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泱泱大周八百年历史,为中国第一王朝。但也有人称周朝实际只有二百多年国祚,原因就是东周以后,也就是平王东迁以后,华夏进入春秋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这一段时期周王室的正统地位甚至要靠称霸的诸侯国“尊王攘夷”来维系。
平王东迁
整个周朝历史大致可概分为三个阶段,即西周275年,周室为唯一权力中心;春秋318年,权力核心为晋楚两国;战国197年,三家分晋使晋国瓦解,而吴越兴起使楚国暂时衰颓,七雄开始唱主角。
用现代国际关系来表示就是:西周为单元时代、春秋为二元时代、战国为多元时代。
为什么说春秋时代权力核心为晋楚?虽然春秋五霸有多种说法,但得到高度认可的只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三位,其他如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仅是一方霸主,称其为称雄东南则可,称霸中原则远远未到;秦穆公受晋国钳制,仅是独霸西戎,东出只是镜中花水中月;宋襄公就更不用说了,只知春秋大义,虽雄心勃勃,但屡战屡败,甚至被楚国所拘,远未到称霸的地步。
而齐国,虽然第一个称霸,第一个尊王攘夷,齐桓公被尊为“春秋五霸之首”,但称霸时间也就二三十年,对于一个诸侯来说足够长,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则远远不够。
齐桓公
晋楚两国则完全是另一番光景。
晋国在整个春秋时期维持了近百年之久的霸业,在晋文公称霸之后还经历了晋襄公续霸、晋景公失霸复霸、晋悼公独霸三个阶段。诚如梁惠王向孟子所云,“晋国天下莫强焉”,因为有晋这一超级强国的存在,遂能北阻狄人南侵,南阻楚人北上,西阻秦人东进。在春秋时代,强秦也只能以“霸西戎”为终极目标,与晋结“秦晋之好”,不敢捋晋之虎须。
晋文公
以至于清代的《鲒崎亭集外编》将春秋五霸定为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晋国独占其四。
而楚国虽然不如晋之强大,但也不遑多让。
楚国是第一个称王的诸侯,周夷王时期,楚武王熊通就第一次称王,与周王室分庭抗礼,虽然在厉王时又自去王号,但平王东迁,楚国又趁机扩张势力,到桓王时伐郑失败,熊通又二次称王,自此楚国王号一直保持到灭亡。
楚武王
从武王开始,虽然楚国时有篡权夺位的情况发生,但都是王室内部的优胜劣汰,后来继位的成王、穆王虽然不是王位的当然继承者,但均比前任才智为高。比如成王在位四十余年,楚国向北有了极大的发展,甚至一度使齐桓公、晋文公都退避三舍;穆王亦非平庸之辈,在位期间先后灭江、蓼等南方小国,纵横江淮于不败。
庄王就更不用说了,一鸣惊人,邲之战大败晋军,陈兵洛河,问周天子鼎重几何?
楚庄王
庄王之后,又经共王、康王、灵王、平王几代,楚国实力犹未衰落,比如灵王为君,数次亲自率军出征,会盟诸侯;平王伐百濮,收南方,版图北抵黄河,东至江南,南达两广,面积100多万,成为当之无愧的天南霸主。
楚国版图
可以说,自楚庄王问鼎中原,楚国一直是中原诸国的头号大敌。
战国进入多元时代因为春秋时期大部分时间所谓的中原霸权多赖晋国维持,所以以三家分晋为起点,战国时代来临,七雄并立的局势开始形成。
整个战国历史虽然以七雄为主轴,但唱主角的仅有魏齐秦赵四国。
晋一分为三后,齐、楚、秦三国分别从东、南、西三方向进窥中原,企图填补晋国所留下的权力真空,其中楚国因为春秋末期昭王受吴祸曾一度失国,一直在走下坡路,至怀王入秦,楚国对于入主中原早已是有心无力,所以整个战国时期,楚国一直是打酱油的角色。
楚怀王
而晋之继承者,韩、魏、赵三国则处于中央位置对抗三面压力。其中韩国不仅面积最小,而且也最易受攻击,所以它不仅是三晋中最弱的一环,也是七雄中最弱的一个。
至于燕国,虽然也有乐毅破齐的高光时刻,但由于地理位置偏北,在七雄中最不重要。
所以,战国争霸史又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魏齐争霸三家分晋时,魏国所得地域最佳,虽然面积比赵国小,但赵国偏向北方,有夷狄之患,而魏国所分得者则为旧晋国精华之地。因此,在三晋中,魏国是最有资格继承晋国之霸业的。
魏国开国之君为魏文侯,统治达五十年之久,其子武侯继之又统治二十六年,其中文侯最大优点为知人善任:用李悝为相,吴起为将。前者为我国首著《法经》之学者,实乃战国法家前辈,后者为与孙武齐名之大战略家、改革家。
吴起
武侯时期,魏国武力强盛,它不仅能两线作战,同时攻打郑与秦,而且还能大败之。武侯3年,魏败郑于酸枣,破秦于注城;武侯5年,联合韩、赵大败楚军于大梁,轻取襄陵,差点亡楚;武侯7年,阴晋之战吴起大败秦军,势如破竹攻入关中,横扫河西;武侯9年,吴起再次大败秦军于武下,若非武侯听信公叔痤谗言,导致吴起投楚,咸阳怕是都要沦陷。
可以说这一时期的秦国在强大的魏国面前根本不够看。
到了梁惠王(因迁都大梁,故魏国以后常称梁国)时期,魏国国力达到鼎盛,惠王企图恢复晋国霸业,遂打算先统一三晋,后争霸中原。
然而当其伐赵灭韩时,均由于齐乘其后而功败垂成。此时齐国正是威王在位,国力强盛,他用孙膑为军师,两次与魏国会战,均大胜,即著名的“桂陵之战”与“马陵之战”。
孙膑
魏国称霸不成,虽然秦楚亦曾趁火打劫,但无疑齐国阻力最大,最后,惠王采取相国惠施建议,与齐妥协,彼此“相王”,结束了长达三十七年之魏齐争霸战。
二、齐秦争霸马陵之战后,魏国元气大伤,虽然与齐彼此“相王”,但实际上已经退出了争霸之列。
而齐国自威王崛起,宣王继位,一连两代均是励精图治的贤君,国势大涨,威王修明法制、选贤任能,进行政治改革,称雄于诸侯;宣王娶贤后钟离春,设稷下学宫,招纳天下贤才,形成前所未有的“百家争鸣”。
稷下学宫
而此时的秦国亦日益强盛。
战国初期,秦仅为二等强国,在七雄之中,权力地位不如魏齐,其所以能后来居上,终成帝业之第一原因即为商鞅变法。
众所周知,商鞅提倡战争,鼓励扩张,崇尚暴力,所以秦才有“军功爵制”,但富国强兵不能仅赖武力,富国先须重农,于是商鞅遂以“农战”为其政策核心。
商鞅
但是,务外战则农事废,勤耕耘则又无余力向外扩张,对此两难问题,商鞅采取对策是诱三晋之民来耕秦地,而使秦民应敌于外。秦人为武士阶级,晋人则为其佃户。秦人可专心追求军功,晋人既获田宅,又可三代免兵役。于是三晋之民纷纷向秦,“数年之间,国富兵强”。
然而多元权力体系的特点就是,如果有任何国家欲破坏现有权力之平衡,必然受到其他国家的联合反对,于是“合纵连横”产生。
张仪到秦国推销“连横”思想是在周显王四十年,正是魏齐争霸后期,秦国开始准备东进之际。此时秦国军事实力比之齐国尚不太强,必须以外交配合军事始能收争霸之效。
于是张仪遂获秦惠王重用,并以秦相身份出使魏楚,离间两国与齐国之关系,使齐国陷于孤立,秦齐两国成为霸权争夺战中的新主角。
张仪
齐国相比秦国本处于强势,但宣王却突犯重大战略错误:不集中全力与秦争天下,反分贪图近利,北向侵燕、南向侵宋以自广,于是引起国际不安与谴责。因此,燕将乐毅遂能联合燕、秦、魏、赵、韩五国之师伐齐。齐滑王走死,国势一蹶不振,使秦国坐享渔人之利。
此一阶段前后长达四十八年,我们称之为“齐秦争霸”。
三、赵抗强秦乐毅伐齐之后,虽然后来田单火牛阵破燕复国,但已经无力阻挡秦国一统天下的脚步,这时中原六国中只有赵国尚保有相当强劲之实力,能对秦国产生制衡作用,使其不至于一帆风顺,并延长战国时代达数十年之久。
田单火牛阵
赵国之所以能力抗强秦,其主要原因有两项:
远因为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厉行军事改革,它使赵国拥有了一支前所未有的精锐骑兵部队,虽然后来他国起而效仿,但论骑兵的强大,赵国仍然是首屈一指。周赧王九年,赵略林胡、楼烦,辟地千里,建立云中郡及雁门郡。十二年赵灭中山。这些成就的取得,均有赖于赵国强大的骑兵部队。
近因为赵国人才辈出,廉颇、赵奢、李牧等人皆为不世出之名将,蔺相如为相,则使赵在外交上能与秦保持平衡。
蔺相如
虽然这一段时间,秦国处于强势,但赵国并不怵。比如赵奢为将时大破秦军解阏与之围,廉颇则破齐伐魏,救几邑,破秦。直到长平之战后,赵国才完全处于下风,但这时又冒出了一个李牧,撑住大局。
前233年,赵王迁从雁门调回李牧,以其为大将军,反击秦军。不久,李牧便于宜安大破二十万秦军,桓齮兵败潜逃。
前232年,王翦与杨端和率四十万秦军由南北两面攻赵,李牧采取南守北攻之策,命司马尚据守长城一线,自己则率5万主力在番吾击溃杨端和十万秦军,然后回师邯郸,与司马尚合击南路秦军,王翦难以获胜,撤军退走。
李牧
前229年,王翦与杨瑞和再次攻赵,李牧仅率八万赵军抵御。王翦不断想找赵军主力会战,但李牧不断利用骑兵的机动性*扰秦军,不与其决战,两军相持近一年,谁也奈何不了谁。
后来王翦意识到李牧不除,难以灭赵,遂使反间计,赵王自毁长城,*李牧,赵国名存实亡。
李牧死后,秦统一的步伐明显加快,前225年灭魏,223年灭楚,次年灭赵燕两国,再次年灭齐,完成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