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相同的环境中,若季节发生了变化,有的人可能会生病,有的人却依然健康,这是为什么?
道理很简单,因为人与人的体质不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同。健康的人是因为身体可以及时调整状态,适应自然变化,所以安然无恙。这是如何做到的呢?
1人体之阴阳,随着自然变化渐生渐藏。
要深入理解中医养生,应该首先了解中医里一个重要的核心概念——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开篇即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这段话是对阴阳这个概念的高度浓缩和概括。
为了解释清楚,我们用大家最熟悉的自然现象来加以说明。如晴天的时候阳光明媚,大大的太阳在天上,则相较于阴天来说就是“阳”。阳的属性是向外扩张的,天热时人们的汗孔都是张开的,使汗液外泄,带走体内的热气。可是阴天下雨和下雪的时候,大家都冷得缩起来了。所以,向外张是阳,向内收是阴。
孙思邈历览前代医籍,以方书浩博,简册繁重,难于寻检。他根据自己在医药学上的研究和实践,删繁就简,编为《千金方》,“以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之济,德踰于此”。(《千金要方序》)是书简易实用,可以救急,故曰《备急千金要方》。这部书包括对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卫生等各方面,尤其注重对妇科、儿科疾病的治疗,所以把妇人方、少儿方列于全书之首。他又把晚年的经验总结起来,撰成《千金翼方》三十卷,作为《千金要方》的补充,书中收载了当时所用药物八百余种,对其中二百多种药物的采集、炮制等不仅作了详细的记述,并且补充了许多治疗方法。孙思邈认为食物对养生、治病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他在《千金方》中特别列出《食治》一门,详细介绍了谷、肉、果、菜等食物疗病的作用。并注重饮食卫生,如主张“食欲数而少”(《千金要方•养性》),即多餐少吃,“熟嚼”,不吃陈腐的东西,食毕要嗽口,以及“食止,行数百步”(《摄养枕中方》),等等。他认为作医生的应当先了解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千金要方•食治》)他说:“药、食两攻,则病勿逃矣。”(《千金翼方•养性》)还主张把药物与针灸结合起来治病,所谓“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千金翼方•针灸》),这是医学上提倡综合治疗法的先声。当然还应指出这些书里还夹杂一些鬼神迷信的糟粕,这正是作为道教徒的孙思邈的宗教世界观的局限性。
明正统《道藏》中所收医药类书籍自《黄帝内经素问》、《八十一难经》以及上述之《肘后方》、《千金方》等约二十部,但还有一些道教医籍如张三丰《仙传方》、赵宜真《济急仙方》、邵真人《青囊杂纂》、臞仙《寿域神方》等都未收入。总之,道教是重视医药的,虽然其出发点是为了宗教上的求仙长生,但其内容包含有不少科学的有价值的东西,应该引起重视,加以发掘整理。
一、道教与医药
道教为了达到成仙长生的目的,首先得却病延年,而医药的作用也在治病、防病、延寿。所以,医药成为仙道修炼的重要方术之一,凡是学道求仙的人必须懂得医药,医药成为有知识的道教徒的必修功课。道教徒把药分为上中下三品,认为上品药服之可以使人成仙,长生不死。《抱朴子•对俗篇》说:“知上药之延命,故服其药以求仙。”中品药可以养生延年,下品药才用来治病。上药中的上上品就是道教的金丹大药,葛洪说九鼎神丹服之都可以成仙,如云:“九转之丹,服之一日得仙。”还丹“服之一刀圭,即白日升天。”(《抱朴子•金丹》)但是这种金丹是经不住实践检验的,历史上许多求仙心切的人,吃了金丹大药,不仅没有成仙,反而中毒死亡,不仅不能延年,反而短命。所以古诗上说:“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历史上服丹而死的事例不少。唐朝诸帝,如宪宗、穆宗、武宗、宣宗都是服丹药中毒死的。①五代时南唐烈祖李昪使道士史守冲等炼金石为丹。李昪服金丹中毒,临死时给他的儿子齐王李璟说:“吾服金石欲延年,反以速死,汝宜视以为戒。”(《南唐书•烈祖本纪》)自宋以后炼外丹服食术求仙之风才日渐衰微。隋唐以前由于道士一直追求金丹妙药,总是千方百计地去寻找长生不死的“上药”,这种“上药”事实上是没有的,上药不可得,只好退而求其次,找寻可以延年益寿、治病养生的中、下药。为了服食,必须懂得医药,所以道教徒中如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都是著名的医药学家。
《神农本草经》是战国、秦、汉以来药物知识的总结。这部书里就带有明显的方士和仙道的色彩。它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药一百二十种,久服可以轻身益气,不老延年。中品药百二十种,可以抗御疾病,补虚弱。下品药百二十五种,可以除寒热邪气,破积聚。葛洪引《神农四经》说:“上药令人身安命延,升为天神,遨游上下,使役万灵,体生羽毛,行厨立至。……中药养性(生),下药除病”。(《抱朴子•仙药》)可见上药就是修道求仙所追求的,这些药物大都出战国秦汉时方士所传,其中对好些药物都说:“不老神仙”,“长生不老”就是证明。在《汉书•艺文志》里就把“医经”、“经方”、“房中”、“神仙” 四类书同列于方技略,正说明古代迷信与科学是互相杂糅混在一起的。在上品药物中列于首位的就是历代方士奉为仙丹妙药的丹砂。葛洪说:“仙药之上者丹砂”。(《抱朴子•仙药》)“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其去凡草木亦远矣,故能令人长生。”(《抱朴子•金丹》)葛洪在炼丹中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丹砂(HgS)加热离解出水银,水银和硫黄反应,加热升华,又生成丹砂。道士们不理解其中的化学反应,把它看得很神秘,视为仙丹,结果许多人服之中毒而死。李时珍批判道:“水银乃至阴之精,禀沉着之性。得凡火锻炼,则飞腾灵变,得人气熏蒸,则入骨钻筋,绝阳蚀脑,阴毒之物,无似之者。……《抱朴子》以为长生之药。六朝以下贪生者服食,致成废笃而丧厥躯,不知若干人矣。方士固不足道,《本草》其可妄言哉!”(《本草纲目》卷九水银条)
葛洪(283-363年)丹阳句容(江苏句容县)人。他“综练医术”,(《晋书》本传)是著名的医药学家。葛洪医药方面的著作有《玉函方》一百卷,《肘后要急方》四卷,《神仙服食药方》十卷,《黑发酒方》一卷等。他感到医药的方书卷帙烦重,加以选辑整理,编撰成《玉函方》一百卷。又将方便经验方编撰为《肘后要急方》,用以救急,便于携带,可以悬于肘后,故又名《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它包括传染病、慢性病、外科、眼科、小儿科及兽医等各方面。对各种病的起源、病状、治疗方法都有所叙述。如其中关于痘症(天花)流行和结核病的记述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记载。又提出用狂犬脑敷贴伤口来治疗狂犬病的方法,这也为后来科学证明狂犬脑里含有抗狂犬病毒的物质。《肘后方》经陶弘景增补为《肘后百一方》,“取佛书人有四大,一大辄有一百一病之义名之” (《直斋书录解题》)。以后金代杨用道又取唐慎微《证类本草》中所附药方,加以增补,名为《附广肘后备急方》,足见这部书为历代医学家所重视。
陶弘景(456-536年)丹阳秣陵(江苏南京)人。弘景知识广博,是南朝著名的道教学者。史称其尤明“医术本草”。(《梁书》本传)他的医药学著作有《本草集注》,增补葛洪《肘后方》为《肘后百一方》,还有《药总诀》、《效验施用药方》、《集金丹黄白要方》、《服草木杂药法》、《灵方秘奥》等。
如上所述,由汉代结集的一部古代药典《神农本草经》载有药物三百六十五种,分为上中下三品,这一分类法受炼丹方士的影响,认为上品药服之可以成仙,显然是不科学的。《本草》经过汉魏晋以来的历代传抄,字义残缺,品次错杂,弄得很混乱。陶弘景是精通药物学的,他在《本草》学上的贡献是:(一)整理了《神农本草》,陶弘景在《本草集注》中改变了把药物按上中下三品分类的方法,他根据药物种类的不同分为玉石、草木、虫兽、米食、果、菜及有名未用七大类,这种分类法显然比三品法更科学、更明确一些。以后唐代的《新修本草》和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的分类都是在这基础上加以改进的。(二)根据汉魏晋以来几个世纪许多名医用药的经验加以提炼总结,于《神农本草》三百六十五种药物之外,又增补了三百六十五种药物,取名为《名医别录》,把《本草》中药物发展成七百三十种。(三)对药物的性能、形状、特征、产地都加以说明。对于一种药物有多种性能的,就以它主要的功能为本。中医在用药上本有君、臣、佐使的分别。但在《神农本草》中则以上品为君,中品为臣,下品为佐使,这种机械的划分显然是受了炼丹家方士的影响。陶弘景以药物主治之病来确其性能,如治黄疸病的药有茵陈、栀子等,祛风的用药有防风、防己、独活等。这是对《本草》学的一个重要的发展。(四)在药物的配伍使用上,以主治之药为君,辅助的药物为臣、佐使,又根据人的老少、男女、身体的虚实以及各地的生活习惯、环境的不同进行辨证论治,发展了《本草》学。
隋唐之际的著名医学家孙思邈(581—682年)。他隐于太白山,学道炼气,精于医药。著《备急千金方》三十卷、《千金翼方》三十卷。
“阴阳”的最初含义 , 是针对太阳的向背而言。渐渐地,有智慧的古人就总结出这样的规律: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而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
不难理解,春夏秋冬既反映了季节的变化,也反映了阴阳消长的状态。“春”实际上就是阳气处于生的状态所在的时段,“夏”是阳气处于长的状态所处的时段,“秋”是阳气处于收的状态所处的时段,“冬”是阳气处于藏的状态所处的时段。由阳的变化产生了春夏秋冬,而万物又因春夏秋冬的变化而生长收藏。
《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记载:“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四十五日”是指从冬至到立春,从夏至到立秋,均为四十五日。“冬至一阳生”,所以从冬至到立春,阳气逐渐上升,阴气逐渐下降,到夏季则阳气盛极,阴气伏藏。“夏至一阴生”,从夏至到立秋,阴气逐渐上升,阳气逐渐下降,到冬季则阴气盛极,阳气伏藏。如此循环,年复一年。人体内的阴阳之气,会随着自然阴阳之气的变化而相应的渐生渐藏。养生,顺应自然,才是王道。
2了解自己的体质,获取自我“专属”的养生法。
由于气候、地理位置、先天禀赋等各方面的因素不同,人和人的体质也不尽相同。正如17世纪德国著名自然科学家莱布尼茨所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类的生命现象是复杂而多元化的,我们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
首先,从社会角度来看,人不单单是一个生物体(自然属性),而且具有社会属性,人会因为周围的人事关系的变化促使自我情绪的改变,这些社会因素都会影响到人的精神和情绪,甚至身体健康状况。
其次,从自然角度来看,人又是一个自然人。比如:新疆人和杭州人就大不一样,新疆的风沙、日照、风土人情与生活在吴侬软语、烟雨蒙蒙的杭州截然不同,这就必然造就出不同的人生;而在内蒙古大草原,奔马驰骋,“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造就了游牧民族彪悍的个性,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再比如,炎热的夏天同在开着空调的室内,有的人感觉温度正好,而有的人却要披上衣物,其原因或许是后者属阳虚体质;正好相反,有的人怕热,空调温度要调的低一些才舒服,平时性子急,喜欢吃凉的东西,这可能因为其阳气比较足。
一年四季,寒来暑往,体质不同,反应各异。
因此,每一个人都应该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体质,并由此得到自我“专属”的养生保健方法。《灵枢·本神篇》指出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 , 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人是天地造化的产物,是万物之灵长。如果我们能够多留意一下天气的变化,慢慢感应和捕捉到自己身体微小变化的讯号,采用相应的方法调养治疗,方能体悟到中医养生理念之精华。
唐代学者王冰说,养生者必敬顺天时。养生如果能符合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时序规律,也就自然能有利于身体康养,逐渐提高自愈能力。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