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的道教组织形成于东汉末年。第一代张天师张道陵在四川大邑鹤鸣山创建五斗米道。到了三国时,张道陵的孙子张鲁割据汉中,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张鲁以宗教管理的模式治理汉中近三十年,使汉中成为乱世中的净土,受到民众的拥戴。五斗米道从这一时期开始迅速发展。
五斗米道是先秦方仙道与上古巫教结合的产物,重符箓、炼丹以及男女合气之术。且五斗米道产生于汉末乱世,不可避免地承接了当时人们脱离苦海,“致太平”的良好愿望。福祸相依,这些因素促进了五斗米道的发展,也埋下了巨大隐患。
利用道教与强大的国家机器对抗是非常危险的。太平道天公将军张角发动黄巾起义,失败之后太平道也殃及池鱼、烟消云散。张鲁之后一百年,道教的理论大师葛洪横空出世。他看到了早期道教动辄以救民水火为已任的危险性,坚决反对利用道教组织民众起义。事实上,即便有了黄巾起义的前车之鉴,在东晋南朝的时候,很多的反政府起义还是以道教来组织的。
道经中有李弘为太上老君转世,当为天子的说法。于是那个时期发生了多次假称李弘的农民起义。因而统治阶层对道教也恨之入骨,视为洪水猛兽。葛洪在这种背景之下,改造民间道教。将道教引入“神仙道教”的发展方向。修炼成仙才是道士追求的目标,炼丹成为道士日常修行的第一要务。
在中国的北方,则有天师寇谦之改革。他同样认识到五斗米道收取信众租米钱税的危险性。对这一制度进行了坚决的废除。张天师曾著作《黄书》,提倡道教房中术。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道教的部分高层不免腐化。“房中术”被某些腐化分子打着幌子滥用,在民间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寇谦之也坚决摒弃了这一真假难辨的法术。
道教的另一派别上清派则对五斗米道的修行方法不满。这一宗派开创了以“存思”为代表的新的修炼法门。不重视符箓,也不重视炼制外丹。注重的是人体内的存思存神,通过炼神以炼形,尤其排斥房中术。上清派后来发展成为道教最大派别,为内丹修炼提供了新的思路。
早期道士最主要的修行是炼制外丹。这是根据古代医学以形补形,以及老子“道者反之动”的理论而来。炼丹的主要原料为硫化汞,即俗称的丹砂。硫化汞加热可还原成金属汞,又经氧化可变成固体的氧化汞。古代道士觉得这个过程十分的神奇,觉得这是丹砂的“返老还童”。认为只要以丹砂为主要原料,炼制出“仙丹”,人在服食之后便也可以如丹砂一般返老还童。
现代人都知道,汞是剧毒金属。古人经过无数生命的代价,认识到这一点。于是内丹理论逐渐兴起。隋朝罗浮山道士苏元朗首先提出内丹之说。这个学说正式的完备到了唐末五代,那时出现了内丹修炼的代表人物:八仙中的钟离权、吕洞宾。钟吕丹道为内丹修炼的主流,也是内丹修炼功法成熟的标识。从此,炼制外丹者寥寥无几。内丹也是后来道教主流派别全真教主要的修持功法。
全真教的兴趣受到了佛教、儒教的影响。全真教的经典包括佛门的《心经》,教内有“红莲白藕青荷叶,三教原来是一家”的说法。佛门和尚都需要出家修行,但全真教之前的道派对出家与否却没有要求。这在全真教教主王重阳看来是不可取的。全真教规定,所有入教弟子必须出家修行。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时候,将天下道门都纳入全真、正一两道之内,大抵形成了北全真、南正一的格局。于是道士们也分为两类:全真道士必须出家修行,而正一道士则没有严格规定。
从道教各宗派的“鄙视链”可以看出,所谓的“鄙视”过程,实际上是道教不断地向前发展的过程。正是对前一阶段发展的不满意,才催生出一波一波的进步。道教的影响力也在这一点点的进步中不断扩大,道教文化成为中华文化最具特色的部分。
来源:山间一闲人儿
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news@ersanli.cn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