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五胡风云录]15广陵绝唱[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两晋五胡风云录]15广陵绝唱[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首页角色扮演诛剑风云录更新时间:2024-08-04

曹魏甘露五年(公元260年),大将军司马昭专揽国政,魏帝曹髦不愿成为傀儡,召集侍卫数百人打算除掉司马昭。结果不幸被*,噩耗传出,举国震惊。司马昭为了掩盖真相,以曹髦“悖逆不道,死有余辜”为由,草草了事。

曹魏政权已经名存实亡。在司马昭的暴政下,很多名士都投到了司马氏的阵营中。不久,司马昭又征召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到府上做从事中郎。此时的山涛已经是朝廷的尚书吏部郎,专门负责人才的选拔和任用。

由于山涛做事尽心尽力,政治才干突出,因此深受司马氏的器重。有一年,正值春暖花开的季节,皇帝曹芳赏赐了一件春服给司马昭的哥哥司马师,司马师见山涛平日里穿着朴素,没有什么华丽的衣服,就把春服送给了他。

司马师得知山涛的母亲年迈,行动不便,就特意送去一柄蒺藜木(又称绿檀木)手杖。此木清香四溢,可提神醒脑,还会随着光线的强弱由黄褐色变成绿色,如果湿度和温度升高还会变成深兰色或紫色,十分名贵。

等到司马昭执政后,他也很看重山涛。山涛为官清廉,两袖清风,司马昭为此写了一封信给山涛,信中说道:“足下做事清明,很有美德。考虑到你家中日用匮乏,所以我要赏赐你钱银二十万,谷物二百斛。”

不过这次山涛被征召去做司马昭的幕僚,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原来他一直在为好友嵇康的安危担忧。嵇康与山涛、阮籍、向秀、刘伶、王戎、阮咸都是当时的名士,他们志趣相投,被世人称为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都是玄学的代表人物,在当时很有影响力。司马昭因此积极拉拢他们。七人中的核心人物是山涛、阮籍和嵇康,其中嵇康的才华最为出众。所以对司马昭来说,要让竹林七贤为自己所用,招募他们三人是关键。

当司马氏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之后,山涛见司马氏取代曹魏政权已成定局,就主动做了司马氏的属官。阮籍也在强权之下被迫到司马氏的幕府里做了幕僚。只有嵇康不畏强权,始终不肯向司马氏屈服。

司马氏奉行的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血腥统治。嵇康不愿为司马氏服务,自然引起司马昭的不满。山涛因此很替嵇康担忧,他觉得嵇康与司马昭对抗,迟早会被司马昭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处境十分危险。

山涛是一个很重情谊的人。当他接到司马昭的征召后,便想让嵇康接替自己做尚书吏部郎。山涛认为嵇康如果能接受这个职位,即使不愿替司马昭做事,也可以缓解与司马氏的矛盾,像阮籍那样保全自己。

于是山涛在没有征得嵇康同意的情况下向朝廷推荐了他。嵇康得知后非常生气,他心里清楚山涛的良苦用心,然而嵇康痛恨司马氏虚伪的名教统治,性格刚烈、仗义执言的他誓死不愿与司马氏合作。

嵇康暗暗责怪山涛不该举荐他。因为山涛的举荐,使嵇康没有了回旋余地。嵇康决心向天下人表明自己绝不会向司马氏的暴政屈服,但又担心连累山涛,就给山涛写了一封长达两千多字的《与山巨源绝交书》。

嵇康在信里写道:“以前在颍川的时候你说我有隐居之志,我认为你说的是知音之言。但我奇怪的是我和你并不熟悉,你是怎么知道我有此志向的呢?前年我从河东回来,就听说你要让我接替你的职务,由此可见你并不了解我。”

嵇康还说道:“听说你又升迁了,我忧心忡忡,很不开心,怕你觉得独自做官不好意思,要拉我去充当你的助手。正像屠夫羞于一个人在厨房里*猪,要拉上祭司帮忙一样,使祭司一起手执屠刀,沾上一身的膻腥。”

嵇康又说:“从前,我在书里读到那些正直孤傲、不趋炎附势的隐士,总觉得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现在相信确有其人。性格决定志趣,真不必勉强。都说通达之人能容忍天下事,他们外表与常人无异,却胸襟超凡脱俗,就算委身卑职也毫无怨言。”

嵇康认为值得他学习的古人有很多,列举了道家的老子和庄子,说他们的职位就很低下。还说春秋时期鲁国贵族柳下惠和西汉名士东方朔都是贤达之人,他们都安于卑微的职务,即便这样,我辈又怎敢轻视他们呢?

嵇康还说:“尧舜时代,贤士许由因逊让隐居而得美名。张良辅助刘邦建汉后激流勇退,避之深山。楚国隐士接舆用歌声劝孔子归隐,他们都有相同的处世之道,我敬仰这些先贤,因为他们都能够按照自己的志向去做想做的事。”

嵇康在信中又说:“春秋曹国公子子臧有高尚的品德,因坚决辞让君位而被吴王的四子季札所推崇。西汉司马相如仰慕战国名相蔺相如的气节,最终成为一代贤臣。人只要有信念做依托,志向就不会改变。”

嵇康说自己一无是处,不爱读那些修身致仕的经书。生性懒惰,体格也不健壮,肌肉松弛,还不注重个人卫生,常常半个月不洗脸,不感到头发痒就不洗头。连小便也是忍到膀胱发胀,在里面打转了才起身。

嵇康说做官有“七不堪”。第一,他喜欢睡懒觉,做官以后,差役每天清早都会来叫早,这是他不能忍受的。第二,他喜欢带上古琴游山玩水,或到郊外去射鸟钓鱼。做官后,身边常有吏卒跟随,使他不能随意行动。

三不堪:做官以后,就要正襟危坐,身体不得有丝毫松懈,甚至腿脚麻木了也不能动一动。何况我身上还有很多虱子,一直要去挠痒。不仅如此,我还要穿上厚厚的官服去迎拜上级官长,这实在是我不能忍受的事情。

四不堪:我向来不擅长写文章,对书写也不感兴趣。可是当我做了官以后,要处理很多世俗之事,以致公文信札堆满案头,我便要对这些公文逐一处理。如果我不处理则触犯礼教礼仪,如果勉强应对,这又不是我所能忍受的。

五不堪:我不喜欢参加吊丧,但做了官就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世俗人道把迎生送死看得很重,我这种行为已经被人怨恨,虽然我在惊愕中自责,想让自己降低心志,迎合世俗,但违背本性又是我所不愿意的。

六不堪:我不喜欢俗人,但做官以后,就要与他们共事,或者宾客满坐,满耳嘈杂喧闹的声音。整天处在吵吵闹闹的污浊环境中,看着他们要着各种千奇百怪的花招伎俩。

嵇康又说自己是一个很没有耐性的人。做了官以后,公务繁忙,诸事缠身,每天都要为这些繁琐的政务操心烦神,而世俗的交往也是纷繁复杂,需要花费很多精力,这是第七件让他不能忍受的事情。

嵇康在信中又例举了两条不能做官的理由,称为“二不可”。一说自己经常会对大家公认的先贤说一些菲薄的话,比如商代的成汤、周代的周武王和周公、还有孔子,如果做官以后不停止这种言论,必为世俗礼教所不容。

嵇康说自己性格刚烈,嫉恶如仇,说话轻率放肆,直言不讳,遇到看不惯的事便忍不住要发火,此为第二个原因。以他心胸狭隘的性格,和所说的“七不堪,二不可”,即使不被别人非难,自己也无法忍受,这仕途何以长久?

信中还说:“我深信道家养生之道,常常进山采食苍术和黄精。游览山水也是我喜欢的,置身于鱼跃阔海、鸟飞高天的自然景观中,心情无比舒畅。一旦做了官就会失去这种生活乐趣,我怎么能丢下自己的乐趣而去做让自己忧惧的事呢?”

嵇康还说:“朋友能知心,最重要的是了解彼此内在的本性和品质。因为了解才信任,并帮助对方。比如大禹不强迫伯成子高做官而成全了伯成子高的节操。蜀汉丞相诸葛亮不逼迫故友徐庶投奔蜀汉,可以说他们都是真正的好友。”

嵇康最后说自己正要远离荣华富贵,想过那种在家教导子女、与亲朋好友叙叙家常、或饮杯淡酒,弹一曲琴的平淡生活。如果山涛想要为朝廷物色人而纠缠自己不放,就免了。因为自己多病,又放任散漫,缺少高尚品质。

嵇康用自贬来拒绝山涛,其实是在表达他不畏强暴的坚定信念。信中不仅责备了山涛,还对司马氏的虚伪礼教讽刺挖苦,入木三分。当山涛读完此信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陷入深深地自责之中,也更为嵇康的安危担忧。

此事果然触怒了司马昭,他因此对嵇康怀恨在心,甚至有了*他的念头。嵇康的另一位朋友吕安(字仲悌,东平人,今山东东平县)得知这件事情后,也很为嵇康担心,便匆匆赶往嵇康的家中探望。

吕安的父亲吕昭曾担任过曹魏冀州刺史。吕安很仰慕嵇康,每每思念,便不远千里前往相见。为了能和嵇康经常见面,又迁居到洛阳,还在百家岩山(今河南焦作市修武县境内)下开了一片荒地,种竹种菜,邀约嵇康一起谈经论道。

却说吕安驾车来到嵇康的家中,碰巧嵇康不在家,嵇康的哥哥嵇喜得知嵇康的好友到来,就出门客客气气地招呼吕安进屋里坐。嵇喜也是当时的名士,但是过于看重仕途,吕安因为他投靠了司马氏而瞧不起他,不肯进屋。

吕安转身要离去,嵇喜出于礼貌,再三挽留。吕安心中觉得厌烦,也不正眼瞧嵇喜,只说道:“烦借笔墨一用。”嵇喜以为吕安要给嵇康留言,连忙命人取来。吕安提笔走到大门边,写下一个“鳳”字,便走了。

嵇喜不解其意,站在门前看着字细细琢磨。鳳即是凤的繁体,是传说中的一种瑞鸟,和凰合起来本意是雌雄的统称,雄为凤,雌为凰。凤是四灵之一,百禽之王。嵇喜认为这是吕安在恭维他,不由沾沾自喜起来。

等到嵇康回来,嵇喜将吕安来访的事告诉了他,并说吕安题写了一个“鳳”字。嵇康看后笑而不语,嵇喜见嵇康笑得有些异样,就问:“你笑什么?”嵇康直言道:“所谓鳳者,乃凡鸟也。”嵇喜一听顿时羞得满脸通红。

嵇喜热衷仕途,令嵇康的朋友瞧不起,但是嵇康自幼丧父,由母亲和哥哥抚养长大,他与哥哥嵇喜的感情十分深厚。曹魏正元二年(公元255年),嵇喜参军以助司马氏,嵇康怀着复杂的心情为哥哥送别,并作《赠秀才入军》诗十九首。

诗中第十四首,嵇康想象行军途中的嵇喜站在长满兰草的野地上,一边若有所思地目送南归的鸿雁,一边抚弹五弦琴。表面是赞颂敬佩哥哥,其实是有劝导之意,催醒嵇喜不要成为权力之争的走卒,应该去过无拘无束的生活。

嵇康在诗中用“郢人逝矣,谁与尽言”来表达对嵇喜从军远去的惋惜。“郢”为春秋时楚国的国都,“郢人”出自《庄子》中郢人斫垩的故事。

故事说的是郢人在鼻尖上抹上薄薄的白土,让匠石削去。匠石挥斧如风,将白土削尽,而郢人的鼻子丝毫无损。郢人站在那里也不害怕,连脸色都不变一下。郢人去世后,匠石就再没表演过这种绝技,因为他再也找不到像郢人这样的好搭档了。

庄子用这个故事表明,在好友兼辩论对手惠施去世后,自己再无可以交流的好友。嵇康则以此表明对兄长的思念,并劝其回归。嵇喜随之回以《答嵇康诗》四首,劝弟弟能审时度势,接受黑暗现实。结果,兄弟俩谁也没说服谁。

景元三年(公元262年)的一天,吕安怒气冲冲地来找嵇康。嵇康忙问吕安发生了什么事情。吕安情绪很激动,身子微微颤抖地说道:“吕巽简直就是个畜生。”

原来吕安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叫吕巽,和嵇康也是朋友。吕巽时任司马昭相国俯的相国掾,并与司隶校尉钟会交往密切。谁知吕巽是个衣冠情兽,竟然垂涎吕安之妻徐氏的美貌,趁吕安不在家将其灌醉给迷奸了。

吕安愤愤地说道:“我非去官府告他不可。”嵇康也异常愤怒,但想到对簿公堂,传出去将会对吕家的声誉不利,便劝吕安先忍耐一下,并说道:“还是不要揭发家丑,以保全门第清誉吧。”嵇康打算为吕安调解此事。

嵇康去找吕巽,严厉地训斥了他。吕巽做贼心虚,请求原谅,还跪地发誓,保证再不敢欺辱吕安的妻子。嵇康见吕巽有悔改之意,这才回去告诉吕安,又好言安慰了一番。吕安听从了嵇康的劝告,打消了告发吕巽的念头。

不料,卑鄙的吕巽并非真心认错,事后悄悄到衙门去状告吕安,说吕安不孝,不仅详谤兄长,还殴打自己的母亲。司马昭向来标榜“以孝治天下”,不孝是大罪。很快,官府将吕安收捕,处以流放边地之刑。

嵇康得知这个消息,非常震惊,想到吕安如果不是听了自己的劝告,也不会被吕巽陷害而蒙冤受辱。嵇康内心充满了内疚,他非常难过,立即写了一封《与吕长悌绝交书》,信中言辞激烈,痛斥吕巽失信忘义、残害手足。

这封信只有三百多字,写得极其悲愤,嵇康后悔自己无原则地劝吕安忍让,觉得对不起他。在信的开头,嵇康遏制内心的愤怒,用平静的语气回忆了与吕安、吕巽的相识,继而指出吕巽诬陷吕安的实情,并流露出深深的自责。

信中还说道:“我辜负了吕安,是因为你辜负了我所致。”最后,嵇康痛恨地斥责吕巽道:“我满怀惆怅,不知如何是好,古代的君子绝交时不说对方的坏话,我现在跟你绝交,虽然心里非常愤恨,但也懒得说你了。”

写完信,嵇康又前往洛阳准备为吕安辩护。就在这时,吕安在流放途中也给嵇康写了一封信,信中以“顾影中原,愤气云涌”及“蹴昆仑使西倒,塌泰山令东覆。平涤九区,恢维宇宙”的言语表达他的愤恨与不满。

不料吕安的信被人拦截,落在钟会的手里。钟会早就因为嵇康瞧不起自己而怀恨在心。当他看完信后,觉得报复嵇康的机会来了,于是断章取义,说吕安对朝廷不满,有造反之心。

钟会命人把吕安押解回洛阳,重新按忤逆之罪论处,打入死囚牢。嵇康来到洛阳,听说此事后,义愤填膺,亲自上公堂为吕安辩护。钟会见嵇康自投罗网,正求之不得,就以“吕安同党”的罪名将嵇康抓捕入狱。

由于嵇康很有名望,被抓的消息很快传遍全国,立刻激起舆论的不满,许多豪杰名士来到洛阳要求朝廷释放嵇康,不然就和嵇康一同入狱。此事惊动了司马昭,为了防止事态扩大,他让有关部门出面好言劝谕,众人才答应暂时散去。

司马昭与大臣商议,钟会说:“现在皇道圣明,天下太平,边境上没有作奸犯科的刁民,街头巷尾也没有反对朝廷的言论。只有嵇康对上不愿臣服天子,对下不愿侍奉王侯,恃才傲物,不肯为朝廷出力,这种人败坏风俗,影响极坏。”

钟会说道:“姜太公受封齐国后,征召当地名士华士。而华士主张不臣服天子,不结交诸侯。姜太公多次征召不果,就命人诛*了华士。周公旦因此咨询原因,姜太公说:‘我诛华士,是不想天下人仿效他。’”

钟会继续说:“孔子在鲁国执政时诛*过少正卯。他对学生子贡解释说:“通达古今之变而胆大妄为的、歪门邪道的、颠倒黑白是非,蒙骗他人的、谙熟肮脏勾当的、依附恶势力从中得到好处的,这五种人不可以不诛。’”

司马昭本来就对嵇康的不合作态度大为恼火,听了钟会的话,心想嵇康傲慢无礼,确实可恨,如果继续放任嵇康这样下去将不利于自己的统治。想到这里,司马昭脸色一沉,决定借此机会教训一下嵇康。

司马昭留下钟会单独再议,钟会对司马昭说:“嵇康是一条卧龙,不可让他有出头之日。明公现在对天下可以放心,却不可以不提防嵇康。”说完,钟会又说道:“当年他还想带兵响应母丘俭的叛乱,幸亏有山涛阻止,才没有成功。”

钟会再说:“嵇康和吕安言论放荡,诋毁古典礼法,毁谤圣人。明公以周公为榜样,提出恢复名教礼法,嵇康偏要非汤武而薄周礼,越名教而任自然。这种大逆不道的言论为历代帝王所不能宽容,应当*了他们以淳正风俗。”

钟会的这一番话如同火上浇油,让司马昭再次想起嵇康对抗司马家的很多往事。本来司马昭对如何处置嵇康还有所顾忌,被钟会这样一说,他终于狠下心来,遂下令将嵇康和吕安秋后处斩。

嵇康得知自己将要被处死,怨愤郁结,他在狱中写下了一篇《幽愤》诗。这是一首四言诗,嵇康在诗中开头对自己的一生做了回顾,自述了他是怎么形成桀骜不驯的性格,以及爱好庄老玄学,阐明自己是一个隐居不仕之人。

接着嵇康分析了自己性格中的弱点,说自己过于善良,没能及时认清吕巽这样的小人。自己极力想要减少过错,但还是遭到诽谤,以致侮蔑的言语沸沸扬扬。自己不想去伤害别人,却常常得罪小人,以致招来他们的怨恨。

诗中还说:“春秋时期鲁国人柳下惠三次被任命士师(今法官一职),虽然他秉公执法,结果还是被罢免了。柳下惠后来选择了隐居,并留下美名。”嵇康认为柳下惠无论是为官还是隐居,都处理得很妥当。

嵇康回想起跟随隐士孙登游学三年的经历,孙登临别赠言说嵇康“才则高矣,保身之道不足”。对此嵇康表露出悔意,并叹道:“从前曾自惭缺乏像柳下惠那样坚持直道(即真理)的精神,现在则悔恨没有听取孙登之言及早隐世避祸。”

嵇康在诗中感叹道:“我仰慕西汉隐士严君平和郑子真追求淡泊超然的生活。我本来是个与世无争、追求安定的人。可叹命运不济、多灾多难。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并不是天降大祸于我,实在是因为我愚钝、懒散的本性所招致的。”

嵇康本来想以理伸张正义,却招来横祸。他还写道:“遭受狱吏粗鲁的审讯,并拘禁在阴森偏僻的囚牢里,实在是耻于为获得赦免去争辩,而且现在也来不及了。虽然我理直气壮地自明无辜,狱吏却从精神上侮辱我,让我丧失信念。”

嵇康还说道:“我愤怒地悲叹,因为从来没有人比我更悲痛。事情的发展与我期待的结果完全相反,自己还身陷囚牢。贫富命中注定,又有什么好追求的。古人说做善事不要有求名之心,遵循天时,恭敬沉默,灾祸才不会发生。”

嵇康在诗的最后说:“希望将来能激励上进,无论是赞誉还是毁损,都与世不争,默默无闻。就像商代的伯夷、叔齐兄弟二人,到首阳山去采野薇而食,并披散着长发,自由自在地隐居在山洞中,在山林里尽情吟诗歌唱,颐养天年。”

嵇康还给十岁的儿子嵇绍写了一篇《家诫》,告诫嵇绍做人处世要小心谨慎,并列举了很多例子。他说:“不要经常往官长的家里跑,亦不可住宿。官长送人出来时,不要跟在后面,因为恐怕将来官长惩办人时,你有暗中告密的嫌疑。”

《家诫》还说:“宴会上有人争论,要立刻走开,免得让自己参与是非中,因为两者之间必有对与不对,不批评则不像样,批评就要得罪一方,遭人忌恨。当有人要你饮酒,即使不愿饮也不要直接推辞,要和和气气地拿着酒杯。”

嵇康为人高傲,却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教子要学会庸碌。他让儿子不要学他是因为生逢乱世,有不得已的苦衷,并非嵇康的本意。透过《家诫》的文字背后,体会嵇康拳拳爱子之心的同时也看到了他内心痛苦挣扎的无奈。

当*嵇康的消息传开后,举国上下为之震惊,人们纷纷议论,议论最激烈的便是太学府。很快就有三千名太学生联名请愿,要求朝廷赦免嵇康,并请求让嵇康到太学府做他们的老师。

司马昭看到三千太学生的请愿书后,心里又惊又怒。他坐立不安,暗忖道:“嵇康啊嵇康,看来我不*你都不行了。”于是他命人给钟会传了一道密令,让他从速处决嵇康,免得再横生枝节。

几天后,嵇康和吕安被押解到东市斩首。这天万人空巷,刑场边人山人海,议论声此起彼伏,很多人都为嵇康忿忿不平。只见嵇康神态自若,毫无惧色。他环顾了一下太阳的影子,见还未到行刑的时辰,就让哥哥嵇喜去取古琴。

嵇喜把嵇康常用的古琴拿来后,嵇康席地而坐,从容地弹起《广陵散》。清越的琴音时而平缓,如潺潺流水直抵人心扉;时而迅疾,如奔腾江河,慷慨悲壮。琴声寄托了嵇康对挚友的惜别之情和对黑暗暴政的愤怒,令听者无不动容。

曲终,嵇康抚摸了一下琴身,随后缓缓把琴放下,起身长叹一声,说道:“袁孝尼(魏国名臣袁涣之子)曾经要跟我学弹此曲,我因为吝惜而不肯教他,现在我就要死了,从今以后这《广陵散》也要失传了!”

嵇康又走到嵇绍的跟前,拉着他的小手,看了看站在一旁的山涛,意味深长地说道:“有你巨源伯父在,你不会孤独无靠的。”嵇绍不停地哭喊着。山涛见此情形,心如刀绞,悄悄侧过脸,眼泪直流。

嵇康不再说话,走上断头台,引颈就戮,从容赴义,见者无不流涕。这时,那令人心碎的琴曲余音好像又缭绕在了人们的耳边,人们仿佛看见嵇康坐在天际的云端上,泰然自若地轻拨琴弦,琴声铿锵有力,直击心头。

嵇康被*时还不满四十岁,天下有志之士无不为他感到痛惜、愤恨。司马昭觉察后,对*嵇康这一失人心的做法也暗生悔意。为了不使自己被动,他对竹林七贤的其他成员采取了更强硬的手段,以此来抹灭他们的影响力。

曹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朝廷迫于司马昭的压力,再次封其为晋公,并赐九锡之礼(古制最高礼遇)。司马昭假意推脱,暗中指示人提议要文武百官写劝进文。司空郑冲便让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撰写劝进文。

阮籍不愿给司马昭写劝进书,但又怕招来*身之祸,就故意喝醉酒拖延时间。众人见阮籍迟迟没有动静,就派人去催。来人到了阮籍家中却找不到人,急忙四处寻找,最后在袁孝尼的家里发现阮籍喝得酩酊大醉,趴在桌上呼呼大睡。

来人赶紧叫醒阮籍,问他劝进书写得怎么样了。阮籍知道再也躲不过去了,于是醉眼惺忪地取了笔和纸,伏案疾书,一气呵成写下一篇《为郑冲劝晋王笺》。文章写得清新脱俗,气势非凡,没有一点纸漏,来人这才回去复命。

司马昭看了劝进文后,满心欢喜,并接受了晋王的封号。阮籍虽然逃脱了一劫,内心却很愧疚和自责。当年冬天,阮籍便抑郁而终,时年五十四岁。阮籍很会写文章,但流传下来的并不多,最为人们所熟悉的是《咏怀》诗。

这一年,竹林七贤之一的向秀也在司马昭的威逼利诱下,来到了洛阳。司马昭亲自接见他,并问他:“听说你有隐居箕山的志向,为何又在这里?”向秀清楚,司马昭*嵇康就是为了*一儆百,让人顺服他,自己不可激怒他。

向秀答道:“我认为巢父和许由是偏狭之人,不懂尧帝的用心,哪值得羡慕呢?”巢父和许由都是上古贤士,传说尧先传位给巢父,巢父不受,尧又传位给许由,许由躲到箕山隐居。尧再请他出任九州长官,许由便跑到颍河洗耳。

许由以洗耳表明自己淡泊名利的志向。这时巢父牵着牛从河边经过,问明缘由,说道:“你若真心归隐,又怎么会让别人知道呢?”巢父一边牵牛往上游走,一边又说:“我的牛要到上游去喝水,免得被你洗耳的水弄脏了嘴。”

巢父以更坚决的态度表达了隐居决心,尧帝并没有憎恨他们,由于尧帝的贤达,才成就了巢父和许由的美名。向秀巧妙地回敬了司马昭,实则是在说自己来到洛阳,是因为没有遇到开明的君主。

司马昭没有听出话中的意思,以为向秀把自己比作尧帝,心里很高兴,当即任命向秀为散骑侍郎。向秀不得已做了司马昭的属官,内心惆怅万分。他十分苦闷,更是常常想起与嵇康等好友隐居竹林的日子。

一次回乡,向秀特意到山阳去凭吊嵇康。日落黄昏中,向秀在他们常聚会的竹林里徘徊良久,又来到嵇康的旧居,突然响起邻人吹笛的声音。笛声萦回山间,如泣如诉,如怨如慕。微风吹来,竹动影摇,向秀不由潜然泪下。

向秀触景生情,写下一篇《思旧赋》以表达对逝去友人的哀思。赋中抚今追昔,忧从中来,让人体会到世间真的有一种悲伤是疼彻心底的。由于政治环境的险恶,向秀“欲言又止”,不便畅言,赋写得很短,寥寥几行,就匆匆结尾。

向秀回到洛阳后,无心政务。他喜好研读《庄子》,早年就开始为《庄子》做注释。当时嵇康认为《庄子》中的玄言精深奥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注释后反而弄得僵滞,并提醒向秀有很多人注释过,但没有一个理想的。

向秀还是坚持注释,待注释基本写成,他拿给嵇康看。嵇康一看,没想到《庄子》被向秀注释后玄理更加美妙,不由对向秀的才识大为叹服。好友吕安听闻此事,把向秀已经完成的书稿大略看了看,更是叹道:“庄周不死矣!”

如今,向秀在经历了吕安、嵇康事件的大悲大痛之后,心境更加趋于淡泊宁静。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对庄子思想的研究之中。遗憾的是其中《秋水》和《至乐》两篇还未注解完,向秀就去世了,年仅四十五岁。

阮咸作为竹林七贤的成员,在嵇康被*不久后,也被强迫征召为散骑侍郎。阮咸精通乐理,性格旷达不羁,对官场的黑暗污浊十分厌恶。他被迫做官后,心中苦闷烦恼,常深夜独饮,喝到半醉时便拿起琵琶弹奏。

司马昭奉行的是以“名教礼法”治国,阮咸偏不肯守礼法,处事我行我素。有一次,他与族人聚饮,喝了一会,阮咸觉得用酒盏一杯杯倒很麻烦,就让人把桌子搬开,改用大盆装酒,然后与众人围坐一圈,各自随意取酒喝。

就在大家喝得正欢时,忽然跑进来一群猪,径直窜到跟前,争饮盆中的酒。众人连忙起身轰赶,唯有阮咸像没事一样,仍然喝着酒。有一头小猪正好在阮咸的身旁,那小猪拱着鼻子,把头扎入盆里“呼噜呼噜”地吸吮起来。

小猪憨态可掬的样子把阮咸逗得哈哈大笑。这时,就见阮咸突然把头伸进盆里与小猪头对头的共饮起来。族人见此情形都大笑,以为阮咸喝醉了,都过去帮他轰走小猪。

阮咸若无其事地把头抬起来,对大家说道:“天地造化万物,原无贵贱之分,为何不能与猪共饮呢?”说完,阮咸又招呼其他人一块饮酒,众人都摇头,谁也不愿意再上前饮被猪喝过的酒,而阮咸低头自顾自地尽情饮了个痛快。

却说竹林七贤成员中的山涛深受司马昭的信任。景元五年(公元264年)正月,钟会在蜀国与征西将军邓艾争夺战功,发动兵变。司马昭闻讯准备亲征。但他对在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的曹魏宗室很不放心,这时他想到了山涛。

当年,山涛做尚书吏部郎,与权贵钟会、尚书和荄、尚书仆射裴秀等人相处都很融洽。钟、裴二人争权夺利,山涛不偏不倚,保持中立,虽然钟、裴彼此不让,却对山涛无怨恨,还很佩服。山涛处事谨慎,让司马昭格外信任与器重。

司马昭秘密召见山涛,对他说:“西边的事我自己解决,后方的事就要重托给爱卿了。”司马昭又调拨了亲兵五百人,让山涛以大将军从事中郎的身份代理行军司马,镇守邺城,严密监视曹氏宗族的动向。

不久,钟会被属将胡烈所*,兵变得以平息。同年五月,朝廷改年号为咸熙元年,司马昭升山涛为相国左长史。司马昭有两个儿子,长子司马炎,次子司马攸。他有意立司马攸为晋王世子,尚书仆射裴秀却认为废长立幼不妥。

又有司徒何曾和宠臣贾充等人出来劝阻。司马昭一时拿不定主意,就去问山涛。山涛回答:“废长而立幼,违背礼制,很不吉祥。涉及国家安危的大事,一定要依循古制。”司马昭听了,才立司马炎为世子。司马炎为此亲自去拜谢山涛。

曹魏咸熙二年(公元265年)九月六日,司马昭中风猝死。司马炎继任相国、晋王。次年正月,魏元帝曹负被迫禅位给司马炎。司马炎称帝(史称晋武帝),改国号为晋。司马炎命山涛代理大鸿胪(掌管礼宾事务),并让他护送曹负去邺城。

很快,晋武帝又加封山涛为奉车都尉(掌管御乘舆车),升为新沓伯爵。山涛向晋武帝举荐阮咸做吏部郎,并说:“阮咸清心寡欲,意志坚强。如果担任选拔人才之职,是不二人选。”晋武帝因为阮咸好酒,放浪不羁,没有答应。

事后,山涛给阮咸写了一封信表示遗憾,阮咸却没有在意此事。不久,阮咸因母亲病世回到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奔丧。阮咸的姑母一直和他们住在一起,因阮咸的母亲病故,姑母打算等丧事完毕后搬迁到远方去。

姑母有个侍女是鲜卑族人,长得眉清目秀,亭亭玉立,阮咸与该侍女互生爱慕之情,还私定了终身。当阮咸得知姑母要走,便把此事告诉了姑母,姑母答应将此婢女留下,谁知临走的时候又私自把她带走了。

当时阮咸正在会客,身上还穿着孝服,得知消息后,急得顾不上换下孝服,便向门外冲去。阮咸出了大门,看见门口有客人骑来的毛驴,就挽起衣袖上前解开缰绳,骑上毛驴顺着姑母离去的方向追去。

一直追到城外的小树林里,阮咸才赶上姑母。姑母知道他为何而来,表面却装糊涂。阮咸着急,走到姑母的马车跟前说道:“姑母当初答应过的事,怎么忘了?”阮咸又诚恳地向姑母请求,那侍女在一旁早已被感动得落下眼泪。

姑母见二人果然是真心相爱,便拉着侍女的手放在阮咸的手里,并对阮咸说道:“姑母怎么会忘呢?你真心待她,我这就放心了。”阮咸和侍女双双给姑母跪下,感谢她的成全。姑母又嘱咐了一番,才让车夫驱车启程。

阮咸与侍女目送姑母远去,才一同骑上毛驴返回。阮咸带着侍女回到家门口,大家看到他穿着孝服与侍女同坐一头驴,都觉得有伤风化,阮氏族人有一些长辈质问他:“你这样追一个婢女,成什么样子?”

阮咸不以为然,回答道:“后代种子不可以丢失,你们懂什么?”此言一出,把众人说得目瞪口呆,无言以对。阮咸不理世俗的眼光,为追求真爱,穿孝服追侍女的事被后世广为流传,成为一段佳话。侍女后为阮咸生得一子,即为阮孚。

阮咸善弹琵琶,在当时已经很有名。据说阮咸改造了从龟兹(中国古代西域大国之一)传入的琵琶,改造后音调更加激越清雅,人们称为“月琴”,后世称为阮咸,简称阮。阮咸辨别音律的能力异于常人,还被时人称为“神解”。

当时主管乐礼的是中书监荀勖,因善解音声,被时人称为“暗解”。但荀勖心胸狭窄,对阮咸怀有嫉妒之心。有一次,有勖谱了一首新曲,特意请阮咸来欣赏,本想炫耀一下,谁知阮咸认真听完后,指出曲中的音律不准,有多处错误。

荀勖虽然没说什么,心里却窝了一肚子火,对阮咸越发地忌恨。荀勖又向晋武帝进谗言,说阮咸的坏话。晋武帝一向看不惯阮咸放肆妄为的行为,于是革去阮咸的散骑常侍一职,贬出洛阳做始平(今陕西兴平市)太守。

一次,有个农民在犁地时挖到一把周代的玉尺,并上交给了朝廷。这种尺号称“天下正尺”,被认为是最准的度量尺。荀勖用该尺校对自己所调乐器的律管,结果发现都比标准尺短了一粒米的长度,不由对阮咸的音乐才华暗自佩服。

阮咸最后得以寿终。他有二子,长子阮瞻、次子阮孚。遗憾的是他的著作没有流传下来。创作的琵琶曲《三峡流泉》曾流行唐代,如今只有后人对此曲的描述:“忆昔阮公为此曲,能令仲容听不足。一弹既罢复一弹,愿作流泉镇相续。”

刘伶作为竹林七贤的成员之一,也被征召入朝做了建威参军。嵇康被*后,刘伶对司马昭痛恨不已。被迫做了司马氏的属官后,他唯有借着酒醉,用放纵怪诞的言辞行为,来表达他对司马氏虚伪礼教的憎恨。

晋泰始初年(公元265年),晋武帝考问官员治国理政的方略。刘伶却大谈“无为之治”。结果惹怒晋武帝,同考的官吏都得到了升迁,唯独只有刘伶一人被晋武帝斥为“无益之策”,罢免官职,贬回家乡。

刘伶无力与司马氏对抗,被逐出朝廷后,心情十分低落。他整天沉湎于醉酒,久而久之,嗜酒如命,不能自己。本来已经很瘦弱的他由于长期嗜酒,变得骨瘦如柴,浑身只有皮包骨头,看上去仿佛一阵风就可以把他吹倒。

一次,刘伶在一酒楼喝醉酒,同一个大汉发生争吵。那大汉卷起袖子,举拳就要打刘伶。刘伶却神色自若地拉开自己的衣襟,露出瘦骨嶙峋的胸脯,缓缓说道:“我这鸡肋般细瘦的身体,你看看哪里有地方可以安放兄台的拳头?”

本来那大汉被刘伶惹得火冒三丈,突然听他这么一说,又瞧了瞧刘伶那弱不禁风的瘦弱身躯,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顿时火气全消,也就此罢了手。

刘伶由于饮酒过度,得了一场大病。可他还是馋酒喝,并让妻子去取酒。他的妻子听了很生气,就把家里的酒都倒了,装酒的瓶子也给摔碎了,又哭着劝刘伶道:“夫君喝酒太多,不是养生之道,一定要戒掉啊!”

刘伶见状,说道:“好极了,靠我自己很难戒酒,只有在神明面前祷告发誓才可以,还要麻烦你准备些酒肉祭神。”妻子信以为真,忙答应道:“果真如此,就按你的意思办。”于是,她重新备了酒肉陈列在神案前,让刘伶做祷告。

刘伶跪地大声说道:“天生刘伶,因为爱酒而得名。饮酒一次喝一斛(一斛为十斗),再喝五斗方能解我酒瘾。妇道人家的话,千万不能听。”说完,起身将酒肉吃个精光,然后醉醺醺地往神案边一躺,呼呼大睡起来。其妻也只好付诸一叹。

刘伶醉卧神台,一阵好睡,也不知过了多久,刘伶醒来,只觉得身轻如燕,自己的魂魄竟然出了七窍,飘了起来。刘伶感到从未有过的畅快,任由身躯在空中飘浮。突然,一股浓郁的酒香扑鼻而来,刘伶抬眼张望。

原来自己已经来到了汝阳县境内的伏牛山北麓(1ù)。刘伶飘然落地,寻着酒香,顺着弯曲的山道向前走去。不多时,眼前出现一条小河,河水清澈,岸边芳草绿茵,桃红李白,雅静至极,真是好一处世外桃源。

刘伶沿着湍急喧闹的小河向北前行,又过了一处石崖,豁然出现一片果林。果林下有一座酒庄,刘伶近得跟前,抬头一看,只见大门上贴了一副对联,上联是:猛虎一杯山中醉。下联是:蛟龙两盏海底眠。横批:不醉三年不要钱。

刘伶看罢笑道:“山村小店,好大口气呀!”于是上前叩响大门。不一会,只听“吱”的一声,大门被打开,从里面出来两个男童,男童们深深打了一躬,一个说道:“刘施主有失远迎,我家主人已在此等候多时了,快快随我们进去吧。”

男童说罢,带着刘伶进入庄内,穿过一条并不长的回廊,来到了后院。院内没有亭台楼阁,假山水榭,却也绿树琼花,错落有致。刘伶看见院子中央早已备好了宴席,心中有些诧异。这时男童让刘伶就座,便转身退了出去。

刘伶坐下,看着一桌子的菜肴,唯独没有酒,不免很是失望。就念叨了一句:“招待客人岂能没有酒呢?”话音刚落,只见从廊檐下走出一位白发老翁,向刘伶施礼笑问道:“刘大人,寒舍简陋,还请多多包涵。”

刘伶知道这老翁就是男童说的主人,便起身还礼道:“刘伶谢过老庄主,你既备宴在此等候我,想必也知道我是个好酒之人,就不知你这小小酒店,能有什么好酒?”老翁微微一笑,说道:“敝酒庄小本经营,贮酒一坛,并无多余。”

刘伶大笑道:“我很远就闻到了酒香,怎么只有一坛,这一坛酒让我一个人喝,也未必能喝个痛快。”老翁回答道:“你有所不知,我这酒乃是天下有名的杜康酒,过往客人在此吃酒,量小者敬杯一小盏,量大者斟酒一大杯也就足了。”

刘伶听了,暗自想道:“我喝酒半生,还有什么酒不知道的,今天倒要看看这是什么酒,能有如此厉害。”刘伶便向老翁讨要杜康酒喝,老翁喊来男童,吩咐斟酒。片刻,男童将斟满的大杯酒放在桌上,刘伶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一杯酒下肚,刘伶觉得这酒果然与众不同,不仅香郁浓重,而且味道甘冽醇厚,十分好喝。刘伶怎肯善罢甘休,还要喝酒。老翁又道:“倒不是吝啬酒,不给你喝,只是怕醉坏了客人,吃罪不起。”刘伶一听心中很不痛快。

刘伶道:“无妨,我与你立字据为凭,即使醉死,也与你无关。这酒钱我分文不少,不过你这对联上所言不醉三年不收钱,可算数?”老翁听了呵呵一笑,便答应了刘伶。刘伶当即写下:“游春过酒庄,求来酒一坛,刘伶若醉死,主人不相干。”

老翁唤男童把酒坛搬来,刘伶自恃酒量大,端起大杯,开怀畅饮。谁知喝了三杯,刘伶已知酒力非凡,不敢再饮。他强作镇定,连连称道:“好酒!好酒!”刚一说完,酒力上涌,刘伶情知不妙,急忙起身向老翁谢别。

哪知刘伶刚一起身,只觉得头晕目眩,天旋地转,一个趔超把放在地上的酒坛绊倒。一坛好酒流洒一空,刘伶哪还顾得上许多,踉踉跄跄往外走,离开了酒庄。

刘伶恍恍惚惚地回到家中,倒头就睡。妻子忙端来热茶为他醒酒,岂料怎么叫他都不醒。刘伶这一醉,三日滴水未进,昏迷不语,第四天便不省人事了。刘妻痛哭流涕,左邻右舍赶来劝慰,都叹惜不已,大家帮着草草把刘伶装殓埋葬了。

转眼三年。一天,村里来了位老汉,肩上搭了条钱袋,寻到刘伶家门口,他连叩几声。刘伶的妻子走了出来,见门外站着一位鹤发童颜的老汉,便问老汉要找何人。老翁施了一礼,说道:“你是刘夫人吧?我是来找刘伶的。”

刘妻回答道:“正是,不过我家夫君早已不在人世了。”老汉解释道:“三年前,他在我的酒庄吃酒,踢翻老酒一坛,约定醉酒三年,便付我酒钱,今日约期已满,特来讨取酒钱。”刘妻不听犹可,一听怒从心头起。

刘妻指着老汉大喊道:“好哇,原来我夫君的死与你有干系,你还敢来讨要酒钱。别走,先跟我到衙门见官去。”邻里们听到喊声都跑来,一时议论纷纷。老汉对众人说道:“莫急!莫急!三年前刘伶与我有约定,我这里有字据为证。”

老汉把刘伶写的那张字据掏出来给大家看,又把三年前的事情说了一遍,然后对刘妻说道:“刘伶并没有死,他是醉酒,不信你可以把墓掘开,启棺一看便知晓了。”大伙儿听他这么说,都觉得奇怪,也想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众人一同来到刘伶的墓前,掘开坟墓,打开棺盖一看,都惊呆了,刘伶虽死去三年,但面貌如生。这时,只见刘伶突然睁开双眼,坐了起来,连声喊道:“好厉害的酒,闷煞我矣!”见此情景,刘妻悲喜交集,众人也是茫然不解。

这时现出两道宝光紫气,老汉拉起刘伶笑道:“快随我来。”话毕,二人已驾着紫光飞上半空。刘妻喊道:“夫君要去哪里?”老汉顺手把肩上的钱袋往下一丢,化作三尺白练,悠悠落下。上写道:“欲知郎君游何方,瑶池参拜王母娘。”

原来老汉是酒神杜康所变化。杜康告诉刘伶,说他前世是王母瑶池的小仙童,因为偷吃蟠桃宴的御酒,打碎了玉杯,被贬到人间受罪。刘伶被贬凡间,却豪放不羁,依然贪杯纵酒。王母见他孽数将满,但旧习未改,便派杜康前来点化。

就在这时,刘伶的耳边又响起妻子急切的喊声,声音很近。刘伶正要细细听辨,却被妻子拽住肩膀摇晃,刘伶惊觉,环顾四周,发现自己还睡在神案边。妻子让刘伶睡到里屋去,刘伶看了看神案,脑子里回味着刚才那个奇怪的梦境。

至此,刘伶变得疯疯癫癫,更加任性放纵。有时,喝醉后索性脱光衣服,一丝不挂地睡在院子里。有客人来造访,撞见,数落他没有礼教。刘伶笑道:“天地就是我的宅子,宅子就是我的裤子,诸位怎么跑进我的裤裆里来了?”

刘伶到临终前一刻还在喝酒,《北芒客舍》和《酒德颂》是他仅存于世的两篇诗文。《酒德颂》行文轻灵,笔意恣肆,成为千古妙文。文章不仅表达了他对自由的向往,还极尽讽刺了缙绅(仕宦)、贵公子的虚伪丑陋行径。

颇有抱负的山涛在经历了嵇康事件后,态度也发生了变化。泰始初年,羊祛执掌军政,安远护军郝诩犯法,有人揭发郝诩为了得到好处,曾巴结晋武帝的宠臣裴秀,要求处罚裴秀。山涛力保裴秀,才使晋武帝得以把此事压制了下来。

裴秀逃脱惩罚,有人认为这是山涛袒护所致。事后,山涛被人举荐调出洛阳,出任冀州刺史,加宁远将军。冀州风俗鄙陋浅薄,无推贤荐才之风。山涛到任后,查访贤人,选拔隐逸之士,表扬征召三十多人,使他们有了较高的名声。

于是人们开始崇尚贤能,冀州的风俗得到改变。朝廷嘉奖山涛,转任北中郎将,督邺城防守事。不久被召回洛阳当侍中。后又升迁尚书,山涛却以母亲年老为由提出辞职,晋武帝不准,山涛数十次上表请辞,晋武帝只好答应,并赐予厚禄。

不久,朝廷又召山涛做太常卿,山涛称病没有赴任。母亲去世后,山涛回到家乡。晋武帝让他出任吏部尚书,山涛仍旧推辞,这时他已过六十岁。泰始十年(公元274年)武元皇后杨艳去世,山涛回到洛阳,由于诏令的逼迫,只好就职。

山涛在选拔人才的吏部官职上做了十年。每当有职位空缺,他就拟定几个人,看晋武帝倾向谁,再公开启奏。因此,被选上的人不一定是最佳人选,很多人不了解内情,认为是山涛凭自己的好恶选人,有人便到晋武帝面前说他的坏话。

晋武帝于是告诫山涛说:“任用人要以德才来衡量,不应以关系的亲疏远近,身份的高贵卑贱来提拔。这样才能治理好天下。”山涛却依然如故。一年后,大家停止议论,山涛才写评语,并呈给皇帝选用,这就是著名的山公启事。

咸宁初年(公元275年),山涛转任太子少傅,加散骑常侍。朝廷又升他为尚书仆射,加侍中,兼管吏部。山涛坚决推辞,结果左丞白褒奏劾他,晋武帝没有同意。山涛感到不安,上表谢罪,晋武帝不仅不责怪山涛,反而指责白褒荒缪。

山涛的堂弟媳妇病故,山涛又辞官返回家乡。谁知晋武帝派丞掾携圣旨将山涛召回,并嘱咐丞掾要是发现山涛身体不好,就用车接他回官舍。山涛推辞不掉,只好回京就职。就任后,又为朝廷选拔了很多有才之人。

嵇康之子嵇绍已二十多岁,德才兼备。山涛向朝廷举荐说:“《康诰》言父子罪不相及。嵇绍可以和郤缺(春秋晋国上卿)相比,应任为秘书郎。”晋武帝就说:“爱卿说他有当秘书丞的能力,何况秘书郎?”即命嵇绍为秘书丞。

当时权臣贾充举荐心腹陆亮,说他公正无私,奏请晋武帝让陆亮和山涛一起负责人才选拔。山涛认为陆亮是个贪图财利的小人,而且听命于贾充,坚决反对。但晋武帝不听劝谏,山涛无奈,就告病辞官回乡。

结果,陆亮上任不久因为贪赃枉法、收受贿赂被革职查办。山涛的判断是正确的,晋武帝连忙派人请山涛回朝廷,并赞许他忠诚正直。对于官场黑暗,贪腐成风,山涛始终不为所动,坚决拒绝物质利诱,一直是他做官的底线。

陈郡人袁毅担任鬲县(治所在今山东平原西北)令期间,搜刮了很多民脂民膏,并大肆贿赂公卿,以求得好名声。他给山涛送去一份厚礼,一百斤蚕丝。山涛不想显出自己与众不同,便不露声色地收下。

山涛命人将丝包裹好,藏于阁楼上。后来袁毅被人揭发,受过他贿赂的官员都被追究。朝廷派人来询问山涛,山涛将丝交出,来人见上面积满尘土,封条上写有何人何时所送。大家因此钦佩山涛为官清廉,称他为“悬丝尚书”。

晋灭吴后,太康初年(公元280年),年过七十五岁的山涛升任右仆射,加光禄大夫,侍中,继续监管人才的选拔。山涛因年老有病几次推辞,晋武帝都不准,并写诏书说:“你以美德成为世人的楷模,我将仰仗你来使风俗清明。”

山涛担任要职,晚年正好是后戚专权时期,他多次规劝晋武帝不要让杨氏掌权,晋武帝却整日游宴后宫,无心理政。朝廷又封山涛为司徒,山涛坚决推辞。晋武帝再下诏书说:“朕授予宰相的高位,你应该效力朝政,不应该过于退让。”

山涛上表说:“我为本朝服务三十多年,没能对发扬教化做出丝毫贡献。陛下无限地偏爱我,授我三司的职位。我听说德薄而官高,能力小而担重任的人,上对国家有危害,下给家族带来灾祸。愿陛下赐我几代之恩,乞求准我告老还乡。”

晋武帝又下诏书说:“你辅助朝政,安定皇室,匡佐的功勋,是我所依赖的。司徒这个职位,实际上掌管国家教化,因此敬授予你,这也是大家所期望的,怎能用退让来贬损自己呢?”并下令不再让山涛上奏章。

后来山涛病重,晋武帝派人在山涛病榻上加授印章绶带。山涛说:“快死之人,怎么能玷污官府呢?”并告老还乡。太康四年正月十八日山涛去世,时年七十九岁。晋武帝闻讯下诏赐高贵棺木厚葬,并追赠山涛为司徒,谧号康。

竹林七贤多以做官为耻,山涛却例外。后期,他也有归隐之意,但始终尽心尽责地处理政务。山涛旷达致远,卓尔不群,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也称赞说:“山涛的品质不为人所知,就像人们不懂得识别未经雕琢和冶炼的璞玉浑金。”

王戎是竹林七贤中年龄最小的一位,自幼聪慧,身材短小而风姿秀彻。在司马氏篡夺曹魏政权的过程中,很多文人名士被*害。在恐怖气氛的笼罩下,王戎的处世之道也发生了变化。他为了明哲保身,变得苟合取容,还十分贪财好利。

王戎很早就进入仕途。年轻时,其父王浑病死,故吏捐赠数百万钱助丧,王戎推辞不接受,因此名声远扬。王戎承袭其父的爵位后,被司马昭辟为相国掾(即宰相的秘书)。后历仕吏部黄门郎、散骑常侍、河东太守。

渐渐的,竹林七贤的其他人看出了王戎追逐名利的心思。一次,大家相邀游玩,王戎来晚了,阮籍便挖苦道:“你这俗物,又来败人兴致。”王戎却不恼,只是笑了笑,说道:“你们的兴致也太容易被败坏了吧?”

咸宁二年(公元276年),王戎出任荆州刺史。期间,他大量购置园田水碓,敛财无数。王戎还指使部下为自己私建别院,被人告发。有司要求罢免王戎的官职。晋武帝却有意偏袒,允许赎罪处理,王戎便拿出很多钱财将这件事摆平。

很快,王戎又被朝廷迁任豫州刺史,加建威将军,咸宁五年(公元279年)十一月,西晋大举伐吴,王戎奉诏伐吴,并立下战功。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吴国灭亡,王戎晋升安丰县侯,增加食邑六千户,赐绢六千匹。

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王戎回洛阳担任侍中。南郡太守刘肇为讨好他,将五十匹绢藏于书简中,王戎发现后,没有接受,但写信表示感谢。这事被司隶校尉刘毅知道,就向朝廷揭发,因为王戎拒收才没有被治罪,但很多人认为王戎有过错。

朝议时,晋武帝再次偏袒王戎,他对朝臣说:“王戎的行为,怎么会是怀有私心,以不正当的手段去获取呢?他这样做只是不想让送礼的人感到不安罢了!”晋武帝虽然替王戎这样解释,但王戎从此为清议所鄙视,名声受损。

元康七年(公元297年)九月,晋惠帝司马衷执政时期,担任尚书左仆射的王戎被朝廷升为司徒。王戎原来的属下官吏很多都得到升迁,做了大官。他们在路上遇到王戎都会主动避让,但王戎为官多年,自己在国事政务上毫无建树。

这时的王戎拥有的田地、园林遍布全国各地。但他依然不满足,日夜计较小利,每天晚上和妻子用自制的牙筹(一种古老骨质计算工具)在灯下算来算去,挖空心思地盘算着如何才能挣到更多的钱财。

有一天夜里,王戎与妻子烛下算家产,妻子高兴地称呼王戎为卿。卿是古代上级称下属,或长辈称晚辈的一种称谓。王戎一脸严肃地对妻子说:“妻子用上对下的称呼来叫他的丈夫,在礼节上是不恭敬的,以后别这样叫了。”

妻子见王戎一本正经的样子,忍俊不已,索兴抱住王戎的脖子,在他的脸上亲了几口,又笑道:“因为爱你疼你,我才叫你卿啊,我不用卿叫你,那谁该用卿叫你呢?”王戎听了也只好笑笑,任由妻子“卿卿我我”了。

王戎不仅贪财,而且十分吝啬。王戎家里种的李树,结出的李子个大,又香又甜,有人出高价购买。王戎为了防止别人以后也种出一样的李子,便让家仆在李子的核上钻孔,使其丧失发芽能力。然后再出售。

王戎有个女儿,后来嫁给了裴頠(皇后贾南风的表弟)。出嫁前,曾向王戎借了好几万钱,一直没还。女儿回家省亲时,王戎面带怒色,对女儿、女婿不冷不热。女儿觉察后,赶紧把钱还了,王戎才喜笑颜开。

王戎的一个侄子要结婚,王戎送给他一件单衣,谁知结婚后不久,王戎又把这件单衣要了回来。大家知道这件事后,都讥笑王戎,并称他为“守财奴”。

由于时局动荡,文人雅士都感受到了政治环境的险恶,特别是嵇康被*后,让大家感慨世事无常,人生短促,死亡的威胁使很多人的人生态度发生了变化。他们担心祸及己身,无心朝政,常常酣饮沉醉,以老庄玄学作为寄托,崇尚虚无。

王戎的堂弟王衍眉清目秀,风度翩翩。童年时曾去拜见山涛,山涛见到他后,感叹了许久。等到王衍拜别离去时,山涛目送良久,又感慨地对别人说:“什么妇人生了这样的孩子?然而误尽天下老百姓的,未必不是这个人。”

王衍的父亲王又曾任平北将军,经常有公文事务需要派使者呈送。王衍十四岁的时候,就常到尚书仆射羊祜那里申报陈述公文的内容,言辞简练清楚。羊祜名望德行尊贵显赫,而王衍年纪虽小却毫无屈从人下的神色。

王衍学识渊博,天文地理都能侃侃而谈。众人认为他与众不同,称之为神童。后来,权臣杨骏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王衍,王衍以和杨骏结亲为耻,便装疯使自己躲过这桩婚事。

晋武帝听说王衍的名声后,找王戎问道:“当世哪个人可与王衍相比?”王戎回答道:“当今之世无人能与王衍相比,应该从古人中去寻找。”

晋武帝从此对王衍很器重,多次升迁他。王衍出任元城(今河北大名县)县令时不尽其职,晋武帝又将他召回洛阳,官拜黄门侍郎。王衍仍然不理政务,喜好高谈阔论。每次高朋满座时,王衍便手执玉柄麈尾,大谈老庄玄学。

王衍谈玄,意识到有讲错的地方就随口更改。时人讽刺他“信口雌黄”。但他却不以为耻,反以子贡自诩。因其官居显位,年轻求仕的人,莫不对他仰慕仿效,称他是“一世龙门”。渐渐地,崇尚浮华虚无成为一种社会风气。

王衍的妻子郭氏是贾后的表亲。郭氏仗势欺人,贪得无厌,王衍僧恶郭氏贪鄙,绝口不提“钱”字。郭氏故意让婢女将“钱”绕床铺了一圈,王衍早上起床,见没法下床,便对婢女喊道:“赶快将这些阿(ē)堵之物搬开。”

王衍对郭氏的贪财行径很不满,但又无法制止她。时任幽州刺史的李阳是王衍的同乡,世人称他为大侠,郭氏很敬畏他。王衍便对郭氏说:“你所做的事情,不仅我认为是不对的,李阳也觉得你是不对的。”郭氏这才收敛了些。

河南府尹乐广,字彦辅,南阳清阳(今河南南阳)人。其父亲乐方曾任征西将军夏侯玄的参军。王戎任荆州刺史时,听说夏侯玄曾经很欣赏乐广,便举其为秀才。乐广后又受到贾充、卫瓘、裴楷等老臣的赏识,成为西晋名士。

乐广为官,在当时没有什么功绩和声誉。他与王衍及王衍的弟弟王澄是莫逆之交,三人都寄情于尘世之外,专注庄老玄学。官吏王尼、胡母辅之、阮修(阮籍的侄子)等人也都与王澄互有来往,他们常常在一起喝酒谈道。

王澄自幼聪慧过人。十四岁时,王澄见王衍之妻郭氏贪得无厌,让婢女去路上担粪,便劝谏她不能这么做。郭氏大怒道:“过去老夫人临终时,把你小子托付给我,而不是把我托付给你。”说完抓住王澄就要打,王澄挣脱,跳窗逃走。

王澄能通过人的行为举止,看透对方内心的想法。王衍很看中王澄,凡是王澄看过的文章,王衍就不再评价,只说:“这东西王澄已经看过了。”王澄长大后负有盛名,胆识过人,且有神力,但为人好清谈,举止放诞,不拘礼俗。

王尼早年只是护军府的一名军士,这时的胡母辅之、王澄等人都已经做了河南功曹和洛阳县令。他们请求护军放王尼一次长假,但护军不肯答应。于是,胡母辅之等人带着羊肉、美酒来到护军府,门房见了立即向护军票报。

护军亲自出府迎接。当时王尼正在马槽边喂马,只见胡母辅之等人直接来到马槽边,拉着王尼席地而坐,一边烤着羊肉,一边举杯痛饮。这些人直到离去,都不理睬护军大人。护军暗暗吃惊,再不敢小看王尼,并立刻给他放了长假。

有一次,胡母辅之喝醉了,他的儿子谦之大声呼叫:“彦国老头,你怎么又喝醉了?”彦国是胡母辅之的小字,儿子直呼自己父亲的小字是有违礼法而大不敬的行为。胡母辅之毫不动怒,反而笑着叫谦之一起喝酒。

乐广虽然狂放,却不赞同胡母辅之等人的行为,曾笑着对他们说:“名教中自有乐地,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呢?”侍中裴頠也作了《崇有论》抨击时弊。文章告诫道:“崇尚虚无美名曰玄妙,为官者不亲临政务,美其名曰风雅深远。”

文章还说:“放纵的人混淆视听,违背礼教。天下万物虽由无极而生,但有了万物就不再是无形无相的混沌世界。无为如何能治天下?崇尚虚无对百姓毫无益处。”怎奈此风气历时已久,裴頠无法改变现状,只好看着国运沦丧,大难来临。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