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秦王商素玄禅位方梁 卫将萧环山招降飞虎 】
自大周帝国衰微,诸侯并起,混战百余年,形成秦、晋、赵、许、鲁、离、楚、巴、蜀、椋十国并立之局,史称“春秋十国之乱”。
地处关中的秦国,经秦王商略和相国田叔齐的治理,一跃而成天下第一强国,俯瞰中原。春秋111年,商略病逝,幼主登基,秦国大权落入卫公方梁之手。
世之枭雄,卫武帝方梁
方梁,权臣方鹄之次子。鹄辅佐三代秦王,因功封为卫公。鹄生二子,长子方栋,少年早慧,有经世之才,著有《经世集》十卷,为帝王治国之经典;次子方梁,权谋无双,勇冠三军,因军功升任司马,鹄亡,袭卫公爵位。
春秋112年,晋、赵、许三国乘秦王新丧之机,联军讨伐。方梁以方栋为使,游说分化,以萧环山、高泓达为将,分而击之,大破三国联军于潼关之下。
春秋114年,方梁趁晋国内乱,东出潼关,攻破晋都并州,晋亡,诸侯震怖。
春秋115年,赵、许、鲁三国联盟反击,方梁行火攻之计,大破三国联军于博野,斩首十余万,三国元气大伤,退守本国。
方梁声威日涨,秦王商素玄虽慧,却无王霸之才。春秋116年,商素玄禅位于方梁,方梁称王,改国号为卫,封商素玄为晋公,迁任并州。方梁励精图治,国力充盈,文有方栋、袁道宏、萧敬唐、巫咸、魏大年,武有萧环山、鲁世雄、高泓达、张韬、贺芳,拥五十万雄兵,已具问鼎天下之势。各路诸侯已失去独自抗卫的能力,唯有结盟以自保。
春秋120年,方梁开启一统之战。兵分两路,一路以萧环山为帅,西出灭巴、蜀、椋三国;一路以鲁世雄为帅,萧敬唐为军师,高泓达、张韬为将,东出灭赵、许、鲁三国。
卫国定海神针,中州王萧环山
却说这西路军主帅萧环山,身长九尺,紫髯碧眼,形貌甚伟,两臂有千斤之力,使一根降魔杵,有万夫不当之勇,乃春秋第六勇士。麾下有董平、薛骥、楚平原、童关保、呼延龙、呼延美、罗晋、臧元霸、陈之豹、吕翔等诸义子,皆一时之俊彦,时有萧家十太保之美誉。
萧环山兵分三路,以三太保楚平原为征蜀主帅,征讨蜀国;以四太保童关保为征巴主帅,征讨巴国,意为牵制两国。自己则亲率大军,征讨西陲一霸——椋国,凭着一条降魔杵,接连打下椋国十八处关隘城池。椋王不听臣下之言,亲率大军迎敌,两军于西河壁交战,椋军大败,椋王中流矢而亡,卫军直逼椋都武威城下。
椋国大将军徐锐扶太子继位,拒城死守。卫军围城三月,久攻不下,武威城亦矢尽粮绝。徐锐令副将孔奇趁夜出城,请甘州守将孙武前来支援。孔奇离城,不意被卫军探子擒获,解至萧环山帐中,孔奇见事不可为,遂降。萧环山定下引蛇出洞之计,令大太保董平携人扮作甘州军马,与卫军战作一团。徐锐果然中计,率了一队人马出城接应,不料两侧伏兵尽起,断了徐锐后路。徐锐身陷重围,奋起余勇,左冲右突,手中双枪过处,无人可挡。二太保薛骥于指挥台上,拈弓搭箭,一箭正中徐锐咽喉,徐锐翻身落马,马踏而亡。卫军直入城中,攻下王城,椋太子自缚请降。
不几日,萧环山正自清点椋国府库,探马来报,椋国甘州守将孙武正率军直逼武威而来。萧环山令董平、薛骥看守武威,自己领着精锐部队前去迎战孙武。
孙武,椋国大将,与徐锐为结义之交,其妻徐氏,乃徐锐亲妹。孙武家学渊源,使一杆银枪,有神鬼莫测之机,世有枪王之称,乃春秋第七勇士。因性情桀骜,不为椋王所喜,远调至甘州戍边。孙武在甘州任性而为,因有徐锐在京庇护,椋王也由得他自行其事。时边塞常有塞外胡族寇边劫掠,孙武训练起一支铁骑,与胡族多番交战,打得胡族心惊胆寒,皆称其为飞虎将军。孙武心喜,遂自称孙飞虎。
“飞虎将军”、卫国西椋王孙飞虎
却说飞虎率甘州精骑,迎面与五太保呼延龙的前锋相遇,飞虎一马当先,冲入阵中,不过十合,*败呼延龙,甘州精骑士气大振,卫军大败而逃。飞虎一路追击,正撞着萧环山大军,双方各自引军后退,扎寨歇息不表。
次日,双方会战于野,飞虎出马喝骂:“萧老匹夫,安敢侵我疆土,害我义兄,今日定教你血洒疆场。”萧环山抚须笑道:“素闻将军英雄,世所敬仰,然受忌于庸主,困守一隅,余每每闻之,亦为将军所惜。今吾主上承天命,讨伐不仁,将军何不弃暗投明,大展雄才,亦不枉了这一身本事。”飞虎怒道:“匹夫安敢说我?吃我一枪。”当下跃马而出,直取萧环山,萧环山出马接着,两人在阵前交手,一个手持银龙枪,一个手握降魔杵,一个枪似游龙惊四海,一个杵如恶虎威八方,正是将遇良才,棋逢对手,看得那两军将士目瞪口呆。二人于阵前连斗一百回合,难分胜败。飞虎之弟孙雄恐飞虎有失,鸣金收兵,二人收手,约定明日再战,各自回营。
萧环山回营,诸将皆赞。萧环山曰:“飞虎今日未败而收兵,其间必然有诈。”当下着人严守寨门,果然,甘州军深夜劫营,卫军虽早已有备,仍被其打破了西北寨门,焚烧了一营粮草,穿营而过,扬长而去。萧环山大怒,连斩三名当事校尉。
次日,两军再次会阵,飞虎不再答话,亲自引军冲阵。卫军在萧环山的指挥下,结下混元四象阵以待,以呼延美、臧元霸、陈之豹、吕翔分守四门。两军自午时战至日落,直*得烟尘漫天,遮天蔽日,夜至,飞虎率军而还,虽未曾破阵,却*得卫军心惊胆寒,不敢追击。萧环山目送飞虎背影,叹道:“吾征战半生,会尽天下英雄,论其利如箭,来去如风者,唯有孙飞虎。”
飞虎多日冲阵无果,军心渐疲,粮草将尽,正自烦恼,忽有探子来报,卫将呼延龙率部劫了后方粮道,已攻下甘州。飞虎大惊,正要撤军时,有军士送来萧环山手书,约其会面。
飞虎艺高胆大,孤身赴会,见萧环山亦是一人。萧环山开门见山,道:“将军恐已知晓,甘州已失,吾代吾主诚心相邀,请将军共图大业。将军虽忠,但多日出战,已报了椋主之恩,椋主有负将军,将军却不负椋主。将军乃聪明慧达之人,当知取舍?”
飞虎思忖道:“如今大势所趋,卫国已有问鼎天下之势,凭区区甘州一州之地,实难相抗,何不留下可用之身,以待来日。”当下拜道:“承蒙萧帅多次盛情相邀,不敢再辞。”萧环山大喜,二人携手回营,一路上畅谈天下大事,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飞虎降卫,携往日威势,于月余间平定了椋国诸州。
却说童关保的伐巴大军与巴军主力数次交手,互有胜负,双方已成对峙之局。飞虎请缨助阵,穿阵而过,直取巴军中军大营,斩*巴军主帅,卫军乘势而攻,聚歼巴军精锐于一役,巴国之亡,已成定局。
“春秋三杰”之一——楚平原
楚平原的伐蜀大军与蜀军主力对峙于隋斜坡,七太保罗晋自阴平小道奇兵突出,攻破蜀都益州,与楚平原里应外合大破蜀军,蜀亡。
西路军大捷,东路军亦捷报频传。
军神鲁世雄宝刀未老,跃马灭三国。
萧敬唐奇谋妙计,引得鲁国宗室自相残*,不攻自破。
高泓达单枪匹马,连挑赵国七大名将,威震河朔。
张韬以三千人马,坚守孤城,力阻前来助阵的关外胡族。
春秋124年,自一统中原之后,卫王方梁以高泓达为主帅、贺芳为副帅,领军南征,却遭到惨败。高泓达被夺了官职,次年郁郁而终。
“大关刀”高泓达
春秋128年,继南征受挫四年之后,方梁闻得离王病弱,离国国力日衰,楚国虽强,新继位的楚王却淫乱不堪,朝中人心离散,正是南征之机,便再拟南征之计。次子方弼主动请缨,接下南征主帅之职,以魏大年、巫咸、贺芳为辅,领军二十万,南征离、楚二国。
方弼采纳魏大年离间之计,收买楚王宠信的伶官,散布恶语,引得离、楚两国交恶,不能引以为援。方弼决水灌城,连淹离国十二城,离王不忍百姓遭难,率诸臣归降,方弼以离国大将曹义公为水军都督,跨江袭楚。楚国前线溃乱,那楚王却听信伶人之言,兀自与美人夜夜笙歌,请战的忠直之士皆被罢免,等到卫军攻破王城,楚王竟被活活吓死于宠妾怀中。
方弼携得胜之师回京,婉拒了卫王的封赏,反倒为部下请功,南征功臣魏大年、巫咸、贺芳,降将严奎、曹义公、陆文忠等人,皆得厚赏。
原来这方弼庶子出身,却胸怀大志,早有觊觎王位之心,此番南征,正是借机结识英豪,招揽党羽,以做他日之用。
正是眼见一统天下功业盛,转眼祸起萧墙天下危。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第一回完)
【故事延伸】
卫朝开国十老——
方栋:武帝方梁之兄,春秋最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著作有《经世集》传世。
袁道宏:赵国武定人,名相田叔齐的弟子,春秋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任卫国第一任相国。
萧环山:卫国中州王,累世将门,春秋最杰出的军事家,春秋第六勇士,在卫军中威望极高,门生故吏遍天下,有卫国“定海神针”的称号。
鲁世雄:春秋名将,有“军神”之称,与萧环山齐名于世。
萧敬唐:萧环山族弟,春秋名士。其子萧鼎和称帝,追封为“晋昭帝”。
巫咸:春秋著名政治家,南都王,经略江南四十余年,见证了卫国的兴衰沉浮。
高泓达:春秋名将,勇冠三军,有“大关刀”之称,乃春秋第八勇士。
张韬:春秋名将,北疆王。
贺芳:春秋名将,临沂侯。
魏大年:春秋著名谋士,用计狠辣,有“毒士”之称。
春秋三杰——春秋后期最具传奇色彩的三个名将
楚平原:萧环山麾下三太保,以八千人马对蜀国五万大军,在没有援兵的前提下,里应外合灭了蜀国,名扬天下。卫国危亡之际,楚平原接过了萧环山的大旗,独力支撑卫国,与天下反王周旋,最终拗不过天下大势,战死沙场。
李应鸾:蓟州刺史李肃之子,李肃被卫殇帝逼反,李应鸾以三千州兵,败北疆王张韬两万大军。蓟州城破,李应鸾投入东鲁王袁牧之麾下,参与多场战役,每战皆先,战功赫赫。后自立门户,据彭城称王,在各方势力的夹缝中求存,却无人敢打,最后成为影响天下大势的关键性势力。
徐子腾:本书主角,椋国大将徐锐之子,其一生贯穿整个春秋十国至卫末三国,他的人生经历便是整个春秋的缩影。少年时期混迹江湖,结识好汉,后入孙飞虎麾下,*叛将,剿匪寇,败胡贼。柳木堡大破东胡人,救卫殇帝,被萧环山看中,收为十六太保。金沙城中,与众好汉聚义起事,担任元帅,三败卫军。拥卫世子方瑜为主,入主金沙城。先后打败卫国中州王萧环山、南都王巫咸,威震华夏。与夏王刘俊义斗智斗勇,入蜀地,进汉中,最终遗计定长安,结束了传奇的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