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中国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的徐向前元帅因病逝世。
当年初期开始,徐向前心绞痛就频频发作,有时候甚至一天许多次,尽管进行了紧急治疗,但仍旧难以完全消除。
到年中的时候,徐向前又因为感冒和发低烧,病情进一步恶化。
到1990年九月份底,虽然医院进行了全力抢救,最终无力回天。
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徐向前元帅对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去世后,全国各地发来吊唁,中央军委发布讣告,高度评价了徐向前的一生。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逝世之后,并没有开追悼会,而是改成了送别会。
一、为何把追悼会改成了送别会?在1990年,徐向前的身体其实就已经很明显地出现问题了。
战争时期留下的伤病,加上年事已高,到六月份各种病痛一起爆发,因为患上了肺结核徐向前不得不再一次住进医院。
根据徐向前的儿子徐小岩回忆:“当时父亲是有预感的,临去医院的时候他十分不舍,仔细的看了一下家里面的花花草草”。
除此之外,徐向前还跟家人说要把东西都收拾好,这次住进医院可能就回不来了,住进医院之后这种预感更加强烈。
于是徐向前把家人们叫过来说:“我也说不了几句话了”,随后艰难的留下了“死后不搞遗体告别,不开追悼会,以及要把骨灰分成三份撒到曾经与战友们并肩战斗的地方”三条遗言。
八月份,徐向前病情加剧,他再次吃力的向儿女们重复了自己的遗言,叮嘱他们要“言行一致,永远跟着党走,要说到做到。”
1990年9月,徐向前元帅在北京逝世,终年88岁。
听闻徐向前去世的消息,中央领导第一时间着手安排徐向前的身后事宜,自然包括追悼会在内。
当听到徐向前的家人们转达了他的遗言时,当时负责的*并没有即刻就做出决定。
在思考了几天之后,负责人认为要尊重徐向前元帅的遗嘱。
追悼会就不再举办了,但也要送别一下伟人,尽到做子女和后辈的本分,这才将原本计划举办的追悼会改成了在八宝山举办的送别会。
这是他的儿女们以及当时的负责人,在充分考虑并尊重了元帅本人的意愿之后,所做出的的决定。
二、以苦作舟的一生:逆境中艰难的求学之路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之一,他的一生展现在世人面前的,似乎都是能打胜仗的军事家形象,徐向前的名字作为中国军队的代表也足以令敌人胆寒。
或许,世人对他的功勋和成就更为熟悉,甚少有人了解他生命中那些不太愉快的时间段,并不像他表现出来的这样锋利和尖锐,其实,徐向前是一个“多灾多难”的人。
徐向前原名徐象谦,后来他自己改名为“徐向前”,寓意希望革命事业能够继续向前发展。
当时中国可以说是处于黑暗的起点和最低端,八国联军在中国狠狠地打了一仗,《辛丑条约》刚刚签订,徐向前就出生在这样的1901年。
小时候由于家境困难,难以同时供得起家中两个儿子同时上学,父亲已经不再年轻,只能在两个儿子中选一个。
在徐向前和他哥哥之间,父亲选择了让哥哥继续读书。
十多岁的徐向前从这时候开始了辍学的生活,但他一边在家帮忙做农活,一边又继续在自学读书。
后来父亲给他找了一个在书店做学徒的差事,一直到13岁,徐向前虽然一直没有跟着上学,但一直在念书。
从各种各样的英雄人物的故事中,激发了徐向前对军事的浓厚兴趣。
一次,在太原读书的哥哥给他写信让他来参加考试。
此前徐向前虽然没有上学接受教育,但一直都在读书自学。
就这样,徐向前顺利通过了考试,成为了当时山西国民师范公费培养第一期的学生。
毕业之后,他顺利地得到了到一所小学任教的机会,但还没上任,就被校方辞退了。
时任山西省国民师范学校负责人的是山西的土皇帝阎锡山,他创办学校本就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自然不会允许反对专制、追求进步的人留下来当老师。
于是徐向前决定先回到家乡,在附近找了一所小学当老师,将他从书本中学到的先进理论,以及在报纸刊物上了解的新思想尽数教给这些孩子们。
没过多久,他的这一番“进步言论”就传到了学校校长的耳朵里。
在那个思想十分保守的年代,谁都不敢把革命和进步思想摆在明面上宣传。
不出意外,徐向前再一次被学校辞退了。
三、徐向前被蒋介石嫌弃“没出息”徐向前内心十分清楚自己被多次辞退的缘由,但又苦于无处发泄,满怀气愤的徐向前只身来到了太原。
当时恰逢孙中山先生创办黄埔军校,这对徐向前来说绝对是一个好机会,他没有丝毫犹豫,就决定要南下报名参加考试。
没有提到的是,他进入黄埔军校也并不是那么顺利。
由于他身体十分瘦弱,脸色忧郁,一副苦相,报考的时候还因此差点被拒之门外,在入校之后还被蒋介石“嫌弃”没出息。
蒋介石当了黄埔军校校长以后,就开始“拼命装出一副很革命的样子”。
为了标榜革命姿态,蒋介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频繁出入军校,高唱三民主义,训话,以孙中山的革命继承人自居。
除此之外,蒋介石还坚持每个星期都到黄埔军校和学生们面谈。
蒋介石认为徐向前“没出息”,就是因为这次谈话。
当时徐向前一进门,就看到蒋介石端坐在椅子上,身着戎装,佩戴军剑,架子摆得十足。
徐向前只是一个小地方长大的老实孩子,根本不知道校长找他谈话的目的,面对蒋介石,徐向前很是不知所措。
一上来,蒋介石就用浙江语言腔调慢条斯理地问:“你就是徐向前?”
而徐向前只是用一口五台山家乡话回答:“是的,校长”。
听到徐向前的口音,蒋介石对他的印象就已经不太好了。
接着问他:“你是什么地方的人?在家都干过些什么?”
徐向前也如实回答:“山西人,以前当过小学教员”。
此前,蒋介石和其他学生谈话,有学生知道蒋介石是在“物色”人选,不免拍他马屁,卯足了劲要好好表现。
可是到徐向前这里,就是蒋介石问一句,他才答一句。
蒋介石没有从徐向前身上看到对校长的敬畏和吹捧,谈话索然无味。
没有多长时间,蒋介石就将徐向前给打发走了,在他心里已经认定徐向前是一个“没出息”的学生了。
但后来随着徐向前在与国民党作战的过程中,不断取得胜利,他的名气也传到了蒋介石耳中,蒋介石也不得不对这个“没出息”的学生另眼相看。
后来,蒋介石也想出了种种要笼络徐向前的手段。
当时在蒋介石的命令之下,他手底下的军官还曾经来到徐向前家里,非常客气的问徐向前的父亲是否知道徐向前的下落:“我们是南京蒋校长派来的,蒋校长要我们问问徐老先生,是否知道徐向前的下落,蒋校长十分关心徐向前,还要我们问问老先生家中有什么困难?”
但徐向前父亲只说,“自从象谦(徐向前原名)考上黄埔军校,就不知道哪里去啦?连点音讯也没有,我还要找你们蒋校长要人呢!”
那个曾经被蒋介石看不起的学生,如今也可以拒绝蒋介石的“邀请”。
四、徐向前:死后要与战友在一起作为在中国革命事业中付出了巨大心血的军事家,徐向前将军自然也不可避免地有许多身体上的病。
在那个战乱纷争、相互厮*的年代,徐向前以自己瘦弱的身躯挡住了一次又一次敌人的侵袭。
有历史资料记载,徐向前的一生中虽然打过许多胜仗,也有许多是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神战。
但对于徐向前来说,最难以忘记的是发生在1937年的一场西征战事。
当时徐向前率领的西征军部队正在祁连山和河西走廊附近,没成想遭到了埋伏。
由于敌军一直在这里做好了完善的潜伏准备工作,这次对战无论是在人数,还是在装备上我方都不占优势。
敌人率领着成倍数量的军队对西征部队进行了疯狂的围追堵截,徐向前带领着西路军坚守了四个月。
后来徐向前死里逃生,找到中央的时候,接应他的同志说,看到徐向前的时候,瞬间感觉他老了20岁。
*也安慰他,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实际上,吃过的打仗的苦还不算什么,在徐向前心里过意不去的,始终是他西路军的战友们。
即便后来在战场上击退过多少敌军,打赢过多少次仗,这件事情始终在他心里。
一直到弥留之际,他仍旧不忘嘱托他的后代,在他死后要把他的骨灰撒到大别山、太行山和大巴山,以这样的方式与他的战友们相聚。
五、“布衣元帅”徐向前:“比普通人还普通”徐向前虽然是一位战功赫赫的元帅将军,他的兴趣却都是十分细腻的,像织毛衣、听河北梆子等。
在战争年代,由于物资匮乏,徐向前曾经自己动手织过一件毛衣,一穿就是三十多年。
衣服破了,他常常自己缝缝补补的,然后一直接着穿,即便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不再因为战争四处为家,他依旧这样过活。
因为不爱穿元帅服,他还有“布衣元帅”的称呼。
生活中的徐向前一直十分简朴,这一点,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年代,都始终没有改变。
根据徐小岩回忆,徐向前家中有一个小白木箱,就是由几块木板拼凑到一起装订起来的,没上漆也没有什么精巧的零部件。
一些新来的公务人员还曾经把这个木箱当成垃圾要扔掉,都被徐向前阻止了。
这个木箱是在战争年代跟随他四处奔波的贴身物品,即使后来有下属说要给他换个漂亮一点的皮箱也被他拒绝了。
不仅是因为这个木箱跟着他走了好多年,即便国家现在富强了,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已经深刻地印在骨子里了。
徐向前说:“去年好多地方还闹了灾荒,我们能节省一点是一点嘛”。
徐向前在家中总是穿着一身普普通通的旧衣服,生活中只要自己能动手办的事,从不要别人代劳。自己缝衣服,自己倒开水。
逢年过节,徐向前总是让秘书、炊事员回家去团聚,并且让孩子们自己烧饭,而自己只吃剩下的小菜。
从生活到待人,徐向前都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虽然徐向前的身体一直都不太好,但在生活上他从不要求中央的特殊照顾,甚至还主动降低自己的基本标准。
按照中央的规定,获得元帅功勋的军官家中应配两辆汽车,一辆吉姆车,供首长专用;一辆华沙车,作为临时有事使用。
但车刚送来,徐向前硬是叫人送回去一辆,并立下规矩,爱人和孩子们上班、上学一律不准接送,他还拒绝国家从干部福利费中每月发给自己的几十元补助。
新车不让要,额外的补贴不准收,徐向前就是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率先垂范,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他虽然是元帅,但在生活中却要比“普通人还普通”。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