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唐五代,大分裂时期的“河北三镇”任何一个都可以吊打北方游牧民族政权,河东节度使李存勖等人更是把游牧民族政权按在地上摩擦。等到宋朝结束了唐季五代的分裂格局局面,反而饱受北方游牧民族的欺凌,甚至定难军节度使发展而成的西夏王朝都可以与宋朝抗衡。宋朝的尚武精神丧失,总被游牧民族按在地上摩擦,原因何在?

960年欺人孤儿寡母的北周禁军首领赵匡胤,“黄袍加身”自立为帝,担心其他将领“有样学样”,961年就开始“杯酒释兵权”,剥夺了朝中大将的兵权。此后赵匡胤更是“崇文抑武”,这种猜忌开边猛将的变态心理,甚至成为整个宋朝的“皇家遗传病”,而且无可救药。
商鞅变法以来重视军功的民族传统,逐渐消失了。“投笔从戎”的报国热情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军人本该最受欢迎的行业竟然成了“贱业”。强汉盛唐都是良家子弟从军作战,宋朝竟然成了市井无赖才愿意当兵吃粮。宋朝军人饱受歧视,即使有当时最先进的武器装备也无法释放强大的战斗力,也就沦为一群听话顺从的猪狗,而不是倔傲不逊的虎狼。
宋朝优秀的人才不愿意当兵打仗,擅长用兵的人才在宋朝的变态体制下无法获得尊重,于是一些有用兵之才的能人,只能向游牧民族地区、草原部落流动。西夏、契丹的强大,背后都是汉人张元、汉人韩延徽等人在出谋划策。这些汉人知道中原王朝的弱点,又得到游牧民族的重用,那么这些游牧民族就迅速从部落政权向王朝政权转进。
当初秦灭六国背后,就是大批不被六国重视的人才,例如商鞅、张仪、范雎、蔡泽、蒙骜、甘茂、李斯等人,纷纷“跳槽”帮助秦国富国强兵。宋朝被契丹、西夏、女真等游牧民族碾压,背后何尝不是懂军事懂经济的汉族人才或汉化人才投奔这些北方政权?超级人才你不懂得珍惜,那就不要抱怨这些人才投奔你的敌人,帮助他们发展壮大。党项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为何能够建立国家发展建设?当然是一群汉族精英。汉化精英在帮他们励精图治。
当年“惟楚有才,晋实用之”,楚国的人才大量流失帮助晋国发展壮大牢牢压制着楚国。五代以来中原的人才大量流失,他们不被中原王朝重视,又不甘心自己的经天纬地之才被浪费,岂能不尽心尽意帮助北方少数民族发展起来?游牧民族从部落到建国,背后都有汉人精英或汉化精英的身影,所谓宋朝与辽夏金元的对抗,本质上是留在中原的汉族军事精英被投奔少数民族的汉族军事精英按在地上摩擦。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有人才却不懂得珍惜,必然遭受人才流失的反噬。楚人、宋人都饱受人才外流之苦,后人还需要继续犯错吗?这些从中原地区流失的人才,太熟悉中原政权的弱点了,他们才是可怕的力量。而造成中原地区人才外流的制度设计者,他们才是罪魁祸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