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心中最重要的春节,险些被废除?春节,您该知道的还很多

国人心中最重要的春节,险些被废除?春节,您该知道的还很多

首页角色扮演诸天法祖更新时间:2024-05-09

敬神祭祖,走亲访友,拜年贺岁。国人心中最重要的节日,毫无悬念的非春节莫属。

如今,我们习惯性地把春节和新年画上等号,古代时候也确实把春节称为岁首,但这是西汉武帝之后才定下来的。

从汉武帝颁行太初历始,中国传统历法系统才正式确定下来。之后的两千年来,始终以正月初一为新年伊始。

但在汉代以前,岁首可并不一定都设定在正月哟!根据史料的记载,殷商时的岁首定在十二月,到了周朝时提前到了十一月,再到秦朝又提前到了十月。

直到汉武帝于是下令重新修历,在太初元年(前104年),正式颁布太初历延续夏历,才算正式规定以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则成为元旦。

春节的来历

对于国人如此重要的春节,曾经也经历过一段灰暗的岁月,险些被废除,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近代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采用公元阳历作为历法的制度,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如此,便出现了两个“元旦”。在百废待兴的民国伊始,作为传统新年正月初一的元旦,自然而然地要给新历法让路,从此改名为“春节”。

虽如此,民间似乎对此并不感冒。当时民间便有:“阳历之新年,百姓皆不以为然,惟官厅庆贺,民间睨而视之,且谓是彼等之年,非吾之新年耳。”的说法。民间不忘旧俗,显然不符合官方期望。于是,在1928年,民国政府决心“废除旧历,普用国历”。从而明令规定旧历春节不准放假,并将旧历春节中的祭祀、礼仪、民俗、娱乐等方方面面的活动,全部移至新历元旦举行。然而,老百姓才不管政令怎样,政府号召也好,禁止也罢,春节是哪天政府你心里没点儿B数吗?!我心中的春节是哪天?我心中有数!

说到春节到底是哪天?根据国家公共节假日体系的规定,有它法定的期限。可在大多数中国人的观念里,春节其实从过了公历元旦之后就已经进入了“过年"状态,一个状态一直要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之后,将近一个月。

春节的习俗

那么春节期间最重要的活动是什么?想必每个人心中的答案都不一样。可以是亲情至上的阖家团圆,也可以是犒劳自己的大吃大喝,还可以是维系社交的走亲访友。可是在过去,这些还不能算是最重要的事情。

实际上,以敬天法祖为核心的祭祀礼俗,才是春节最重要的节日传统。早在《礼记》中就有关于岁终大祭的记载,民间更是十分注重新年的祭祀。以清时 《燕京岁时记》记载为例:清代京城百姓,每年除夕夜都会在院中设“天地桌”,以各色果蔬糕点供奉诸天神圣全图。到初一凌晨放炮焚香,接神下界享用,以祈求神灵保佑新一年的合家平安、五谷丰登。在民间传统信仰观念里,新旧时间交替之际,必须祭祀神灵和祖先的方式来驱除邪祟,迎新纳吉。

春节的礼俗

敬天法祖,慎终追远之后,才开始正式启动拜年程序。本着“讲好和礼,以笃恩纪"的原则,古人开始对以家庭成员、宗亲故友、左邻右舍为主的社交关系发起拜年活动。清人顾禄在《清嘉录》中对拜年做出的解释是:“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渴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而拜年又是一个长期过程。《清嘉录》中还记载,如果拜年时已近黄昏,便叫“拜夜节”;要是初十之后才去拜年,则叫"拜灯节”;甚至“有心拜年,寒食未迟”。您看,这一下都支到四月份去了,古人也是着实忙得很呢!

既然假期有限,精力有限,而亲朋好友无限,怎么办?群发祝福吧!古人除了亲自登门拜年,创造性地发明了投递名帖的方式送上祝福,就是把祝福语写在自己的名帖上,让仆人代为投送。这个感觉有点像过去新年时发贺年卡,认识不认识的,全都发到。

在重视礼尚往来的传统人情社会,单靠“贺年卡”社交,肯定是不行的。互赠礼物也相当重要,人们往往会根据血缘的亲疏和关系的远近,来确定礼物的内容和分量。

东北许多地区旧时拜年走亲戚要带“四合礼儿”,强调礼物要有的样,比如烟、酒、糖、茶四类,不拘多少,随机应变。如拜访比较尊贵的亲友,礼物也要相应贵重。新女婿给老丈人拜年,“四合礼儿”还要X2。

山西临汾旧时拜年俗称“送馍馍",如果对方家中有小孩,人们会提前蒸制出龙头凤尾的娃馍,祝福孩童生龙活虎,早成大器;晚辈看望长辈,则要送混沌馍以表尊敬和祝愿;有的地方新出嫁女儿要等娘家送来枣山花馍,才能约定时间回门,枣山花馍表达着对新婚夫妇生活甜美、早生贵子的期盼。

在广东潮汕地区,因“橘”与“吉”同音,人们便以大橘寓意“大吉”,去亲友家贺年必带几对大橘。主人也会在客厅摆上大橘和槟榔,表示“宾临大吉”。客人临走时,主人还会从其礼物中留下一对大橘,然后取自家的交换,寓意互赠吉祥。

春节送礼,礼物的选择必须兼顾实用功能和吉祥含义。不同关系的人,应该赠送多少,回赠都有当地人约定俗成的规矩。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表现和体验。

春节做什么

春节,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节日期间的气氛也是始终浓郁。那么,春节假日期间,古人每天都要做些什么呢?

【初一】饮屠苏放爆竹

初一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而又被称为“三朝”“岁首”“元旦”“元日”。当天要举行各种活动,最重要的莫过于祭祖拜神,除此之外还有拜年、贴桃符、饮椒柏酒、吃饺子等等。

屠苏酒是一种特殊药酒,传说饮后可以不惧瘟疫。从汉代开始,人们在正月初一凌晨用火烧烤竹节,发出巨大声响,以驱鬼辟邪。这便是爆竹的由来,后来火药被发明,这一习俗衍生出燃放鞭炮、烟火。

【初二】回娘家耍新婿

很多地区都选择在正月初二这天前去拜望母舅家族。河南某些地方,外甥到舅舅家拜年,要先到外祖父外祖母的墓前拜祭;周口、许昌等地流行着戏耍新婿的习俗。这些习俗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夫妻双方更快融入对方家族的关系网络,也反映出姻亲关系在传统中国人伦秩序中的重要位置。

【初三】小年朝不出门

正月初三在很多地方被称为“小年朝"。顾禄《清嘉录》记载,当天“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有些地方则认为初三是“赤狗日”,出外遇“春狗",可能发生凶事,因此当天不出门拜年。

【初四】备果品迎灶神

正月初四,传说管理家宅的灶神重回人间,为了答谢这位神仙“上天言好事”,所以要准备果品香烛,迎接灶神下界。

【初五】五日迎财神

初五也称为“破五",是和正月初一同样重要的日子。“破”代表破除,破除春节前几日的种种禁忌,迎接全新一年。以《燕京岁时记》记载为例:“‘破五'之内不得以生米为炊,妇女不得出门。”而在《清嘉录》中载,一些地区则在初五迎财神:“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即财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调之接路头。”商户也喜欢选择初五开市,破旧迎新,招财进宝。

【初六】送穷日别穷神

以北京为例,初六日为“送穷"日。南宋陈元靓编纂的《岁时广记)记载,初六当天应当“扫聚粪帚,人未行时,以煎饼七枚置其上,弃之通衢以送穷”

【初七】人日节戴人胜

即“人日节",魏晋隋唐时最为流行。要戴“人胜”头饰、食“七宝羹”、登高赋诗。

【初八】假期结束,老实上班去吧!


• END •

文&编辑 | 观小鱼


所有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版权归观鱼文创社,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