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商周,战乱春秋

烽火商周,战乱春秋

首页角色扮演战乱春秋更新时间:2024-05-09

这是一个风云诡谲的时代,在暴风骤雨下搏击日月。虽然刀光剑影的*伐已暗淡,战鼓争鸣声已渐远,烽火边城已荒芜,但那一个个鲜活熟悉的面孔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被人们淡忘。春秋战国的英雄们凭借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纵横驰骋在人们的记忆里。想当年褒姒初嫁,西周的江山也就因她的笑颜如花而逝去,戎人入侵镐京。郑武公拥戴周平王迁都洛阳,东周也就因此拉开了序幕。此后,礼乐征伐,各诸侯之间你争我赶。虽然周天子还是天下的共主,但整个天下已经不受控制。战火纷飞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

“争地以战,*人盈野,争城以战,*人盈城”在此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牛掰人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楚庄王大器晚成,一鸣惊人,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强大自身、燕昭王千金买马,求贤若渴,这些开明君主的出现造就了一批有勇有谋、智慧频出的臣子门客。

老子飘逸的思想留下了“道德经”、孔子有教无类周游列国、荀子传道受业为人解惑、韩非子法系代表著书传世、庄子追求思想的解脱,逍遥物外。张仪苏秦纵横捭阖。百家争鸣,思想潮流的盛行。白起、王翦、廉颇、李牧、乐毅、管仲、子产、范蠡、孟尝君等一系列的文臣武将,在这些君主、臣子的配合下,诞生出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本系列我们从春秋战国开始说起,希望友友们喜欢。多多评论点赞。

3600年以前,商汤率领本族大军打败夏朝最后一任皇帝桀。建立商朝。600年以后,商城的最后一任皇帝帝辛,也就是我们说的商纣王,骄奢淫逸、暴虐无端,被天下人所遗弃。后被周武王大败于牧野,创立的大周王朝。

这里我们要着重说一下商和周,其实是有历史渊源的。商朝的祖先契,据说是有戎氏的女儿吞下了九天玄鸟的蛋生下的。周朝的祖先后稷据说是有邰氏之女姜嫄“履大人迹”*而生。后稷和契在先王手下为官。公元前771年的某一天,大周王朝的首都镐京和往日的祥和氛围不一样,男女老少喊声震天,兵士乱窜。百姓们仓忙慌乱,试图从犬戎的铁蹄下逃生。烽火在骊山头上疯狂的燃烧,浓烟飘向远方。相信所有的诸侯都能够看到,但原本勤王的诸侯却迟迟没有到来。空留烽火台作为摆设。

周朝安宁400载,分崩离析的时代是阻挡不住了。遥想当年武王伐纣的强大,在镐京建都,称周王朝。随着几代之后,昭王南征,被楚人设计死在汉水之畔,周王室的权威一落千丈,势力也被天下诸侯慢慢熟知。

厉王时,虽然没有停止对外扩张的步伐,但对国人的统治却变本加厉,手下荣夷公采用现代的“专利”手段,将国内的所有自然资源山川、湖泊全部划为周天子所有,禁止砍树、打猎、捕鱼。为了让国人不敢非议自己,历王同志又采取了言语活罪的硬核政策。出现了道路以目的怪像。这样有三年,国人实在不堪统治,爆发了国人暴动。推翻了周厉王。各路诸侯纷纷来到镐京报道,共同参与天子之事。史称“共和行政”。

十四年之后,即位的是周宣王,宣王还是个比较有作为的君主,使得将倾的西周王朝出现了中兴的迹象。在宣王的统治下,周朝在西北、东南、南方等土地都得到了拓展。但经济形势的长期颓废让中兴只是空谈。迫需改革的井田制也让周王朝无法翻身。宣王的内政处理上的随意妄*,使得诸侯纷纷离散。宣王晚年,夷、狄、蛮再次攻入中原地带。

周宣王之后是周幽王。周幽王刚即位时就发生了一场严重的地震灾害,诗经中就有记录:“百川沸腾,山冢翠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地震的破坏可见一斑。周幽王并没以此为戒,自强兴国,倒是为一位美人痴迷,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褒姒。周幽王对国家大事不管不顾,更不要提老百姓的福祉。成天挖空心思的只想博得美人一笑。但褒姒这位美人虽然长得倾国倾城、如花似玉,但性格上却普通冰块。没有像其她女子一样对周幽王笑过。幽王不顾朝政大事、国计民生,成日绞尽脑汁想博美人一笑。

不过褒姒虽然如花似玉,却冷若冰霜,始终没有对周幽王展露过笑颜。大臣虢石父为周幽王想出了一个十分荒唐的办法:将向诸侯报警用的烽火台点燃,请美人看看兵马浩荡却扑空一场的丑态。这个计划果然成功了,看着从各地星夜赶来勤王救驾的诸侯们人喊马嘶劳师动众,褒姒居然真的展颜一笑。这下周幽王大悦,他重赏石父,全然不顾真相大白后愤怒和气恼的诸侯们。

几年后,褒姒生下了伯服。对于伯服的喜爱来自于褒姒,竟然想把原太子宜臼废掉,立伯服为太子。宜臼的母亲是申后,申后的父亲申国的负责人申候。宜臼被废的消息传来,愤怒的申候奔回家找自己的父亲哭诉,面对外强中*周王朝,申候联合鄙国和犬戎向周王朝发起进攻。而此时的周幽王再次点起了烽火台,而此时的诸侯们还以为是周幽王和褒姒在嬉闹,没有赶来救援。就这样西周就此灭亡了。外族人从周朝开始,只会破坏不会建设的人设已经建立,占领镐京后掠走人口和财物后就撤走了。

太子宜臼在申候和桔候的拥戴下即位称天子,东周的周平王。这时候的镐京周边地区、城墙被毁坏的无法抵御犬戎的二次进攻。于是周平王做出了向东迁都的决定,晋国和郑国帮助平王把镐京里的王公贵族、财物金箔搬到了成周,也就是洛阳。史称东周。此时的周朝国力已经不在,也是从此时揭开了春秋战国的序幕。

周武王伐纣,在牧野一战,覆灭商朝,从而诞生周。为了更有力地控制整个王朝的系统,西周按照祖宗传统下来的法则,把土地分封给周姓王室子弟、功臣武将。据荀子书载,陆续封赏了七十一国。慢慢随着土地的扩张、王室子弟越来越多,自然而然的诸侯国也就超多了。后来有我们常在史书和电影里见到的千八百个诸侯国的说法。在这上千诸侯国中又有大有小、有强有弱,相对于一些在史书中都没有出现的小国家,比较大的国家有齐、晋、楚、秦、鲁、曹、郑、宋、卫、燕、陈、蔡、吴、越等十四国。

而春秋、左传中记录的大的国家大概有148个之多。后来出现的诸侯国数量越来越少,是因为分封制所出现的“邦域”实际上并不像我们现在有严格的国界线,虽然规定诸侯不能随便离开自己的封地。对比于强大的诸侯,实力弱小者只能被吞并或者依附。此时的周王室自身的军事政治势力衰微,已经无法做到管制诸侯国之间的事务。诸侯之间的兼并战频繁爆发,小国家覆灭也就是稀松平常之事。当时的齐国兼并了10个国家、秦国兼并12个、楚国兼并42个、晋国18个。宋国、鲁国相对弱点,但当时也是兼并了6个和9个。

相比于其它的条件,地理位置在诸侯争霸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位于中原地带、交通便利的,或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经济实力雄厚的,以及位于边疆地域广袤的国家因其地理优势先后强大起来。如东部齐国和鲁国。齐国是姜子牙的封地,今山东省东部,虽远离中原,但“据渔盐之利”,在春秋时期发展得很快,成为春秋时期霸主之一。越过泰山,鲁国位于齐国的西南角。鲁国是周公的封地,本身和周王室关系亲密,享受着特殊待遇。春秋初始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来因为连年的内乱,国外又被齐国牵制,慢慢也衰落了。

楚国祖先熊绎传说是祝融的后人,也是周文王正统册封,但所处位置属于中原之外,就被各个国家视为蛮夷之地。但正是这个所谓的蛮夷,昭王、穆王时期曾与西周王庭打得火热,周王室不得不在南方又封了个申国,防止楚人混战,抵御楚人,作为缓冲。春秋初期,强大的楚国更是自立为王。与周朝天子平分庭抗礼。西部秦国、楚国没什么两样,也是名门之后。秦国国君是大禹治水时期伯益的后代,也是因为与中原相隔甚远,被划为蛮夷之列。到秦襄公时,周平王东迁,秦襄公给予的帮助甚多,因功被封为诸侯,而且接收了周王室的故土,也成为了一方霸主。

北部所在的晋国和燕国因宗亲的缘故而强大。晋国是周武王之子、周成王的幼帝唐叔虞的封地,是为为唐国,因靠晋水,后来改称为晋国。周平王往东迁都时,晋国也在中间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春秋时期,晋国内乱了好长一段时间,奇迹般的出现小宗攻灭大宗的现象。但即使这样,晋国实力依然很强大,在历史上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东北燕国的始祖是与周公旦合成周昭二公的召公爽。燕国地处东北,地势偏远,但因是周王室的嫡亲子孙,没有被中原诸侯排挤、划为蛮夷。但因地理位置的影响,燕国在春秋时期也没有什么值得写进史书的动作。所谓的中原地带,今天的河南一带。因紧邻周朝王室,诸侯众多,鳞次栉比。较大的就是郑国,郑国建国相对较晚,周宣王册封他的弟弟王子友而形成。王子友很有战略眼光,西周末年的战乱中,提前做了准备,把封地的财产和人口提前转移,这样郑国在混乱中不但没有损失,反而因在周平王往东迁都时出力甚多获利颇多,一跃成为春秋初年中原地带的大国。

郑国的东面是宋国。宋国是商朝王族微子的后代,作为前朝老人,被封之地处在中原地带,本来是要被四周王室子弟监控的。可春秋时代,宋国仍然借着有利的地理形势短暂地崛起,但因国力不足支撑宋襄公的野心,称霸之路昙花一现。也是因地理优势成为各国争抢的对象,沦为必争之地,成为四战之地。

卫国在中原的地位也很重要,是周文王的儿子康叔的封地。春秋时,卫国也多次参与政治活动,地位显然。虽然卫国很小,但卫国一直到秦二世时才被废国。春秋后期,东南地区的吴国、越国也相继强大起来。两个原本也是“蛮夷”的国家,前后用强大的实力得了中原各国一直认可的霸主地位。

春秋时期战乱纷飞,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都是因各国家的互相兼并、征伐而形成。不过,各诸侯势力相对较平稳,没有一家存在压倒性优势。所以各诸侯国之间还是名义上的“共主”周天子。共同抵御四方蛮夷。周王室虽然地位尴尬,依然可勉强维持。不过这样的时间不会太长,随着各诸侯国之间的强弱变化,实力悬殊,这种平衡的结局仅维持了十年就被打破。首先发难的是距离最近的郑国。本期就跟朋友们分享这么多,喜欢的点赞加关注。我们下期见。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