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龍雲之子
孔学
孔子打破官学的教育垄断,开创私学,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孔子是个伟大的教育家。
孔子的言论主要记录在《论语》中。《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对话文体方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孔子在晚年收藏的图书有《诗》、《书》、《礼》、《乐》、《春秋》等。孔子在编定《六经》时,广泛搜集了各国典籍。孔子作为民间收藏典籍的代表,在传承历史文献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 孔子门人极力推崇孔子。门人子贡对孔子赞美备至,奉如天人,把孔子比拟为高天、日月、木铎,凡人是远不可企及的,认为孔子是天生的圣人。】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从此居于统治地位,成为官方的主流意识形态。宋元时期对孔子推崇备至,进一步把孔子神化,用孔子的神圣光环和纲常伦理来维护其封建统治。《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在南宋后并称“四书”。自宋后,官方正式开始尊孔子为“圣人”。
统治者和后儒们独尊儒学,把孔子推崇到文化地位最顶端的——“大圣人”,压制了中华文化的百家齐放和交流进步,之后中华再无超越孔子的文化学者,文化逐步走向没落。这就是独尊儒学之恶。这个恶甚于儒子们诬蔑秦“焚书”之恶
孔子问道
《史记》:“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之,若是而已。”
《庄子·天运》:“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老聃日:子恶乎求之哉?日:吾求之于度数五年而未得也。老子日:子又恶乎求之哉?日:吾求之于阴阳,十有二年而未得。”说明孔子学《易》摸错了门,走进“度数”的死胡同。
孔子既不懂“道”,也不懂《易》。而用《易》描绘的“道”恰恰是中华文化的本。一个不懂中华文化根本的文人,2000多年来为何被奉为“圣人”?
先秦百家争鸣的文化
▲▲▲
先秦时代是 秦始皇 统一六国之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诸子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其中以儒、道、墨、名、法五个学派最为著名。儒家在先秦时,和诸子地位平等,并不立于独尊的地位。故各家对孔子的毁誉不一。

战国末期 大儒荀子,虽然其礼的思想根源于孔子,然而他有浓厚的“法”思想的成分。他以继承儒家正统自任,称颂孔子,认为孔子的美德永远不可泯灭。但他贬斥子张、子夏、子游为“贱儒”,批评子思、孟子。他的著作多处讲孔子门徒的言行,是借孔子之名表达后儒重视礼法和“亲贤用知”的思想。
墨家批评孔子的“述而不作”,主张“述而且作”,批评孔子和儒家的繁琐礼仪。
道家 以自然无为为宗旨,蔑视礼法,对于儒家的礼仪道德持否定态度。
先秦法家学说思想上与儒家对立,早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认为孔子学说与法家农战思想对立,致使国家“必贫而削”。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认为孔子学说为五蠹之首,且禁儒以文乱法。
儒学的虚伪性
▲▲▲
鲁迅先生的小说《狂人日记》:“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表面上是仁义道德,实质是吃人,鲁迅是在近代,第一次公开指出儒学的虚伪性。鲁迅先生的名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所指的“千夫”就是那些儒家的徒子徒孙吧。

一个上不懂天文,下不知地理,又没有农耕实践的文人,为何居然被历代虚假的儒生和统治者尊为“圣人”?一是有政治基础,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统治的“合法”地位,需要文人为其造假正名;二是不懂装懂的儒家弟子需要“造星”,以掩饰自己的无知,其造星运动步骤如下:
第一步,造假造势,用一个谎言不断掩饰上一个谎言,不断给“圣人”穿上“皇帝的新衣”,把孔子推到至高无上的神圣地位——大圣人;
第二步,子曰,子曰…,引用圣人孔子的话,来表达自己一知半解的观点和主张,来掩饰自己的无知。后来就有了“半本论语治天下”的笑谈。
第三步,无知之人给自己贴上“大儒”的标签,把别人的思想作为自己的主张宣扬,为自己获得更高的政治地位和权势,这就是鲁迅说的“满口仁义道德,骨子里是吃人”。
由于都是子曰、子曰,后进儒家学子毫无新观点和新思想,只能做做表面文章,最后沦落为“又长又臭的裹脚布”——八股文。导致孔子之后再无文化巨匠,近两千年的文化衰退。虽然北宋周敦颐的理学有回归于大道的迹象,却后来被南宋的大儒朱熹偷梁换柱引为所谓的新儒学。曾去过“岳麓书院”参观,总觉得旁边搭配的“文庙”很不对劲,显得不伦不类的。
看看50年代的大跃进,再看看现在疯狂的网络“造星”和“大V”运动,一些机构或经纪人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有组织的把一些不学无术,表面光亮里面却是草包的“牛粪”吹捧成“大明星,大V”,推波助澜,虚假的阴风至极。这些社会之病的文化背景都是源自儒学的虚伪——不懂装懂,不以造假为耻,反以为荣。

近代五四以后,关于孔学的争论一直继续,*对孔学争论的总结:“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
常言道“乱世出英雄,盛世出戏子”,近二千年来这种现象在不断反复,就归根于儒学文化之病,这个病名叫虚伪。值得庆幸的是,中国文化中还有“道家”这个本,每当乱世之时,就有归隐的道家“山人”出来力挽狂澜,鬼谷子的门人助秦统一中国,张良助汉,诸葛亮舌战群儒,助刘备三国鼎立,刘伯温助明,等等,这些有大成就的人都不是儒生。新中国创建者*主席也是批儒的,大才子吴晗等人以《三家村夜话》为阵地,把儒学的糟粕又翻出来,大肆“谈古论今”,*同志极为反感,这是“文革”真正的起因。

孔子作为第一个打破官学传统的学者和教育家,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普及是有巨大贡献的,孔子本人是无过的,是值得尊敬的大学者。汉武帝独尊儒学后,后儒们为维持儒学的政治地位,穷尽一切诬蔑手段,压制其他中华文化学派,甚于其大吐口水的“焚书坑儒”。这些就是后儒们对中华文化之恶。中华文化的复兴,需要找回中华优秀文化的根本,要以科学唯物的态度,以批判的精神对待儒学思想,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回归中华优秀文化的根本。有五千年以上文明历史的中华文化,必将屹立在世界之巅峰,照亮全人类未来生存和进步之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