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澜·福见丨我在海上建“风车”

观澜·福见丨我在海上建“风车”

首页卡牌对战风车之家更新时间:2024-06-15

《福建日报》2022年11月22日头版

《福建日报》2022年11月22日02版

一台13.6兆瓦的海上风电机组,有多大?

——叶轮直径252米,扫风面积约5万平方米,相当于7个标准足球场。

一台13.6兆瓦的海上风电机组,能发多少电?

——满发风速下,每转动一圈可发电29千瓦时,每年输出6350万千瓦时清洁电能,满足3.2万户三口之家一年家庭正常用电。

这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叶轮直径最大,亚太地区单机容量最大的风电机组,它的诞生地正是福建。

在福建,这样的纪录不断被刷新,海上建“风车”的故事正在上演。

海上争“风”

2016年2月,张程远从天津大学流体力学专业硕士毕业后来到福清,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海上建“风车”。

彼时,福建陆地上虽已有不少风车田,但海上风能资源的开发仍是空白。“福建的风,可是‘金风’!”提到福建的风能资源,每个风电建设者都会眼前一亮。福建所处的台湾海峡,是全国风力最大的海区之一,在高耸的武夷山脉和阿里山脉夹击下,从大洋深处吹来的风更加集中和强劲。据统计,福建沿海全年7级以上大风天数可达100多天,如此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在全国找不到第二个。

风能资源虽好,但复杂的海况条件,为“金风”开发设置了门槛。张程远告诉记者,和其他地区相比,福建海底地形起伏陡峭,暗流涌动,海底裸岩坚硬如铁,这对海上风电施工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

张程远所在的福清海峡发电有限公司,是三峡集团福建公司所属单位之一。作为国内较早进军海上风电的央企,三峡集团已在广东阳江、江苏响水、江苏大丰、辽宁庄河等地开发建设了一系列的海上风电项目。2015年6月,福建省政府与三峡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提出立足福建、面向沿海、辐射全球,打造海上风电引领者的发展战略。

2017年,三峡集团福清兴化湾海上风电场项目正式启动,张程远所在的工程管理部参与了海上风机从设计、制造、运输、安装、海缆敷设到并网调试全过程。

建设中的三峡集团福清兴化湾海上风电场 福建日报记者 张永定 摄

海上大兆瓦风机的尺寸和重量,都远高于陆上风机,海况的不确定性,更为装机带来极大风险。要想建好一台风车,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抢抓窗口期。

张程远计算过,狭管效应叠加台风期和季风期,一年中福建海域可以建“风车”的天数只有百余天,发电可利用小时数在4000小时左右。为了能够充分利用每一次窗口期,建设者们一旦施工,就是连续24小时奋战,每一次吊装,对于技术和心态都是一次考验。

海上情况变化莫测,时常会遇到棘手的问题。“海上突然起风,风机叶片只安装好两支,剩下的一支该不该装?”在兴化湾二期8兆瓦样机吊装时,张程远就面临这样的难题。变天时,停止施工和继续施工都存在风险,张程远和同事现场组织各参加单位人员对工艺、吊具以及施工环境进行综合研判,最终决定继续吊装。数十米的叶片起吊后,要在高空和风机轮毂进行精准对位,风的作用让叶片产生晃动,无形中又增加了施工难度。历经一个多小时的鏖战,施工队才顺利完成叶片组装,此时已是深夜。

在福建建“风车”,没有任何先例可循。海上风电人只能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吊装积累经验,逐步提升工艺水平和施工效率。在2020年兴化湾二期项目吊装高峰期,施工队海上累计作业天数超过100天,在短短一年内完成20多台风机的吊装。2021年10月,福清兴化湾59台风机全部并网发电,年发电量达14亿千瓦时,可满足70万个三口之家一年的正常用电需求。

从“拓荒”到“领跑”

和热火朝天的建设相比,一场不见硝烟的科技竞赛,正在风机之间展开。

福清兴化湾一期海面上,来自国内外8个知名风机厂商生产的14台5兆瓦以上风电机组迎风而立,蔚为壮观,这是全球首个大功率海上风电样机试验场,也被业内称为海上风电“奥林匹克赛场”。

这是三峡集团作为福建海上风电产业链“链长”,进行谋篇布局的一次大胆尝试。在此之前,国内海上风电开发由于起步晚,在人才、技术、标准等各方面都与欧洲存在很大的差距,主流的海上风电机组单机容量也停留在5兆瓦以下。

海上升压站(左)是风电场的“心脏”,将风机的电能升压至220千伏后再传送至电网,便于长距离输送。福建日报记者 张永定 摄

“大功率、多品牌风电机组在同一风场进行较量,史无前例。”福清海峡发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进贵是这场比赛的“评委”之一。在三峡福建海上风电集控中心大屏上,可以清楚看到试验场上所有风机运行情况。陈进贵告诉记者,在科研期内,他们对试验场内样机的发电小时数、可利用率、等效小时数等指标进行记录,测试筛选出质量可靠、性能最优、技术先进且最适合福建海风特点的风电机组,邀请厂家进驻产业园。

与兴化湾隔海相望的福清江阴半岛上,坐落着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这里是中国海上风电原创技术策源地。

三峡集团福建公司执行董事、党委*雷增卷是福建海上风电的拓荒者,2015年他第一次来到江阴港时,正在规划的千亩产业园区还是寸草不生的荒沙滩。

福建与三峡集团携手,除了集中连片规模化开发建设福建海上风电——建设世界规模最大的海上风电基地外,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打造国际一流的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为此,2017年,当海上风机竞赛正酣,三峡产业园也正式动工建设。

“什么样的厂家能够进驻,邀请哪些厂家进驻,我们前期做了无数次的论证和调研。”雷增卷说,按照“一盘棋”的思想,园区对海上风电产业链上下游进行统筹规划,确保园区内产业不重复建设,并提供定制化厂房和相应配套,推动产业链加速形成。短短2年时间,产业园引进了东方电气、金风科技、中国中车、中国水电四局、丹麦LM叶片等龙头企业,形成结构件、电机、叶片、整机等完整的产业链,具备年产300万千瓦以上的风机及主要零部件生产、配送、售后服务等能力。

完备的产业链配套,无疑加速了我国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的技术进步和商业化进程。从2019年国内首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8兆瓦风机下线到2022年全球范围内叶轮直径最大、亚太地区单机容量最大的13.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下线,短短几年时间,福建海上风电项目开发带动中国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实质性飞越,也让福建的海上风电装备产业走在世界前列。

9月23日,工程师在大风中爬上一座待检修的海上风机。福建日报记者 张永定 摄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全省电力总装机达6983万千瓦,其中风电等清洁能源装机达到4047万千瓦,占比近58%。“我们运用‘赛马’制,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通过技术创新和规模化、大容量来降本增效,让老百姓都能用上绿色、平价的电。”作为“大国重器”的建设者,雷增卷为海上风电的成长感到骄傲。

走向深蓝

早上9点,穿上救生衣,背上作业背带,扣紧安全帽,朱鹏程跟随师父到达指定风机点位,开始定期巡检。

朱鹏程参加工作仅两年,却已是“踏浪”能手。2020年从厦门大学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后,这个河北小伙就毅然决然留在福建,从事海上风电运行维护。

“与风机并肩,和海浪搏斗。”朱鹏程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第一次出海作业,他就前往位于长乐外海的国内首个“双四十”(离岸超40公里、水深超40米)的海上风场。乘船到深远海,晕船是家常便饭,海上维修窗口期短,睡船舱地板、吃泡面也是寻常,但每当看到从书本走进现实的海上风机,朱鹏程总是充满自豪。

在三峡集团,还有许多像朱鹏程这样的“95后”青年一代,加入了海上风电事业,他们从事研发、制造、建设、生产等不同工作,共同守护海上风电这一“大国重器”。

经过“奥林匹克”赛场的考验,福建海上风电实现了专、精、新的转变,而人才和技术,始终是走向深蓝不可或缺的生命力。

据金风科技福建公司透露,更大容量风机近期有望在产业园下线,与此同时,福建海上风电产业链新兴企业东方电气(福建)创新研究院也正以“揭榜挂帅”方式征集研发团队,面向国内外发布了首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涵盖大型海上风电、新型波浪能发电装备、海岛综合能源利用等领域。借助跨领域产学研用协同攻关,大型海上风电等关键技术有望进一步取得实质性突破,海上风电产业将继续做大做强。

随着海上装备向国产化、大型化、高端化纵深推进,共享深蓝有了无限可能。2017年,三峡集团与福船集团、中铁大桥局共同组建中铁福船海洋工程公司,其打造的国内首艘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福船三峡号”下水施工,让海上装备制造“福建造”造福全国。近年来,我省企业与央企合作对接,建立海上风电事业共同体,立足自主创新,带动设备制造、施工安装等海上风电产业链发展和技术进步。着眼于海洋资源一体化开发利用,福建正不断推动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高效储能等产业综合开发,积极探索一条“海上风电 ”多元融合发展之路。

雷增卷用手机记录了兴化湾的四季变化,6年多的朝夕相处,海上风电早已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这天清晨,他远眺兴化湾海上风场,灿烂的金色阳光从云层后喷薄而出,海上风机列队迎向朝阳,正是一日复始,万象更新。拍下这一幕,他将之取名为“兴化湾之光”。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