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侠剧中妖魔形象的分类与内涵

仙侠剧中妖魔形象的分类与内涵

首页角色扮演招摇六界更新时间:2024-05-09

一、仙侠剧中妖魔形象的分类

妖魔形象是仙侠剧中的一类非常重要的形象,形形色色又各具特色。为了了解妖魔形象的分类,特选取代表性的仙侠剧来进行分析,大致可分为先天型和后天型。

(一)先天型

先天型是在没有其他外界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自然而然修炼成妖魔,它们的原身为动物、植物或是其他奇奇怪怪的事物。先天型的妖魔顺应自然,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初始状态就具有妖魔属性,后天修炼开智后达到了一定的等级,违反常态,才可幻化成人形。

仙侠剧中的世界体系基于中国道教文化基础上的,依托道家“天人合一,万物有灵”的思想,重视与自然之间的平等对话,认为世界是人、神、仙、妖、魔共存的世界。

仙侠剧中,动物、植物类的妖魔屡见不鲜,这源自古人对自然的原始崇拜。塑造动植物妖魔是对自然的神秘感和敬畏感的延伸;在刻画人物的过程中主要参照其原形。如《古剑奇谭》里的狐妖襄铃,《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里的小巴蛇少辛,《香蜜沉沉烬如霜》里的魔尊旭凤,《宸汐缘》中的花蓼,《琉璃》里的金翅鸟妖禹司凤等,都具有可观可感的现实参照和范本。

这类妖魔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通常以具体可感的形式存在,具有明显可述的外貌形态特征。它们的身份属性处在过渡阶段,游走于正义与邪恶的边缘,行事多出于本能的喜好,带来本能的冲动的,身份容易出现较强的波动,无法单纯凭借身份判断性善还是性恶。

仙侠剧中其他事物类奇奇怪怪的妖魔具有更加复杂的设定,它们一般没有具体的形态,是抽象的,以一种虚幻缥缈的方式存在,是*,邪念的集结,大多是以心魔的方式存在于六界中,一般产生于神、仙、人心灵、精神上的缺陷,是扰乱修行的重大阻碍,二者之间对立存在、相生相克,一般心魔吸收了世间的怨恨、恐惧、愤怒等消极情绪,转化成具象的妖魔。

《招摇》里的姜武就是琴千弦的心魔。琴千弦本为修道者,却动了凡心,产生心魔,琴千弦设法将心魔剥离体外,姜武便由此产生,吸食人世间的憎恶、恐惧等黑暗气息,慢慢长大幻化成人形。琴千弦与姜武一个至善,一个至恶,剧中的姜武好*戮,滥*无辜;琴千弦修的是菩萨道,与姜武完全对立,通过对比使得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对正义与邪恶的区分更加明显。

(二)后天型

后天型则是指其已经有了一定的身份、属性,由于外界因素的干扰,选择用更加黑暗的方式应对外界的刺激,在外界的刺激下异化成妖魔。这些仙侠剧中的妖魔往往赋予于人的情感爱恨情仇等情感,甚至表现得更加激烈与极端,容易在外界的强烈刺激下异化成魔。

1、为情所伤

“虐恋”是仙侠剧常见套路,神魔之间无法跨越阶级、种族的爱恋,再加入父辈之间的恩怨,按照“有情人无法终成眷属”“友情之上,恋人未满”的模式去构造剧情,引发观众对宿命的悲剧性进行思考,强化仙侠剧的虐恋元素。

《香蜜沉沉烬如霜》的魔尊旭凤与锦觅之间的爱情纠葛,《琉璃》里禹司凤和褚璇玑父辈之间的恩怨都深化了剧情的悲剧色彩。仙侠剧《花千骨》《香蜜沉沉烬如霜》《宸汐缘》等剧中男女角色都因为处在正邪、是非善恶的对立面无法跨越道德伦理、种族、阶级的鸿沟,最后被辜负感情的一方异化成妖魔。

《花千骨》里的七煞花千骨,《宸汐缘》里的景休、元瞳等都是因为情感问题而异化成妖魔。这类妖魔一般都具有颠沛流离、不幸的命运,最终异化成妖魔来反抗不公的命运,人物也具有一个较为悲惨的结尾。

2、醉心于匡扶世间正义

仙侠剧一般以匡扶“大道”为主题。仙侠剧中的正派角色往往都是以维护世间和平正义为己任,醉心于匡扶世间正义,刻板遵守“人、仙、神”与“妖、魔”绝对对立,立志铲除世间所有妖邪。

《招摇》里的金仙洛明轩。洛明轩有不死之身,彬彬有礼,循循善诱女主人公路招摇“做人一定要做善良的人,要有维护江湖正义的觉悟……”却对涉世未深的魔王之子厉尘澜滥用酷刑,痛下*手,全然不论厉尘澜虽身为魔王之子却从未作恶。一心想匡扶世间大道的洛明轩凭借种种邪恶的手段,最终入魔。就如《宸汐缘》中的景休所说“一心为道,道亦是魔,一心入道,魔亦是道。”洛明轩对“善良”的塑造只是一厢情愿,不行善而借善前行,最后自食恶果。

仙侠剧中塑造过许许多多这样“伪善”的名门正派,《宸汐缘》中的元瞳由仙堕落成魔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仙侠剧中这些异化成妖魔的“仙”不管是为“情”所伤,还是为“爱”所伤,还是所谓痴迷匡扶世间正义,其实都是最后困于心中大道,难以摆脱一己之执念与欲念。

二、妖魔形象蕴藏的内涵

妖魔形象也是一种特殊的人物形象,具有部分人性,部分妖性或部分魔性,也是文学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形态,作者在塑造妖魔的形象时也会赋予其特殊的含义,妖魔形象蕴藏的内涵主要有两点。

(一)人性物化的承载

除人之外的其余五界生灵都是对人性的另一种表达。仙侠剧的妖魔是人发挥想象创造的客观产物,一定程度上折射了现实生活,社会因素作用于人的心理,塑造的妖魔是人性的缩影。

1、妖魔是人本我*的载体

弗洛伊德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本我是*的储存库,不理会道德,社会规范形式,表现为利己主义,一直隐藏在人们精神的最深处。影视剧中塑造的反派人物是人内心黑暗面的具象表现。

古人信仰“人定胜天”,将人视为万物的主宰。仙侠剧中妖魔都极力修炼,幻化为人形,以人的形态存在,人形是万物的最终形态,表现了人类对自然征服的*。

仙侠剧中的妖魔都对权利、地位有着极高的向往和期待,希望建立起自己的话语体系,热衷于发动神魔之间的斗争,妄图统一六界,成为六界的主宰。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里的翼君擎苍,妄图通过翼族之乱统一六界,成为四海八荒的统治者。《宸汐缘》里的魔君,妄图挑起神魔大战,最后被封印。

仙侠剧中,妖魔的出场总是伴随着美女,随从众多,酒池肉林。妖魔形象的塑造是我们对“*”的释放,塑造的妖魔形象是*的载体。

2、妖魔是满足了人的英雄情结

斩妖除魔是除暴安良思想的演化,人类通过反观自身,看到了人类的缺陷和不足,英雄的创造就成为必然。仙侠剧中塑造妖魔形象是满足人类英雄情怀的一种方式。

仙侠剧往往塑造各种反派妖魔,塑造许多强大,正义的正派角色。正派角色打败、消灭妖魔,这实际上是满足我们的心理需求,消灭妖魔的同时获得快意恩仇的心理快感。妖魔形象的存在就是为了满足人类的英雄情怀。

仙侠剧中塑造的神仙等人物以及他们拥有的强大力量,源自人类内心深处对这些强大力量的渴望,妖魔则是造就英雄的工具,斩妖除魔背后本质上隐藏的是人类对英雄情结的满足。

(二)社会恐惧的折射

在道德、法律的约束下,人的本我*被隐藏、扼*,人类害怕被物化为工具,同时人对未知事物充满敬畏感。妖魔形象的背后一方面隐藏的是人内心的恐惧,另一方面是人对未知事物的探究。

1、妖魔是对人类内心恐惧的影印

仙侠剧中塑造的妖魔是人性物化的承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生活存在的问题。仙侠剧中的妖魔沦为*、权力的奴隶,仿佛就是为统治世界而生,为称霸六界而活,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人生目标,沦为实现*的工具。但都逃脱不了被正派角色封印、打败的命运。

妖魔形象映射着人类对*、对权利等的向往,而妖魔终究会被打败,人类内心黑暗的一面终将会被光明照亮,仙侠剧中传递的邪不胜正,正是对人类畏惧物化为工具,沦为金钱、名誉、权力等奴隶的映射。

2、妖魔形象是对未知神秘的探索

妖魔是抽象的,没有实际依据的物体,但我们不能否认它的存在,一切都有待研究。我国古代就对妖魔这一类的事物抱有幻想,《山海经》、《阅微草堂笔记》等志怪文学作品里对诸妖魔的记载。

人类对未知充满恐惧,仙侠剧塑造的众多妖魔形象是结合神话、志怪文学等后发挥想象创造的产物,将抽象的妖魔变成立体、可视的人物,对妖魔的塑造其实是对未知事物的探索。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