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读者来信希望我聊聊《西游记》,毕竟这本名著在凡间有着深厚群众基础,几乎人人都对里面的故事耳熟能详,同时,我也知道读者们更怀念我专栏前半部分文章的八卦风格,最近的文章说教和揭露性质偏多,虽然实用有余,但趣味不足,满足不了大家猎奇和但图一乐的需求。
好吧,那就尊重大家的意见,我就聊修行信仰和八卦三界间隔着来吧,抽空用曾经天庭小仙的视角,来聊聊我知道的西游记,希望能告诉你一个不一样的西游世界。
首先,我要说几个关于《西游记》的基本常识,再开始慢慢讨论。
第一,《西游记》的作者不是目前课本上记载的吴承恩,他只是明代的一个故事整理者,但他对最终形成一本完整的书,并成为名著功不可没。而所谓西游的故事在元代甚至宋代就已经有所流传了。你如果认为道教大神丘处机是作者之一,可能都比说吴承恩是作者靠谱。不仅仅是因为朝代问题,更多的是因为丘本人是有仙缘的,算的上半个神仙,《西游记》从本质上说算是一本泄漏了部分天机的书,只有真正有仙缘的人才有可能是作者。当然,大家现在看到的版本已经较起初改动了不少,大部分涉及到天机的部分基本上都被娱乐性降妖伏魔、打来打去给掩盖了,至于电视剧《西游记》则已经完全面目全非了,不在讨论之列。
第二,所谓《西游记》的主要故事脉络——西天取经,只不过是个幌子,按现在话来说就是个当时的"热门IP"而已,只是泄漏天机者借西天取经的故事来展示当时的三界纷争。说到底所谓的西天取经只不过是佛派的神明指使一个和尚跑到原产地走私了一些图书回来罢了,并且也不是仅仅指使唐僧一个人,只是把故事都浓缩在他身上。这期间道派的神明肯定是有所察觉的,所以不排除会有所阻拦,那个时期佛派神仙和道派神仙关系可并不好,三界规则还不严格,在凡间神仙打架、神妖斗法的事还时有发生,这也就是《西游记》的故事素材来源。
第三,《西游记》的内涵是揭露当时特定历史时期,也就是佛教神明入主中土时期,三界中的神仙与凡人、神仙与妖怪、佛教与道教的关系,这波持续近千年的纷争对后面的三界规则制订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里面登场人物众多,大部分都是有一定出处的,但更多的是影射,毕竟当时也没多少言论自由,所以明代以前的版本都是没有署名的,就是怕惹麻烦。
今天就先聊聊当时的佛教东传,这在当时是引起了长时间的信众之争的,在那个时代宗教不仅仅是现在的信仰爱好层面,更多的是会涉及凡间的统治和政权之争,大家都知道儒教和道教算是中原的本土宗教,儒教讲忠君,但不争气的皇帝多的是,无才无德、纵欲使坏几乎是标配,凡人可以接受其统治,但实在找不到景仰神明的感觉。道教倒是讲神仙,但喜欢意会不喜言传,当时教主那总共也没几本经书,很多时候就画个太极图让你自己领悟去,凡人信仰饥渴但却吸收不来,估计当时的皇帝老儿也是。然后佛教的经书典籍来了,一来就是数千册,你思考的一切都似乎能在经书中找到答案,这一下就抓住了大家的求知欲,信众发展迅速,连皇帝也成了其粉丝迷弟。对应到天界,那就是佛派势力逐渐壮大,道派大权逐渐旁落,很多道派大神开始归隐修行,不再过问三界之事。
那个时期可以理解为佛教、道教、凡人三方的势利的较量阶段,佛教道教虽贵为神明,但他们是需要凡人信仰支撑和供奉的,而且那时天界对凡间的管理也更加直接和粗暴,佛道两派神仙也是较量多于合作。那时佛道两派在争取凡间信众上是曾经造成凡间很多生灵涂炭的,很多妖怪都是天界下来的,就比如大家《西游记》里熟悉的大鹏金翅雕、青牛精等都是跟当时的佛派和道派高层有着直接关系。而凡人也不完全是吃素的,唐代就发生过多起"灭佛""灭道"事件,就是由凡人主导短时间内把凡间寺庙道观尽毁,信众也*了不少。那个漫长时期里,三方的较量可谓是血雨腥风。所以外行看《西游记》可能只看到打妖怪的热闹,内行也许就能看到其中的残酷,上面说的大鹏鸟可是食了半城的人,就被如来收了啥事没有,还封了个职务活的好好的,这说好的公平和天理体现在哪呢?当然,这里面肯定有夸张夸大的成份,这个后面慢慢八卦。
后来佛道两派神仙观念趋于一致,并且在天庭上也很好的融合在一起,三界的规则也重新得到了制订,由原来的三方较量逐渐演变成了天界和魔界的两派抗衡,不再把凡人直接参合到三界纷争中去,并且天界也逐步退出了凡间权利纷争和日常干预,凡间日常管理天界原则上不再插手,由凡间自主发展,这个规则一直沿用至今。
这就是《西游记》描述故事的基本背景,知道了这个基本的三界背景我们后面继续八卦就会比较容易理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