉首品牌价值突出。拥有湘西世界地质公园、矮寨·十八洞·德夯大峡谷国家5A级旅游景区、德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矮寨国家森林公园、峒河国家湿地公园、乾州文庙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等多个国字号品牌,另外拥有2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6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7个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3个中国传统村落及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湘西苗族民歌、湘西苗族鼓舞、苗族四月八)及其代表性传承人。
吉首旅游资源丰富。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突出、分布较为集中。生态资源基础良好。吉首市气候条件位于亚热带山地山原季风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溪河纵横,主要有峒河、沱江、万溶江、司马河、丹青河、洽比河。生态植被条件好,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74.06%,城区绿地面积1276公顷,拥有约10公顷原始次生林的天然资源宝库。近年来,吉首市空气质量检测连续排名湖南省省第一位。人文资源优势突出。吉首市的古建遗存及民俗节庆较为丰富,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东歌、西鼓、南戏、北狮(龙)、中春”的民族文化格局。古城、古寺、古祠、古塔、古街、古民居、古村落、古书院、古栈道、古战场遍布各乡镇,昭显着吉首千年古城的历史沧桑;此外,鼓文化节、苗族四月八、钢火烧龙、乾州春会、苗族赶秋节、清明歌会、百狮会等民间节庆及演艺活动让人们看到了千年吉首的代代传承。矮寨奇观旅游区成功入选中宣部等部门发布的“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节点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矮寨大桥获评“世界十大非去不可新地标”,矮寨盘山公路被誉为“中国十大最美公路”,德夯苗寨是中国苗族风情保存最完整的苗寨,流纱瀑布是中国落差最大的瀑布,乾州古城“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园”是神秘湘西文化展示窗口,聚集27项国家级、50多项省级非遗项目。
吉首政策环境优越。吉首是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主战场、省西部大开发主战场、省财政政策支持的主阵地,可同时享受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少数民族自治、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承接产业转移等多重优惠政策。湖南省委、省政府《关于继续支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湘西州《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若干优惠政策》及《湘西自治州招商引资考核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投资兴业提供了政策支持。
吉首旅游接待能力强。现有专业旅游运输车队3个,旅游运营车辆320台,其中豪华大巴车180台;旅行社20家,其中国内知名连锁旅行社8家,如新康辉、中青旅等,专业导游员近千人;有四星级酒店3家,规模以上酒店78家,床位总数38702个。
近年来,吉首市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理念,围绕“五个中心建设,五区联动发展”,全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全市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保持强劲发展势头。2020年全市接待游客1692.1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3.93亿元;2021年1-8月接待游客1284.9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5.086亿元。矮寨奇观景区1-8月接待游客215.673万人,购票人数70.756万人,实现门票收入4633.794万元。乾州古城1-8月接待游客63.278万人,购票人数9.0147万人,实现门票收入541.4056万元。
第四节 吉首市重点旅游景点
一、矮寨奇观旅游区
矮寨奇观旅游区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云贵高原与武陵山脉相交所形成的武陵大峡谷中段,由矮寨大桥、德夯峡谷和吉斗苗寨三大景区构成,是一个集观光、体验、科普、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文化旅游区,有湘西世界地质公园、德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峒河国家湿地公园、矮寨国家森林公园几张金字名片。旅游区距吉首市区19公里,总面积8.1平方公里,是湖南省对外推出的核心旅游线路。矮寨奇观旅游区于1987年正式对外开放,2013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21年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其中矮寨大桥被誉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湖南省党史教育现场教学点”。
矮寨奇观旅游区内山势跌宕、绝壁挺拔、峰林耸立、溪河纵横,形成了许多断崖、石壁、瀑布、原始森林,构造出了奇路、奇桥、奇寨、奇谷、奇瀑和奇俗六大奇景,奇路(矮寨公路奇观)、奇桥(世界跨峡谷跨径最大的钢桁梁悬索桥--矮寨大桥)、奇寨(雄鹰背上的苗寨--吉斗苗寨)、奇谷(玉泉溪峡谷、九龙溪峡谷、夯峡溪峡谷等)、奇瀑(全国落差最大的流纱瀑布及玉带瀑布、银链瀑布、夯峡溪瀑布群等)、奇俗(苗族风情、天下鼓乡),六大奇景将现代路桥科技、奇绝山水景观和民族特色文化完美融合,向世界全面展示了神秘湘西“百年路桥奇观,千年苗寨风情,万年峡谷风光”的无穷魅力,充分演绎了“矮寨不矮,时代标高”新时代精神内涵。
二、乾州古城景区
乾州古城位于湖南省湘西州州府吉首市城区,交通便利,古城因四周环山,中为盆地,有天星河、万溶江二水环洲,三陆横陈,状如乾卦,两河之间陆地称州,因取名乾州。是省级历史文化街区、省级精神文明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古城现建成核心区域面积为0.47平方公里,核心区域规划面积为2.3平方公里,保护协调面积5平方公里。
古城历史文化悠久。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盛建于清嘉庆时期,历史上是明清军事重镇,与凤凰齐名的双子城、龙凤城,南长城大本营,形成了苗疆边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为苗疆首府,被誉为“千里苗疆第一城”。古城名胜古迹众多。城内有十里古街,城中有十里河道,城外有十里边墙,有中国古建筑史上举世无双的三门开,有“小桥、流水、人家”的胡家塘明清古建筑群。古城旅游资源丰富。“游湘西,奔乾城”口号日趋响亮,城内以“城、园、坊、院”四位一体发展格局彰显文化特色,依城建坊、拓坊成园,2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汇集,有著名艺术家黄永玉先生倡议、并由著名建筑设计师张永和先生设计的独特艺术馆——画桥,是神秘湘西的文化窗口。
第五节 吉首市高铁新城规划简介
一、规划范围
高铁新城控规北起建新路大廷水库、南到规划长潭路、西起乾城大道、东至规划东二环沿线,规划范围27.85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为高铁站及站前广场为东西主轴延伸的联合村水道两侧3.5平方公里区域。
二、目标与定位:一心三区
基于发展使命与现状特征分析,规划将吉首高铁新城定位为一心三区,即吉首城市新中心、武陵山新型城镇化示范区、新型工业化先导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三、产业格局:一心一轴四板块的产业格局
(一)一心:高铁新城核心
即高铁新城核心区,高铁新城的服务核心,由站前3.5平方公里区域组成,包含高铁站、滨水风情街、金融中心、会议会展中心、酒店、办公等服务功能,建设用地面积约3平方公里。
(二)一轴:产业发展轴
由银星路、金星路、张社大道共同组成产业发展轴,串联高铁新城核心区、现代产业板块、教育医疗板块,是高铁新城最重要的产业发展轴线。
(三)四板块:
现代产业板块:位于高铁核心区北侧,布局商贸物流、电子信息、生命健康、大数据、科技服务、装备制造等产业功能,建设用地面积约4平方公里。目前已规划布局友阿物流城、创新创业示范园、武陵山大数据中心、电子信息产业园、医药健康产业园、科技孵化小镇等多个项目。
教育医疗板块:位于高铁核心区南侧,布局教育培训、医疗健康等产业功能,建设用地面积约3平方公里。目前已规划布局吉首市人民医院新院、民族幼儿师范学校、双塘高级中学等项目。
产城融合板块:位于高铁新城与州府中心、乾州新区相邻区域。布局为市民服务的居住、游乐等产城配套功能,建设用地面积约3平方公里。目前已规划布局中铁天麓城、幸福花园、中驰桃李春风等项目。
站东产业板块:即高铁站以东,规划东二环线沿线区域,布局工业、物流、商业配套等功能,建设用地面积约3.5平方公里。
四、用地布局:大疏大密、山城共融、紧凑组团
用地方案采用大疏大密、山城共融、紧凑组团的用地布局方式,树立武陵山新型城镇化的典范。规划城市建设用地面积13.5平方公里,可容纳人口16万人。
五、核心区城市设计:绿色之城
(一)站前核心区
依托现状水系打造4公里长滨水景观带,书城、演艺厅、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化宫等公共项目镶嵌其间,同时结合联合村升级改造,打造滨水民宿风情街,展现城市与生态交融的景象。
(二)两侧开发:用好用足每一寸土地
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对于公园内滨水空间,水岸预留3-5米作为滨水慢行步道与河岸绿化,其他区域进行综合性商业开发。结合地形高差,采用洪崖洞综合楼的方式,滨水部分布置酒吧餐饮等商业场所,沿路部分布局图书馆,室内停车场,市政设备用房等公共功能。公园外,对因公园建设损失的开发量进行转移,沿城市道路进行高强度开发,布局金融总部、商务办公、酒店、住宅等功能。充分利用山地城市中的每一寸土地。
(三)联合村活化:展现三特融合魅力
对于联合村区域,结合水岸环境与联合村改造,重点打造滨水风情商业街。结合地形高差,通过山地场地改造,建筑立面改造,绿化种植,植入民族文化活动和餐饮、酒吧风情、民宿等商业活动,整体包装活化,为市民带来立体沉浸式体验。通过立面优化,景观美化,商业活化等措施,让滨水商业街焕发活力,充分体现三特城区魅力。(本章素材由吉首市委宣传部提供)
第六章 凤凰古城站(新建站)
凤凰古城站位于湘西州凤凰县沱江镇青瓦村境内,为线侧平式中型客运车站,站场规模为 2 台 6 线,预留铜吉铁路引入条件,旅客进出站形式采用下进下出。站房面积 15000 平方米,站房设计立意“灵秀山水、凤舞湘西”。
交通条件是影响区域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凤凰高铁站作为沪昆高速铁与张吉怀高铁的枢纽站,高铁开通后将改变原有的交通运输格局,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流量,打造城区一体化,让游客享受舒适、便捷的交通。能加速新型城镇化建设、合理优化城市资源、调整城市发展方向及布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可有效缩短凤凰旅游主要客源地与目的地的距离,开阔旅游业发展前景,扩大市场配置资源空间,激发各类资本来我县投资旅游业的积极性,可加速推动凤凰城镇乡村旅游业发展,有利于更广泛深入地发挥旅游业综合功能,从而以三产带动一、二产业发展,对我县巩固脱贫攻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第一节凤凰县概况
凤凰县地处湖南省西北部,隶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东与泸溪县交界,南与麻阳县相连,西同贵州省铜仁市、松桃县接壤,北和吉首市花垣县毗邻,史称“西托云贵、东控辰沅、北制川鄂、南扼桂边”。国土总面积1745平方公里,全县有17个乡镇,254个行政村28个社区,总人口43.2万,是一个由苗族、土家族、瑶族、回族、汉族等28个民族组成,其中苗族人口24.5万人,占总人口的57.2%,是一个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县。近年来,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实施“旅游带动”战略,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来抓,通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以文化旅游主导产业带动新型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一业带三化”的县域特色经济发展模式,凤凰已经成为湘西旅游业的龙头,湖南旅游的窗口、国家旅游的名片,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中国最美丽的小城”蜚声中外。先后被评为“首批中国旅游强县”“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第二节凤凰县旅游资源简介
这里有秀美的山水风光。凤凰古城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有中华大熊猫苑,有凤凰古城、奇梁洞、南华山神凤文化景区3个国家级4A景区,有菖蒲塘红色旅游基地。以凤凰古城为核心品牌产品,围绕凤凰古城和南华山等城区核心景区,形成奇梁洞、苗人谷、苗族博物馆、老家寨、等四个景点串联的旅游北线,形成飞水谷、南长城、拉毫营盘、天龙峡、长潭岗度假村等五个景点串联的旅游西线。有凤凰古城、十里沱江风光带、长潭岗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南华山国家森林公园等6处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有南方长城、竹山、老家寨、苗人谷等精品景区,有天龙峡、飞水谷、凉灯峡谷、乌巢河峡谷、天星山峡谷、泡水峡谷等奇异的峡谷风光。
这里有古朴的历史风貌。唐垂拱二年设立渭阳县,宋、元、明至清初为五寨长官司治所,清朝时设镇筸镇,清康熙三十九年设凤凰厅,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改厅为县,称凤凰县,相沿至今。凤凰古城内,有大小街巷达30多条,其中50米以上街巷20多条,一条条红砂岩铺就的石板街贯穿城区,独具特色的廻龙阁和沿沱江河畔的吊脚楼群,组成了一幅迷人的沱江风景画。黄丝桥古城,经宋、元、明、清历代改造修葺,形成一座独特的石头城,也是国内至今保存最好的一座城堡。
这里有厚重的文化底蕴。楚文化与当地土著文化的结合,苗汉文化的相互交融,形成了凤凰独具一格的地域文化。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凤凰有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28处,其中国家级5处、省级15处;有古遗址116处,历史文化名村12个,特色民居120多栋,珍贵馆藏文物和各类珍稀化石1万多件,是西南地区现存文物古迹最多的县份之一。
这里有浓郁的民族风情。以苗族、土家族风情为代表的多元交融的民族风情,构成了凤凰独特的民俗景观。拥有苗族银饰锻造、苗医药、凤凰纸扎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5项,有7人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大师”称号。傩堂戏、阳戏、文茶灯等古戏曲和苗族“四月八”跳花节、“六月六”苗歌节等习俗展现了独特浓郁的民俗风情。
这里有辈出的名人英才。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至清光绪元年(1878年)短短的 38年间,凤凰涌现出三品以上军官188人。民国时期,出中将7人,少将27人。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县孕育出了民族英雄郑国鸿、文学大师沈从文、著名画家黄永玉等一大批名人英才,闻名遐迩,蜚声世界。
第三节凤凰县高铁新城规划简介
高铁站片区规划以交通优先为原则,旅游商务功能为主多元支撑,规划布局集散广场、交通转换区、居住、公共服务、酒店、餐饮、购物、休闲、商务、会议、娱乐康体等功能。高铁新城的规划结构以“一轴一带”的基本框架组织站前空间。东西向主轴由高铁站中轴线延律至招谕大道,由带状中央公园和站前广场组成,形成开敞通透的站前景观格局,将新城区分为南北两个功能区域。北区为商住综合街区,南区为休闲综合体。(本章素材由凤凰县旅工委提供)
第七章 麻阳西站(新建站)
麻阳西站位于怀化市麻阳苗族自治县高村镇大塘村境内,为线侧平式小型客运车站,站场规模为 2 台 4 线,旅客进出站形式采用下进下出。站房面积 5000 平方米,设计立意:魅力苗乡、福寿麻阳。
张吉怀高铁麻阳段长28.122公里,其中桥梁27座7.5公里、隧道17座17.156公里、路基3.466公里,途径石羊哨乡、岩门镇、高村镇、兰村乡等4乡镇15个村。麻阳西站建成,将对进一步完善麻阳县城市交通体系,提升城市形象,优化城市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扩展城市发展空间,增强城市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 麻阳县概况
麻阳位于湖南省西部、怀化市西北部,区域面积1568平方公里,辖19个乡(镇、管理处)、223个村(社区),总人口39.4万,苗族占94.54%,是全国5个单一苗族自治县之一。
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南朝陈天嘉三年(公元562年)置戍,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置县,1988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设苗族自治县,有近1400年的县治历史。孕育了满朝荐、滕代远、陈佑魁等革命先辈和历史名人,为湖南省革命老根据地。
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地处湘黔2省怀化、吉首、铜仁3市中心点,毗邻芷江机场、铜仁凤凰机场,209、354国道交汇于县城,包茂高速、渝怀铁路及复线和怀铜高速贯穿境内,张吉怀高铁在我县设站,我县进入怀化市“10分钟经济圈”。
物华天宝,生态良好。地下蕴藏铜、铅、锌等10余种矿产,地上盛产柑桔、黄桃等70多种果蔬,享有“中国冰糖橙之都”、“湖南水果之乡”等美誉,“麻阳柑桔”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森林覆盖率达67%,为“全国生态示范县”、“中国最美养生栖居地”。
文化独特,底蕴深厚。是全国盘瓠苗族文化实物存留最多,非物资文化保存最丰富的县,民歌、戏剧、工艺、书法、绘画等原生态情愫浓郁,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长寿文化奇特,目前健在的百岁老人有49位,全县人口平均寿命79.4岁,被命名为“中国长寿之乡”。
第二节 麻阳县的自然环境
麻阳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西部边陲,雪峰山与武陵山脉之间,地处北纬27°32′02″-28°01′46″,东经109°24′43″-110°06′22″,东西长66公里,南北宽55公里,总面积1568.19平方公里。麻阳交通便捷,东与辰溪县相连,南与鹤城区、芷江县接壤,西与贵州省铜仁市交界,北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泸溪县毗邻。距离怀化芷江机场81公里、铜仁凤凰机场67公里。县城高村镇,距离怀化市区55公里、省会长沙423公里、首都北京1739公里。
焦(城)柳(州)铁路麻阳段,设大坡、麻阳、谷达坡、板栗树车站。渝(重庆)怀(化)铁路麻阳段,设齐天坪、锦和、小坡车站。G65包(头)茂(名)高速公路麻阳段,设隆家堡、岩门、石羊哨互通口。G209国道、G354国道(原S308省道)贯穿于境内。
麻阳地势西、南、北三面较高,中部较低,朝东倾斜开口,呈筲箕状。海拔最高1405米(西晃山),最低130米。以丘陵为主,平、岗、山原兼有。全县森林资源面积88219.4公顷,活立木蓄积量17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7%。山地野生动植物广布,树种有91科、533种,属国家保护的珍贵树种有云山伯乐、银杏、香果树、核桃、檫木、桢楠等28种;中药材有82科550种。野生动物有8科29种。矿藏有铜、铅、锌、硅盐酸钾、重晶石、钒等17种。
山为水之源。麻阳历有“松柏参天无尽头,山高水清常年流”之称。境内有大小溪河287条,流域面积1500多平方公里。各溪河都汇入锦江。锦江横贯东西,境内长126公里,流经13个乡镇,至辰溪县城注入沅水。全县地表水径流量多年平均为52.27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达13万千瓦,开发装机容量达9.7万千瓦,年发电量3亿千瓦时,为城乡快速发展提供坚实的电力保障。
第三节 麻阳县行政区划与历史沿革
麻阳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西部边陲,雪峰山与武陵山脉之间,地处北纬27°32′02″-28°01′46″,东经109°24′43″-110°06′22″。东与辰溪县相连,南与鹤城区、芷江县接壤,西与贵州省铜仁市交界,北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泸溪县毗邻。东西长66公里,南北宽55公里,总面积1568平方公里。全县辖19个乡(镇、管理处)、223个村(社区),总人口39.4万。
麻阳历史悠久,火车站一带出土大量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石器证实,远古时代,即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期,为楚国属地。秦为黔中郡地。汉为武陵郡地。南朝陈天嘉三年(562),朝廷平“蛮”,镇压少数民族,在麻口(高村东23.5公里的太平溪与锦江交汇处)屯兵置戍。麻口俗称麻潭,又因戍址位于锦江水北,故名麻阳戍。唐武德三年(620),废戍置县,以麻阳为县名,隶辰州。宋代,改隶沅州,元、明、清因之。民国时期,1936年隶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38年12月,隶第四行政专员公署;1940年2月,改属第九行政督察区。
1949年10月后,麻阳县隶属沅陵专署。1952年8月改隶芷江专署。12月芷江专署改称黔阳专署,麻阳隶黔阳专署。1981年6月隶怀化行政公署,1988年10月3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麻阳县,设麻阳苗族自治县,行政区划与隶属关系不变。1997年,随地改市而属怀化市,并沿用至今。
第四节 麻阳县民族文化
世居民族:麻阳世代居住着苗、汉、土家、侗、瑶等兄弟民族,其中以苗族为主。苗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苗族先民在远古时期,曾居住黄河流域,其首领蚩尤领导的部落联盟和黄帝领导的部落联盟经过涿鹿之战,被战败后,被迫迁移江淮,逐渐流入洞庭彭蠡区域。秦汉时期,大部苗族由于战争迁居湘、鄂、川、黔毗连地区的武陵郡。苗族先民开始定居麻阳。元明清初,麻阳苗民又开始大量向贵州省江口县、松桃县和重庆市秀山县以及湖南省湘西凤凰县腊尔山地区迁移。部分留下来的苗民,在与汉族地区经济文化交流中,逐渐实现融合,人们普遍使用汉语,风俗基本相通,使麻阳成为“熟苗”区。
民族节日:麻阳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如春社节、吃新节、保冬节、盘瓠龙舟节、“七月半”“三月三”等,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我们仍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们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民族音乐:民族音乐主要分为民歌和民族乐器。麻阳民歌历史悠久,流传广泛,主要有号子歌、哭嫁歌、土地歌、丧堂歌、龙歌、春歌、酒歌、祭歌、童歌、山歌等等,一般都是原声歌唱,不用器乐伴奏。
民族舞蹈:麻阳民族舞蹈主要是花灯。“花灯”又称“跳灯”、“摆灯”,表演形式多为二人(一旦一丑)转式花扇舞,扇法变幻无穷,舞姿刚柔相兼,伴奏伴唱的音乐,多为苗乡民间小调。除花灯外,还有龙灯舞、狮子舞、花棍押、板凳舞、跳金舞、蚌壳舞、彩龙船舞等。这些舞蹈动作大都是摹拟生产、生活、打仗的动作,渗透了苗乡人民的思想感情。舞蹈戏剧方面,在麻阳苗乡流行的有辰河戏、傩堂戏(滩勇戏)、阳戏等。其中最为盛行并具有独特风格的是傩堂戏和阳戏。
民族工艺:麻阳民间工艺美术种类繁多,有蜡染、剪纸、雕花、泥塑、桃花、刺绣、打花带、打袜垫、绘画、织彩带等等,这些均受苗乡人民喜爱,他们相学成风,相传成俗。现代民间绘画(原称农民画)已有500多件作品在国内外展出获奖,其中28件精品被国家博物馆收藏,13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传统花灯戏、民间绘画、纸扎艺术等非遗项目多次参加央视录制播出。
民族风情:麻阳山清水秀,风光绮丽,民风朴厚,风情独特。这里有从荒蛮的远古至今遗留下来的古风遗俗、巫风傩舞、宗教信仰、乡俗礼仪、饮食起居、土著文化、民间艺术以及神奇的“长寿文化”等。这里,独一无二的盘瓠图腾,定格独一无二的五月盘瓠龙舟节,独具特色的农民画,演绎独具特色的现代民间绘画。保冬节深刻苗家人的记忆,山歌调唱响苗乡的新奇,哭嫁歌深含苗家人的情意,花灯戏烂漫人们的童贞,傩堂戏表达人们的虔诚,打花带弥漫人们的幽情。另外还有建房习俗、婚娶礼仪、养殖习俗、日常生活禁忌习俗等,都无不烙印了苗乡人们悠久的历史,寄托了苗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
第五节 麻阳县绿色、红色、文化资源简介
一、绿色资源简介
麻阳苗族自治县是中国首批“长寿之乡”,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7%。近年来,该县依托青山绿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绿色生态县城。如今,麻阳山青水碧、天蓝地净,一年四季繁花盛开、瓜果飘香,成为享誉周边区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生态长寿之城。
麻阳之所以自古就多寿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地质地貌、适宜的气候、茂密的森林、干净清澈的水、清新的空气、富饶的物产等有助于人们健康长寿的自然生态环境。
目前,麻阳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6.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45 平方米,空气质量达标率99.7%,地表水质达标率100%,获授“中国最美养生栖居地”“湖南最受欢迎养生基地”称号。2017 年1 月,该县锦江湿地公园正式获批“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麻阳绿色生态县城建设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麻阳还建成了以“省级森林公园”——文名山森林公园为代表的城市后花园,植树造林绿化面积达9930 亩,森林覆盖率达92%,负氧离子含量达1.1 万个/立方厘米,城市绿肺雏形初显。登山远眺,满目青翠,散步、跑步和骑行的人们结伴而来,这里已成了县城居民户外运动的绝佳去处。
近年来,麻阳坚持把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作为提升现代农业水平、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通过建基地、抓服务、育龙头、创品牌,大力发展集约高效农业,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致富苗乡群众。
在做优做强以冰糖橙为主的柑橘产业的同时,按照因地制宜原则,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工程,致力发展黄桃、大金宝桃、红心猕猴桃、富硒刺葡萄、金秋梨、奈李、枇杷等特色小水果,形成了兰里镇、和平溪乡黄桃、大金宝桃,高村镇红心猕猴桃、枇杷,文昌阁乡、谭家寨乡富硒刺葡萄,谭家寨乡奈李,石羊哨乡金秋梨等特色水果产业基地。
目前,全县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60 多万亩,从业人员达20 多万人,年创产值40 多亿元,其中种植“锦红”“锦蜜”“锦玉”冰糖橙、“东坡”脐橙、塔罗科血橙30 多万亩,黄桃、大金宝桃、红心猕猴桃、富硒刺葡萄、奈李、枇杷等特色水果8 万多亩,年创产值达10 多亿元。当地群众自豪地介绍,麻阳四季有水果,每年柑橘开花的季节满城飘香,挂果的季节满山遍野橘黄橙红,是闻名遐迩的“中国冰糖橙之乡”“湖南水果之乡”。
麻阳依托交通优势,大力实施“互联网 商贸物流”举措,加快推进电商物流园建设,完善乡镇物流网点,鼓励电商、微商发展,形成了以“果果绿”为龙头的电商企业和数以万计的微商,年实现网上销售农产品收入达4 亿元以上,正逐步形成商贸物流业新的增长极。
麻阳历史悠久,有近1400 年的建县史,境内名胜古迹众多,拥有1座千年古镇——老县城锦和、4 个“中国传统村落”——大桥江乡豪侠坪村、尧市镇小江村、锦和镇岩口山村、郭公坪镇长寿谷村,岩口山村还是“湖南最美少数民族特色村镇”,有3 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灯戏、纸扎、盘瓠祭。麻阳“名头光环”众多:是全国5 个单一苗族自治县之一,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民间绘画画乡”“湖南省书法之乡”“武术之乡”“革命老根据地”,又是中国“长寿之乡”“生态示范县”“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最美养生栖居地”和“湖南最受欢迎养生基地”,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条件得天独厚。
顺应“大众旅游”的时代洪流,麻阳紧抓“张家界—吉首—怀化精品生态文化旅游带”建设机遇,积极投身大湘西“全域旅游”建设。不仅推进武陵苗乡长寿小镇建设,加快麻阳·凤凰温泉度假区、长寿之乡康乐养生中心、长寿国际旅游医疗养生中心、大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中心等重点工程项目建设,还大力推进“旅游 产业”融合发展,发展“旅游 农业”“旅游 文化”“旅游 武术(体育)”等系列特色旅游项目。
二、红色资源简介
目前,麻阳县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5个,其中省级2个,市级2个,县级1个。我县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有关精神,充分挖掘我县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特色是红色文化资源,加强对滕代远纪念馆、滕代远故居、烈士陵园、中共麻阳特别支部旧址等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我县开展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和场所,每年接待参观学习人数上十万人次,使其在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党员主题教育等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滕代远纪念馆及故居:滕代远纪念馆位于县城中心区,于1986年11月建成开馆,2004年扩建,馆名由时任中共中央*胡耀邦题写,馆内陈列滕代远留下了文物、文献、图片、书信。滕代远故居位于岩门镇玳瑁坡村,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占地面积有75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占地有380多平方米,典型的湘西古典民居风格,比较完整地保留了滕代远少年时代生活学习时的各种遗物,现已布置展厅11个,展品数量128件,是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精品景点之一。
烈士陵园地处县城城东漫水社区,建于2013年,建有革命烈士纪念碑、无名烈士墓碑、烈士纪念雕塑、展示厅等功能区,占地面积21344平方米。
中共麻阳特别支部旧址坐落在大桥江乡杨柳坡村,2014年恢复重建,主要有第一支部会议旧址、郭达显烈士故居、农民自卫军讨竿司令部、高山寨农民自卫军战场、工事、战壕、碉堡遗址,郭达显烈士墓园、革命烈士龙宪墓等,主展区占地面积440平方米,建筑面积260平方米,展品数68件,其中原件约40件。
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麻阳地处云贵高原东缘,武陵山脉的梵净山延伸部分,素有“武陵码头,湘西门户,苗疆前哨”之称,境内自然景观颇多,山青水秀,万山叠障,风光绮丽旅游资源具有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古迹建筑类、民俗类等多个类型。这里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人民军队缔造者之一,新中国铁道事业奠基人滕代远的故乡。这里有古老神秘的中国盘瓠文化,是中国盘瓠文化研究的重要基地,这里有浓宿楚巫文化的现代民间绘画在1988年麻阳被文化部命名为“现代民间绘画之乡”。这里有明朝一代“怪臣”满朝荐的传奇;这里有沈从文笔下的《长河》。麻阳在古代即因其山清、水秀、洞奇、石美就有浮石烟村,西晃晴云、苞茅遗址、东湘水月、剑潭春浪、岩龙盘洞、莲柱擎天、石羊仙踪八大景致之说。且大部分至今犹存。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则徐曾留下“一县好山留客住,五溪秋水为君清”的佳句赞美麻阳。
自然景观秀丽多姿。巍峨的西晃山,海拔1405米,四周群峰叠起,高耸入云,峰峦云海,景致优美。是游客的“野趣天堂”;清凉山,5000亩林海松涛,空气清新,奇树珍木,恐龙奇洞,药泉神水,令人留连忘返;雄山,山峰重叠、峡谷幽涧、溶洞怪石姿态万千,是一天然风景区;文明山森林公园,溪水潺潺,鸟语花香,为复合型城市公园。以岩龙盘洞为代表的数量众多的溶洞群,形态各异,如诗如画。发源于贵州梵净山南麓的锦江河,是秦汉时期的“五溪”之一,汇载着厚重的苗族人民迁徒和奋斗的历史;锦江十八滩河流,有惊无险,摄人心魄;黄土溪水库5997亩水面碧波荡漾,渔村苗寨,群岛孤屿,风光迷人。特别是区内高品质温泉资源,水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充满了不可低估的开发价值和前景。
人文景观底蕴浓厚。建于明永乐二年的漫水盘瓠庙及锦河沿岸的盘瓠庙宇遗址,是国内保留最多最完整的一个盘瓠庙群,牵动着海内外苗族人民祭祖寻根的情丝;太仆祠记录苗族一代先贤满朝荐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刚正不阿的高大形象,为苗乡旅游的一处圣地;滕代远纪念馆永恒纪念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民族独立解放而奋斗的历史,为后人树立了万代典范;南方长城源头及古军事遗址诉说着苗族人民不堪压迫剥削而不屈抗争的历史;新营石碾群历经几百年风云变幻,年代变迁,至今保存完好,充分体现了苗乡人民勤劳和智慧的证明;灵山天王庙,在苗族人们心中享有很高的地位,神奇的传说在湘西民间广为流传;锦和古城800年县治,遗迹犹存;马南战国文物群记载着麻阳灿烂的文明。
顺应“大众旅游”的时代洪流,麻阳紧抓“张吉怀精品生态文化旅游带”建设机遇,积极投身大湘西“全域旅游”建设。不仅推进武陵苗乡长寿小镇建设等重点工程建设,加快麻阳温泉资源开发,建成了以霞飞云果园、罗裙山度假山庄等为代表的精品民俗游玩项目,还大力推进“旅游 产业”融合发展,发展“旅游 农业”“旅游 文化”“旅游 武术 (体育)”等系列特色旅游项目。
第六节 麻阳县土特产简介
麻阳冰糖橙11月下旬上市,种植面积28.5万亩,年产量46.8万吨,面积与产量均居全国首位。主打品种有:冰糖橙1号(普通冰糖橙)、锦红冰糖橙(锦红)、锦秀冰糖橙(锦蜜)。风味独特,富含糖分、有机酸、矿物质、维生素C及多种微量元素,营养价值高,经常食用有清热化痰、理气降压、明目利尿之功效。果皮、桔络、种子及叶均可药用,花可酿蜜、熏制花茶,终年常绿,可庭院栽培供观赏。麻阳冰糖橙先后荣获“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湖南省著名农产品商标”“中国驰名商标”称号;2018年麻阳冰糖橙入列湖南省“一县一特”项目、入选央视“国家品牌计划”推介产品和“国家品牌计划-广告精准扶贫”项目,2018年和2020年2次在央视1套、2套、4套、7套等多个频道被免费宣传推广,被中国中部(湖南)农业博览会评为“湖南十大特产”,多次荣获金奖。2018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18.87亿元,被誉为“中国冰糖橙之都”。麻阳冰糖橙覆盖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19060户70090人,是麻阳规模最大、品质最优、效益最好、群众最满意的支柱产业之一。
麻阳黄桃8月上旬上市,种植面积3.2万亩,年产量5.2万吨。果型大、果皮阳面带红色,果肉金黄色,近核处暗红色,浓甜爽口、清润芳香,富含丰富的维生素C和大量人体所需要的胡萝卜素、番茄黄素、红素、果胶、纤维素及硒、锌、钙等多种微量元素,具有通便、降血糖血脂,抗自由基、祛除黑斑、延缓衰老、提高免疫功能等作用,堪称保健养生之佳果。
麻阳猕猴桃8月下旬上市,种植面积2万亩,年产量2.5万吨,为湖南省猕猴桃主要生产基地之一。主要有3类5个品种,红心猕猴桃有红阳、东红2个品种,黄心猕猴桃有金艳、新西兰黄金果2个品种,绿心猕猴桃有翠玉。红阳猕猴桃果型中大整齐,单果重80~110克,最大可达130克,肉质鲜嫩、香甜清爽,果心小,果味浓,可溶性固形物达18%~21.7%。
麻阳富硒刺葡萄9月中旬上市,种植面积1.2万亩,产量2.8万吨。枝梢带刺,得名“刺葡萄”。果粒中等、圆形,皮紫黑色,延后采摘果粒面带白霜,果肉品质上乘,鲜嫩诱人,汁浓味淳,甘甜鲜美。果肉含糖量14%-18%,通过富硒栽培总糖量可达25.8%,每100克维生素C含量36毫克、钾90.8毫克、铁0.128毫克、锰0.35毫克,既可鲜食也可酿酒。刺葡萄对硒元素的利用和转化功能强,通过补硒可使其果实硒含量由每千克9.7微克增加到170微克,增幅达1752.8%。
麻阳小籽花生为地方特有品种、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全县种植面积3万亩,产量5000吨。果皮薄,籽粒饱满,籽仁小而整齐如珍珠,种皮红色,单果种子两粒,出仁率和含油量高,含油量在52%左右,含蛋白质在30%左右,既适于榨油、炒食,又适于加工。“麻阳十八怪系列花生”产品就是以小籽花生为主要原料而加工生产的。麻阳小籽花生还可榨成富含脂肪酸和维生素的优质食用油,长期食用可降低胆固醇、降压和镇咳祛痰。
麻阳白鹅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年出栏120万羽。麻阳白鹅放养在锦江河畔、喜爱阳光,以吃青草为主,躯体较长,颈细长呈弓形,喙、蹼及肉瘤为橘黄色,肉瘤突出,羽毛为白色。麻阳白鹅肉质鲜美可口,营养丰富,是加工烤鹅、腊鹅的上等原料,鹅肉可炒、炖、蒸、酥等多种烹制,尤其是麻阳名菜“麻阳鹅”更是别有风味,闻名遐迩。
麻阳古法红糖年产量2000余吨。麻阳锦江河畔8万多亩沙洲沙田为砂质土壤,富含铁、钙、钾、硒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是麻阳古法红糖原料——甘蔗种植的优良土质。麻阳甘蔗含糖量高、汁水足,经过洗净、压榨取汁、沉淀过滤、消毒、高温浓缩等原始古法工艺,整个加工过程不使用任何添加剂,保留了较多人体需要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本章素材由麻阳县委宣传部提供)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