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三国,诸葛亮之空城计

大话三国,诸葛亮之空城计

首页卡牌对战大话三国官方正版更新时间:2024-06-17

大话三国,说起《三国》,有一个永远绕不开的话题,即“英雄之成败”。在“三国”竞技场上,富有智慧的“英雄”数不胜数。除了被称为“智绝”的诸葛亮,还有智商超常的司马懿;“运筹如范蠡,决策似陈平”的郭嘉;屡出奇谋的荀攸;少年得志的周瑜和号称“凤雏”的军师中郎将庞统等等。

说到诸葛亮所演“空城计”,几乎家喻户晓。当时,诸葛亮得知街亭失守,蜀方溃不成军,首尾不能相顾,本人也来不及逃脱。危急时刻,诸葛亮连下数道命令。先是急唤关兴、张苞吩咐说:“汝二人各引三千精兵,投武功山小路而行。如遇魏兵,不可大击,只鼓噪呐喊,为疑兵惊之。彼当自走,亦不可追。”当司马懿率兵压城之际,诸葛亮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接下去,诸葛亮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那边司马懿前军见此模样,皆不敢进,司马懿亲临视察,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遇上关兴、张苞二路伏兵,魏军只得尽弃辎重而去。于是,诸葛亮率军连夜撤回汉中。最后,司马懿引军复到西城,问知诸葛亮“止有二千五百军在城中,又无武将,只有几个文官,别无埋伏”,“关兴、张苞,只各有三千军,转山呐喊,鼓噪惊追,又无别军,并不敢厮*”。司马懿悔之不及,仰天叹道:“吾不如孔明也!”

关于空城计之虚实,历来有争议。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一书中认为实有其事,并进行了理性分析:“此皆师诸葛亮‘大开四城门’之故智,而‘虏’、‘贼’又蹈司马懿之前辙,‘疑其有伏兵’。夫无兵备而坦然示人以不设兵备,是不欺也;示人实况以使人不信其为实况,‘示弱’适以见强,是欺也。‘空城计’者,以不欺售欺之一例也。”用“不欺售欺”来解读这件事,合乎两个主角的个性和情理。再加俗议多言:诸葛亮设空城计,基于料定你司马懿不敢来,你司马懿对我有一定的谨慎、恐惧感,不敢贸然进城,所以我敢“冒死一赌”。而智商略低的司马懿终于上当,为免于中计而选择退兵。

表面看,“空城计”是诸葛亮急中生智的结果。事实上,这场斗智并不能证明诸葛亮的智商高于司马懿。其中,司马懿的“一笑”与诸葛亮的“三笑”耐人寻味。魏军到了城下不敢前进,急报司马懿,司马懿的表现是“笑而不信”。即使其子司马昭疑心是空城计,司马懿也仍然表现出决不相信,并推断说:“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在退兵途中,又遇关兴、张苞伏兵,司马懿更表现得相当惊慌。小说写他“回顾二子”说:“吾若不走,必中诸葛亮之计矣。”诸葛亮看到司马懿“自飞马远远望之”时的表现是,“笑容可掬,焚香操琴”;等到看见魏军远去时,竟然“抚掌而笑”,而“众官员无不骇然”;他对众人解说空城计之奥秘时,“拍手大笑”,并说:“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作者写诸葛亮之“三笑”、司马懿“一笑”,其中有无玄机?值得深思。

而今看来,关于“空城计”比较合理的解释应是,当时占主动的司马懿明白这样一个前人以血的教训换来的为臣之道和生存哲理:“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作为一条走狗,只要不断地逐狡兔,就有被主子利用的价值;只要不除掉“狡兔”,自己就有活下去、活得好的可能。因此,他必须养寇自重。这正是司马懿“智慧过人”之处。当然也是诸葛亮“智慧超常”之处。这场成功表演基于他对司马懿所持生存智慧的把握和利用。两个智者,为了各自的算盘和最终“双赢”的“双簧戏”表演很精彩。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