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意义》141||现实李白7:李白的幽州之行2-④

《李白的意义》141||现实李白7:李白的幽州之行2-④

首页角色扮演烛龙赤血更新时间:2024-05-02

《李白的意义》141||现实李白7:李白的幽州之行2-④

四、“幽州之行”在幽州

初到幽州,李白似乎仍未看出有何端倪。看这首《行行且游猎篇》:

边城儿,

生年不读一字书,但知游猎夸轻巧。

胡马秋肥宜白草,骑来蹑影何矜骄。

金鞭拂雪挥鸣鞘,半酣呼鹰出远郊。

弓弯满月不虚发,双苍迸落连飞削。

海边观者皆辟易,猛气英风振沙碛。

儒生不及游侠人,白首下惟复何益。

此诗系李白观看“边城儿”游猎情景的有感而发。

此前,李白听说过“边城儿”如何身姿矫健,如何行动敏捷,如何身手神武。现在眼见为实,果然名不虚传。接下来,李白再次施展自己超一流的写诗绝技,对“边城儿”的矫健身姿加以具体描摹。

“边城儿”最大的特点是“不读一字书”,甘于“游猎”,从不“矜骄”。他在纵马飞奔之际,态度骄横,金鞭拂雪,挥剑出鞘;他在半醉半醒之间,呼鹰出郊,弓不虚发,连射双鸟。他的“猛气英风”足以飞沙走石。末了卒章显志,借“白首下帷”的典故言自己虽为一个饱读诗书、名震九州的诗人,却不能像“边城儿”一样,白马银鞍,雕弓满月,尽情地追逐梦想。

登堂入仕的报效梦破灭了,但是,李白仗剑天下、建功边塞的征戍梦侠客梦依然在,而且大有愈渐强烈之势。于是顿生感慨:“儒生不及游侠人,白首下帷复何益!”年之老矣,大有“百无一用是书生”(清黄景仁《杂感》)之叹!

真相总有一天会大白于天下。李白幽州之行对安禄山的叛逆行径也逐步明晰。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使李白的功业热情急速降温。这首《幽州胡马客歌》可窥一斑:

幽州胡马客,绿眼虎皮冠。笑拂两只箭,万人不可干。

弯弓若转目,白雁落云端。双双掉鞭行,游猎向楼兰。

出门不顾后,报国死何难?天骄五单于,狼戾好凶残。

牛马散北海,割鲜若虎餐。虽居燕支山,不道朔雪寒。

妇女马上笑,颜如赪玉盘。翻飞射野兽,花月醉雕鞍。

旄头四光芒,争战若蜂攒。白刃洒赤血,流沙为之丹。

名将古是谁,疲兵良可叹。何时天狼灭?父子得安闲。

“胡马客”虽然神威强悍,英勇善战,忠心报国,无奈匈奴“狼戾”又“凶残”,最终“白刃洒赤血,流沙为之丹”。极言边患的严峻,战争的残酷,战事的惨烈。诗人企盼能有名将镇边,尽快消除边患,还百姓“安闲”。可是,“何时天狼灭”?这才是李白最为关心的。形势如此危急,戍边将士(幽州胡马客)能够“出门不顾后”,视死如归,但是,眼下却苦于没有“名将”,不能迅速扭转局势,百姓在外敌的铁蹄下挣扎煎熬,血染流沙!

安禄山不是镇守于此吗?安禄山不是贵为大唐朝廷的国之脊梁吗?李白虽未点明,却忧心如焚。

再看这首著名的《北风行》: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这首诗的切入点非常巧妙。看似写怨妇思夫,实写边患危急,战事惨烈,百姓生活极度痛苦悲惨。王琦注曰:“鲍照有《北风行》,伤北风雨雪,行人不归,李白拟之而作。”(《李太白全集》)这是形式上的“拟之而作”,而内容却是直接披露战争的残酷性。

诗人对怨妇的特写尤其震人心魄:“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娥摧。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紧接着又对北方风雪加以描摹,用极言苦寒的夸张笔法极力渲染环境的险恶——寒难耐,苦难忍,居难安,让一个孤苦的妇人情何以堪!尤其“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写得意境壮阔,气象雄浑,给人留下的印象可谓动人心魄,千古不灭。

接下来,写思妇“停歌”“罢笑”“双蛾摧”“倚门望行人”……一连串的动作“特写”,直抵人物内心:忧心忡忡,愁肠百结。犹如一尊雕像矗立于狂烈的风雪之中——望着眼前过往的行人,想着远征未归的丈夫;由眼前的苦寒难耐,担心远在长城戍边的丈夫,“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比起眼前的幽州来,长城更加苦寒,这个怨妇才格外地忧虑难安。幽州的苦寒已被渲染到极致,戍守长城的苦自不必明言。

接着睹物思人:“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箭袋犹在,征夫却遥不可见,不禁黯然神伤:“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物在人亡,倍增伤情,“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思妇的内心矛盾而痛苦,痛苦又几近绝望,绝望而悲愤至极:“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使用《后汉书·朱浮传》中“黄河捧土”的典故,说黄河边的孟津渡口尚不可捧土堵塞,那绝天而来的黄河就更不可阻遏了。

至此,诗歌戛然而止,怨妇的“未来”怎样?言尽而意未止——战争的罪恶,百姓的苦难,诗人的悲悯情怀,尽在其中。

这是李白幽州之行的“观后感言”,伤时怜民,挞伐战争,揭露了守将的“懒政渎职”。当然,“不作为”的实质是其早生反叛之心,欲趁边关形势危急而窃取江山。

有关李白幽州之行途中的诗,未显安史图反的“迹象”。安旗有如下解释:担心过早暴露其此行的真实用意。若李白一开始心中即明确此行目的就是要深入幽燕而“探虎穴”,那么,在其沿途诗中,李白自当作必要的、恰当的掩饰,以防不测。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