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城的庙宇庙会和庙会文化

临城的庙宇庙会和庙会文化

首页角色扮演执掌龙宫更新时间:2024-05-09

临城是一个古老的城镇,周边建有多座庙宇,北门外有玄帝庙、泰山奶奶庙、土地庙;南门外有观音庙,东侧有火神庙;西门外有人祖庙,北侧有二郎庙,古井有阎王庙等,多建于明、清两代,均属道教庙宇。道教神仙众多,有与天地俱来的神仙,如三清殿中所供太上老君、原始天君、道德真君等;有经姜子牙通过“封神榜”所封在天宫、地府、龙宫执掌各部门工作之神;有历代忠臣、孝子如岳飞,包公、关羽、鲁班等受人尊崇的偶像,后人为之立庙祭祀;还有信徒通过行善积德修行,终登仙界,如吕洞宾、韩湘子等也可立庙享受人间香火;另有禽兽,或随主人,或经自身修炼终成正果的,如南极仙翁座下之鹿、鹤童子,张果老的驴,杨二郎的狗,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也随主人享受人间香火。另有狐狸、白蛇等经过千年修炼,亦可成仙,不过它们首先要修成人形,经磨历劫方能登上仙界,比人修炼,更要多花千百年的工夫。太平盛世,为了满足人们宗教信仰和劝善戒恶的需要,有的由国家拨款修建,多数则由道人募化,善男信女捐资兴建。如泰山奶奶庙中就有重修庙碑,上刻“万古流芳”,下刻捐款人姓名及所捐钱数。众多庙宇,足见临城的古老和道教之盛。

各庙供奉神祗及有关故事、传说:

玄帝庙的故事:玄帝全称为玄天真武帝君,是北方主管水的神,因北临城北门外有分别来自匡山腰、兴仁、四里石的三条小河汇集,夏日常发洪水,故立水神庙镇之。传说玄帝本来是个屠夫,后来潜心修行,为赎罪自己剖开腹部,摘下肠胃,弃于江中,化为龟、蛇,兴风作浪。帝君成神后又将它们收于麾下,是为龟蛇二将。临城玄帝庙,毁于战乱,我少时已是一片瓦砾,只有山门尚在,传说当年大殿金碧辉煌,庙内曾住一铜匠,见神像为风磨铜铸造,价值等同黄金,随起歹心,夜间熔铸一脚而去。众信徒扶乩问卜,得谶语曰:“当抽肠而死。”后数年铜匠已面貌全非,趁夜暮复回探看,行至北小桥上,急欲大便,刚刚蹲下,桥下突然蹿出一头母猪,一口咬住铜匠肛门,将其大肠抽出,随即死于桥下,是谓报应不爽,故后人称北小桥为母猪桥。抗战前夕,有人偷将神像卖与文物贩子,企图运往国外。谁知他们在夜间搬运途中,迷失方向(俗说遭遇鬼打墙)一夜工夫才抬至临城家西,天明恐被人发现只好就近掩埋。直至1958年大办人民公社,方被知情者挖出献给国家。

人祖庙的故事:人祖庙位于西门外,护城河于城北门外汇流后,从庙北、庙西绕过,迎门正殿供奉人祖、人母,据说伏羲、女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他们本是兄妹,后来结为夫妻,传说女娲曾用草为筋骨,泥为肌肉造人。大殿两边各有十多尊塑像,据说是他们的子女,其中南北各有一位抱小孩的女神,就是传说中的送子娘娘和诓妈妈——诓妈妈所送孩子个个夭折,不能长大成人。求子的人烧香许愿后,在送子娘娘所抱婴儿腿裆中抠些泥土回家,当成灵丹妙药服用,说是可以生子。所以人祖庙的香火甚盛。

火神庙的传说:中国的火神是谁,众说不一,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教民用火的炎帝、帝喾时火正官祝融,姜子牙所封火部真君罗宣都是火神,其中“祝融”成了火的代词。但一般道教庙宇所供火神却是火德荧惑真君,本是南方之神,老临城北门外既有水德真君庙,南门外当然就应有火德真君庙了。庙内还建有“三星殿”供奉“天官”、“地官”、“水官”三位星君。有了火人类文明才得以发展,古时人们就有对火的崇拜,但火灾又是毁灭性的,人们为了趋吉避凶,所以火神庙的香火很盛。

阎王庙的传说:庙建在临城南头的古井村,中央大殿供奉东岳天齐帝君,他本西周开国功臣黄飞虎,被封为泰山之神,东岳泰山为五岳之长,玉帝命他分管地府,所以居于正位。两庑供奉十殿阎君,下列十八层地狱。分设刀山、油锅、石磨、舂臼、刀锯等酷刑,道教认为人死之后鬼魂要到土地(村官)、城隍(县官)处报到,最后到丰都地府阎君那里接受审判,对作恶者要施以酷刑,刑满分别托生胎、卵、湿、化等各类动物。行善者,参加轮回,再托生到阳世做人。所以人非但要修今生,还要修来世,借以鼓励人们多做善事,对做坏事的在精神上起到警示和威慑作用。人死后,道人可以通过诵经超度亡魂,替死者赎罪,从而免去地狱之苦,道人从中得到一些报酬(香资),也是庙宇敛取经费的门路。

背坐观音堂:在北临城南门外桥南西侧,因其大门、殿门北向,故称“背坐”。院落不大。观音被视为救苦救难的菩萨,深受人们崇敬,一般多附于其他庙宇,单独供奉的多为尼(道)姑住持,我小时候庙内已无尼姑,只有院中大钟一口,几座残碑。

此外城西北还有二郎庙,不过早已破败。土地庙,规模虽小,但是村里凡是办丧事,都要到土地庙举行送别亡魂的仪式,倒是不可或缺的神庙。

庙会:临城的庙会分别是农历正月初一观音庙会,正月初七火神庙会,正月十六人祖庙会,三月二十八阎王庙会,四月二十奶奶庙会。其中初一正是春节,所以只有少数妇女前去烧香还愿,求神问卜。初七和十六,旧时仍然笼罩在过年的气氛中,也只有一些卖传统玩具如泥娃娃、大阿福、公鸡、口哨;竹制喇叭、蟠龙;木制的哗啦棒槌、红缨枪、长短刀、货郎鼓等。一般自早至午,便一哄而散。三月二十八和四月二十,则正处春末夏初,几乎所有农户都有买卖木料、木器,购置农具、草帽(多用竹子、苇子编成当地土称席夹子),交换牲畜的需要,又处春种和夏忙之间,远近数十里乡民,推车挑担,牵牛赶羊,男女老少,摩肩接踵,云集临城,十分热闹。

庙会本身就是一种宗教文化,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对国人的信仰,风俗、行动准则影响甚深。例如祭灶、贴门神、过年设天地牌位、上供等等都属于道教文化的范畴,庙会又几乎是全民参加的活动,同时也带动了其他文化活动的开展。主要有:

一,求神问卜讨药:我们汉民族多数没有固定的宗教信仰,家里遇到不顺心的情况或难以解决的问题,这才请求神仙帮助,所谓临时抱佛脚。庙会期间,求神者到庙里先烧香、上供,然后虔诚地向神像祷告、诉说心事,并许以如愿之后如何报答神仙的恩赐。(报答方式有烧香、上供、舍钱、持斋、行善、直至重修庙宇、再塑金身);问卜则于神像前烧香磕头诉说心事后,到神案上签筒中抽出或晃动签筒摇出一个竹签,由道人根据签上的文字,进行解说,或以谶语暗示结果,或指示努力方向;讨药者因家有病人,久治不愈,或无钱医治,趁庙会时,到神案前放一杯清水,然后烧香祷告,请求神仙赐药,时间长了水中就有一部分沉淀物出现,便认为讨到了仙丹,小心请回家中服用。当然,到送子娘娘所抱孩子腿裆中挖些泥土,也属于讨药的内容。事物一般总是向好坏两个方向发展,求神之后,有了好的结果或转机,则认为是神仙保佑,竞相宣传,大家便认为某庙神仙灵验,甚至有求必应。达到目的,还要到庙里还愿(兑现当初在神前的许诺),从而带动该庙的香火更加繁盛。

二,物资交流:农耕经济的特点是自产自用,出售剩余部分,买回自己不能生产必需品,庙会正好为之提供一个交换的场所。一些手工业者,也将自己的产品拿到会上出售,小到针头线脑,大到家具牲畜,贱到一缕头发就能交换的泥哨,贵到价值万金的古董,都能拿到会上买卖。一些商店,也将自己经营的京广杂货,设摊叫卖。平时买不到的东西,在会上应有尽有。农家平时积攒下的购买力,一下子倾泻出来。即使网上购物相当发达的今天,人们对赶会仍饶有兴趣。

三,文艺活动:过去一些大型演出团体如剧团,马戏团,没有固定的演出场院,赶庙会便成了他们演出的主要方式——俗说是跑坡。一般几天前就搭台围场,小时候最向往的是看马戏团的表演,尤其跑马卖解,表演者在飞速奔跑的马上,一会儿单足站立,一会儿镫里藏身,令人叹为观止;上刀山者,赤膊光脚,或攀登满是刀光剑影的高架,或悬挂于明晃晃的刀刃之上,惊险刺激。

小型演出形式多样,主要有大鼓书、扬琴,山东快书等。大鼓表演者一手拿鼓槌,一手拿两块月牙板,一边敲打一边说唱《薛刚反唐》、《梅花三国》等历史故事;扬琴说唱则以“公子遭难,小姐赠金”之类适合妇女听众的节目;山东快书是我们本地说唱艺术家戚永立首创,以说好汉武松和水浒英雄故事为主要内容,以语言诙谐、节奏快速,英雄形象生动夸张,情节扣人心弦。这些演出不卖票,说一会就起(收)一次钱,每次由听众自愿赞助几分,几角,积少成多。说书人往往说到高潮或关键处,嘎然停住,使听众不忍离去,只好掏出些许小钱,以求赶快继续说唱。

武术表演(俗称打拳卖艺),也是庙会上的一大看点,他们各有绝技,如以手开砖、劈石,把石条置于腹部或头顶,用大锤夯打,或吃火、吞剑,或表演各种拳术,或舞刀弄棒、使用软兵器绳镖、七节鞭,有的表演一段就叫卖“大力丸”、“膏药”之类的野药。还有的带着猴、狗、羊等经过训练的动物,表演狗钻火圈,猴子骑羊等节目,偌大场地被看热闹的围得水泄不通。

四,博弈文化:庙会主要博弈形式是“猜宝”,以专业开宝人为一方,用一个密封宝盒,事先放入宝子——可放一至四颗,以猜宝人为一方,押上本钱后,试猜这一次盒内放的是几个宝子,猜中的有奖,奖励形式有:如果只猜一个数猜中后,押一赔三,猜不中本钱输掉。如果采取输一赢一其余不输不赢的猜法,例如你猜的是“输一赢三”对方开出的是一,你就输掉,对方开出的是三你就赢了,开出的是二或四,就不输不赢,这种猜法押一赔一,这是双方斗心眼的游戏,由于开宝人是专业赌者,善于揣摩竞猜人的心理,虽然赔付形式符合猜中概率,这种业余与专业的斗法,总是专业的胜多负少。不过有时也有例外,猜宝者中也有能人,善于推测开宝人的心理和出子规律,猜中的几率较高,常赌的人尊其为“宝领子”,大家跟着他押,这样赌局就成了开宝人与宝领子之间的智斗。不过江湖规矩,不能轻易砸了别人的饭碗,对于胜多负少的宝领子,一进赌场便被开宝人请入雅座,喝茶吃糖果,作壁上观。也有个别幸运儿,侥幸猜中,获得高额赔偿,正好在庙会上摆摆阔气,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参赌,这也是这种博弈形式得以传承的主要原因。

五,餐饮文化:赶庙会的人一般都要烧香、购物、娱乐,需要早出晚归,因此要在会上就餐。小孩子赶会大人给些钱主要是买些好吃的,大人们也想借机改善一次生活,这就带动了餐饮业的兴旺。流动的餐饮业户,一般都用大型黑色布棚(下用竹木长竿作架,上用黑布覆盖如伞状)遮阳挡雨,棚下支一口大锅,放十几张饭桌。以卖煎包子、羊肉汤、丸子汤为主,羊肉汤至今仍为枣庄名吃,丸子汤已不多见,卖家事先要用萝卜或南瓜剁成细馅,和以粗面(以绿豆面为主),放入油锅炸制成丸子,卖时先在锅中烧水,水开放入适当数量的丸子,煮沸盛入大碗,再加上辣椒油等调料,双手送到顾客面前(水喝完了还可以再添),有的还在锅中放一块肥肉或一块猪腿骨,借以肥汤,水在周围沸腾,香气弥漫四周,令人馋涎欲滴。旧时农村只有过年才能吃到的东西,人们趁赶会之机打一次牙祭,也使庙会更具吸引力。

六、社火:一些由群众演绎的杂戏(俗称玩玩艺儿),所用服装道具多为寺庙所有,热心游艺的群众自愿参加排练,庙会时演出。临城街的社火有人祖庙的龙灯,高跷队;观音庙的四蟹和泰山奶奶庙的花船。龙灯以竹木制成骨架,龙头由专业扎彩匠用彩纸糊制,龙身外套画有彩色龙鳞的布制龙衣,龙须、龙尾,梳麻制作,两节之间留有一米左右间距,有布无骨,这样龙身就可自由扭动。龙头和骨架内放有蜡烛,夜间更是通体透明。一般七节(也有九节的),每节都有长杆做把手,舞动者双手持之,跟随龙头走动或盘旋滚动。人祖庙的龙灯造型威武,演技高超,不仅能站着舞动,而且还可以跪着或睡着舞动。有时竟于神鹏下极矮小的空间中翻滚起来,令人叫绝。

人祖庙的高跷队也是远近闻名的,不仅脚下拐子高(将近一米),而且行动灵活,演员化妆成神话古装人物,一般有八仙、青蛇、白蛇、许仙,男丑、女丑、渔翁等角色,路上行走大家不断穿插变换队形,场地表演有《八仙过海》、《白蛇传》的简装版以及美女扑蝶、渔翁捉鱼等。与戏剧不同的是不在于演绎故事,重点显示高跷技巧。在表演时,可以做出翻筋斗,劈叉,鲤鱼打挺等高难动作,还可以集体表演叠罗汉,高达四层。一次在井字峪庙会时,小丑扮演者竟用单拐从高高台阶上跳下,一时名震四乡。

四蟹:是由乌龟、鲤鱼、河蚌、蜗牛四种水生动物组成,先用竹木做成骨架模型,外用彩布或彩绸装饰或覆盖,每种动物都由一人在壳内操纵,表演时鲤鱼、河蚌在广场上游走,因为下面用彩绸遮住演员的脚,外观上就和它们在水中游动一样,还不时张开外壳,让观众看到化妆成美女的精灵,夜间演员打开手电筒,看的效果更好。那蜗牛一人多高,只是时左时右转动。最吸引观众的是乌龟,演员化妆成秃头黑面手持双锤的龙宫大将,表演时在地上爬行,这时往往有人在其上方点燃鞭炮,炮壳爆炸着带着残火纷纷落在龟壳上,下面的演员必须快速作扒沙的动作,摇动龟壳,将壳上的炮皮甩下,从而博得观众喝彩。

花船是用竹木做成船架外用彩绸装饰中间彩棚四角吊挂绣球,船头放两盏荷花灯,演员化妆成美女,在船中间方空中手握把手,架着船身行走,面前放一对假腿前露三寸金莲,使人看是女人坐在船上,船下用彩绸围住,撑船人手把竹篙在船外,一边跑动一边作撑船动作,船上演员则前走后退或左右晃动配合,如同在水里一般。在广场上除划行外还不时停下来唱着情歌如,男唱:

“二八月粮船来靠江西哎,

一笼子鸭子一笼子鸡,

还有一样好东西哎!”

女接唱:

“干哥唻,干哥唻,

什么样的鸭子,什么样的鸡,

什么样的好东西哎?”

男接唱:

“干妹唻,干妹唻,

扁嘴的鸭子尖嘴的鸡,

干妹妹就是好东西哎 !”

……

这种表示爱情的民歌对唱,在汉族中是很少见的。

奶奶庙的花船还有一项绝技,即在行走中撑船汉突然跳上船帮用篙往“水中”一点,小船便飞速旋转起来。博得众人叫好。

有了社火的表演使庙会更加热闹,连一些平时大门不出二门不到的妙龄少女,也忍不住到会上逛逛,有的媒人也乘此机会进行相亲,这在过去包办婚姻制度下,不失为男女见面的好的变通方法。

庙会带动了庙会文化的兴盛,庙会文化又促进了庙会的繁荣。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的发展,科学的普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娱乐形式的多元化,人们对于赶庙会已不像过去那样狂热,但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仍在顽强地继续着,尤其是留在我们中老年脑海中的那份美好的记忆,撺掇我不得不把它写出来,以便青年人了解临城这个古老的城镇由成千上万人共同上演的历史大剧。

作者:王以昶

作品原载于《薛城文史第九辑》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