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近1吨的司母戊方鼎是怎么造出来的?1998年12月15日:“夏商周断代工程”专题报告会举行。
什么是夏商周断代工程?
它是一项中国的文化工程,是一个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年代学的科学研究项目。
在1998年之前,中国的信史最早为公元前841年,也就是《史记》记载西周晚期的周厉王国人暴动。
在这之前发生的历史事件,就没有准确的年代记载,这就是“东周以上无信史”。
墟甲骨文的发现已证实了商朝的存在,但对于商朝重大事件的历史纪年就不清楚了。
西方甚至质疑中国的夏朝是否存在,认为夏朝的历史更多是神话传说。
所以1996年5月16日,“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启动,集中了200多个专家。
当时国家提出四点要求:
1.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以前各王,提出比较准确的年代。
2.商代后期武丁以下各王,提出比较准确的年代。
3.商代前期,提出比较详细的年代框架。
4.夏代,提出基本的年代框架。
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夏商周年表》定夏朝约开始于前2070年,夏商分界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盘庚迁都约在公元前1300年,商周分界(武王伐纣之年)定为前1046年。依据武王伐纣之年和懿王的元年的确立,建立了商王武丁以来的年表和西周诸王年表。
这一成果被国内外众多专家质疑了几十年,终究是一项研究结果,比什么都不做要好。
这是一个大话题,萨沙也不多说。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部分研究,依赖于古代的青铜器,包括青铜器铸造的时间以及上面的一些铭文。
可以说,青铜器对于研究夏商周历史有着极大的作用。
我们就看看商代的司母戊方鼎,重达833公斤,当年是如何铸造的?
在今天看来,铸造这么大的金属容器也不容易。商代还是非常原始的时期,能有这样的技术吗?
当然有了,古人有一整套的铸造方法。
南京博物院研究古书,破解了古代铸鼎的方法。
司母戊方鼎是我国现有青铜器中最大的,可以煮整整一头牛。
为什么要花费近1吨的珍贵金属,去造这么一个鼎呢?
主要用于祭祀。当天对天祭祀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古人认为会严重影响国运和人民。
推翻商朝以后,周列出商纣王的几条重大罪证,就有不好好祭祀这一条。
而祭祀往往要蒸煮整头牲畜,比如牛羊,需要这么大的鼎。
司母戊方鼎的制造过程,大概是这样的。
首先,用泥做范,也就是制作鼎的模坯,做模坯要分为内模和外模。
内模是实心的,外模是空心的,制模的技艺相当复杂。
模坯需要分段制作,造好以后用大火将它烤干再拼接起来。
然后将青铜熔化,灌入模坯的内心部分。等待金属冷却以后,就形成了巨鼎。青铜液体太多太重,模坯还是很容易变形,只能将模坯埋入地下,四面用土填好。
说起来很容易,其实铸造失败的概率非常高。想要铸造出一个完美的巨鼎,往往要花费多年的时间,以及巨大的人力物力,还要靠一些运气。
巨鼎的鼎耳和花纹、文字的铸造,也是非常困难的。
根据研究,商代的古人是先铸造好巨鼎身体,稍后再次浇筑,将鼎耳浇筑上去。
浇筑的难度很大,还不能有丝毫偏差,不然全鼎也就废掉了。
至于花纹和文字,都是制作模坯时候搞好的,难度同样很高:专家王金潮说,凸出的纹饰是直接刻在范上的。凹下去的纹饰就麻烦些,首先要在一块泥上刻出阴文,烤干后印制到另一块泥板上变成阳文,再嵌到泥范上。
青铜鼎的文字和花纹通常比较模糊。如果文字和花纹很清晰,就说明这是精品。
在秦代以后,鼎就没有实际的作用,主要是礼器和装饰品了。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