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走四方
鹤庆银匠的游艺生活
2023年12月30日~2024年2月29日
云南省博物馆第三临展厅
万里古道延绵,小锤敲过水乡——鹤庆的白族银器锻制技艺在政治、经贸、文化的互动与互通中不断焕发生机。鹤庆银匠背挑行囊游走四方,这种游艺经历在新华村及其周边的母屯、板桥、罗伟邑、大登等村落的银匠群体中广泛存在。早期,鹤庆银匠被称为“小炉匠”,以“走夷方”的流动方式谋取生计。
如今,新生代银匠与“新乡人”的“归”与“来”,依然延续了老一辈银匠游走四方的精神,海纳百川、守正创新。鹤庆银匠通过走四方的游艺生活,绘就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美好画卷。
展览共分为五个部分,乡,游,融,归,来,以大理鹤庆银匠为着眼点,讲述他们挑行囊走四方的故事。展览通过口述史、影像和实物资料,以主位叙事的方式,通过上一代银匠的记忆与新生代银匠的不断续写,“共话”鹤庆的过去与未来。
鹤庆,是历史上“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陆路交通的开辟是鹤庆金属工匠对周边地区产生影响的重要根基。明初时期,屯军政策使大量人口涌入鹤庆及周边地区,进一步促进了当地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交融。随着外来文化的融入,鹤庆工匠的技艺逐渐沉淀、成熟,银、铁、铜、铝等金属加工工艺在新华、母屯等村落形成了比较明确的行业分工。
鹤庆的金属工艺文化随着人员、贸易的往来不断“输入”和“输出”,这种循环往复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现象直到现在还在持续。新华村是鹤庆最具代表性的银匠村。
历史上经济、文化的交流不仅带动了鹤庆的经济发展,也使当地的人口规模不断增长。随着银匠数量的增长,以本土为主的金属饰品、器皿的加工市场逐渐走向饱和,银匠们便开始外出谋生,成为肩挑铁炉、走村串寨的“小炉匠”。
为了更好地融入当地,开拓市场,鹤庆银匠会通过观察、学习、模仿等方式吸纳当地的金属工艺造型、纹样,尤其是制作技术,鹤庆银匠也将本民族的工艺文化传播到流入地。这样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经验影响着鹤庆银匠世世代代的生计方式。
多民族共生共融的华彩大地上,金属制品种类繁多。银匠游走四方的经历,亦是美人之美,兼容并蓄,“看见华彩中国”的游走之路,是鹤庆银匠不断实现技艺共融与创新拓进的重要基石。
鹤庆银匠在流动生活中对工具、技术的不断改良,在工艺上不断学习精进的包容心态,使原本的优势工艺更加精进。
2000年以后,更多在藏区谋生的鹤庆银匠选择回到家乡开设工坊、工作室或注册企业。鹤庆银器锻制技艺于2014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返乡的银匠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进,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开展具有艺术创作思维的银器设计与制作,并在技术上不断融合和创新。鹤庆银匠从工匠到传承人身份的转变,实现了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迈进。
近年来,鹤庆吸引了一批外来人员,既有因鹤庆的工艺氛围慕名而至的设计师、工匠、学生和老师,也有因繁盛的银器加工产业溯源而至的品牌主理人、电商运营人员。
他们像那些游艺四方的鹤庆银匠一样,从自己的家乡来到异乡,成为谋新篇、开新路的“新乡人”,并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云博有约展览计划
云南省博物馆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始终致力于云南本土物质与非物质遗产为主的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并以促进文化艺术交流为己任,为大众带来多样优质的文化生活体验。随着近年来博物馆新角色、新理念的发展,其可及性、包容性与可持续性越发凸显。
为进一步调动社会学术、文化资源,提升展览多样性与公众参与性,云南省博物馆在2023年度推出“云博有约展览计划”,首次尝试向社会公开征集策展人及展览方案,谋求关于博物馆展览更多可能性的创新性展览项目。
本次展览为云南省博物馆首个策展人招募计划实施转化成果,由浙江大学社会学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博士后王星星担任策展人,并全程参与展览的策划与制作。
未来,我们也期待您与我们同行,一起孵化展览,与观众会面。
撰稿:陈燕 审核:何卫明 叶之声 王星星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