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太“水”,全是观众的眼泪

票房太“水”,全是观众的眼泪

首页角色扮演渔熊诺亚更新时间:2024-10-24

本文首发于【剧毒社】微信公众号,欢迎转发,谢绝任何未经授权的转载

国庆节快乐鸭!我的小心肝儿们!(这句划掉,太肉麻

是祖国的繁荣发展,让我家电视机从厚的变成薄的。

是生活水平的提高,让我从薄的变成厚的……

但我知道这主要赖我食欲的提高(这句也划掉

这节过的,跌宕起伏的。

大阅兵治好了我的强迫症:

看烟花的人从众群引发了我的密集恐惧症:

我告诉自己:

长得矮就不要出去凑热闹了……

除了人家的后脑勺,你还能看到啥???

对自己的身高和体力有了充分的b数之后。

我选择坐着为祖国妈妈庆生:

看电影吧,我pick了《我和我的祖国》。

它来了,它带着国庆假期国民度最高的BGM来了↓

相信大多数小伙伴已经看过了。

这部电影和大阅兵的观感类似:

不需要考虑值不值得看的问题。

只需要考虑二刷or三刷的问题。

怪只怪这阵容赚足了期待:

事实证明,不负期待。

看完只有一个感受:

远超预期,没想到主旋律电影可以这么好看。

不建议带妆观看,容易哭花了。

片中吕潇然那句,“给我整个8!”

好的,如您所愿:

截至上映第三天(10.2)上午8点41分,票房破8亿。

一小时前,已经破12亿了。

全片由七个小故事组成,七位导演分别取材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祖国经历的历史性经典瞬间。

有人说,这是对七位导演的“公开处刑”:

命题作文不可怕,谁写得差谁尴尬。

我倒是觉得艺术创作难分胜负,毕竟创作者风格不同,每个观众的审美取向也不一样。

今儿不想给这七个故事排名,只想以普通观众的身份,聊个五毛钱观后感。

——管虎执导的《前夜》

讲的是《开国大典当天,恐高症患者黄渤爬上天安门国旗旗杆》的故事。

这个故事也是我最喜欢的,它妙就妙在:

大家都知道开国大典是圆满的,但它偏要给个“很可能不圆满”的设定。

并且演得观众都信了,吓得不轻。

因为它不是虚构的,是真事儿:

1949年9月30日,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前一天。

大典准备工作检查会上,各部门都汇报“万无一失”。

只有电动升旗装置负责人林治远(黄渤饰)语出惊人,说不敢保证国旗一定能升起来……

同志,你开玩笑也要有个限度。

结果还真不是工作态度有问题,确实有苦衷:

电动升旗属首次尝试,没有丰富的经验,自然没有十足的把握。

开国大典前,广场封闭,也无法现场反复测试。

28年革命、2000多万人牺牲才换来的国旗,必须万无一失。

开国大典,现场20万群众,全国四万万同胞以及全世界都在看着,可不能闹笑话。

任务越艰巨,心里越方……

好不容易排除万难进行测试,结果难上加难……

测试出现问题:

开国大典前夜,旗杆阻断球坏了,国旗无法顺利停住……

真不知该心疼林治远,还是该心疼*……

都说管虎是华语导演中的异数、怪才。

笑点不俗不浮,很真很逗很清奇:

想向街坊邻里求助,又苦于身在通讯不便的时代。

咋办?

爬上屋顶,拿起喇叭,大吼“请大家帮帮忙”,就算人肉微信群发了。

笑点和泪点极其巧妙地重合在一起——

重做阻断球,急需金属材料,街坊邻居都赶来捐东西。

捐啥的都有,也甭管用不用得上。

看似搞笑,却细思极哭:

视力不好的捐了眼镜,耍大刀的捐了大刀,孩子爸妈捐了孩子的长命锁,穷人家捐了饭勺,富人家捐了金条,清华教授捐了学校仅有的一块铬。

(敲黑板)只要国家有需要,大伙儿都愿意拿出自己最珍贵的东西,不计回报。

为了重装阻断球,有恐高症的林治远,身上绑根绳儿,咬着牙爬上22米高的天安门国旗旗杆。

(敲黑板)这不就是歌里唱的“五星红旗,你的名字比我生命更重要。”

升国旗,升的是以国为荣的仪式感。

敬礼,敬的是众志成城、万众一心。

——薛晓路执导的《回归》

故事背景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英国结束对香港154年的殖民统治。

讲的也是《升国旗那些难事儿》。

和《前夜》类似,也是洞悉“圆满顺利”背后的“兵荒马乱”。

中英谈判,中方坚持7月1日零点零分零秒升起中国国旗。

 “这一秒对你们来说是结束,可对我们来说是开始,我们不想也不能再多等一秒。”

讲这句话的是中国著名外交官,安文彬。

为了让香港早回归两秒钟,他和英国人谈判了16次。

谈判时,英方表示英国国旗保证6月30日59分59秒降下来,中国国旗什么时候升起来不关他们的事。

升国旗同时是要奏国歌的,奏国歌军乐团是要有指挥的,指挥棒抬起来一秒、落下去一秒,这就是安文彬争取的两秒钟。

英国大使戴维斯觉得零分零秒升国旗不过是一个学术问题,在实际操作上是不可能的。

但中方斩钉截铁地告诉他们:中国人能。

最终,英方承诺6月30日59分58秒前降下英国国旗。

“中国人能”,越来越多的国外电影里出现这个字眼。

《2012》里制造诺亚方舟的是中国人,“只有中国人能办到”。

电动升旗是没有灵魂的,手动升旗是普通人干不了的……

国歌时长46秒,升旗手得一秒不差的将国旗升到杆顶。

片中杜江饰演的升旗手,训练升旗时蒙上眼睛,靠肌肉记忆。

而《我和我的祖国》电影幕后纪实节目中,人物原型朱涛,已经十几年没升过国旗,依然能在不看国旗只听国歌的情况下,46秒零误差升旗。

看大阅兵时有人疑问“为啥兵哥哥们都不眨眼”,朱涛也给出了解答:专门练的,防止被外国媒体拍到眨眼的照片,要时刻保持最好的形象。

让人热泪盈眶的也许不是什么英雄救国的大场面,也许只是天安门国旗护卫队的小哥哥笑着说出的那句,“当仪仗兵一点都不辛苦”。

有这样一群人守护国旗,不怕任何意外。

如《东方之珠》里唱的那句,“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

片中真实还原了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窒息瞬间:

英国国旗比原定时间提早了12秒降到旗杆底部。

五星红旗必须而且只能在12秒后升起。

“上场之前紧张,升旗之前紧张,国歌一响,我状态就回来了”,幕后纪实片中朱涛回忆道。

果然,国歌才是让中华儿女安全感回血的BGM。

——徐峥执导的《夺冠》

故事背景是,1984年女排夺冠。

山争哥哥脑洞开的方向一如以往的和凡人不一样:

主角不是女排选手,拍的也不是女排精神。

而是上海石库门弄堂里一个小屁孩明明很悲伤却令人爆笑的“人生抉择”。

徐峥是真的爱王宝强,小男主都是按宝宝的长相找的……

徐峥和管虎,在安排笑点这门手艺上,异曲同工。

都是既写实又魔幻,笑点和泪点重合……

对于小主人公冬冬而言,这确实是重大人生选择,只不过在大人看来很好笑罢了:

弄堂里只有一台电视,大伙儿围坐在一起看女排决赛。

冬冬作为“八级电工之子”,责任重大!

被安排在楼顶人肉举天线,确保信号稳定,要求只有一个,“冬冬你千万别动!”

但女排决赛这天,冬冬暗恋的女同学小美要出国,想见最后一面,必须得动……

天知道冬冬举着天线,看着小美从弄堂里离开的背影,内心纠结了10086个回合!

OS:我太难了,我还只是个孩子!!!!

在那个没电脑看直播、没手机留联系方式的年代。

守护女排决赛的电视信号和见小美最后一面,都是过了这村没这店的选择。

冬冬的选择肯定是没有悬念的,国家面前无初恋嘛。

关键是能不能拍的好玩儿。

山争哥哥,不愧是你,细节戳中笑穴:

冬冬为了女排痛失小美,哭成狗。

爸爸问为啥哭,小家伙只能说,“我们家电视天线太烂了!”

怕爸爸看出破绽,又补了一句,“女排三连冠我太激动了!”

摸摸红领巾,深藏功与名……

害,不是只有奥运金牌能彰显爱国情怀嘛。

运动员夺冠后,披着国旗跑。

街坊四邻用桌椅叠罗汉,把电视放上面看女排比赛。

都是爱国的仪式感,只不过打开方式不同罢了。

——张一白执导的《相遇》

故事背景是,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听起来与普通人无关,竟然在网友评论里能找到“原型”:

原子弹研发是高度机密工作,不能告诉任何人,也不能和亲友联系。

开场的拍摄手法,完美的在“不可说”的前提下“泄密”。

不提任何原子弹相关的字眼,也知道男主*是多么危险的工作:

实验出现问题,全体人员被紧急命令“立即撤离”。

只有男主逆行,回到实验室一通操作,转危为安。

而代价是很快开始流鼻血,全身需要用高压水枪冲洗。

看过《切尔诺贝利》的人都知道,这是受到了严重的核辐射。

这个人,已经进入死亡倒计时了。

医生那句“现在可以让他的家人知道了吗?”,猛戳泪点。

专攻青春爱情片的张一白,这次很大胆:

全片一大半戏份是,女主在公交车上对男主的长镜头独白。

两人曾是恋人,但男主因为原子弹研发,突然“消失”。

女主找了他三年,终于在公交车上重遇,却相遇不能相认。

女主坐在男主身旁,独白两人相遇相恋的过程。

看完就俩感受:

长镜头独白真的很容易尬场很考验演技,幸好女主是任素汐……

张译除了“你认错人了,我不认识你”,没有别的台词,戴着口罩,靠“眼技”carry全场。

从假装不认识的闪躲,到被女主的独白感动,再到差点心软摘下口罩相认,演绎得细腻极了。

单方面宣布,黄渤和张译是全片的并列影帝。

哈哈哈哈哈这一段的彩蛋竟然是:

人群中一闪而过的彭昱畅,只有一句台词。

先生您这发型有事吗??

粉丝表示:打扰了,竟没认出来……

——宁浩执导的《北京你好》

故事背景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

主人公,出租车司机张北京(葛优饰),可逗死我了。

一枚不靠谱又特爱现的废柴中年。

走了狗屎运,抽到了一张奥运会开幕式门票。

霍!逮着谁都要显摆,“这是萨马兰奇送我的!”

连去超市都要佯装不经意的问收银员,“你说我这奥运会开幕式的门票搁哪儿合适?”喜提白眼一双。

葛大爷,您这就不对了。

做人要低调,你看我有大阅兵的门票就从来不和人说。

咳咳,咱讲正经的。

张北京连给儿子买鞋都买不对鞋码,“爸,我去年已经穿41码的鞋了。”

可逗死我了。

莫名想到那句“虽然爸爸忘记你去年就上初中了,但爸爸爱你。”

你爸爸还是你爸爸!

张北京要把这张千金难买的门票送给儿子当生日礼物。

结果因为误会,门票到了别人的儿子手里……

故事毫无违和感的把同发生在2008年的奥运会和汶川大地震,一悲一喜两件事,无缝衔接起来。

最后,视票如命的张北京把票拱手让人。

萨马兰奇梗,首尾呼应,绝了:

“把票给我,你怎么办?”

“我有萨马兰奇呢”

看到这段,坐我身后的小朋友小声问道:

妈妈,萨马兰奇是不是黄牛啊???

——陈凯歌执导的《白昼流星》

故事背景是,2016年神州11号返回舱着陆。

陈导集齐了两个余淮,就是看外观有点认不出来……

没毛病:

陈飞宇、刘昊然演的俩流浪儿,可逗死我了。

“家里没有指甲刀,用菜刀剪的指甲”,刀工了得啊兄dei!

讲道理,把哥俩洗干净了,我勉强还是可以领他们回家的。咱真不看脸,咱就是纯粹为了扶贫。

故事把扶贫和神州11号这两件看似没联系的事儿联系在一起。

退休扶贫办主任李叔,好心收留调皮捣蛋的流浪兄弟。

结果两兄弟偷了他用来治病的救命钱,准备跑路。

李叔不但不怪罪,还带他们去看“白昼流星”,也就是神州11号返回舱着陆。

以德报怨,言传身教,感化并激励了两个少年。

“如果说星星能给人带来希望,那李叔就是我们心中的白昼流星。”

扶贫,不仅是给予物质援助,思想文化层面的“脱贫”才是真的脱贫。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虽然《白昼流星》的剧本相比其他略显逊色,但陈导镜头下的画面,大气依旧。

——文牧野执导的《护航》

故事背景是,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

女飞行员和男飞行员,分不出谁比谁帅,开的是“活的”歼-10战斗机!

参加阅兵式,是何等荣耀。

主人公吕潇然(宋佳饰),却被通知执行备飞任务,也就是替补。

不是因为不够优秀,而是因为足够优秀,哪儿出问题她都能救场。

道理都懂,但就是架不住心里委屈。

最后确实有队友的飞机出现问题,吕潇然没有选择替代队友,而是帮队友成功解决问题,独自返航。

正片中,故事的标题“护航”没有直译,而是译成“One For All”。

牺牲小我,完成大我。

每次听到这句话,不免觉得说教。

但看到那些真正做到的人,又觉得他们太TM棒了。

“无名英雄,不代表永远不被人知道。”

片中大事件背后的小人物,不需要被所有人知道姓名。

但总有人知道他们,铭记他们。

一如今年大阅兵最戳心的彩蛋——

历史没有剧本,英雄从未退场。

阅兵车牌号是2019和1949,细节控红了眼眶:

——“百年后,中国可好?”

——“山河犹在,国泰民安,这盛世,如您所愿。”

(本文是荔枝新闻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