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天晖
八一桥是中山南路于南溪河上的一座桥,过了桥往南便是崇信路,桥北不远处有将军桥派出所,桥东就是南溪山公园。公园内因为地跨南溪河南北,为方便游人里面建有很多桥,最出名的既为白龙桥。白龙桥所在的位置据说就是古代将军桥所在的位置,而现在的八一桥估计是因故而把原来的主干道西移而建的。又因八一桥对于交通的重要性来说显然与古将军桥才相匹配,所以人们仍习惯称八一桥为将军桥。
我本不想查阅历史资料,因为桂林作为旅游城市,各景区为了造景,点窜历史人文难免牵强附会,真假难辨。林志捷先生的《论中国米粉起源于江西》引用了原兴安县文联主席吴海峰撰《吴海峰回忆录》的原文:
“水街建成后如何提升地位,提高知名度是早就考虑的问题,有一天,桂林市副市长潘建民、唐柳林和我在乐满地酒店里商讨,怎么从历史文化方面突出兴安灵渠水街,我们都觉得要打桂林这张牌。讨论中我突然灵光一闪,想到了把桂林米粉的来源移植到兴安头上,说是秦始皇发明的,为了解决北方士兵水土不服问题。潘建民和唐柳听了都同声叫好。我们一起添油加醋,炮制了一个桂林米粉发源于兴安的故事,然后唐柳林把变成文字的任务要我找人完成。
“第二天,我兴冲冲地去找县里的一位写民间文学的老作者,谁知他听了立刻回绝,说是胡编乱造。我想了想,又去找另一位中年作者,他听了也表示不敢写,怕桂林人骂娘。
“我虽然能写,但这种故事不能出自我的手,我只能在后面推波助澜。于是我只好去找我大哥吴海星。大哥从没写过文学作品,天不怕地不怕,便一口答应下来,不几天就写了一篇稿子交给我,这就是编入《水街》这中的《兴安米粉溯源》,这是提出桂林米粉发源于兴安的最早一篇文章,开始时还有些羞羞答答,不敢明目张胆地说桂林米粉发源兴安,到后来搞兴安桂林米粉节,才铺天盖地地宣传,我又通过李侃老师找到专写桂林板路的姚古老师,做通他的工作,与他取得了共识,到后来一些传统桂林人要发动反击,为时已晚矣。”
从上引文可以看到,桂林副市长们和一县文联主席为了当地的繁荣是如何殚思竭虑的。到现在桂林米粉来源于秦修建灵渠的说法已经家喻户晓,我岳父也这样和我讲过。我当时虽然不相信,不过也认为民间传说可以理解,但没想到制造谎言的人和时间离我们这么近。早在03年,我和宁D拍独立电影《鸡鸣驿》时,就在鸡鸣驿(周星驰《大话西游》外景地之一)变成旅游景点之后,仅一年,那里的大人小孩子都变得唯利是图,先花言巧语拉客进屋里参观,后熟练的讨价还价。
我最近每天吃完晚饭后会出门散散步,出将军路南巷进入将军路,再往东不到一百米到八一桥。对于将军路名称的来历总是一个疑问挂在心上,先是以为是伏波将军,后认为是秦霖将军。问岳父也无果,他在桂林已经六十多年了都不知道,看来只能查资料了。
在《桂林市象山区志》的《大事记》中,我看到:“1921年12月4日,孙中山抵达桂林,各界群众在将军桥举行隆重欢迎仪式。(2008年版《桂林通史》第311页)”秦霖将军是牺牲在1937年的淞沪会战,所以至少这个将军桥不是用来纪念秦将军的。
同上书的《市政基础设施》中有:“将军路,崇信路(按,即起于将军桥)至橡胶厂后门,全长1166米,宽5~13.8米,1978年命名,因路东端有将军桥遗址,故名。”以此说明将军路因将军桥而得名,现在重要是要知道将军桥的来历。
同上书同篇中有:“白龙桥,位于南溪公园内,跨南溪,原名安溪桥,为双拱石桥,始建年代不详。五代时南汉谋取桂州(州治在今桂林),彭彦晖作为楚王马希广派遣的指挥使驻守桂林,于此设关守卡,多次打败南汉军进攻。故后人将安溪桥改名为将军桥。抗日战争时期毁于战火,1965年在旧址建成仿赵州桥型的钢筋混凝土拱桥(风雨桥)。因桥东南侧有白龙泉,1989年命名为白龙桥。桥长30米,两端宽5.5米、主体部分宽9米。桥上有亭廊5间。”
桂林主干道上的大桥一般都有明显的标志,八一桥却没有标志牌,不知是不是名称还没确定,在八一与将军之间徘徊。我倒是倾向于叫将军桥,让人们因循而记住彭彦晖将军。他妈妈姓彭,我名字中有晖字,好像早有渊源似的。
还是同上书同篇中有:“八一桥,位于白龙桥西侧,跨南溪,北连中山南路,南接崇信路,为桂林城南交通咽喉。原为木板桥,始建于何时不详。民国14年(1925)修桂(林)荔(浦)公路时,改建为钢轨梁枕木面公路桥,因位于将军桥西侧30米,故称新桥,又因二桥相近,混称为将军桥,1967年改名为八一桥。1968年改建为混凝土双曲拱桥,桥长23.2米,单跨20米,宽24米,其中车行道宽18米。”
现在的八一桥又经过几次扩建,桥面上主路双向六车道,辅道除电动车道处,还有宽松的人行道。因桥下并不通航,所以桥面与公路齐平,开车从此快速通过时,丝毫感觉不到车轮下是一座桥。桥栏杆是石砌,上面有精美的浮雕,东面因为南溪山公园封闭需要,无法寻到立足点来观看桥身。可以从桥东面的南溪河两岸欣赏桥的整体结构。
关于将军桥还有不少典故,据岳父说,1992年左右,桂林漓江涨水,他去二中办完事回家,路过八一桥时只能趟水了,洪水已没到他的胸部,这件事让他记忆犹新。
《桂林市象山区志》的《重要战事》中有《太平军围攻桂林》,节略如下:“清咸丰二年二月二十九日(1852年4月18 日),太平军先从东西两面炮击城中军事堡垒,接着向南门和文昌门发起攻击,以云梯攀登城墙。清兵用滚油、热粥、开水从高墙往下浇,太平军攻城受阻。三月初一日(4月19日),清军广州副都统乌兰泰率部尾追太平军至城外头塘(今崇信村一带)。太平军冀王石达开率兵设伏于将军桥。乌兰泰率十余骑策马过桥,立于南门城楼的广西总兵向荣眼见乌兰泰麾帜,不敢出城接应。太平军炮轰桥上清军,乌兰泰膝部受伤。清军千总李登朝立马桥头死拼,掩护乌兰泰撤退,被太平军击毙。乌兰泰*出重围,退至阳朔,不治身亡。”哀叹太平军无论造成多少*戮,总被当成正面形象来歌颂。
北宋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大将军狄青出兵平定侬智高,曾在附近的灵顺庙祷灵神庇取胜。翌年正月大败侬智高于邕州,凯旋归来,途经将军桥,不胜喜悦。
1921年12月4日,孙中山以中华民国大总统兼海陆军大元帅的身份,亲率粤、桂、滇、黔、赣等军部队,抵达桂林,准备督师北伐。时任广西省立第三中学校长的李任仁在日后的文章里回忆说:“当年桂林各界人士欢迎孙中山先生的盛况,现在我还历历在目。孙中山先生是乘小电船溯抚河而上的,当时已届冬令,抚河水浅,小电船不能直驶桂林市区,到柘木圩停泊,孙中山先生在柘木圩登岸,换乘汽车来桂林。柘木圩和桂林市区的主要街道都搭了欢迎的牌楼。桂林市区的欢迎牌楼,每隔数十丈一座。商家和住户家家户户都悬国旗,张灯结彩,如像过喜庆的日子那样表示欢迎的热忱。在将军桥又搭了一座欢迎彩棚。那时桂林城里还没有开辟马路,汽车不能驶入,到将军桥就要换坐轿子入城……”
民国十三年(1924年)4月6日晚,桂林城张灯结彩,陆荣廷与在城绅商大耍龙灯,热闹非凡。正在此时,沈鸿英各部2万余人,回师反击围城,设指挥部于将军桥南赤土堡。
顺便提一下八一桥下的南溪,之前我不知道南溪河和南溪山谁因谁而得名。《临桂县志》有:“以溪在郡南,因曰为南溪,山以溪名故名南溪山。又因山有白龙洞,故名白龙山。”
《桂林市志(1991-2005)》之《旅游篇》有:“南溪,位于临桂县和象山区、秀峰区境内,因在桂林城南,所以取名南溪,为唐代桂州刺史李渤所命名。”
写到此处,知今天是南京大屠*纪念日。日军1944年10月下旬以约7万兵力进攻桂林,负责将军桥一带守卫的是桂系陆军46军170师(师长许高阳少将)508团(团长高中学)2个营守备象鼻山、将军桥、南溪山各独立据点。11月9日12时许,象鼻山守军弹尽粮绝,全部殉国。13时,防守老人山的官兵全部阵亡。下午,桂林城内仍有巷战,17时,枪声始告终止,全城落陷。是役,中国军队阵亡6488人,被俘13151人。
2021.12.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