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列国实力消涨与地缘格局逐渐失衡及秦国的统一(1)

战国列国实力消涨与地缘格局逐渐失衡及秦国的统一(1)

首页角色扮演一战称王之斗战国更新时间:2024-08-04

序言:

战国是继春秋而来,是一个更加混乱的时代,战争的烈度、广度和持续的时间长度都远远超过了春秋时代。同时,战国的秩序和格局也比春秋时代更为复杂。自进入战国后,天下诸侯的实力是此消彼长,瞬息万变,而实力变化也使得地缘实力和格局逐渐产生了新的变化。由混乱逐渐走向均势平衡,同时又因为各国都进行了深刻的社会变革引发了实力的变化,地缘实力又逐渐开始失衡。最后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原本诸侯卑之的西陲秦国得以力压关东诸侯进而统一了天下。

春秋末期的地缘局势及三家分晋的严重影响

自周平王迁都洛邑到三家分晋的完成,这段时间被称为春秋时代。春秋时代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尊王攘夷”。先后崛起的诸侯国虽然许多方面上已经背离了西周时代的秩序,最典型突出的表现就是礼乐征伐不是自天子出,而是自诸侯出。但是这些诸侯国又没有完全的摒弃原有的秩序,无论是最早崛起的霸主齐桓公、还是日后晋文公,以及后来的晋悼公,都没有完全背离原有的秩序。同时春秋时代,虽然势力强大的诸侯不断掀起了灭国之战,但所灭之国普遍都是些虽然占据地势险要但影响有限的小国,真正的主要诸侯之间的灭国之战是极少发生的。同时,春秋时代与战国时代的最大不同点就是战争的目的追求不一样。春秋时代追求的是把对手打的臣服即可,而战国则是要彻底消灭。

从总的趋向来说,春秋争霸战争,强调霸主的礼乐文明程度,在绝大部分时候,尤其是中原大国不以*伤对方人员、灭国为目的,只要交战一方认输就可以了;而蛮夷国家即要视情况而定,或有礼乐君子的劝说,或急于为了得到中原诸侯的认同,或者是蛮夷霸主中中原文化程度较深者,否则就可能相反。这里最能够说明问题的是楚国。楚国长期在南方,沾染上了南蛮习气,它自己也多次说自己是蛮夷,学者们都说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灭国最多的国家。总体来讲,春秋时期的战争,持续时间短,*戮并不太多,战争也不以*伤为事,也不以灭国为目的,只求维持势力的均衡。大国之间相互并无吞并的野心,对小国也多只求服从,不求占领。争霸战争旨在填补中央权威的丧失与无效,因此,春秋霸主的兴替只是强大的地方权威代替中央权威维持封建秩序的自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分封制度体系虽有衰落,但是其基本的秩序仍然是以维系分封制度原有秩序为目的的。齐桓公在称霸中打出“尊王攘夷”的口号,晋文公礼敬周王等事件,都说明了争霸战争的目的不是为了推翻西周以来的制度与秩序,而是去维护它,只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和维护者的转变。

在三百年的春秋时间里,最早崛起的霸主是齐桓公,齐桓公和管仲也是最早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的,但是齐国自齐桓公和管仲之后,虽然是一等强国的地位,但实力一直处于起伏不定的状态。而春秋三百年里,真正代替周王室维持统治秩序的实际上是与周王室同宗的晋国。

晋国自晋文侯时代因拥立平王东迁开始逐渐崛起崭露头角,虽然日后经过近七十年的内战,但晋国反而逐渐走向强大。晋献公时代晋国开始成为诸侯中的大国。晋文公时代成为天下霸主,取代了齐国。晋文公、晋襄公去世后,晋国虽然实力有所减弱,但晋国总体实力仍然很强,到晋悼公时代,晋国的霸业达到了顶峰时代。悼公以后,晋国六卿实力日益强大,专晋国之权,甚至爆发了内战。但内战之后,晋国公室实力更是一蹶不振,原来的六卿变为四卿,后又经晋阳之战灭智氏成为韩赵魏三家专晋国之权。晋国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了。

总体而言,晋国是春秋时代最强的诸侯国,虽然其面积不如楚国广大,但在人才、经济、军事实力和地缘影响力方面都占据着绝对的优势。晋国北抗戎狄、西扼秦、东败齐还南拒楚,成为天下诸侯之首。所谓周王室的尊严实际上在春秋时代大部分是依赖晋国而鼎力维持的。而晋国能成为天下强国也与其独特的地缘位置有很大的关系。晋国原本就是在今山西临汾一带的一个小的诸侯国,历经历代晋国国君的拼搏,到三家分晋前,晋国已经成为地跨如今晋、冀、鲁、豫、陕五省面积达三十万平方公里左右的大国。北有勾注雁门之险,西跨黄河进入陕西,东过太行进入了冀中平原,南跨黄河拥有河内之地,西南扼守崤函古道。而春秋晋楚争霸的十一次大战,晋国胜九败二,占据绝对的压倒性优势,还攻入过楚国本土。此外因为晋楚之间的宋、卫、郑等国都是晋国的盟国屏藩,成为战略缓冲区。晋国在地缘环境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地位。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联手在晋阳消灭智伯。晋国大权落入韩赵魏三家手中,晋国实际上名存实亡,到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公室残余部分。史称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是影响春秋战国时代的一次重大的地缘政治历史事件。虽然从晋阳之战后到三家正式成为诸侯还有半个世纪的时间,而且这段时间韩赵魏三家内外联系紧密,对外也仍然打着晋的旗号,但三家分晋的事实已经形成。三家分晋严重影响了当时的天下局势,意义极为重大。

首先是对周王室和中小诸侯的影响。三家分晋前,虽然晋国实权已经落入卿族手中,但对外方面,晋国仍然是一个比较统一的整体。凭借晋国的实力和地缘力量,再加上晋国与周王室同宗,一个统一强大的晋国对周王室的存在有着很强的作用,对中原地处晋楚之间的中小诸侯有着极强的保护能力。而晋国一分为三后,这种遏制力和保护力严重的虚弱。

其次是对秦楚齐等大国而言。春秋时代,实际上天下就是以晋楚秦齐四大国为核心而进行的。而春秋大部分时间内,晋国一直是强势的存在。秦楚齐联合也很难对晋国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而晋国分裂后,晋国的地缘力量和山河之险也同样一分为三。秦楚齐最起码在地缘上有了向原晋国势力范围和核心区域的渗透之机。

再次是对政治形态和格局的影响。如上所言,春秋时代的征战是以争霸为主,而晋国与周王室同宗同源加上晋国实力的强大,故而晋国对天下局势格局有着近乎一言九鼎的影响。而三家分晋后,这种影响力不复存在,也意味着约束力的不复存在。各国在谋求称霸的同时,也谋求着进一步的利益,那就是走向兼并。霸权时代已经要结束了,一种新的更残酷和惨烈的兼并的战国时代要到来了。

战国初期魏国的暴涨及衰弱

三家分晋后,韩国获得原平阳和上党及部分中原之地,地处南部和东南部,占据枢要地带;赵国获得北部广大地区,地域最大但相对较为贫瘠;魏国获得河东、河内、河阴及河外地区,是最为肥沃的地带,但是却彼此无法连接。

晋阳之战后三家分晋已经形成,赵襄子凭借着巨大的威望和实力成为三家之首,而且经过名义上还存在,赵襄子为晋国执政正卿。前425年,赵襄子去世后,其子侄年幼懦弱,魏斯即日后的魏文侯成为晋国执政正卿,也是晋国最后一位正卿。

自魏斯执政到前403年三晋正式成为诸侯开始的这二十年里,韩赵魏虽然名义上仍在晋国的范围内,但实际上已经是各行其是了。不过毕竟各家还没有正式成为诸侯,而且三家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对外作战方面,仍然是联合行动。而这段时间,魏斯率领三晋以晋国的名义对内改革,对外继续南征北战。向西跨过黄河占据了秦国河西地区,设置了上郡,还北上灭了中山国,同时在对齐和对楚作战中也接连获胜。

前403年,韩赵魏正式被周烈王承认为诸侯。晋国长期以来是匡扶周王室的重要国家,赵、魏、韩对晋公室的叛乱本来应该受到周天子的严厉谴责,而周威烈王却承认了赵、魏、韩三国叛乱的合法性,这让周系统的国家很寒心,周王室的支持者更少了,号召力也因此而大减。也意味着激烈的兼并战将继续的持续进行。

魏文侯在正式成为诸侯后仍然在位了不短的时间。其实从魏文侯执政的中后期开始,魏国的重点已经由开始阶段的经略河西转向了向中原争霸。但是韩赵的重点也是南下中原,这样三晋的重点进攻目标都已经汇聚到了一起,也意味着矛盾将会加深。赵国南下的桥头堡是邯郸,而魏国在邯郸南部的邺县筑城和兴修水利,无疑是挡住了赵国南下的道路。而魏国此时横跨东西,韩国则被夹在了中间,除了郑国是可以吞并的对象外,周围几乎无有可以获得的中间地带了。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开始,三晋内部出现了明显的裂痕,为日后三晋的兵戎相见埋下了祸根。

田氏代齐的前后,魏文侯魏斯去世,魏击即位,即魏武侯。魏武侯继承父亲留下的雄厚家底,继续南征北战,而且其本人也颇具军事才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也就是在魏武侯任内,魏国在中原群雄当中得以稳固的扎下了根。前391年魏武侯号召韩国、赵国,即位以来第一次结成三晋同盟,三晋联军大败楚军于大梁(今河南开封)、榆关(今河南中牟西南)。三晋攻占楚国的军事重镇大梁,轻取襄陵(今河南雎县),并顺势对残余楚军进行清剿,向楚国腹地挺进。楚国朝堂一片震恐,楚悼王派遣使臣向三晋求和,三晋拒不退兵。楚悼王无奈,一面派人带着财物、珍宝赴秦,贿赂秦惠公,请求秦国出面与三晋谋和。秦惠公收下贿赂,并派兵攻打三晋之中最弱的韩国,攻取宜阳(今河南宜阳西)六座城池。三晋迫于秦国的背后偷袭,放松了对楚国的紧逼。次年,魏军对秦国发动攻击,协助韩军直扑秦军主力,与秦军大战于武城(今陕西华县东),不分胜负。吴起设置陕县(今河南三门峡西旧陕县),密切注视着秦军的动向。前389年,吴起率领五万魏军,包括战车500乘、骑兵3000反击秦军。大败秦军于阴晋城外,取得了辉煌的决定性战果,史称“阴晋之战”。此战过后,吴起率军势如破竹地进入关中平原,横扫河西,秦国一蹶不振。魏国的霸业进入了又一个高峰。

就在魏国逐渐开始崛起走向鼎盛的时候,传统的齐秦楚等国也发生了新的变化。秦国在战国前期经历了极度的混乱状态,加上在于三晋的征战中不断的失败而衰弱。而楚国虽然也起起伏伏,但依然是南方一霸,只有越国尚可与之抗衡。而最老的诸侯国之首的齐国,实力仍在。但是其国君却发生了变化,即著名的田氏代齐。前387年,田和与魏武侯在浊泽相会,求他代告周天子,请列为诸侯。魏派使臣报告周天子,请求立田和为诸侯,周天子准许。前386年,田和正式成为齐侯,列名于周朝王室。到此齐国的吕氏政权完全由田氏所取代。

就在魏武侯霸业鼎盛的时代,三晋联盟的矛盾开始日益扩大。前383年,赵敬侯涉足中原,攻打魏国附属国——卫国。卫慎公不能抵挡,急忙向魏武侯求救,魏武侯出兵大败赵军于兔台(今河南清丰西南)。这是自晋阳之战后魏氏与赵氏的首次火拼,标志着三晋联盟的瓦解。

前382年,赵敬侯不满魏武侯插手赵国对卫国的扩张,修筑刚平城(今河南清丰县西南),决定对卫国再次出手。魏武侯联合齐侯剡共同抵挡赵军,卫慎公仗着有魏国与齐国撑腰,甚至出兵攻取赵国的刚平,一直打到中牟(今河南鹤壁西),夺取了赵国大片土地,赵国与魏国、齐国、卫国的矛盾升级。前381年,赵国出兵攻击卫军,魏武侯派军队大举攻打赵国,赵敬侯遣使臣向楚国求救,楚悼王派军协助赵军,攻打魏国后方,使魏国首尾难顾。赵敬侯乘机反攻,夺取魏国棘蒲邑(今河北魏县南),不久又占领了黄城(今河南内黄西)。之后,魏武侯鉴于多线作战的困乏,齐、楚等大国的日益崛起,不得不向赵敬侯求和,希望着重温三晋同盟的旧梦。赵敬侯也期望着能以和平的方式与强大的魏国瓜分战利品,三晋再次联合。但是三晋联合没有持续多久,又再次发生了破裂。前372年,由于卫国的卫慎公薨逝,卫国暂停了响应魏武侯的军事行动。这年卫声公即位,攻取田齐的薛陵(今山东阳谷东北)。赵成侯窥视着中原诸侯的一举一动,盯着魏国、鲁国都出兵攻齐,而临近自己的卫国也随之相应,国中空虚,急忙闪击卫国,连下卫国73邑,卫声公向魏武侯求援。赵成侯的行动点明了要与魏国为首的中原诸侯为敌,魏武侯率军攻打赵军,败赵军于蔺(今山西离石)。前370年(武侯25年),魏武侯魏击崩逝,二子魏缓与魏罃争位,赵国与韩国都参与魏国废立之事。后魏罃击败魏缓,成为了魏武侯的继承人,是为魏惠王。

魏惠王即位的前期,魏国虽然地处四战之地,但依然保持着强大的声势,还迁都大梁。很明显就是要巩固在魏东即中原地区的地盘,进一步的逐鹿中原。而这时候秦国秦献公即位后,也不断进行改革,向河西反攻,希望收复失地。虽然在与魏军的作战中双方互有胜负,但秦国仍然没有打通关键地区,依然被锁在关西而无法进入中原。凭借着父祖的积累,魏国依然是诸侯中最强的,而魏惠王也在前344年正式称王,成为战国诸侯国中第一位称王的,是春秋战国时代第二位称王的诸侯国君(楚国早在春秋时代就已经称王,只不过诸侯不认)。同时率十二诸侯以朝天子于孟津。这个时候的魏国达到了巅峰时代。

魏国地处四战之地,虽然土地富庶,经济发达,魏武卒战斗力强盛,但是魏国国土东南西北无法相接,主要是被韩赵所阻断。因此,魏惠王在执政中期也萌发了要一统三晋的野心。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魏国的盟国卫国,夺取了漆及富丘两地(均在今河南长垣),此举招致了魏国的干涉,魏国派兵包围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次年赵国派使者向齐、楚两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们商议,邹忌反对救援,而段干朋则建议齐威王分兵一路向南攻打桂陵来疲劳魏军,然后趁魏军攻破邯郸后救援赵国,这样既救援了赵国,又同时削弱了魏、赵两国。

桂陵之战魏国虽然遭到了失败,但主力尚在,国势仍然强悍。几年后就又有能力再度进攻。魏惠王依然谋求统一三晋,连接国土进而独霸中原。公元前343年,魏国发兵攻打韩国。齐威王待魏韩火拼后以田盼为主将,田婴为副将,孙膑为军师攻打魏国。魏国派太子申来抵挡,在马陵全军覆没,随之田盼又以“减灶”之策诱魏国庞涓中计,追至马陵山中伏身亡,齐军乘胜追击,俘太子申,全歼魏军。史称马陵之战。

马陵之战,魏国太子被俘虏,名将庞涓战死,魏武卒精锐基干力量几乎全军覆没。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失去霸主地位。而齐国经过桂陵、马陵之战连续挫败魏军,实力开始迅速崛起。雄踞东方,成为新的数一数二的强国。而在魏国西部,因为马陵之战后魏国军力大衰,而秦国因为经历了商鞅变法,实力开始恢复并迅猛增加。从秦孝公时代开始,再度发兵攻魏,收复河西。秦乘机于次年进攻河西,大败魏军,诱俘魏主将公子卬。公元前339年,秦军再由庞城渡河进攻,于岸门(今山西省河津县南)击败魏援军,俘主将魏错。同年,秦孝公死,秦惠文王继位,*商鞅,重用魏人公孙衍。公元前332年,秦惠文王派任命公孙衍(犀首)为大良造,率军攻魏上郡重地雕阴(今陕西省甘泉县南),经过两年激战,魏军大败,死伤达8万之余,主将龙贾被俘。魏国被迫于次年将河西地区的剩余部分全部归还给秦国。至此,秦全部收复了被魏夺占的河西地区。双方基本划河对峙。

从三家分晋到马陵之战,可以说是战国的初期,这个时代是各国相继开始变法的时代,也是战争走向激烈的开始。这个时代也是魏国霸业走向兴盛到巅峰的时代,也是从巅峰逐渐衰落的的开始。

这个战国时代初期的格局大体上还是延续春秋末年的时代。晋楚秦齐为四强,次之是燕国、卫国、宋国、郑国、鲁国、中山国等二等国。这个时代,二等诸侯国存活下来的已经不多了。燕国因为地处边缘地带,在春秋时代并不显赫。战国初期随着诸侯国在河北一带的扩张,燕国也谋求南下,燕国的实力和地位开始逐渐显现。而燕国的主要竞争对手是赵国和齐国,还有一个威胁就是中山国。但是因为燕赵之间有中山国阻隔,齐国就是燕国的主要对手。不过赖三晋之助,燕国始终能把齐国遏制在易水一带,燕国也由此跻身战国强国之列。而地处中原富庶之地的宋、卫、郑等国则没有燕国那么幸运。郑国地处韩魏之间,是韩国的近邻,也是韩国要蚕食吞并的首要对象。从前423年开始,韩国就一直开始谋求吞并郑国,历经几十年的努力,到前375年,韩国终于灭掉郑国,国都也迁到了新郑。宋国、卫国、鲁国虽然在战国初期得以幸免存活下来,却地处大国之间,已经被蚕食殆尽了,尤其是卫国更是成为赵国和魏国多次征战的主战场,几乎濒临亡国。

中山国并不是周朝分封出来的诸侯国,是白狄建立起来的国家。由中山武公建立,经历了戎狄、鲜虞和中山三个发展阶段。地处如今河北中部一带,面积约3.5万平方公里。在三家分晋后,正好地处赵国和燕国之间。春秋中后期,鲜虞的主要敌人就是晋国,晋国采取了先吃掉鼓、肥、仇由等鲜虞属国,最后消灭鲜虞的战略。在前453年晋阳之战前,中山国在晋国不断的蚕食下,已经是江河日下了,受到了致命的打击。晋国内讧和三家分晋后,中山国的生存形势暂时得到缓解,并介入了列国的纷争,并联合齐楚等国共同对付晋国。前414年,中山武公率领他的部落离开山区,向东部平原迁徙,在顾(今河北定州市)建立了新都。武公仿效华夏诸国的礼制,建立起中山国的政治军事制度,对国家进行了初步治理。但武公不久即去世,桓公即位,桓公年幼无知,不恤国政,因此遭到晋国的进攻。魏文侯派遣乐羊、吴起统帅军队,经过三年苦战,于前407年占领了中山国,魏文侯派太子继位中山君,三年后又改派少子挚,后来击被立为魏国国君,就是魏武侯。中山国的残余退入太行山中。中山被灭后,桓公经过20余年的励精图治,积蓄力量,终于在公元前380年前后重新复兴了中山国,定都灵寿(今河北平山三汲附近)。复兴后的中山国在赵国东北部,把赵国南北两部分领土近乎分割开来,因此成为赵国的心腹之患。

而原来的天下四强之晋秦齐楚在战国初期则发生了剧烈的变动。楚国消灭了原来晋楚之间南部中间地带的小国,主要是陈蔡许等国,还纵横于淮泗之间。但是晋国一分为三后,魏、韩都有南下的野心,与楚国多次交战,楚国则在与三晋的多次征战中接连败北。不过因为三晋中的赵国在最北方,与楚国没有接壤,故而对联合对楚作战没有韩魏那样强烈的*,日后三晋分裂后赵国反而成为了楚国的盟友。楚悼王任用吴起后,赵楚两国成为事实上抗衡魏国的同盟。但是楚悼王去世后,吴起主导的改革中止,吴起也被*,楚国再度中衰。公元前375年,韩、魏南侵伐楚,魏国大败楚人于榆关,今河南开封市及中牟等大片楚地为魏人所据,成为魏国东迁立国的基础。而韩国也乘机灭郑,将都城从阳翟迀到了新郑。前371年,魏师又伐楚,攻占鲁阳。鲁阳,即今河南鲁山县,春秋时楚惠王曾以其地封公孙宽,战国初期又设县治民。其地为楚出南阳盆地、越伏牛山北去周、郑的交通要道,为楚方城一线的北部要塞。鲁阳的入魏,不仅使楚方城之外、汝颍中下游的疆域受到韩、魏的威胁,而且也使楚国核心区域江汉间的南阳盆地处在魏国的震慑之下。简单的来说,战国初期在楚与三晋主要是韩魏的疆土争夺中,楚人是败多胜少,今鲁山以北的汝颍的上游区域被韩、魏逐渐攻占,而今开封市地区也被韩、魏攻破,今河南鄢陵、太康以北的疆土丧失殆尽。

齐国在战国时代实现了田氏代齐,齐威王在位时期,针对卿大夫专权、国力不强之弊,任用邹忌为相,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进行政治改革,修明法制、选贤任能、赏罚分明、国力日强。经桂陵、马陵两役,大败魏军,开始称雄于诸侯。并礼贤重士,在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稷门外修建稷下学宫,广招天下贤士议政讲学,成为当时的学术文化中心。齐国在威王时代,国力走向强盛,雄踞东海之滨,击败了魏国更是成为东方之首。但是齐国的版图并没有多少扩张,向南虽然蚕食鲁国、宋国等地,但周围牵扯到了楚国、魏国等强国。向北与燕国交战,但也总是受阻于易水一带。大体上来说,齐国的作用就是平衡魏楚赵等国,避免任何一国独霸中原。只要魏楚赵尤其是魏国没有独霸中原,那么齐国的利益就能最大化,齐国就能扮演离岸平衡手的角色。

秦国在战国初期经历了由跌入谷底到再度崛起的过程。秦国在整个春秋时代和战国初期一直被晋国后来是魏国所压制。商鞅变法后,秦国各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质的变化,国力开始崛起。同时,中原局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秦国历经36年最终收复了河西,打破了自晋国时代开始的对秦国构筑的关西锁链。

晋国一分为三是春秋末和战国初期最大的地缘政治变动。魏国继承了晋国的精华主体部分,也是战国初期最强的国家,但是魏国也是跌落最快的国家。魏国在战国初期的失误就是四面出击以及三晋联盟的破裂,尤其是魏赵关系的破裂。三晋之中,韩国最弱最小,赵国最大,魏国最富最强,因此魏赵关系是三晋关系的核心,魏赵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三晋联盟,也直接影响着魏国的兴衰。魏文侯时代的大部分时间段,三晋关系还是比较稳固的,但已然埋下了祸根。而魏武侯时代,三晋联盟就已经破裂,虽然有过短暂的复合。魏惠王时代,魏国连续对韩赵大打出手,三晋关系跌入了低谷,三晋同时受到了重创,而使得齐楚秦得以从中渔利。魏国希望统一三晋,初衷并没有问题,但是在韩赵魏同出一家而且同处齐楚等国之中的复杂环境下,必然会遭到周边诸侯的强烈反响。而魏国在战国初期应该是在避免三晋关系恶劣下的寻找新的稳固的根据地,这个根据地最好的地方是关西之关中平原,其次是以中山国为根基立足冀中一带。而魏国在进入关中遏制了秦国后,并没有立即西进,反而是转移注意力到了豫东这个四战之地一带。拿下了中山国之后,也没有稳固的经略,致使最后中山复国。虽然魏国凭借着强大的实力和周边诸侯的互相牵制,得以在豫东立足,但却变的异常艰难。魏国在当时最好的处境是消灭秦国,寻找一块新的稳固的根据地,摆脱四战之地的困境。纵然不能消灭秦国,也可以占据关中平原之地,将秦国赶出关中核心区域,使得河东起家之地与关中得以稳固相连。

战国初期经历了剧烈的地缘政治变动,原来的晋秦齐楚主导下的以晋国超强实力为核心维护周王室分封体系下的格局被打破,大体上开始形成了战国七雄的格局,而中小诸侯的处境日益艰难。七雄并立,但魏国长期处于七雄之首的一超局面,但并不具有压倒性优势,齐楚赵次之。而魏国随着实力过于强大以及野心的膨胀,加上战略失误,被其他列国共同谋划,使得魏国衰落。七雄之间再度大体恢复制衡局面,避免任何一国实力超强。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锋舞若龙制作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