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怪兽》,披着武侠外壳的闹剧

《武林怪兽》,披着武侠外壳的闹剧

首页角色扮演醉武侠单职业迷失更新时间:2024-05-11

作者:李言

当下,香港电影与内地电影呈进一步融合之势。因拍摄《无间道》三部曲名声大振的刘伟强导演,北上寻求更多发展可能。无奈近几年因水土不服、文化差异等缘故,这位曾经的天才导演并未取得应有的轰动。前几年,翻拍原邵氏《血滴子》折戟沉沙,后续的《澳门风云》系列虽票房大卖,也同样未能挽救刘伟强电影质量江河日下的颓势。

刘伟强显然是有武侠梦的,无论从《古惑仔》中的现代帮派江湖展现,还是《风云》中的武侠异世界的勾勒,江湖情义和道义秩序都是其电影的内核所在。凭借着《无间道》对正邪界限的拆解,刘伟强更是踏入香港顶级导演行列。对犯罪片的掌控和拿捏,也让他的风格变得冷峻和犀利,无奈在犯罪片这条路上顺风顺水之时,跨类型对喜剧片的尝试,却成为他后续电影失控和崩塌的关键。

烂片效应如多米诺骨牌一般从《血滴子》延续至《武林怪兽》。在《武林怪兽》中,我们看出了刘伟强把侠义传递给观众的迫切感,无奈在怪兽、魔幻和喜剧等各种调味品的冲击下,电影宣扬的主题被撕得支离破碎。最终男主角封四海以说教的口吻陈述江湖道义,在一片插科打诨和嬉笑怒骂中,强行插入的鸡汤被观众的笑声淹没。

《武林怪兽》是一部典型的喜剧武侠片,在尔冬升的监制下呈现出另类的戏谑。正剧和闹剧的不兼容、武林和朝堂的不兼容、武力值之间的巨大落差,甚至人物角色的崩塌,皆让电影的核心价值无法被树立,核心思想未被完好传达之外,额外元素的大量堆砌更是淹没了若隐若现的主线。

其实,《武林怪兽》本可总结、借鉴去年徐克和袁和平惨淡收场的《奇门遁甲》的经验,可却步了其后尘。两部电影皆在武侠之外增添了武力之外的不稳定角色,未知物的闯入不但未化解本身片段的无聊,而角色能力的失控却破坏了江湖秩序的平衡。武侠只不过是一道摆设,徒有其表、未见其髓。

武侠本该是被端起来的,一个严肃的江湖才配得上真正的武侠,显然电影《武林怪兽》从开始到结尾都未给武侠正名。《武林怪兽》只是借了武侠的外壳,在开端效仿了《碧血剑》的壮志豪情,江湖侠客和各大门派纷纷出山涉险、对抗官府,并加入到义军反抗的洪流中。可在利益至上的观念下,“侠”被金钱拆解的体无完肤,一道官府的通缉令便可让侠迷失心智,这即非侠客之本心,更非江湖之道义。

无奈在叙事崩塌后,中段便以喜剧段子串联起随后的大量情节,在尔虞我诈和互相算计中,人物的浅显和单薄显露无疑。无论是陈学冬的甄剑也好,还是包贝尔的武柏也罢,其微弱的正义感只是在极端环境下才被迫显现,而侠之本心却无法在电影中寻迹。最终在喜剧无法让结局自圆其说时,让魔幻生物登场草草收场这一出闹剧。侠本该是救民于水火的,可家国道义却沦为私人恩怨,《武林怪兽》的格局显得太小了。

表面上是一部电影的际遇,实则展现了香港类型电影的整体气象。随着90年代香港电影的衰败,武侠电影亦不可避免。面对狭窄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北上的刘伟强不得不在喜剧和武侠间寻求新突破,无奈羽翼未丰、空间有限,所创作的电影无法展现出一部武侠片应有的底色。随着新派武侠小说大家的接连逝去、当下武侠原创IP的持续羸弱,香港武侠电影的质和量皆受限制,显然《武林怪兽》则是在大环境下的牺牲品。

香港武侠电影在发展了半个多世纪后,已陷入了一个死胡同。随着武侠正剧吸金能力减弱,另类拆解的喜剧武侠却俨然成了主流。当观众在电影院屡次对喜剧武侠产生视觉疲劳之时,后续票房的扑街、口碑的下滑及新项目的偃旗息鼓已不可避免。

庆幸的是,《武林怪兽》展现了诸多向经典电影致敬的桥段,包括客栈情怀、甘十九妹装扮、鳌拜式逼针大法、类《东成西就》的内力比拼,还有武功绝伦的无敌太监,这也算是给港片迷们仅有的一点心理宽慰了。在金庸先生离开后,真正的武侠或许只能存活在记忆中了。(李言)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