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现在90后文艺青年的饭局也开始变得“油腻”:先对刚看过的艺术片或展览高谈阔论一番,然后吞吞吐吐地说出自己埋藏于心的危机和焦虑。最后,不得不打起精神问对方一句:最近有什么好项目没有?
作为一名90后,我也深刻体会到了自己和身边朋友的变化。曾经,我们探讨的多是吃喝玩乐和风花雪月。如今,这些东西却沦为了我们凑在一起的引子:几个初入职场的人,凭着各自稀薄的社会经验,分析着对方的焦虑,做起了对方的心理咨询师。
“过来人”常常说:年轻人不必焦虑,一切都会有的。可是我认为:任何想要逃避焦虑的努力都是徒劳的。自我实现、在大城市落户、买房、升职……面对时代和社会带来的各种问题,90后一定不会无动于衷,而焦虑则是他们面对压力时最自然的反应。
茨威格说,小说的虚构是在一定逻辑下进行的,而现实往往毫无逻辑可言。而生活的艺术,就在于学会与这些焦虑共存,用焦虑去砸开坚硬的现实。
对我来说,虽然也会焦虑户口、薪资等较为现实的问题,但是,在这些问题背后,我更感受到一种精神层面的自我认知危机。此前,我们大多过着单向度的生活:被学校和父母赋予一个目标,然后根据既定的目标去努力。在大学毕业之后,我们面临的环境忽然多元起来。我们不仅开始面临更为多元的选择,还要面临社会上更加多元的评判标准。
当同龄人开始四处散开,不必为了统一的目标去努力,我们每个人的自我认知就会面临较大的挑战。自由选择人生的前提是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但对很多90后来说,这却是他们进入社会后首先要补的一课。
在人生的多个面向中,90后不仅要在试错中找准自己的风格,还要学会独立地生活,懂得职场的人情世故,并笨拙地维系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关于友谊,关于自我,关于工作,这其中的任何一次跨越,都有可能成为90后焦虑的来源。
90后的焦虑,还来自于更大世界的冲击。走出象牙塔后,我们的目光不再局限于自己所在的行业。而每次与外界的碰撞,都几乎必然要打破自己小圈子的习以为常。
比如,作为一个文科生,我和一位朋友在学校时经常一起看电影、逛展览。此前,我们从来不会认为这样的生活有何不妥。可是,就在我们踏入社会,接触过一些更接地气的行业后,便会开始不约而同地反问自己:我们是不是应该往现实的彼岸再迈一步? 当理科生们质疑我们的努力并未产生多少实际的效益时,我们也会开始焦虑:自己的工作究竟有怎样的价值?
如果说此前说的焦虑是历代年轻人的“通病”,那么科技的飞速发展,则为90后的焦虑感加上了一层特殊的底色。这两天,恰巧翻到了著名作家乔纳森·弗兰岑在1995年写的一篇文章,里面提到他认为自己的电视机非走不可,因为只要电视留在屋里,随时就能看,那他就没办法看书了。
弗兰岑的这一选择,与这两天朋友圈热传的“想毁掉一个人,就给他一部手机”形成了有趣的对比。对于现在大部分年轻人来说,他们都无法潇洒地像弗兰岑一样将手机扔掉,而只能接受与科技共舞的既定事实。
与我们父辈不同的是,90后刚好生活在技术指数型飞速发展的时期。面对海量的社会信息,难免产生难以招架的焦虑。面对选择性曝光的社交方式,年轻人也很容易对自己的生活状态感到不满意。而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90后此前学到的许多知识都已经过时,因此不得不一直学习,以应对随时变化的新世界。
90后的焦虑感,还常常来自一种“生活在别处”的畅想。面对越来越多元的人生选择,我们常常会畅想10年后、20年后的生活。而越是产生一种未来可能一无所成的恐惧,就越容易质疑自己当下和过去的选择。90后看似佛系地捧着自己的保温杯,实际上却早在内心小剧场中将人生焦虑地演练了一番。
所以,无论是出于人生经验的匮乏,对于自我认知的危机,抑或是出于对未知的恐惧,年轻人的人生一定少不了焦虑感。应对这种焦虑的方式,并不是拒绝它的存在,而是学会承认和接纳这些焦虑。
焦虑感是年轻人应对外界冲击的自然反应。面对压力,未经世事的90后往往会产生一些“大惊小怪”。请给他们一些耐心,因为只有经历了这些焦虑,他们的人生经验值才会逐步上升,才能逐渐学会如何审慎稳妥地应对危机。
只有学会直面焦虑,年轻人才能在人生的各个面向之间,逐渐掌握属于自己的人生“均势”。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