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双奇:创作“老年安乐学”应对老龄化加剧

陈双奇:创作“老年安乐学”应对老龄化加剧

首页角色扮演长生秘诀更新时间:2024-05-0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能够使人发奋,安乐可能松懈斗志。逆境中求生,顺境中衰亡,这是生活的哲理,更是人生的辩证法。孟子的这句名言,对青壮年人来讲,是很好的警醒与激励,其积极意义毋庸置疑。但对已经奋斗过、奉献过的老年人来讲,追求安宁快乐的生存状态,努力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幸福指数,自然也是无可厚非。而这对于家庭的和谐、社会的稳定,乃至国家的长治久安则是至关重要、意义非凡,因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老年安乐学”通过观察和研究老年人的思想和行为,总结和推广老年人安宁并且快乐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促进老年人正确认识晚年、重拾生活信心、放飞愉悦心情;爱自己,爱家庭,爱祖国,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快乐前行;让老年人的生活更有意思、更有意义、更加充实、更加幸福。

一、安乐心——让皱纹笑成一道风景清代名医石天基在《长生秘诀》中提出“养生六常诀”:常存安静心,常存正常心,常存欢喜心,常存良善心,常存和悦心,常存安乐心。石天基讲的安静心是指少欲,欲念少则不为外界所动,心情自然安宁;正常心是指行为符合常理,多正气,少邪念,以正胜邪;欢喜心是指随遇而安,经常保持乐观情绪;良善心是指与物无忤,为别人着想,多做利他之事;和悦心是指对人态度和蔼,处事平和愉悦;安乐心则是指在逆境中觅快意,在苦难中找乐子。

性格开朗、心情愉悦、随遇而安、知足常乐是长寿老人的共同特征。老年人最重要的是拥有一颗安乐心,精神清净,恬淡自守,胸怀豁达,笑对人生。日升日落,花开花败,谁也不能只少不老,谁也不能只盛不衰,老年人必须勇于面对衰老、善于面对衰老、乐于面对衰老,轻松平和、顺其自然、积极阳光地面对老年生活。

舒缓疲惫之心。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衰弱,老年人难免有心理空虚、生活乏味、甚至有悲观厌世之感,从而出现大脑皮层抑制、心理疲惫的现象。而激发内在生活兴趣、提高生活幸福感,则是克服消极心理的关键。离开工作岗位,难见老同事、难会老朋友,无所事事,心无所依。面对此情此景,我们必须调整心态,树立积极的老龄观,努力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走出小家庭,走进大自然,结交新朋友,学习新知识,确定新的生活目标,找到老年生活乐趣。

放下得失之心。人生有太多的美好、太多的诱惑,但并非桩桩件件都如你所愿。人很容易因为得到而高兴,因为失去而伤心,许多东西的得失都无法控制,唯有自己的心我们可以把控。人到老年就应该放下过去,放下那些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勇气。生活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得到和失去的过程,唯有放下得失心,我们才能获得安宁与平静,才能成为快乐老人。

常怀感恩之心。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一种生活智慧。人生在世,心存感恩非常重要。老年人已经度过峥嵘岁月、走进新时代,对人对事就应常存感激之情,常怀感恩之心。有感恩之心的老人既不会占别人的便宜,也不会亏欠别人。懂得感恩的老人,就能更多地感受到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关怀与温暖,就会更多地享受到生活的幸福和美好,进而心情舒畅,健康长寿。

保持清静之心。人的痛苦,往往来源于心理的失衡。老年之养,最重要的在于养心,在于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安宁。老人健康长寿的根本在于养心,而养心的关键在于清静。清静非常重要,如果心烦意乱,就很容易生病;如果心境清静,即使病了也能及时调养好。因为清静能够平衡心态,促进循环,增强免疫功效,调节身体机能。老年人保持清静之心,抛却世事纷扰,让心灵归于宁静,必然拥有快乐而安宁的生活。

推崇审美之心。审美就是人们对事物的品味和鉴赏,个体审美能力的养成源于日常生活,学艺、习艺、赏艺,是提高老年人生活品位和情趣的首选。在抚琴、对弈、写写画画的过程中净化心境、陶冶情操;说说唱唱、蹦蹦跳跳,也能产生同样的效果;还可以习剑练拳、倚水垂钓、遨游书海、抒发情怀。通过这一系列活动,老年人沉浸在美妙的轻松娱乐、文体养老的氛围之中,兴奋、愉快油然而生;忧愁、烦恼也就烟消云散。美,使老年人愉快、满足;美,使老年人乐观、开朗;美,更能使老年人重新发现生活的美好与生命的崇高,客观看待疾病与生死,积极理解世界的变化,正确看待他人以及自身,让老年生活大放异彩。

二、安乐窝——让每一天过得有意思北宋名士邵雍,一生“布衣躬耕”,“安贫乐道”,著作等身,拒绝做官,自号安乐先生,自称住所为安乐窝。其《安乐窝中四长吟》诗云:“安乐窝中快活人,闲来四物幸相亲:一编诗逸收花月,一部书严惊鬼神,一炷香清冲宇泰,一樽酒美湛天真。”在舒适、安逸的环境中,与诗、书、香、酒为伴,焚香而坐,研习诗书,浅酌低吟,岂不快活?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进入新时代,我国践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中国方案”,不断推动解决老年人养老、健康、精神生活、社会参与等方面的现实需求问题,努力满足亿万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离开工作岗位、回到家庭的老年人理应在这优越的外部环境中办好自己那点事,建好自己的安乐窝,过上更加逍遥快乐的晚年生活。

住得舒适。居住环境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室内装修应当简洁、典雅,安全、实用最为重要。墙壁可选颜色柔和的新型涂料,也可贴上喜欢的壁纸、壁布,地面铺设地板或地毯,营造温暖、温馨、欢快、柔和的空间氛围。尽量不选可折叠或带滑轮的家具,样式应以低矮为主,靠墙摆放。地面、家具经常打扫,床上用品勤洗、勤晒。卧室最好坐北朝南、光线充足、通风良好、整洁干燥。三、五个平方米的阳台也能打造成一个小花园,若再挂上一只小鸟笼,真的就是鸟语花香、心旷神怡了。

断得利落。崇尚节俭本是美德,但别做过了头。经历过物资匮乏年代的老年人,特别珍惜每一个物件,对那些饱含思念和回忆的东西,更是舍不得处理掉,以致家里阳台、房间、衣柜顶上都堆满了杂物,既挤占空间,又带来安全隐患。其实,上了年纪的人,就应该做“减法”,给自己的身体和心灵留出空间和位置。别让自己的心被物欲充满,而无暇顾及眼前的美好与快乐。干净利落地抛掉那些吃不完、穿不尽、带不走的东西,开开心心地过好余下的每一天。

吃得健康。老年人要保证各种营养素摄入充足,筑牢身体健康的基石,减少疾病,延缓衰老。由于消化器官、生理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减退,咀嚼功能和胃肠蠕动减弱,消化液分泌减少,老年人要食物多样、粗细搭配;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常吃奶类、大豆或其制品;适量吃鱼、禽、蛋和瘦肉;减少烹调油用量,吃清淡少盐膳食;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适当;足量饮水,合理选择饮料;吃新鲜卫生的食物;食不过量,保持健康体重;戒烟限酒。

穿得漂亮。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设计师说:“衣服是一种自我表达,穿什么暗示了你是个什么样的人。”老年人应当根据自己的外在条件和内心意愿穿戴打扮自己。衣服的气质不可与个人的气质冲突;衣服的颜色要显得有精神、有朝气,饱和度要高点,但不可太花哨,应以稳重、端庄、儒雅、舒适为宜。专家研究表明,讲究穿着打扮,可使老年人充满活力、精神振奋、永葆蓬勃向上的力量;整洁美观的衣着,可以让人得到一种心理的快慰与满足,促使老人容光焕发、青春永驻。

玩得开心。老年人的生活往往是孤独寂寞的,丰富娱乐生活,让自己玩得开心,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老年人要学会培养情趣,寻找乐趣,可以由着性子,可以花样翻新,比如养花、养宠、种菜、种草、唱歌、跳舞、下棋、打牌、上网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平衡大脑思维,维护心理健康,促进新陈代谢,延缓身体衰老,提高适应能力,展现“最美不过夕阳红”的别样风采,让自己始终沉浸在老有所乐的幸福之中。有意思的娱乐活动可以让老年人感到自己还年轻,生活的乐趣还有很多,好日子才刚刚开始。

三、安乐行——让每一天过得有意义赵朴初先生曾题过一副对联:百福庄严相,一心安乐行。“庄严相”就是清净相、气质相。内心正义凛然,充满光明,没有邪思邪念的人,浑身充满正气,就会呈现出“庄严相”。有“庄严相”的人一定福气多多,自然会一心一意、高高兴兴地为他人谋利益。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那些已经进入老年时代,却仍然兢兢业业、奋斗不息的长者,都是有“庄严相”的人。他们“六十而再立”,甚至喊出“生命从八十岁开始”的响亮口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积极参与到社会发展进步之中,既丰富了老年生活,也实现了人生最大价值。他们老有所为,并乐在其中。

科学家的坚守。由中国科学院退休研究员组成的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以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思想、传播科技知识为己任。他们的平均年龄近70岁,坚持20多年,没有一个专职工作人员,没有办公地点,自己调度安排、联系接洽、准备课件,足迹遍及全国,奉上25000多场高水平科普报告,为800余万听众打开一扇感知科学、了解科学、通向科学的窗口。而曾在统计力学、粒子物理、场论、凝聚态物理等4个领域作出过13项重要贡献的诺奖得主杨振宁,百岁华诞之后,仍在为中国科学技术以及高等教育呕心沥血、殚精竭智。

企业家的奉献。77岁的“玻璃大王”曹德旺,曾荣获“改革开放40年杰出民营企业家”“中国消除贫困捐赠奖”等荣誉,作为中国首善,他被人们称为“中国企业家精神的代表”。他的下一个梦想是,借鉴国外先进办学经验,捐出百亿元,创办福耀科技大学,培养国内高新产业急缺人才,解决“学术、论文、成果与转换的脱节”问题,让大学与企业融为一体,让大学的科技成果顺利转化为企业的发展动力。而志愿军老战士黄齐福,85岁还坚守岗位,坚定而虔诚地构建他的“和谐企业”梦想。退休前,他是大刀阔斧的国企改革者,曾帮助多家亏损企业“起死回生”。退休后,他两次创业,依靠科技创新,打破国外药企的长期垄断,成为受人敬重的优秀民营企业家。

教育家的担当。94岁的人民教育家于漪是无数中国教师心中的偶像。从教70多年,她深爱着学生,痴迷着语文教学,开设了近2000节公开课、培养了三代特级教师、写下了400多万字的论文专著,至今依然活跃在语文教学改革的第一线,“在讲台上用生命唱歌”。95岁的全国德育教育先进个人叶连平,是一位农村小学教师,退休后在自家房子里开办一个“留守儿童之家”,义务给孩子们辅导功课。30多年间,他省吃俭用,积攒40多万元,用于奖励好学生、资助贫困者,还组织学生外出参观旅游、开阔视野。他不顾年高体迈,倾尽心力用知识改变农村孩子的命运,被人们誉为余热生辉的“乡村烛光”,而老人则笑称自己充其量不过是只“萤火虫”。

医学家的大爱。“非典”一役,年过花甲的钟南山誉满华夏。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已经84岁的钟南山再次披挂上阵,并且敢医敢言,提出存在“人传人”现象,强调严格防控,领导撰写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在疫情防控、重症救治、科研攻关等方面作出杰出贡献,荣获“共和国勋章”。与此同时,89岁的福州市鼓楼区军门社区老医生义诊服务队队长吕云娥正常常背着药箱为居民服务,一干就是近30年,累计出诊万余次,为患者垫付医药费16万余元、捐赠款物近20万元。这位17岁就自告奋勇救治志愿军伤病员的白衣天使,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是永远没有退休的!

艺术家的情怀。作为绘画界的大师级人物,85岁的范曾不仅创作了精美的作品,同时还是一位乐善好施的公益活动达人,在赈灾晚会及其他慈善活动中,范曾都有捐款的记录,累计数额已经高达五亿多元。享年100岁的“人民艺术家”秦怡,曾经塑造很多经典的银幕形象。汶川大地震时,已经80多岁的秦怡倾囊而出,将自己总存款23万元中的20万元捐给了灾区群众。他们在艺术殿堂上不断取得成功的同时,从来都没有忘记投身于慈善事业,对社会有着一份担当与责任。

四、安乐坊——要把病房当作游乐场北宋元祐四年,杭州瘟疫流行,时任知府苏东坡多方筹集资金,在城中心的众安桥头建起医疗场所,定名“安乐坊”,名医坐诊,药品廉价,深受百姓青睐。将治病救人之所称为“安乐坊”,揣测苏公之意,应该是想通过治疗和护理,不仅要消除病痛,而且要为病人带来心理上的安宁;病人则应当乐观面对病情,积极配合治疗。千年之后,还是在杭州,市儿童医院新门诊大楼梦幻温馨的设计,让医院化身“游乐园”,驱散了儿童的就医恐惧。杭州人当是继承和发扬了苏公浪漫主义精神。

天津人也分别在肿瘤医院和儿童医院建立起“快乐营地”。原本四面白墙的病房焕然一新,卡通装饰的墙壁、电子琴、桌上足球游戏、绘本读物、图画用具、彩色桌椅等应有尽有。孩子们在这里唱歌、跳舞、画画、游戏,充分享受着自由与快乐。这一方天地,不仅是治疗儿童身体疾病的诊所,也是丰富少儿病患精神生活的“欢乐世界”。老年人大多带病生存,跟医生打交道是常态,何不也把医院叫作安乐坊、把病房当作游乐场?像这些小朋友一样,将病痛抛到九霄云外,快快乐乐,自由自在!

快乐疗法。乐观的心态比药物治疗更重要,而消极的情绪往往会成为压垮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快乐疗法在欧美国家被称为“幽默疗法”,是近年来颇为流行的防治疾病的一种自我疗法。病人可运用一些特别的方法使自己振奋起来,从而让自己开怀大笑,获得康复的力量。比如,练习笑、讲笑话、听搞笑故事、看幽默节目、善于发现快乐、多和快乐的人在一起,讲开心的话,做开心的事,抛却烦恼和苦闷。

音乐疗法。音乐疗法以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运用音乐特有的生理、心理效应,使求治者在音乐治疗师的共同参与下,通过各种专门设计的音乐行为,经历音乐体验,达到消除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的目的。76岁的南京市民彭泽明抗癌30多年,创作近300首民歌,用音乐疗愈人生,他的《生命赞歌》已被南京市癌友康复协会确定为协会的会歌:“坦然面对死神,誓与命运抗争,经受风雨历程……”

体育疗法。体育疗法是一种医疗性的体育活动,是为了缓解症状或改善功能,根据伤病的特点进行全身或局部的运动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它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与疾病特点,选用适当的功能活动与运动方法对患者进行训练,以达到促进身心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体育疗法对老年人平衡精神和心理状态,改善肌体的新陈代谢,增强神经系统机能的稳定性,防止器官功能下降,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以及加速病后身体机能的恢复都很重要。

意义疗法。对生命和生活意义的探索和追求是人类的基本精神需要。而一些人在患重病、绝症,或遭受生活挫折,年老孤独或环境剧变时,常常会表现出对生活的厌倦,悲观失望或无所适从。意义疗法在治疗策略上着重于引导患者重新寻找和发现生命的意义,树立明确的生活目标,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来面对和驾驭生活:把精力集中到工作、家庭或个人兴趣和对社会做点贡献等方面;让生活丰富多彩,充满乐趣,同不安和恐惧进行斗争;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如果无法增加生命的长度,那就去追求生命的高度和厚度。

安宁疗法。安宁疗法,是指为疾病终末期或老年患者在临终前提供身体、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料和人文关怀等服务,控制痛苦和不适症状,提高生命质量,帮助患者舒适、安详、有尊严地离世。当临床医生诊断,患者已处于临终期,现有医疗水平不可能使其痊愈时,经家属同意,可让患者接受“安宁疗护”,主要是针对患者的水肿、疼痛、大小便失禁等症状进行疗护,同时心理护理跟进,尽量给予患者精神上的安慰和照料,帮助患者平静地面对死亡,使他们安宁地度过人生的最后时刻。

五、安乐歌——要给后人留精神财富有一首《老年安乐歌》写得好:“胸怀大度天地宽,名利不争,忍让为贤。无忧无虑享晚年,不是神仙,胜似神仙。”老人们在“神仙游”的同时还应该关注人生最后一件大事——“身后事”,为子孙后代留点精神财富也是人生一大快乐。

生前亲自安排自己的“后事”,不少老人不忌讳、很开明。南京77岁的朱有才和十几位老伙伴一起在《生态节地葬意向约定书》上签了字,自愿选择死后生态安葬,回归自然,为子孙后代节约土地。还有一些老人忙着写自传,可能没有资格出版,但让后人知道自己的经历,把勤奋好学、努力工作、勤俭持家的好家风传承下去,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更有境界很高、心怀大爱的老人,郑重承诺,死后捐献器官乃至遗体,为医学事业的发展做贡献,给急需帮助的人送去希望和幸福。

凡人自传之歌。有资格写自传的不只是名人,平凡人写自传更接地气。老人写写回忆录,不仅锻炼脑力、延年益寿,还为后世子孙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从这个意义上说,老年人写自传就不仅仅是自娱自乐,更是一份责任。湖北鄂州88岁的胡茂平只念过几年私塾,也用朴素的语言把生活中的点滴记录下来,希望把他的甘于奉献、安贫乐道的精神传承下去。90多岁的美国老人亨利,先“脱盲”,然后历尽艰辛写成自传——《以一名渔夫的语言》,被康州和加州的几所小学列为学生阅读材料。

家风传承之歌。家风一词,最早见于西晋时期。它蕴含了宗室长辈为人处世哲学,也兼顾了社会风潮和公平正义,有很强的“法规”性。家风是一个家庭长期培育形成的一种文化和道德氛围,是家庭伦理、美德和家庭成员道德水平的集中体现。至近代,家风的传承一方面表现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一方面表现为对西方先进思想的接纳。新时代家风的特色是“红色家风”的诞生和发展,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各个时代的优秀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实践、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家庭风尚,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和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墓园快乐之歌。罗马尼亚西部马拉穆列什县有一座“快乐墓园”,1000块独特的墓碑上都有五颜六色的绘画,碑文全都以幽默的口吻陈述逝者的经历和感悟。那里虽是墓地却吸引了大批游客,到处充满欢声笑语。快乐墓园消除了墓地带给人的阴森恐怖之感,人们在这里欣赏宛如艺术品般的墓碑,同时获得了对于死亡的别样感悟和认知:死亡并非天生与痛苦相连,也可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也许代表着更美好的生活的开始。

无语良师之歌。无语良师,也称大体老师,就是不说话的老师,是在去世后才成了老师的人,特指遗体捐献者。这些遗体,真实地向从医者展现了人体的构造,是医学院学生学习生涯中第一次手术的对象。解剖课上,学生们总是先鞠躬,再宣读誓言。遗体捐献者以高尚的人格展现对自身、对社会乃至对自然的一种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虽死犹生,虽死犹荣。

“百善孝为先”。随着社会的进步,尊老敬老已经蔚然成风,自不待言。“老年安乐学”倡导的是,老年人应当自尊自爱、自强自立、自由自在;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得其乐;享受生活、享受天伦、享受孤独。孤独是老年人必须面对的场景,孤独也是别样的浪漫。享受孤独是走向睿智、走向幸福的基石,“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世间如此美好,何不看淡得失、远离是非、平心静气地独享惬意自在的时光?

“笑看今朝添百福,遐龄长寿祝期颐”。愿天下老人健健康康、和和美美、平平安安、快快乐乐!

【作者简介:陈双奇,安徽怀宁人,中共党员,历史学学士,著有《池州历史》《池州揽胜》《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小城市生态经济建设》等。近年来,致力于老龄化社会研究,精心创立“老年安乐学”,积极探索老年人快乐生活之道。】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