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志强正在标注文物遗迹图。 南报融媒体记者 缪越摄
一柄手铲、一把小刷、小根竹签……江宁区一考古墓地现场,许志强拿着这些小工具轮番上阵,手铲清理稍微大块的泥土,竹签轻轻剔除脆弱器物周边的小泥块,小刷子再仔细刷去浮泥,器物慢慢呈现在眼前……一年365天,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许志强绝大部分时间在考古工地上度过。工作12年来,他完成各类考古项目200余项,双手清理出一砖一瓦、一杯一盏,让时间埋藏的秘密重见天日,令文明遗迹再现曙光。今年“五一”前夕,许志强被评为“南京工匠”。
2009年,许志强从南京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毕业后,任职于南京市考古研究院,从事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跟大众想象中的神秘刺激不一样,考古的日常工作更多的是风吹日晒、风餐露宿。夏天的烈日下,冬天的寒风中,常常蹲在工地上挖掘清理文物,一蹲就是大半天,这是一份对脑力、体力双重考验的工作。
有人认为,考古就是挖宝。“其实并不是这样,在我们眼里,每一件出土的文物都是平等的,它们是古人生产生活的遗存,都承载了重要历史文化信息。”许志强告诉记者,经他手出土的文物数不胜数,在他看来,都是珍贵的历史线索、文化密码。
2012年,许志强负责发掘的一座明代墓葬中出土了一件完整的青花梅瓶。“看到这么精美的梅瓶,我和同事都很兴奋,但过后还是回归客观理性。”许志强告诉记者,梅瓶器形挺拔,线条流畅,做工精美,保存完好,是明代中期瓷器中的精品。这座出土梅瓶的墓葬虽然形制简单、规模较小,却位于明代徐达家族墓地范围中,极有可能同属于徐达家族墓葬。
明朝南京城由内到外由四重城垣构成。其中,总长度约60公里外郭城墙更是明代南京被称为“世界第一大城”的重要载体与物证。2010年,许志强和同事们一起对明代南京外郭城遗址进行了全线调查,并对部分地点做了考古发掘。许志强说,外郭城俗称“土城头”,是明代南京的最外重城垣,始建于洪武初年,清代以后逐渐荒芜,如今外郭城门均已不存,但作为地名大多保留下来,如观音门、仙鹤门、沧波门、安德门等。
“当时的调查是在六七月份,非常热,主要是步行、骑行两种方式沿线实地调查,两个月,绕着外郭城外围走了好多个来回。”许志强告诉记者,这是针对外郭城遗址的第一次系统调查,摸清了其保存状况,为日后明代外郭城遗址的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依据。他们调查发现,至少有二分之一以上的城墙遗址在地面还有遗迹可循,有四分之三以上的城墙走向比较清晰,整体格局基本清晰完整。
“南京是一座具有浓厚人文气息和深厚历史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能在这里从事考古工作,是非常幸运的。”许志强说,今年,作为从业规模极小行业的代表当选“南京工匠”,感到无比荣幸,这不仅是一份个人荣誉,更是对南京考古行业的关注和认可,他将以此为动力,全力以赴,为文物考古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作者:许琴
来源: 南京日报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