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花呗”的日子有多迫切,等待工资到卡心情就有多激动;黄道吉日有多好,随礼花钱的速度就有多快。许多身在职场的人相信都有相同的体会。这不,今天又是个“大日子”,又有多张毛爷爷随礼而去。礼尚往来成为生活开销的大部。
随礼,在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古代,结婚时亲朋好友会送上礼物或财物。这些礼物可以是金银珠宝、绸缎布匹、家具器皿等实用物品,也可以是书画、文房四宝等具有文化意义的物品。更有特别的结婚礼物,如李白的一位朋友结婚,他花费了数日时间,作诗一首相赠作为贺礼,传为佳话。随礼的目的不仅是表达祝福,在困难的日子或艰难的家庭,每一份贺礼都是沉甸甸的支持与互助。
随了礼,到婚礼现场祝贺自然也少不了。虽然吃过许多婚宴大餐,见识了不少隆重热闹婚礼庆典,也不过是千篇一律,大同小异。主持人一边歇斯底里的调动着宾客情绪,一边提线木偶似的指挥着一对新人和他们的家人们。大家都清楚,一切都是彩排好了的。宾客是群演,新郎新娘是主角,父母是配角,是赞助商,还是主办单位。剧情简单明了。在巨额彩礼支持下,一个小家庭诞生了,一对“老地主”热泪盈眶地黯然退场。我亲自见证了楼下一对小夫妻的婚礼,婚礼刚结束,他们就牵着手散步了。那一刻,真的感觉婚礼就是一场戏,全然没有庄重可言,有的是过度的热闹。即使用了八台录像机,记录的也不一定是最美好。
据周朝《礼记·昏义》记载,古人的缔结婚姻、迎娶成亲主要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程序,称作“六礼”。
纳采就是发出婚议。男方若觉得某家有女可做议婚对象,便请媒人带着大雁作拜见之礼,进行说合。纳采是订婚的第一步。雁又称义雁,一雁死,另一随之,象征男女信守不渝,从一而终,相互偕老;问名指询问女方姓名和生辰八字。问名回来后通过占卜以定吉凶;纳吉指在宗庙占卜得吉兆后,再遣媒人去女方家告知,这桩婚姻便基本议定。相当于现在的“合婚”;纳征就是男方家下聘礼,遣媒人送往女家,“纳币以为婚姻之征也”;请期是指由男方选择良辰吉日,决定某月某日某时迎娶,将此期日通知女家,让女方家做好嫁女准备。大致就是现在的“下婚贴”;亲迎就是新郎亲自到新娘家接回新娘子。
在古代婚礼仪式当中,拜天地是结婚仪式中一个重要环节。他通常表达新人对天地神灵的敬畏,对父母长辈的感恩之情,同时也象征着新人对婚姻的承诺和誓言。在古代文化中,拜天地也被认为是结婚仪式的核心部分,具有重要的宗教和文化意义。即使现如今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乃至县城举行婚礼,也是先在天地牌位下拜过天地,再到酒店举行婚礼仪式的。依着传统讲,拜过天地结婚仪式就完成了,下一步就是入洞房了。根本没有司仪啊、婚庆公司啊什么事了。原本去酒店也不是举行什么仪式,只是图省事去吃个饭,顺便讲究一下排场。
此外,还有“三媒六证”之说。其中“六证”是专门为新婚夫妻预备的六种有寓意的见证物,比如用斗和剪子展现家中粮多、布多、衣食不愁,用镜子寓意姻缘圆满,用算盘祝愿日进斗金等。一切都是满满的文化。这些有文化内涵的讲究,都是在拜天地、入洞房环节进行。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凡是花钱少、有寓意、讲传承的都是祖宗留下来的。
拜过天地再到酒店搞仪式,实际是一不留心举办了两次结婚仪式。说句不恭敬的话,有点不伦不类。
十多年前,一次偶然机会参加了一次在天主教堂举行的婚礼。新郎新娘都信奉天主教。大致记得仪式是这样的。“交托礼”。新娘在父亲的陪伴下,走向交接区,将女儿亲手交给她人生中第二个最重要的男人;“创世纪证道礼”。讲解男人和女人的由来,以及男人和女人如何相处、如何维持家庭等内容;“征询礼”。神父郑重地询问两位新人组建家庭的意愿;“誓言礼”。二位新人各自许下对婚姻一份承诺,一份对幸福的追求,立下一份不可分割的盟约;交换戒指。戒指的构造是圆形,无始无终,是缔结爱情盟约的最好凭证;新人点同心烛。新人拿起双方家长点亮的蜡烛点亮中间的一根蜡烛,并熄灭手中的蜡烛,代表二位已经有了独立的身份,愿意合二为一;神父降福。神父邀请所有来宾伸出右手祝福这两位新人; 礼成退场,新人再次踏上红毯,向幸福更进一步。不难看出,在酒店举行的仪式更像是一场西式婚礼。
这一中一西两次仪式,一则表明传统文化根深蒂固薪火相传,二则是中西文化交融、多元文化碰撞的产物。其间夹杂着浓重的商业气息。商业和资本总能推波助澜,趁机明火执仗赚个盆满钵满。
一场婚礼,于热热闹闹之中,总感觉似乎丢失了什么,又或者多了些什么。
查阅资料不难发现,我国2000多年的婚姻礼仪--从议婚至完婚过程大致经历了一个又繁到简的嬗变。而不同历史时期又都不免打上时代的烙印。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文化思潮涌动、碰撞,在商品经济作用下回潮一个由简到繁也在所难免——高额彩礼、隆重的定亲仪式、繁琐的婚庆典礼等。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民族的、文化的才最具有生命力。铅华褪尽见本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