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长安十二时辰》在热播。播出伊始,它就获得全网的热烈讨论,好评不断。
不仅是其长镜头电影式有质感的画面,演员出色夺人眼球的演技,还有其连环紧凑的剧情,剧里对历史文化的考究也令人咋舌,让人感受到导演及其创作团队给观众的的诚意与对制作的匠心。
剧中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究竟有哪些耐人寻味的考究之处吧。
1.叉手礼和之前的古装剧什么随意的抱拳礼不同,这部剧中采用了叉手礼的作揖方式。
相信大部分民众都是第一次认识认识叉手礼,看《长安十二时辰》的剧中人物才知道:原来可以这样打见面礼!
录制《这!就是街舞2》中场休息时,主持人廖博便对易烊千玺做了一个叉手礼,听说易烊千玺的粉丝们都在学叉手礼,以便跟偶像偶遇的时候可以用上呢!
左手抱于右手的大拇指,左手的小指冲着自己的手肘,右手四指皆直,大拇指上翘,这便是叉手礼也是是唐宋时期盛行的一种打招呼方式。
▲图 檀棋剧照·叉手礼
当然也有眼尖的网友指出之前《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赵丽颖也用到了叉手礼。
那么叉手礼到底是啥来历,又有何意义呢?
▲图 明兰剧照·叉手礼
叉手礼是揖礼的一种,叉手”一词常见于早期的汉译佛典, 大体解释为“两手交叉”或“手指交叉”, “叉手”最初为佛教固有礼仪。
东汉时期, 佛教语域中用“叉手”表示尊敬。经西晋、隋唐之后开始盛行。
安阳唐代赵逸公墓中出土的壁画上就绘有一名正在行叉手礼的侍者。南宋人陈元靓所著《事林广记》中,也对叉手礼有着清晰的记载。
▲ 图 安阳唐代赵逸公墓中出土的壁画
在使用叉手礼时,除了手上的姿势,嘴里还要发出一种声音,并不是跟其他的古装剧一样的“诺”,而是喏(re)。
这是一个在唐宋时期比较盛行的口气词,根据语气不同,分为唱喏、小喏和肥喏。
四大名著之一的 《水浒传》 中,也有提到鲁智深向宋江唱了个肥喏,这个喏有点类似现在的你好、哈喽。
肥喏就是代表很诚挚的打招呼,或者说有点尊敬的意思。
历史学家认为当我们身体弯腰幅度较大,就表示对面前的人非常尊敬,那么就要唱到肥喏。
此外,小喏、中喏都有特殊的动作以及时间的长短。
根据说话人的语气,这个词的意思也是大不相同的。这一个字可以表达出感谢、敬重、回应等等意思。
剧中,雷佳音的一声喏,霸气、有威力,而婢女们的喏则代表着下级对上级的服从,敬重,这个词发音的细节的体现,让人忍不住对这部剧的考究程度竖起大拇指。
▲图 剧照·叉手礼
《长安十二时辰》礼仪展示,让我们会更加体会到剧中人物尊卑有序,也能更加贴近每个角色的内心,去体察他们的动机。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礼仪之邦,中国文化根源出乎于礼,尊重历史是古装剧的前提,对礼仪的重视也使 《长安十二时辰》在众多古装剧中脱颖而出。
2.子午簪《长安十二时辰》中的主演易烊千玺饰演李必,自然是剧中的焦点,他的造型也自然是人们关注的对象。
李必一出场就身穿道服,手拿拂尘,头戴莲冠。且不说这一身道服,头上簪子的方向就成为了人们质疑的点。
▲ 图 李必造型
在以往的古装剧中,簪子通常是横叉,这个纵插又是咋回事呢?是不是剧组不小心插错了呢?
查阅相关资料可以得知,并没有插错,这叫子午簪。
这是道教的一种用法,代表了子午的水火相济,跟身上的道服还是很搭的。
修道者的服饰遵循等级制度。衣服、冠巾和靴履及其所用的颜色、质地等按照入道年限和学道深浅划分为七档。
而剧中李必戴的玉清莲花冠,也正是道教中高阶法师才能佩戴的头冠。
怎么样,是不是涨姿势了?
▲ 图 剧照·俯瞰图
唐代对外开放,经济发达。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贸易市场。
据史料记载,长安城的商行多达220种,经营品种遍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出现了具有金融服务功能的柜坊,这无疑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商业形态。
它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商旅的同时,也吸收着其他文明的精华,这也使它自然而然地担起承载多元文化发展的历史重任。
世界上所有人们都接受和认知的文化,在长安都可以找到它的踪迹。
唐代的民间信仰十分丰富。唐人不但笃信神仙方术,使佛教、道教在唐代有了重要的发展,还对异域的信仰多有接触。
▲ 图 剧照
唐人百神皆祭、百鬼皆避。天上的星宿,地上的青草,石子都被认为是有灵性的。从皇帝到百姓都渴望的道成仙,其中不少故事都发生在西市。
▲图 《长安十二时辰》影视照
唐代文献里有很多记载神仙的故事,像 《太平广记》中的“渭水龙”、“ 杜子春遇仙”、 “李君遇仙”等等,都以大唐长安城为背景。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长安老百姓在享受巨大物质文明带来的体验时,对于鬼神的信奉及敬仰。
通过《长安十二时辰》对唐代长安道教打扮的展示,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大唐长安在文化方面的多元性、包容性,这也为《长安十二时辰》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此外,还值得一说的是长安城的建筑,规模宏伟,布局严谨,结构对称,排列整齐。朱雀大街宽阔笔直,大明宫气势煊赫,尽显唐代长安的不同凡响,连灯会都丝毫不逊色于当代的明星演唱会。
▲ 图 上元灯节太上玄元大仙灯
提到唐代长安,人们想起的总是那丰富多彩、包容开放的唐风唐韵以及荣耀绝代的千年帝王之都。
▲ 图 唐长安城坊示意图
3.日晷细心追剧的人会发现,《长安十二时辰》每集的开始,都会出现一张标示时辰的图。
毕竟《长安十二时辰》讲述的是发生在十二个时辰里的故事,每半个时辰都是办案的重要节点。
全长安城的日常作息也遵守着严谨的时间节奏,所谓“一更鼓闭城门,二更鼓上床眠。三更鼓到子时,四更鼓睡正沉,五更鼓城门开”。
在影视剧中也经常看到更夫打更,“天干物燥,小心火烛”更是成为了更夫的代名词,打更其实就是一种报时,晚上七点打“落更”,“二更”为晚上九点,“三更”为晚上十一点,“四更”为凌晨一点,“五更”为凌晨三点。
那么你知道图上的圆盘状物体是什么吗?大多数人可能并不陌生,现实中有些古建筑中 也依然存在,它叫日晷。
▲ 图 剧照
日晷,日晷又称“日规”,是最早的计时工具之一,由晷面和晷针组成,晷面上刻有刻度。
“日晷”本意是指太阳的影子,它的计时原理也和太阳有关。它通过太阳投影的移动方向来确定并划分时刻。
在一天中,物体投下的影子会随着太阳照射的不同而不断地变化。
第一,影子的长短在改变。早晨的影子最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子逐渐变短,一过中午它又重新变长;
第二,影子的方向在改变。在北回归线以北的地方,早晨的影子在西方,中午的影子在北方,傍晚的影子在东方。
按理来说,影子的长度或方向都可以辅助计时,但由于方向计时更方便,通常都是以影子的方位计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晷针上的影子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就像是现代钟表的指针,晷面则是钟表的表面,从而显示时刻。
早晨,影子投向盘面西端的卯时附近;正午时,太阳最高,针影位于正北方;午后,太阳西移,日影东斜,依次指向未、申、酉各个时辰。
▲ 图 日晷
时辰是中国传统的计时单位。
将一昼夜平分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
十二个时辰分别以地支为名称,从半夜十一点起算,分别是: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日晷上面的刻度也并不是都相同的,因为不同的纬度太阳光的照射时长不同。日晷分为水平式日晷、赤道式日晷、子午式日晷以及卯酉式日晷等等。
最常用的是水平式日晷,因刻度盘采用水平的而得名,指针的倾斜度根据当地纬度确定,一般适合低纬度地区使用。
赤道式日晷的刻度盘是等分的,指针朝北固定,指针垂直于刻度盘,常用于赤道附近的纬度,不同纬度范围都会有相应的日晷。
现在人们普遍用钟表计时,手机上时间的显示也不可或缺,时间成为了人们生活节奏的一种参照物。日晷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在计时的历史长河上仍有一席之地。
4. 双环望仙髻《长安十二时辰》制作精良,服饰妆容可以说是让人眼前一亮。不仅剧里的舞姬服饰精美,宛如从壁画中走出的仙女一般,连镜头不多的小女孩也作了打扮,眉心有点,头发扎起,像极了活生生的唐朝彩陶再现。
▲ 图 剃头匠家的小女孩剧照
剧中女子有梳着云朵髻的、还有梳着双环望仙髻、螺髻、堕马髻及倭堕髻的,生动还原了唐代《髻鬟品》中对发髻的描写。
不仅如此,女性人物的妆容“花钿、斜红”和咬唇妆等,也是符合相关史料记载的。
▲图 剧照
据《长安十二时辰》化妆指导张丽透露, 为了让妆容能够贴近历史,同时又能尽量贴近当代人的审美,女子妆容要一层层叠加才显自然,光粉底阶段就要用掉一个小时。
有人觉得唐风和和风非常相近。
事实上, 并非是唐学日本,反而是在唐朝国际化交流频繁,日本借鉴了盛唐时期的服饰和造型,以达到修饰身材使女子看起来更曼妙高挑楚楚可人的目的。
剧中舞者许鹤子便是梳的双环望仙髻,参照了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藏品,高度还原了唐代的“彩绘双环望仙髻女舞俑”。
后面出场的妆容尤其是唇妆也特色鲜明,显示了唐代女子的特点。
▲图 许鹤子剧照
5.执壶除了礼仪服饰等,剧中的生活器具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执壶便是其中一样。
▲ 图 执壶剧照
“执壶”是唐代最为常见,使用最广的一类器物,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的北方。
和唐朝的执壶不同的是,南北朝时期的执壶没有流(出水装置),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流仅仅作为一种装饰,没有实际出水功能,直到唐代,流才有了其实用价值。有的壶只有流,没有柄,便称为“花浇”而不叫“执壶”。
器物的造型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唐代的流比较短,宋代时期,点茶开始兴盛,流长的执壶符合人们点茶的需要,开始慢慢出现,于是流的长短以及真假也成为了判断时代的一种方法。
▲ 图 唐宋时期执壶造型
与剧中清一色“白色”的执壶不同,唐朝时执壶的品种很多,三彩的,白的,黑的,青的都有。
既然执壶是一种重要的生活器具,各大窑肯定也都有烧制。剧中大多为白色,可能是考虑到画面效果以及经费支出吧。
时至今日,执壶又在哪里呢?曾经的重要生活器具为什么看不见了呢?
其实不是不见了,它只是换了个样子罢了。
现在的酒壶、茶壶、分酒器实际上都是执壶的演变品,子孙后代呢!仔细想想是不是有点像呢?
尾声
《长安十二时辰》讲的是历史和文化,实则暗喻人性;看似是官场的故事,却也是映射社会的万花筒。
张纪中说:“那时拍戏不仅仅为了钱,而是要做艺术品。”
国剧在用心,该夸!!!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