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县地处甘肃中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县,至今已有2100余年的历史。是古丝绸必经之地,位居军事要冲,也是兵家必争之地。自古以来,战争频繁,特别是明、清及民国时期,兵荒马乱,流寇不断,于是地方政府和民众便筑堡自保。正因这种历史背景,古堡几乎遍及全县各高山险要之地。在县内的无数山峦上,密布着大大小小的碉堡(通渭当地人称其为堡(bu)子),碉堡在通渭的历史上源远流长,大致可分为两种:一为官堡,二为民堡。在通渭这块不足3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既有绵延数百里的战国秦长城,也有宋代通渭寨、鸡川寨、李家坪、文家坪、秦嘉徐淑诗词文化生态景区等文化胜迹;有明代石峰堡、碧玉关堡、铁柜堡等古寨堡1500多座,素有千堡之乡的美誉。
一通渭古城堡
宋朝时期的通渭寨瓮城
清朝时期的卢家嘴堡角墩
民国时期的四罗坪川堡
清朝时期的什川高庙堡
第三铺万岔古堡 摄影者陈庆金
马营镇大岘古堡
马营镇牛营大山古堡 摄影者陈庆金
华岭朱家古堡 摄影者陈庆金
华岭阳山村古堡 摄影者陈庆金
七律·登华岭朱家古堡<新韵>
作者:徐生元
凌空百仞气如山,东望平凉路八盘。
霞映流云红胜火,谷幽芳草绿生烟。
横刀关帝蚕眉锁,竖剑周仓虎目圆。
但看黎民安堡障,不教贼虏扰尧天。
北城庄子村古堡 摄影者陈庆金
陇川镇双堡古堡摄影师郭建
古堡全景组图
古堡门的组图
如果长城是城的话,无疑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如果堡也属于城的话,那可能为世界最小的城。在通渭这块不足3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既有绵延数百里的战国秦长城,也散落着大大小小近1000座古堡:包括汉、宋以来官筑城、寨、堡和明、清、民国各时的民筑族堡、家堡。其规模宏大者数十万平方米,其小者则不足百平方米;其形状多长方形、正方形,亦有圆形、椭圆形、半圆形、三角形、梯形、多边形及不规则形;其修筑多在高山悬崖边,亦常见于平川村落中;其筑造之法多用夯筑,亦有随山之形削土挖掘而成。从数量的众多、种类的齐全、形状和筑造方法的多样等方面来看,通渭堪称古城堡的博物馆。
二战国秦长城
榜罗玛龙岔长城墙体与壕沟
榜罗玛龙岔长城烽火台
榜罗玛龙岔长城烽火台顶部堆积瓦片
平襄古城图
汉“平”字印戳绳纹瓦残片
鸡川寨全景
鸡川寨北墙
鸡川寨北墙与壕沟 摄影者段宏
通渭寨烽火台
通渭寨南面瓮城
通渭寨北侧壕沟之一
华川关全景
华川关南侧三道壕沟
念奴娇·登华川关
作者:徐生元
凭高游目,见长空万里,远山空阔。关堡沉浮残照里,正是断魂时节。雾涌蟾山,云连秦岭,芳草依稀发。杜鹃声里,忍听胡笛吹彻。
自古败寇成王,江山如画, 争战何时歇。牛谷滔滔东去水,留得几多英杰。苑马华川,锦屏夕照,千古凭谁说。残关犹在,峡门还伴孤月。
马营监北墙
清 重修马营监衙署碑记(局部)
明朝初年,西部地区虽无边患战事,但地方匪患时有发生。修寨筑堡,是地方官吏治理保护辖区平安的重要政务。据明万历年《重修通渭县志》卷一载:墩堡恃险修筑,堡类城郭,墩类庄圃。堡以敛藏人畜,墩以传报烽火匪细故也……万历四十四年,知县刘世纶奉文申议,次第修复。拟五七里为一墩,十里为一铺,二十里为一堡。墩堡中为一台,上拟为楼屋,覆以天棚,以民兵分为二班,半于演武场操练,半于各墩堡同保甲乡民巡守,还操庶几,有备无患。
陇阳堡残存西南墙一角
苟家堡西墙与壕沟
关公堡南侧墙体
司川堡西门
张八爷堡全景
张八爷堡西墙顶女墙
张八爷堡北墙便道
东坡堡全景
东坡堡平面示意图
东坡堡堡门远眺
襄南隔里沟古堡
古城堡,它跨越了两千余年,亲临了几度沧桑,陪伴了多少王朝。它是一部部深奥的长卷,是一册册历史遗留的巨著,到处有神奇的篇章和典故,它像一块标志着民族兴盛衰落的碑刻,见证着沧海桑田的变迁,凝固着久远的岁月以及被岁月积淀的历史。让后人通晓昔日的动乱世道,明白今天的太平乐年!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