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万妖谱——夜叉

中华万妖谱——夜叉

首页角色扮演执掌龙宫更新时间:2024-05-06

中华万妖谱:夜叉。

“夜叉”一词源于古印度神话,原指半神、财神俱毗罗的侍从,守护其在吉罗娑山的园林和山中的财富。

据《毗湿奴往世书》记载,夜叉与罗刹同时而生,主补罗底耶所生,或生于大梵天的脚掌。后来,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将夜叉纳入守护正法的神之列,但有时也被描述为权势害人的恶鬼。因此,早期的夜叉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守护正法的护法神,一类是害人的恶鬼。夜叉的形象有时被描述为美貌健壮的青年,有时又被描述为腹部下垂的侏儒。夜叉的梵文音为Yaksa,意为轻捷勇健。

鸠摩罗什说,夜叉有三种:在地、在虚空和天夜叉。地夜叉只能在地面上行走,因为他们只接受财施,所以不能飞行。天夜叉可以乘坐车马,因为他们接受车马施,所以能够飞行。此处以神通为依据对夜叉进行分类。在民间故事中,夜叉多以护法神的身份出现。

最早出现夜叉的汉译佛教典籍是三国时支谦译的《撰集百缘经》。其中提到,夜叉、捷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喉罗伽,是天龙八部众中的护法神。

在晚出的汉译佛教文献中,夜叉也以害人鬼的身份出现,并常常与罗刹共现。例如,《敦煌变文集新书》卷一:罗刹夜叉、恶鬼等,加被今朝受戒人。夜叉不仅出现在佛教典籍中,也大量出现在中国文学作品中,被汉语化成为妖魔鬼怪的代称。夜叉传入中国后,与中国鬼神观念相结合,以食人鬼的形象出现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成为一种“中国化”的鬼。这在唐代传奇中屡见不鲜。

北宋初年李防等人所辑的小说总集《太平广记》,与夜叉有关的记载共二十五条,其中以《夜叉》两卷最为集中,共计十四条。这些笔记小说与野史皆为唐人所作。唐代是佛教的兴盛时期,士人对佛经非常了解,因此会在自己的书中记载夜叉。夜叉此时已进入民间信仰之中。

《太平广记》中所记载的夜叉是唐代民间信仰中的夜叉,已皆为作恶多端的“恶鬼”了。原有的鬼神的一些特性也被赋予了夜叉。在花样繁多的夜叉叙事中,人们自然而然就拿夜叉来比喻凶残丑恶的人,因此“夜叉”便成为凶残丑恶之辈的代名词。例如,《朝野金载》:监察御史李全交素以罗织酷虐为业,台中号为“人头罗刹”,殿中王旭号为“鬼面夜叉”。在这里,夜叉成了酷吏的别称,其狰狞面目不难想见。夜叉也有性别之分,凶恶的女人被称为“母夜叉”。

母夜叉即孙二娘的绰号,出自《水浒传》第二十七回。这是有关“母夜叉”一词的最早的汉语文献资料。

在印度壁画中,夜叉通常是胖巨人,憨态可掬,也有穷凶极恶的。夜叉高大的身躯象征着力量,有的能驱使神龙,有的能幻化出宫殿。夜叉活动的环境多在海上,常与美人鱼一起出现,显示其海洋属性。作为佛教的护法神,夜叉是一种难以理解的神异存在。

从神职来看,夜叉与道教里的黄巾力士有几分相似之处,都是护法神,力量强大,受大神的驱遣。与印度壁画的夜叉不同,北京法海寺壁画里的夜叉(上图)已经呈现出典型的中国风格。夜叉在佛教故事中属于天龙八部,佛教的龙王和龙神故事传入中国后,夜叉也随之而来。

有了“四海龙王”的水神体系,夜叉也被移植过来,成为龙王的部卒。夜叉的相貌特征是狮鼻虬髯,隐在两支红珊瑚之后。珊瑚旁还有几枚气泡升腾而起,说明夜叉身处海底的环境。这里的夜叉形象还算平和中正,不算骇人。仔细看,甚至可以感受到它们的端庄安详,这可能与佛教壁画的整体叙事风格有关。与此形象不同的是,元代画家朱玉的《龙宫水府图》。

画面内容表现柳毅到龙宫见龙王的场景,柳毅和龙王在龙宫门前互相施礼。画面将这一会面场景定格。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个面相凶恶的夜叉从龙宫大门奔出,长嘴似鳄吐舌。我们似乎可以听到它的吼叫,它身着绛衣,右手持板斧,左手高举避水珠,避水珠射出白光,把附近的水驱开。画面上水波激荡,如云层般腾空飞走。夜叉驱逐了大水,相当于撤去了龙宫的屏障,使来自凡间的书生柳毅得以顺利通行。

这里的夜叉只是龙宫水府的水道,兼集营养和聚集,在水府体系中成为不可替代的将佐。夜叉是龙王手下的得力臂助,可将其视为龙王的家臣、家将或者家丁。龙宫水府图中的夜叉形象已经是民间传说改造后的夜叉了。此后,夜叉的身影不断出现在龙宫故事中,成为龙宫叙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龙王出行时,也必有夜叉随行。夜叉兼具护法功能和锯齿獠牙,为龙宫故事增添了魔幻色彩。

在传世的夜叉画像中,明万历三十年刊本《天妃娘妈传》中有一帧海夜叉的特写(上图)。这是鲜有的例子。画中的夜叉袒胸露腹,鬼面肩扛令旗,赤足奔跑于涛之上。图中所绘的夜叉无疑是传令夜叉,民间称之为“跑腿夜叉”,专司打探传令送信等日常杂务,是夜叉中等级较低者,实属底层皂隶。

此外,《天妃娘妈传》中还有很多夜叉形象,其中还有一幅图像,夜叉是作为龙王的跟班,执掌伞盖。这里的夜叉也是龙宫中等级较低的夜叉。夜叉在龙宫的故事中,出现了等级的分化。除了作为战将的夜叉,还有各种杂役和走卒。这可以看作是帝国制度在神话传说中的映射作用。龙宫是一个有序运转的系统,因此内部职能的分化是必然的。夜叉的神性在职能分化中逐渐消失,甚至沦为了小厮。《聊斋志异》中的《夜叉国》与上述神话中的夜叉已经大不相同。这里的夜叉更接近于岛国居民的风貌或因无名指称该族群。商人徐生在海上遇难,流落荒岛,与当地野人结婚。更出人意料的是,徐生和野人(母夜叉)生了两个儿子,这两个儿子都很有力气,似乎遗传了母亲的凶悍之气。后来,两个儿子跟随父亲回到大陆,成为武将。他们的母亲也得到了封赏。最后,蒲松龄以自己所向往的功名和财富作为结尾,以皆大欢喜的结局为故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这是一个鲁滨逊式的海岛漂流故事,足以说明海上商业的发达。海商已经成为传奇故事的主角。海商发现了海外土著岛民,便惊以为是传说中的夜叉。海商误入夜叉国的故事自清代开始多见于各类笔记小说。海商将这些故事带回了陆地并广为流传。

查光绪十二年上海同方书局石印本《详注聊斋志异图咏》,可以看到《夜叉国》一篇的配图。岛上是夜叉的世界,这些夜叉头顶有双峰,疑为古代夜叉插图中常见的双角的变体。每个夜叉都是身裹兽皮,一派原始社会的风貌。徐生混杂在其中,冠带袍服都是中原文明气象。在野人中间,他显得局促不安。徐生在画面中占据着视觉中心位置。《聊斋》中的夜叉由神变为野人,这不仅是概念的借用,更反映了古典神话叙事在海商时代的崩溃。

海商通过航海活动发现的海外岛屿的土著部落是对海外世界的全新认知。今天我们知道夜叉和龙宫都是不存在的。然而,在古代,人们相信这些神话。因此,在《封神演义》中,有一个龙宫夜叉,他叫李良,是东海龙王封的巡海夜叉。李良的外貌是面如蓝靛,发似朱砂,巨口獠牙。他手持大斧,因为哪吒在东海边洗澡,李良前去查看。李良一出场就被哪吒用乾坤圈打死了,他是巡海夜叉中第一个有名字的人。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