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分析《塔尔》中的课堂那场戏

详细分析《塔尔》中的课堂那场戏

首页卡牌对战塔尔战纪2023更新时间:2024-04-20

作者:A.O. Scott

译者:易二三

校对:鸢尾花

来源:The New York Times(2023年1月2日)

当莉迪亚·塔尔来到茱莉亚学院教授一堂指挥大师课时,我们和课堂上的学生一样了解她。在这部以她的名字命名的电影开场大约20分钟后,我们对她的名声和地位已经了然于胸。

当然,这是一个虚构的世界,作为世界知名的指挥家、作曲家,她也是所有学生的职业榜样。现在,他们终于有机会见到她本人了。但事情的进展并不顺利。

《塔尔》

茱莉亚学院的桥段是《塔尔》的第四场戏。与之前的场景一样,它在一个公共场合为我们展示了著名的指挥家兼作曲家莉迪亚的部分形象。在随后的剧情中,我们将窥视她的私人生活,并思考这与她的工作和声誉的关系,但就目前而言,我们只知道她是一个颇有艺术成就的典范人物。

我们看到她在《纽约客》艺术节上与作家亚当·戈普尼克畅谈,在招待会上与一位粉丝调情,在午餐时与一位同僚争论。在这些徐徐展开的时刻之间,穿*一些带有匿名文字评论的手机视频片段。这些文字和影像的来源和意义都尚不清楚,但它们产生了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偏执感——我们不是唯一在观察莉迪亚的人。

后来,一段经过恶意剪辑的课堂视频将在网上流传,随着莉迪亚的羞辱以及欺骗性的行为被曝光,她的职业生涯也随之崩溃了。在那些看过《塔尔》的人心目中,这一幕本身也有着相似的恶名。它已经成为影片中最受关注的片段之一。

其中的主要矛盾——莉迪亚和一个名叫麦克斯(泽斯潘·D·史密斯-格尼斯特饰)的诚挚认真、略显焦虑的学生之间的对峙——似乎体现了影片对为人熟知的争论的兴趣,这种争论导向了关于取消文化、身份政治和白人特权的陈词滥调。

但就像《塔尔》中的其他内容一样,这段关于代际和意识形态纷争的情节比它看起来更复杂。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更简单。莉迪亚曾是伦纳德·伯恩斯坦的门徒,她坚持认为音乐有能力产生情感状态和经验模式,这是其他东西所无法做到的。

《塔尔》的导演托德·菲尔德对电影有着类似的认知。他和凯特·布兰切特在这部时长158分钟的影片中几乎主导着每一个画面,颠覆了文本和潜台词的惯常表达模式。这并不是说《塔尔》的内容比我们看到的和听到的要多,或者说它在表面下隐藏着丰富的弦外之音。一切都呈现在银幕上和声轨里,被刻意设计来混淆和复杂化你的预期。

莉迪亚本人也是如此。她走到教室的舞台上,八名年轻学生在麦克斯的指挥下,正在铺设她所谓的安娜·索弗斯塔提亚的「弦乐之床」。莉迪亚毫不费力地牵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她对自己的魅力很满意,对自己的观点和思维很自信——甚至到了狂妄的地步,但目前我们可能还未意识到。

莉迪亚做的第一件事是确立自己的主导地位,为彻底羞辱麦克斯做铺垫。当她问他为什么选择茱莉亚学院,然后暗示他可能是为了「学校招牌」时,他紧张地笑着,急于跳过这个问题。她的语气是戏谑的,但侵略性明确无误。她嘲笑他对音乐的选择——下文还会回到这个问题上——并邀请他考虑探索更经典、更权威的音乐家。比如说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巴赫的名字成为了导火索。麦克斯称自己是「非白色人种(BIPOC)」、「泛性恋者」,并表示巴赫的厌女症和顺性别白人男性身份使他很难欣赏这位作曲家的音乐。在这一刻,剧本似乎走向了对这位年轻人的轻松讽刺。

X世代和婴儿潮一代的许多人都遇到过——或至少听说过——拒绝阅读伊迪丝·沃顿的小说、观看伍迪·艾伦的电影或欣赏巴勃罗·毕加索的画作的新世代年轻人。他们对经典的批判常常被讽刺和误解,麦克思可能体现了这些长辈们心目中的刻板印象,就像他体现了他的同龄人的态度一样。他对巴赫的抵制,对观众和莉迪亚来说都是一个诱饵。

莉迪亚抓住了这一教学时机,而她的反应本身就是当代教育学中的一个小型课程,即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一方面,她对学生冷嘲热讽,在班上大肆宣扬关于身份的谬论,并且不愿或拒绝去洞悉教室里的敏感氛围。但同时,她也真诚地试图接触到学生的内心世界。

她没有诉诸权威的论调,用巴赫的伟大这一永恒的事实来压制麦克思,而是邀请他坐在她的钢琴旁,由她来演示巴赫音乐的复杂性和力量。她说,在巴赫的作品中,问题——由一个上升的、留有余地的乐句来阐释,似乎复刻了询问的语调——总是比答案更有趣。

一般而言,艺术的确如此。谜题、悖论和谜团,都是让它保持活力的动因。很多文化批评——我指的不仅是专业人士深思熟虑的反馈,还有观众的直接反应——都有着两极分化的趋势。我们渴望找到一个答案,赋予一个意义,选择一个立场。这一幕似乎在敦促我们这样做——和莉迪亚一样对麦克思感到恼火,他的自我确定是如此轻易可破,而且没有能力捍卫自己的立场。

在这一刻,尤其是当我们回过头来看的时候,我们可能也会对莉迪亚的自我满足感到不安。她把课堂当作一个表现自己才华的场合,这种诱惑对实际的教学工作来说是致命的,因为教学工作往往需要放下自我意识。莉迪亚在这里表现出的虚荣心,无可否认地具有诱惑力,但这也将让她最终走向堕落,当我们看着她缓缓踱步和装腔作势,对学生眼中的不解和冷漠视而不见时,对于她的结局或许渐渐生出了预感。

但实际上,这一幕——就像整部电影一样——比这更怪异。看起来菲尔德和布兰切特正在合作演绎一个关于罪与罚的主题故事,关于巴赫的行为与他的历史地位是否相关的辩论以缩影的方式重申了这一点。

随后,我们发现莉迪亚从另一个角度争论着这个问题。在柏林的一家餐厅吃午饭时,她提醒一位退休的艺术大师,哲学家叔本华曾经把一个女人推下楼梯。而这位比她年长得多的男同僚质疑说,这件事与叔本华的思想有什么关系。就像在茱莉亚学院一样,这场争论陷入了僵局。

这和关于莉迪亚本人的争论也十分相近,她是一个令人敬畏的天才艺术家,也是一个自恋的、道德欠缺的怪物。但她的伟大和可怕都不是她最有趣的地方。在《塔尔》上映后不久,《The Cut》杂志发表了一篇有趣的、充满讽喻的文章,作者布鲁克·拉曼蒂娅声称在观看这部电影时,自己一直以为莉迪亚·塔尔是真实存在的人。

安东尼·莱恩刊载在《纽约客》的影评中开门见山地指出,塔尔可能是真实存在的。最近,丹·柯伊斯在Slate网站上写了一篇文章,认为电影的最后一部分——展现莉迪亚在职业和个人生活方面的失败——其实发生在她的头脑中,也就是说,这些故事都发生在一个不同于影片其他部分所处的社会现实的世界中。

我不太相信这种说法,就像我不相信真的有一个莉迪亚·塔尔这样的人一样,但是柯伊斯、莱恩和拉曼蒂娅捕捉到了《塔尔》本质上的神秘性,这似乎对现实的本质提出了质疑。

这把我们带回到了那个在紧张气氛中出现的看不见的人:安娜·索弗斯塔提亚,一位真实存在且仍然健在的冰岛作曲家,她可能会作为莉迪亚·塔尔的克星而获得一些新名声。对索弗斯塔提亚的抨击占据了这场戏的很多时间。

莉迪亚讥讽她的「时髦」,她的「火辣」外表,「听起来像大厨雷内·雷泽皮的驯鹿食谱」的乐谱。一个指挥家演奏她的音乐,就像一个推销员「推销一辆没有发动机的汽车。」在某一刻,麦克斯温和地指出,索弗斯塔提亚早先在同一课程中教授了大师班——可怜的麦克斯看起来有可能是音乐界上层人士的争斗中的无辜受害者。

也许莉迪亚是一场类似斗争的代表人物。也许菲尔德本人无法忍受安娜·索弗斯塔提亚,又或许为《塔尔》配乐的冰岛作曲家希尔迪·居兹纳多蒂尔深有同感。冰岛是一个小国家;当代古典音乐是一个小世界。

我不想进一步猜测,只是想指出,索弗斯塔提亚可能是部分影迷喜欢称之为彩蛋的东西。亚当·戈普尼克、伦纳德·伯恩斯坦和茱莉亚学院可能也是如此。他们作为符号、线索出现,对可能没有集中注意力的观众进行暗示。他们都属于《塔尔》之外的世界——我们的世界——而他们在电影中的存在不仅仅是暗示性的。

莉迪亚·塔尔就像存在于那个世界的一张折叠页上,在那里,关于艺术和生活之间的区别这个常年被曲解的问题的正确答案,是用隐形墨水书写的。而她在其中是最真实的存在。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