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年前的圣门得悟之法(上)

500年前的圣门得悟之法(上)

首页角色扮演征天证道更新时间:2024-05-07

  善、信,为士人之境界;美、大,为贤人之境界;圣、神为圣人境界。

   ——阳明先生语集

  

  (阳明先生图)

  心学圣贤曾有曰:君子之学,贵于得悟,悟门不开,无以征学。入悟有三:有从言而入者,有从静坐而入者,有从人情事变练习而入者。得于言者,谓之解悟;得于静坐者,谓之证悟;得于练习者,谓之彻悟。当然,这只是在知行合一里的一个方面的说法而已。

  盖百姓之“谜”,贤人之“悟”,圣人之“忘”,三个由低到高的精神境界与工夫阶次之间的关联,使得其显而易见而己。这里的百姓之“谜”,指得是尚未具备修身自觉而随气息牵连流转的凡夫状态。贤人之“悟”,指自觉从事修身实践的贤人君子,解悟、证悟、彻悟三阶次可容纳于贤人之“悟”的阶段。彻悟之后,尚有“忘悟”一环,指示天道与性命融释无二、大化流行的终极境界。圣人之“忘”,则指工夫操存熟练后脱略痕迹的无为化境,“学至于忘悟,其几矣乎!”在文史之中,但凡涉“几”之言,必为圣、贤者。

  

  (圣贤图)

  是如此以“解悟——证悟——彻悟——忘悟”构成由凡至圣逐步递进的完整工夫阶次,这当然是后人总结以阳明先生修证为范本的印证之途。

  关于阳明工夫的儒家证悟“静坐”,现将明代江右阳明后学贤达——万思默万廷言的亲身感悟并试举一例,以为佐证:

  始学为静坐,混混默默,不着寂、不守中、不数息,一味收摄此心。

  (此乃正宗儒圣修持之法起手之处,观者可实习之,以证虚假之境。)

  所苦者,此念纷飞变幻,奔突降伏不下,转转打迭。

  (此处为妄念丛生,不可调伏,佛家语属于业缘缚链不断攀附不缀之境界。其苦在困局不开,心力有余而无的可致。)

  久之,忽觉此心推移不动,两三日内,如痴一般,念乎停息,若有一物胸中隐隐显露,渐发光明。

  (多久???——以“心”为开关之阀门。此处便是儒宗开悟之法点,见性得处,功力见猛见纯者,心痛得紧,知痛方可上道。)

  自喜此处可是白沙(陈献章)所谓:“静中养出端倪”,此处作得主定,便是把握虚空。

  (此处的“虚空”是假定虚空,并非真正虚空,连镜相之功都算不上;最多只能算是心静而已。)

  觉得光明在内,虚空在外,以内合外,似有区宇。

  (拟似佛语,区宇境之分,理出六触六识——眼、鼻、耳、舌、身、意等之法门。)

  四面虚空,都是含育这些子一般,古所谓:以至德凝至道,似有印证。

  但时常觉得一点吸精沉滞为碍,兀兀守此,绝懒与朋友相接,人皆以为疏亢骄简。

  (所言极是,乃实证实修之过程;可见此处工夫并不脱透,仍有牵挂处。)

  近来悟得这个意思,些子光明,须普散在世界上,方是明明德于天下,方是大盘局。

  始信得一体生生于万物原是贯彻流通,无有间隔。故数时来,终日喜与朋友聚会,相观相取,出头担当,更无躲闪畏忌,人情亦乐与相亲。

  (此处境界方为通透,始为“得乐”之感触,即:受、触、觉等。必是从心中自然流淌出,亦是佛门里讲的“禅喜得乐”之法。)

  但时常应感,未免灵气与欲念一混出来,较之孩提直接虚明景象,打合不过。

  (此乃比较之法,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得住,亦是讲得童贞法案,此处也有一大学问。)

  

  (禅定图)

  当然,这只是仅仅一家之言,即便是在同一时代的宋明理学大家也皆各执一念,各有不同。阳明先生从龙场悟道到甘泉证道的跨越,也是在随处之中验证了实证实修的过程,所谓修真工夫见地并非一蹴而就可以所得到的。修真者即便是开了大悟(此处鄙称其为信念关,其实后面还有很多大的关隘),仍需要保任和以证其道(此处鄙称其为生死大关,俗语称之为:“临门一脚,引颈一刀”)、行道等等。

你们认为呢……?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