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将许昌更名为许都,朝廷也随之改年号为建安。曹操以汉帝之名发布诏书,宣布将帝都迁往许昌。这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第一步。他将帝都从洛阳迁往许昌,并以汉帝的名义诏令天下诸侯进京朝拜。曹操的目的并不是真的想让各路诸侯听从他的命令,而是要告诉天下人,现在大汉的话事人是他曹操。
曹操告诉汉献帝,自从帝都迁往许昌以来,百姓的生活变得更加富裕,人均GDP也直线上升。曹操相信,不久的将来,许昌一定会成为三国的新一线大都市。这都是因为汉献帝和曹操的共同努力。曹操并不在乎汉献帝是否开心,他打开奏疏,开始阅读。
曹操任命冀州的袁绍为大将军,武天侯,南阳的袁术为骠骑将军,授予武忠义侯的称号,并加封荆州。刘表被任命为将军,并被授予东安侯的称号,而加封幽州的公孙为后将军,并被授予靖安侯的称号。刘协还没开口,董承却不愿意了。于是他质问曹操:为什么不封你自己呢?当年董卓还被封为什么项,你为什么不请旨加恩呢?

曹操呵呵一笑,表示自己世受薄恩,自然知恩图报,怎么能和那董卓相提并论呢?他只想为汉献帝尽忠,不想贪图虚名。董承明显是吃饱了撑的。曹操也懒得理他。他只问汉献帝是否同意,刘协接过奏疏,象征性地看了一眼,然后说:曹爱卿所奏,朕深感认同。曹操满意地笑了。另一边,收到圣旨的人却为难了。

虽然这是一个升官发财的机会,但袁绍总觉得这道圣旨的背后隐藏着什么阴谋。学则一语道破曹操的诡计。这道诏书表面上看是个顺水人情,实际上暗藏玄机。许攸认为,诏书虽然是以天子的名义下发的,但从字里行间不难看出,每一个字都是曹操的意思。

如果接受了这个任命,主公就必须向天子谢恩。这就意味着主公承认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候是合法的。如果主公不接受这个任命,又会违反臣道。如果曹操知道你不接受这个任命,他会说你身为汉臣,却对抗朝廷。
而且这次朝廷给的是恩旨。如果我们接受了这个任命,明天如果再有一道恶诏,我们该怎么办呢?因此,我们不能接受这个任命,否则我们的军队和家属都会成为曹操的牺牲品。

袁绍这才恍然大悟,后悔当初没有听从许的建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