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雷晓飞
记得小时候最让人高兴和兴奋的事除了过春节就是看电影了。
六十年代物资生活匮乏, 花钱到电影院去看电影对刚够温饱的百姓来说是一种奢侈,学校组织看电影的次数寥寥可数, 去一次影院大多也是因为要过“六一节”了,但是我却有幸在部队大操场上看了那个年代的许多电影。
电影预报提前写在司、政、后三大部食堂的黑板上,直至电影放映之前,影片的内容,主要演员(现在叫电影明星)是谁都是大家饭桌上的话题。孩子们更是一路小跑的从食堂叫到家里:“要放电影啦!要放电影啦!”一周的期待就此开始…...。
夜幕将临,十几盏大瓦数的灯泡将军区大操场照的如同白昼。两根胳膊粗的大竹竿挂上了白色电影幕布,喇叭里放着“革命军人个个要牢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歌曲,给首长们坐的长条靠背椅已经摆好。小孩子们早早就将自家的小竹椅,小方凳,小长椅按先来后到放在操场最前面,家中女主人加快了收拾碗筷的速度,拿着竹椅扛着长凳的人开始络绎不绝的走向大操场,早早做完作业的小孩子们在操场上兴奋的跑来跑去,男孩子们有的滚铁环,有的学着电影中的阵势分成了好人和坏人,拿着自制的“豆豆枪”和弹弓追*摔打满场乱跑,女孩子们则在操场边上跳皮筋,捉迷藏,有的坐在自家的小凳子上“占位子”,细细尘土和成群的飞蛾在白炽灯光映照下成了一条条混白的光带,稚气的喊声和笑声传出很远。这一切都在告诉人们:要放电影了!
我趴在一张长条凳椅背上,看着放映员在吱吱作响的放映机中装胶片,忽听背后一声吆喝:“不许动!”只见一个比我大不了多少的小男孩,脸上沾着尘土和汗渍,手里握着一根树枝,枝头上绑着一根军用鞋带,学着电影中土匪的腔调高举树枝对着我:“我认识你,但是我的鞭子可不认识你!”我睁大眼睛:“他认识我,我怎么不认识他?”只见他手举“鞭”落,树枝在长椅子上“啪”的一抽,见我惊魂未定,有了他所要看到的震慑效果,得意的一个翻身下了长凳,一手做握缰绳状,一手高举树枝当作军刀:“为了新中国――冲啊!”像一个英勇的骑兵一溜烟投入到操场边的混战中去…….。
我爱听部队拉歌,喜欢拉歌时那种排山倒海的气势。当看电影的战士们手拿帆布折叠小凳在操场上按照各自指定的位置坐下后,拉歌就要开始了。这边刚刚唱完《我是一个兵》,那边就响起了《打靶归来》,那边高喊“*连的来一个!”这边就用掌声拍起了“一二三四五六七,我们等得很着急”。各连队的指挥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拳击式,有左推右挡式,有三角划圈式,只要带劲,顺手,煽情就行。在他们的带领下,唱者铆足了劲引吭高吼,听者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歌声如潮,气势如虹,笑声、喊声、喝彩声此起彼伏像海潮一样,一浪高过一浪,操场瞬间开了锅!
看过的电影让我记忆犹新:故事片《白毛女》催人泪下;《古刹钟声》《秘密图纸》让人心悬一线;战斗片是男孩子们的最爱:《董存瑞》《渡江侦察记》《狼牙山五壮士》《平原游击队》《上甘岭》《林海雪原》《南征北战》…….,片里的人物和台词已经融入孩子们平时的游戏中:当好人的“一国”昂首挺胸,像董存瑞一样高举炸药包,口中喊着:“为了新中国,前进!”,学坏人的“一国”畏畏缩缩一枪被撂倒在地就爬不起来;“地瓜地瓜,我是土豆”成了相互打趣的口头禅。我弟弟最爱看战斗片,一不打仗就呼呼大睡,推都推不醒,后来我发现只要对他说:“快快快,开始打仗了!”他立马睁开睡眼惺忪的双眼四处张望:“在哪里在哪里?谁和谁打?”我得意的屡试不爽!
《小兵张嘎》的嘎劲真过瘾;《三毛流浪记》笑中带着心酸;《马兰花》《宝葫芦里的秘密》给了我那么多的快乐和遐想。那时候玩具少,几个小伙伴就会说:要是有个宝葫芦就好了,要什么玩具都会变出来!或者像“马兰花”里那样,念一段密语就什么都有了。还有那些造型可爱,充满童趣的动画片《小金鱼找妈妈》《狗熊与公主》《神笔马良》,它们把我带进了美丽的动画世界;而《画中人》《追鱼》中裙袖飘曳,脚步轻移,头戴珠冠,瑶配叮当的小姐又是那么漂亮,真是“回眸一笑,百媚丛生”!哪个小女孩不爱漂亮哦?政治部办公楼旁边有一片小山坡,那是我上下学的必经之地,放学后时间早我会在哪儿玩上一阵子,采野花,捉蚂蚱,拽钩钩草,还从那里捡回了不少“漂亮宝贝”:有摔破的暖水壶碎片,五彩玻璃珠子,云母片,小扣子,小花布……,它们在阳光下五颜六色,闪闪发光吸引着我浮想联翩。我用胶布筒做成了万花筒,只要一转它们就在里面变换着形状和颜色,漂亮极了,一会儿像小姐们发髻上的金簪子,一会儿又像她们身上戴的串串俪珠,一会儿像皇冠上的钻石,看着它们我就想象着自己也像她们一样漂亮。再大点我们就学着电影里的服装装扮自己,记得看完电影芭蕾舞《红色娘子军》后,在一起玩的小伙伴们不约而同穿起了宽裤脚的长裤,飘飘洒洒,舞步轻移,走起路来似乎也有了芭蕾的高雅和轻盈,只是招来了妈妈们的一片抱怨:“现在的女孩子们怎么搞的,非要做一尺宽的裤脚,裤不像裤,裙不像裙,说是电影里吴琼花就这么穿的,真没办法!”嘻嘻嘻,这就是现在所说的明星效应吧!
当时还没有追星族,但是我们都有自己喜欢的电影演员:“男看王心刚,女看王晓棠”,英俊潇洒的王心刚演的《海鹰》真是“帅呆了”,他成了我心中第一个军人偶像;而王晓棠那双会说话的大眼睛和优雅的气质则是“美丽女神”,只要是他们演的片子我百看不腻。我还爱看田华演的《白毛女》和《秘密图纸》;张瑞芳和仲星火的《李双双》,祝希娟和王心刚的《红色娘子军》,谢芳的《青春之歌》,赵丹的《乌鸦与麻雀》,白杨和上官云珠的《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些艺术精品直到现在想起来还是那样赏心悦目,动人心扉。
电影歌曲更让我难以忘怀:《英雄小八路》中的插曲已经唱成了《中国少年先锋队歌》;《冰山上的来客》中优美的新疆曲调让人陶醉;歌剧《洪湖赤卫队》《刘三姐》《红珊瑚》的曲子更是成了当时的流行歌曲。而我最喜欢听的歌是“一条大河”和“洪湖水-浪打浪”!记得看完电影《上甘岭》后我曾问父亲:“你们当时在朝鲜打仗时也唱这首歌吗?”父亲看着我笑而不答…….。随着自己慢慢长大,我明白了:一条大河就是祖国,就是家乡,就是生他养他的土地。父辈们是在心里唱着这首歌上的战场。父亲一生戎马生涯,从红军时期走到朝鲜战场,就是为了美丽的祖国和心中的那一条大河!这条大河里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那里也有我的一滴!
1977年春天阳光灿烂,我陪爸妈上鼓山,在涌泉寺旁,迎面遇到一位英俊帅气的空军军官,我妈妈一眼认出:“这不是周苏建吗?都长得这么高了,小时候就爱舞着树枝吓唬女孩子……..”。
哈哈,我的那些听着军号,唱着军歌,看着打仗电影,听着父辈们的战斗故事长大的小伙伴们,你们的哈军工梦,将军梦,艺术家梦实现了吗?你们还会对自己的孩子讲起在大操场上看过的电影,唱起电影里的插曲吗?
还记得电影《列宁在1918》中瓦西里说的话吗:“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
是的“一切都会有的”,因为我们有着军营里的童年!长大后,我也成了你!
2010年6月5日于福州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