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帝东奔(下):粮草之厄

献帝东奔(下):粮草之厄

首页卡牌对战三国杀移动版3.8.9更新时间:2024-06-08

君以民为先,民以食为天。

本文是献帝东奔始末下篇,自献帝从洛阳至许县展开。

上篇链接在此,感兴趣的读者朋友可自行阅读:

下篇的核心,围绕“粮谷”展开。

建安元年(196)献帝在白波军的挟制下,自长安流浪至洛阳。

此时挟天子以令诸侯者的权力,实际是处在杨奉、韩暹、李乐、胡才这些白波故帅手中。当然,此时的汉廷,还夹杂了一些其他势力。

以董承为代表的“董卓系余孽”。

以杨彪为代表的“公卿大夫”。

以丁冲、王必、钟繇等人为代表的“亲曹势力”。

三方为各自利益而暗中角力。

然而献帝离开洛阳、东迁许县的最终决定因素,与上述势力均无关。

献帝都许,是为了粮草。

本文共 5400 字,阅读需 16 分钟

长安之粮

是岁,谷一斛五十万,人相食啖,白骨委积。

兴平二年(195)李傕、郭汜在长安火并的时候,城中已断粮许久。

是时天炎暑热,人尽寒心。皇帝欲求牛骨五具以赐朝臣,竟一无所获;仅得米糠数斛、腐牛骨数具。

诸侍臣皆有饥色,时盛暑热,人尽寒心。

帝求米五斛、牛骨五具以赐左右,傕曰:“朝餔上饭,何用米为?”

乃与腐牛骨,皆臭不可食。--《献帝起居注》

腐肉上青蝇乱飞,蛆虫横行,帝国君主和满朝公卿,就靠着这些东西为生。

宫禁之外,帝国百姓已开始互相残*,啖食人肉。整个长安呼号凄厉、恶鬼盈路,沦为一片人间地狱。

是岁,谷一斛五十万,豆、麦一斛二十万,人相食啖,白骨委积。--《献帝纪》

长安断粮的原因,要从去年的“马腾兵变”说起。

长安本是有粮的。

中平六年(189)董卓上洛,翌年(190)迁都长安。

董卓是陇西临洮人(凉州),于是在司隶校尉部扶风郿县,铸造了巨型奇观“郿坞”,屯驻军队,贮藏粮谷。纵兵大略,积谷三十年之用。

(卓)筑郿坞,高与长安城埒,积谷为三十年储。--《魏书六》

注:“广积粮”的手段,常见于乱世军阀。同时代公孙瓒、曹操、元末朱元璋等均有类似政策。

初平三年(192)董卓死。郿坞回到了汉廷手中。

好景不长。

王允举动失措,长安迅速沦陷,郿坞又落到李傕、郭汜、樊稠等凉州系军官手中。

初平三年(192),凉州叛军马腾、韩遂入长安拜谒新主子,受封征西将军与镇西将军。

韩遂还凉州,马腾驻郿县。即郿坞所在。

是岁,韩遂、马腾等降,率众诣长安。以遂为镇西将军,遣还凉州,腾征西将军,屯郿。--《魏书六》

马腾实际是替关中军看守后方重的大军需官。

傕加稠、汜开府,与三公合为六府

关中军阀本就是一盘散沙。兴平元年(194),马腾勾结益州刘焉,联络刘焉在长安做人质的二子刘范、刘诞,欲图*死李、郭,独擅朝政。事泄,二刘被诛,马腾战败逃亡。

大军需官马腾叛变,其驻守故地、囤积粮谷的郿坞、下场可想而知。不是被西凉军搬回老家,就是被马腾一把大火烧为焦炭。

注:西凉军指代马腾、韩遂;关中军指代李傕、郭汜。

兴平元年(194)郿坞守将马腾的叛变,很快就引发来年(195)长安的饥荒。

郿坞叛变,引发了兴平二年(195)长安的集体断粮。

于是出现开篇天子公卿吞噬腐肉,民间百姓自相残食的恐怖故事。

李傕、郭汜的关中贼军,此时也无粮可食。为了维持士气,便放兵摽掠。

时三辅民尚数十万户,傕等放兵劫略,攻剽城邑。--《魏书六》

本就饥寒交迫、命在旦夕的百姓,惨遭贼军洗劫——且不说这贼军昨天还披着官服;三辅人户更加穷困潦倒,一贫如洗。

两年间,关中地区(长安和三辅)民户自相残*、吞噬人肉;彻底沦为废墟。

(三辅)人民饥困,二年间相啖食略尽。--《魏书六》

曹魏扬武将军王忠,蜀汉谋主法正、孟达,就是此时逃荒出走的。

王忠向东入荆州,法正、孟达向南奔汉中。这三位老兄,都是司隶校尉部扶风人。故郿坞所在地。

注:长安及三辅后划入雍州。

王忠,扶风人,少为亭长。三辅乱,(王)忠饥乏啖人,随辈南向武关。--《魏略》

法正字孝直,右扶风郿人也。建安初,天下饥荒,正与同郡孟达俱入蜀依刘璋。--《蜀书七》

长安自此彻底废弃,直到三国末期都无法恢复元气。长安的再度兴起,已经是南北朝时候的事了。

东奔迷途与野王张杨

张杨以食迎道路,拜大司马。

天子一行难民,出弘农入陕县的途中,被追兵所击,丢失了大量辎重。

天子走陕,北渡河,失辎重,步行。--《魏书六》

张济合傕、汜共追乘舆,大战于弘农东涧。承、奉军败,百官士卒死者不可胜数,皆弃其妇女辎重,略无所遗。--《后汉书 董卓传》

辎重中除了金银绸缎,最重要的当属粮食。

乏粮已甚,军心思变。

伏德以国舅之尊,竟被逼着一边跑路,一边用胳肢窝夹着几捆绸缎,以作赏赐备用。场面甚是滑稽。

上与公卿步出营,临河欲济。时后兄伏德扶后,一手挟绢十匹。--袁宏《后汉纪》

国丈董承、白波帅李乐则更加过分。

陕县渡河时,士兵落水攀船。董承心知粮食不够吃;为了减员,竟抡起大戟,猛砍攀在船上的人手。

士卒争赴舟,董承、李乐以戈击破之。--袁宏《后汉纪》

献帝渡河之后,舱内溢满鲜血,残肢断指竟然把舱底都堆满了。数量多到可以成把成把地捧起来。

其余不得渡者甚众,复遣船收诸不得渡者,皆争攀船,船上人以刃栎断其指,舟中之指可掬。--《献帝纪》

读之可怖。

入洛阳途中,河内太守张杨在安邑、供奉饮食于道路。

张杨来得太及时了。

献帝没饿死,多亏了这位行为粗鄙、性格温和的小军阀。

张杨是有自己的小野心的。

因为张杨仅仅带来了千人份的粮食。

河内太守张杨使数千人负米贡饷。帝乃御牛车,因都安邑。--《后汉书 董卓传》

为什么从粮食分量可以看出张杨的野心呢?

因为这个数量,刚刚好能维持天子一行、吃不饱也饿不死。

若如袁术赐吕布二十万斛的大手笔,那张杨的粮食送出去,纯是资助了白波军;若天子一行离开自己就吃不饱饭,则可以趁势逼天子迁都河内。

注:张杨此时治河内野王县。

诚如曹公所言:“(养天子)譬如养鹰,饥则为用,饱则扬去。”

注:陈登引述是以吕布为例,我在此小小引申一下。

河内太守张杨使数千人负米贡饷

张杨奉食,表面上看是尊奉天子;实际则是利用粮食、与白波诸帅争权,欲图自挟天子。

天子在洛阳,殿宇皆废,下榻于(故)权宦赵忠宅中。张杨筑造新殿,起名“杨安殿”,很是卖弄。

杨奉等人不是傻瓜。

白波帅们自长安政变挟制天子一路颠沛流离至洛阳,手中攥着汉末分量最重的肉票,当然不肯轻易吐出。

张杨受到白波军的排挤,很是不悦。气呼呼地领兵返回野王。

(张)杨欲迎天子还洛,诸将不听;杨还野王。--《魏书八》

张杨以为己功,故因以“杨”名殿。

乃谓诸将曰:“天子当与天下共之,朝廷自有公卿大臣,杨当出扞外难,何事京师?”

遂还野王。--《后汉书 卷七十二》

张杨走后,天子的粮食供给从此也断了。

洛阳荒残

天子入洛阳,宫室烧尽,街陌荒芜,百官披荆棘,依丘墙间。

张杨以粮食为饵,诱天子迁都的诡计既然不能得逞;索性返回老巢休养生息,坐视天子挨饿,等着人家回头求自己。

进入洛阳后的白波军,虽然没了粮食,也硬梗着脖子,等待奇迹出现,号召天下诸侯勤王。

袁绍、曹操等人皆是白波军的招募对象。

当然,曹操早就谋划劫持天子。汉廷此时的黄门侍郎钟繇、黄门侍郎丁冲、太史令王立,都是曹操派去的间谍以及策反的成员。(见上篇)

洛阳荒残。别说粮食,连耗子屎都没有。昔日锦衣玉食、鱼肉百姓的公卿百官,被逼出外觅食,生吃野草。最后肠道感染,整批整批死在断壁残垣之间。

天子入洛阳,宫室烧尽,街陌荒芜,百官披荆棘,依丘墙间。州郡各拥兵自卫,莫有至者。

饥穷稍甚,尚书郎以下,自出樵采,或饥死墙壁间。--《魏书六》

洛阳作为东汉二百年帝都,为何沦落到如此地步?

这就要提到初平年间(190-193)的关中军之祸。

自董卓迁都长安(190),为了逼东都的百官上路,一把大火焚毁洛阳。

之后,董卓又派李傕等人向西略地屠*,将洛阳东侧尽数洗劫。就连豫州颍川都被屠灭了。

卓遣李傕等出关东,所过虏略,至颍川、陈留而还。(荀彧)乡人留者多见*略。--《魏书十》

荀彧就是在李傕的贼兵到达之前,提前逃到冀州魏郡的,躲在袁绍幕府避难。滞留颍川的荀氏宗族,百不存一。

关中军的屠*很有成效。

建安元年(196)曹操向南掠地至颍川,发现许县城内,居民竟然都是黄巾军。

建安元年,太祖定黄巾于许,遣使诣河东。会天子还洛阳。--《魏书十四》

可见关中贼兵当年屠*的效率之高。良民无复遗类,存者非奸即盗。

豫州已然如此,洛阳可想而知。

天子一行不愿坐以待毙,便与曹操的使节搭上了线。

许县之粮

今吾有粮,将军有兵,有无相通,足以相济。

曹操想把天子迁至颍川许县,因许县颇有存粮。

我之前写过多篇文章,谈到迁至许县始末。在此不妨再简单陈述一下。

许县不是曹操治所。

曹操的治所开始在兖州东郡东武阳和濮阳;之后迁治兖州济阴郡鄄城。曹操真正南下颍川掠取许县,已是建安元年(196)的事情,即献帝迁都同年。

曹操攻略许县之后,发现当地满是黄巾。

汝颖黄巾有屯田习俗。

许褚在颍川做贼时,曾替当地豪强招募流民守卫坞堡。

汝南黄巾与许褚讲和的条件则是:

黄巾用自己的粮食,换许褚的耕牛。

粮乏,(许)伪与贼和,以牛与贼易食。贼来取牛,牛辄奔还。--《魏书十八》

(许褚)以牛与贼易食

这说明了两点。

首先是黄巾军有粮。

其次是黄巾军需要耕牛。

这充分证明,汝南黄巾是有耕作传统的。相比“流寇属性”的青徐黄巾,汝南黄巾更类似一群老实本分的农民。

颍川黄巾同样有屯田习俗。

颍川黄巾最早依附袁术和孙坚,在孙坚败死(192),袁术亡入淮南(194)之后,颍川黄巾在当地又扎根了两年。导致曹操入许县时(196),发现黄巾依然盘踞城内。

曹操实行军屯,也是南下掠取汝颖之后才开始的。军屯之始,就在建安元年(196)。

是岁(建安元年)用枣祗、韩浩等议,始兴屯田。--《武帝纪》

偷偷说一句,之前曹军也经常断粮。比如兖州之战(194-195)曹操、吕布僵持一年,最后竟一起断粮,被迫讲和。

(曹公)与布相守百余日。蝗虫起,百姓大饿,布粮食亦尽,各引去。--《武帝纪》

曹操想把天子迁到许县。

但许县是自己刚刚攻略的地盘;若如此,则目的太过露骨,很容易激起白波军的怀疑。最后难免受到排挤,落到张杨的下场:

赔了粮食又失天子。

会天子还洛阳,韩暹、杨奉、董承及(张)杨各违戾不和。--《魏书十四》

再加上白波军做贼已久,一路上又刷了李傕、郭汜两个经验包,虽是百战残军,但兵皆精悍。

太祖曰:“此孤本志也。杨奉近在梁耳,闻其兵精,得无为孤累乎?”--《魏书十四》

而曹操当时刚刚经历了大战(南下陈国、颍川)。此时不想、也不敢和白波军撕破脸皮。

曹操玩了一把曲线救国。

曹操建议,把天子迁到鲁阳。大家利益均沾,而你也有粮食可吃。

(董)昭以(杨)奉兵马最强而少党援,作太祖书与奉曰:

“将军当为内主,吾为外援。今吾有粮,将军有兵,有无相通,足以相济,死生契阔,相与共之。”

关键词:今吾有粮,将军有兵。

粮食,这对饥寒交迫的白波帅们,无疑有很大的吸引力。

鲁阳在哪呢?鲁阳在南阳郡北侧,是荆州地区的东北边缘。

当年(190)袁术与孙坚就屯兵在此。袁术败后,南阳落入刘表手中。

(袁)术表(孙)坚行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遂治兵于鲁阳城。--《吴书一》

刘表外宽内忌、亦无大志;不过在荆州的治理颇为得道。荆州粮谷充盈、人户兴旺。赤壁之战前,着实有过一段太平岁月。

表招诱有方,威怀兼洽,其奸猾宿贼更为效用,万里肃清,大小咸悦而服之。--《后汉书 刘表传》

当时士子流亡,大致是三个方向,北入幽州,南入荆州,西入益州。而荆州的客籍名士尤多,刘表治理成果可见一斑。

关中军阀张济、张绣就是因乏粮、同年流亡入荆州的。最终张济败死、张绣归降。

济饥饿,至南阳寇略,为穰人所*。--《魏书六》

挟制天子的杨奉,其叔父杨定也是东迁半道,与主力部队失散,向南亡入荆州,之后失去记载,大概率死于半道。

杨定为汜所遮,亡奔荆州。--《后汉书 卷七十二》

张济、杨奉等人的流亡路线,充分说明,荆州是有粮食的。

荆州北侧富庶繁华的南阳郡,是关中军阀心中“流着奶和蜜”的极乐净土。

迁治鲁阳,就这么愉快地决定了。

曹操不愧是清平之能臣,乱世之奸贼。转脸儿就改弦易辙,把天子一路劫持到了许县,自领大将军,同时宣布:

韩暹杨奉不能奉王法,天子命我讨贼。

两个头都要抓,两个头都要硬。曹操一面矫诏,一面派兵袭破白波军在梁县(许县西侧不远)的巢穴。

(曹)操乃诣阙贡献,禀公卿以下,因奏韩暹、张杨之罪。暹惧诛,单骑奔杨奉。--《后汉书 董卓传》

韩暹、杨奉、李乐、胡才全傻了眼。

昨天我还是靖难功臣,怎么今天突然就沦为草寇了?

仓卒之际,交兵战败,白波军彻底崩溃。而杨彪等公卿,在丁冲、钟繇等曹氏势力的裹挟下,被迫从了曹操,与天子一起、过上了“人形祥瑞”的幸福生活。

白波军的下场是很凄惨的。

胡才、李乐亡奔河东,胡被仇家截*,李病死。韩暹、杨奉先投袁术,又附吕布,最终杨奉被刘备诱*,韩暹死于郡贼之手。

注:白波军帅下场在之前的董承系列中有详细介绍,此处不再展开。

天子东迁的故事,实际如此。

上篇着力通过“曹氏间谍”在长安策反为线索,讲述长安兵变及天子出奔原因;下篇则围绕“粮食”分析天子一行的迁治动向。

天子在长安、弘农、陕县、安邑、洛阳、鲁阳(描述中的)、许县之间的流浪迁徙始末,说穿了就俩字儿:

粮食。

君以民为先,民以食为天。饿着肚子,什么理想道德都是扯淡。天子之迁徙如是、白波军之败亡亦如是。

关中军若有粮,岂能失去天子?白波帅若有粮,又岂能受制于张杨、受辱于曹操?

毕竟,人都是要恰饭的嘛。

讲到这里,胖咪在结尾也恰个饭。

请读者朋友多多点赞、多多转发,助力恰饭。

猫是铁,饭是钢,一天不转饿的慌。

点赞转发,手有余香。

我是胖咪,希望你幸福。


我是胖咪,头条号历史原创作者。漫谈历史趣闻,专注三国史。从史海沉钩中的蛛丝马迹、吉光片羽,来剖析展开背后隐藏的深意。感兴趣的读者朋友可以加关注,我会定期更新原创三国类文章。

Thanks for reading.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