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夜饭,是每个中国人绕不开的活动主题,忘不了的时间节点。中国人有时很复杂,有时却又很简单——忙忙碌碌一整年,不外乎就为了过一个好年,吃一顿踏实、舒服、丰足的年夜饭。
在每一个中国家庭的年夜饭餐桌上,向来都有一道必备菜。它是这个重要时刻,最拿手,最有传承意义,最有地域特色的大菜。在菜系庞杂多样的中国,它们各不相同,或甜或辣、或咸鲜或清淡,但不同的味道背后,是相同的情感,提醒着我们昨日的来处和明天的去向。
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中国人的消费习惯却有了一定改变。电商、外卖平台的迅速发展,使得许多家庭的年夜饭已经从传统的家庭自制模式,逐渐向外出就餐和网购转移。
以成都为例,早在去年12月,各大酒店就已经争先推出年夜饭菜单。来自美团APP的数据显示,从订座数据来看,仅1月上旬,成都用户“年夜饭”搜索量比去年同期增长54%。同时,线上供应年夜饭套餐的成都餐饮商户比去年同期增长超81%。
今年春节,除了推出堂食套餐,不少知名饭店还推出了外卖年夜饭,手机下单即可在家吃到丰盛的年夜饭。外卖年夜饭中,大菜的销售数量直线上升,尤其是在家里不好做的佛跳墙、跳水蛙、口水鸡之类的菜,在外卖销量上遥遥领先。
1月25日,成都市商务局发布了2022虎年年夜饭指南,推出300家成都餐饮名店清单以及订餐信息。此外,不少商家推出了预制菜、半成品菜,并提供线上线下订餐服务,利用微信公众号、小程序、天猫旗舰店、外卖平台、直播电商等手段,把团圆饭、年夜饭送上门。
对于餐饮企业,今年的年夜饭主题也都在“蹭”虎年热点。记者走访看到,悦百味(西宸店)的年夜饭菜谱取名“虎虎生威”“龙腾虎跃”“如虎添翼”,虎年元素十足。
吃饭的地点、方式有了变化,不变的却是亲情的融合,是默契的约定,是岁月更迭中一份不可或缺的仪式感。
作为社会发展进程的每个个体,“吃”,就是我们最能深切体会、悉心感知的时代细节。
中欧班列(成渝)的开行,天府国际机场的通航,使得成都人坐在家里也能吃上世界各地的美味;成都都市圈的建设,使得咱们吃上德阳、眉山、资阳的地道特产美食变得更加容易……
食物,对于勤劳而含蓄的中国人而言,是传递爱意的最佳方式,是思念最具象的表达。年夜饭,将所有饱含心意的食物汇拢起来,一盘盘地端上,一份份地聚集。通过年夜饭,我们不仅达成了家族物理上的团聚,更是一次心灵的团圆。几代人不同的生活观念,至少会在这一晚,尝试站在对方角度上互相理解。
筷起箸落之间,我们为旧年划上圆满句点,也在觥筹交错之中,送上对新一年生活的期盼和祝愿。
记者 成欣芸 摄影 于谭阳
今年的年夜饭或许有些冷清,但也很特别。因为假期值班和疫情防控的原因,我们一家三口没法回家过年,双方父母也没能来成都过年。于是,今年我们一家三口第一次单独在成都过年。
办年货、贴春联、大扫除......一样都不能落下。当然,最重要的就是年夜饭了!
往年阖家团圆,不管吃得下吃不下,老人们总会按照老家习俗很讲究的弄一大桌菜,不是整八个菜发发发,就是十个菜十全十美,甚至还会来个十二个菜的月月红,飞的跑的游的,样样要齐全。一夜下来,其实桌上的菜几乎没动几口,老人们却会说余下来来年再吃,那时“年年有余”。今年过年既然只有我们一家三口,就坚决响应“节约粮食”的号召,吃点年轻人喜欢的——火锅,毕竟它“虚怀若谷”,什么都能包容。
火锅料当然要自己做才不会辣而无味,而作为关键的干海椒,来自妻子老家——盛产辣椒的遵义。
这让我想起了这几年从成都回老家的交通变化。几年前,我们举家从厦门迁回成都,那年是在老家过完年从遵义回成都,晚上10点的火车,第二天早上才到成都,整整用了10个小时。而现在,成都到遵义的高铁已经通车了,10个小时变成了3个小时。
这些年,从干海椒、干豇豆、干蕨菜各种干菜,到大头菜、酸海椒各种腌菜,再到腊肉香肠各种腊味,源源不断地老家特产从老家寄来成都。岳母勤劳惯了,虽到了退休年龄,却仍然停不下来,每年都会喂一头年猪,在老家的地里种了玉米、红苕、南瓜,菜园里还有各种蔬菜。每年地里的玉米、红苕、南瓜,以及当季的绿色蔬菜,全都进了年猪的肚子,这样的猪肉,自然是市场的上买不到。然而,由于路程时间的原因,猪肉一直无法在保证新鲜的前提下快递至成都。
去年年底,干海椒吃完了,岳母重新给我们发来了快递。意外的是,第一天从遵义农村寄出,第二天在成都就能收到了,而往常都需要三天左右的时间。岳父灵机一动,这不是可以寄新鲜的年猪肉了?
于是,年猪一*,岳母就将新鲜的猪肉以及剁好的排骨、猪脚冻起来,跟快递小哥联系好后,立即将包裹寄了出来。第二天,我们在成都就收到了来自老家的年猪肉,十分新鲜。这让我们年夜饭火锅里烫的五花肉、排骨、猪脚,也均来自老家遵义。
如今,高铁通了,快递快了,不仅让回老家看望老人的机会更多了,也让我们随时都能吃上家乡的味道。即便过年没在一起,但吃着家乡的味道,也觉得和父母挨得很近。
记者 刘平
除夕那天,收拾行装,背着行囊,踏上了记者生涯的一场注定难忘的“浪漫冬奥”之旅。
1月31日中午13时,CA4107航班准时降落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忍不住望向窗外,想寻找与冬奥会相关的点点滴滴。2008年北京奥运会,自己在奥林匹克公园的与陌生人一起共唱《歌唱祖国》的画面始终萦绕在脑海中,至今想来依然会感动到流泪。14年过去了,因为冬奥会又一次来到北京,“双奥之城”的荣耀不仅仅属于北京人,也属于每一位中国人。
走出机场,映入眼帘的是冰雪运动员精彩瞬间的照片,还有北京城市形象的海报,一片浓郁的“冬奥”氛围扑面而来。随后迫不及待乘坐地铁来到北京国际饭店,这里将是北京冬奥会期间来自世界各地1770名非注册记者的“家”——2022北京新闻中心。除夕当天,这里尚未开门迎客,透过玻璃门,可以看见里面忙碌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他们在为大年初一中心的正式运营进行着最后的准备。
春节出差在外,对于“家“多少有着牵挂。于是选择入住了川京办招待所,因为这里有据称是北京城最地道的川菜。即便是除夕夜,这里也是宾客满座、热热闹闹。一个人在北京过除夕,年夜饭里总要透着浓浓的川味才好,跳水鱼、辣子鸡、小炒黄牛肉……真是别有一番滋味。由此联想到在冬奥会的历史上,我们四川此前还从未有过运动员参赛,而在此次北京冬奥会上,将一下有5名四川运动员陆续登场,他们也将为北京冬奥会这场盛宴带来鲜明的四川味道。
冬日的北京,下午5时天就渐渐暗了。吃过一个人的年夜饭,走上长安街,只见灯火通明游人穿梭。道路两旁的冬奥主题花坛格外引人瞩目,路过的人们总是会停下脚步,将它们定格在自己的手机里。
来到天安门广场,只见巨大的红色中国结醒目矗立,中心镶嵌了一片蓝白相间的雪花,雪花正中则是北京冬奥会会徽。当冬奥会遇见农历春节,两者在这一景致中完美地融合。
人们纷纷前来打卡,欢笑着、幸福着,口音来自四面八方,大家在祝福伟大祖国的同时,也为北京冬奥会加油助威。站在巨大的中国结下,眼望着不远处的天安门,竟忍不住哼唱起了儿时的歌曲来,“我爱北京天安门……”
夜深风凉,在回宾馆的路上,记者心里是暖的,一次不平凡的冬奥旅程也才刚刚开始。随后的几天,记者在有关方面的悉心安排下,一边感受着春节和冬奥的喜庆氛围,一边沿着北京中轴线游走,走进胡同,探访四合院,漫步什刹海……还在中山公园音乐堂感受了一场让人赏心悦目的“冰雪之约——新春音乐会”。
立春之日,北京冬奥会如约而来。北京的风采、冬奥的精彩每一天都在继续,赛场内的激情瞬间,赛场外的中国故事,作为记者的我,都将竭尽全力一一为你记录、为你呈现。
记者 陈浩
大年二十九,带着老婆、孩子赶回中江老家。
门口,是老妈期盼的眼神。车还没有停稳,老妈便上前来拉开车门,“累了嘛,快来歇哈,一会儿就可以吃饭了……”唠叨的言语之间,高兴的情绪不经意透露出来。
年夜饭上,我家、小妹一家还有老妈,9人,围坐在桌前,言笑晏晏。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老妈从怀中掏出此前准备好的红包,分别发给孙辈,笑容满面。我只看见双手皱褶,还有被寒风冻出的暗红色瘢痕,不由得叹出一口气。
年近7旬,过不惯城里的生活,老妈执意要回老家。在她这个岁数的人,习惯于和左邻右舍每天的几句家常,甚至吃饭时候端起碗,都能走家串户的说上几句。用她自己的话说:我在这里都是认得到的熟人……
是啊,这里是老妈的生活圈子,也正如我一样,从读大学开始离家,到目前工作已经20余年,看着桌子上丰盛的年夜饭,故乡的那一抹炊烟,已经在记忆中开始逐渐的有些模糊起来了。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背后不是别的,承载的是父母亲情、孝道传承和儿时的记忆,这背后承载的是那浓浓的乡愁。
最初的乡愁记忆,是在读大学离家的那一年。那年,清晨7点,我坐上前往重庆的班车。车辆启动,我一回头,母亲站在垭口上送我远去的身影,写满不舍的眼中,还有些许的骄傲。那时候的春运和学生返家流叠加,一票难求,对于60/70/80后的人们来说,无论你是在学习还是打工,都那么的刻骨铭心。当年寒假回家的最大印象就是:绿皮车,从重庆一直站着回到德阳,8个小时,然后再从德阳坐班车回老家。
你不远离一次家,你永远无法打开思维格局。现在回想起来,我打心里感谢这位坚韧的农家妇女:用自己的艰辛,供我上大学,给了我一次改变思想基因的机会,否则,到现在,可能我的思维禀赋也大致只能是原来圈子里的平均水平。
工作后第一年,年夜饭则是父母的喜悦。我用挣来的钱安排了一顿十分丰富的年夜晚,给老爸买了两瓶好酒,老妈仍旧是一直唠叨:要节约用钱,你们今后需要用钱的地方还多得很呢……
2008年南方持续雨雪冰冻天气,旅客滞留广州火车站的壮观场面,40万人整整11天露宿街头,就为了回家团年——成为我对年夜饭最大的感触:每逢佳节,游子思乡之切,慈母意恐迟迟归的无奈!
之后的年夜饭,随着我结婚、生子,老妈也来到我生活的这座城市。从日常生活及行为中,我看得出来,老妈尽量在适应城里的生活,尽量和小区的老人打成一片——这是一个感觉没有“根”的老人,努力来适应生活变化,努力让自己在“时代的尘埃”面前没有那么狼狈:而每到临近春节,老妈如论如何,都会要求自己要回老家过年,哪怕只有她一个人。
身在异乡为异客,哪怕是在她自己的儿子家中。在老妈的潜意识里,她的家就在中江老家,这里有着她这大半辈子生活的记忆,亲人,还有亲手建造起来的房屋等,只有在这里,她打心里感受到才是最快活的,这是就是她温暖的港湾!
对我来说,年夜饭里的乡愁,是回到自己出生地、故乡,和老妈一起共享天伦之乐,让老一辈喜看儿孙绕膝,和一起长大的童年玩伴、同学一起聚聚会、聊聊天。对我的孩子(00后、10后)来说,所谓故乡,只不过是老爸言语中的某个地方,仅此而已,对这个地方,他们天生无感,也就无所谓乡愁了。
饭桌上,我们一家端起酒杯,共同祝愿:新年快乐!
记者 钟文
盼望着盼望着,春节终于来了。但欢乐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明天就是春节大假最后一天了,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虎年春节吧。
从大年夜到年初一,朋友圈成了一年一度“大型晒年夜饭现场”。那么,大家的虎年年夜饭又显现出哪些特色呢?
【人数变少了,形式很多样】
在疫情防控的要求下,可以看到朋友圈大规模的家族团年宴几乎没有。与此同时,因为很多人选择了就地过年,没有回老家,所以两口之家、三口之家的年夜饭很多;也有招朋唤友一起吃年夜饭的;还有人因为种种原因,是一个人吃的年夜饭。不管是哪种形式,只要平安喜乐,就好。
那么,你的年夜饭是:
A.一大家人 B.小家庭 C.和朋友一起 D.一个人吃的
【年度家庭厨艺大赛】
在朋友圈里,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一很多团年饭都是由爸爸、大表哥等男性家庭成员主厨掌勺,还有95后后起之秀小伙子,以一己之力,弄出了一大桌饭菜。当然,这些都是四川好男儿。那么,在你家,今年的团年饭是谁主厨的呢?
A.妈妈等娘子军 B.爸爸叔叔等“四川耙耳朵”
C.新生代 D.其他(如大家一起、点外卖等)
【经典菜托底,新菜品涌现】
1.说起年夜饭,每个家庭都有自家的“保留菜品”;也有一些菜品,是成都人团年饭上的“必选项”,比如腊肉香肠、卤菜、凉拌鸡、鱼、甜(咸)烧白……其中腊肉香肠一般都是自制的,年夜饭也因此成为“腊肉香肠品鉴现场”一一你家的香肠味道正不正,我家的腊肉秋得(烟熏的意思)香不香……
假如说腊肉香肠大都是“自制牌”的话,那么卤菜大多数都是买的“口碑品牌”,什么张鸭子、李排骨之类的。这一类菜,除了请客方自购,也可以由来团年的亲友买过来。
纵观朋友圈,凉拌鸡是成都人团年饭上的“高频出现菜肴”。在我家,一般是由最擅长拌鸡的长辈来操刀。煮鸡之后的鸡汤,在团年饭的尾声,烫点鲜嫩无比的豌豆尖,上桌瞬间就会被“消灭”得干干净净,再来上一碗滚烫的鸡汤,完美收尾!
那么,今年你家团年饭上有以下哪些经典菜肴呢?
A.腊肉香肠 B.各种卤菜 C.凉拌鸡 D.甜(咸)烧白 E.鱼 F.以上全部
2.时代在发展,我们的年夜饭也在与时俱进。以前,可能鸡鸭鱼才是年夜饭的主角,现在,鲍鱼龙虾……各种海鲜也并不稀罕了。而为了避免“过节长三斤”,各种蔬菜比肉还受欢迎。
今年的朋友圈“年夜饭大晒”中,不仅菜品丰富多彩,形式也非常多样。
作为一个净流入人口全国前十的城市,成都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才,年夜饭也此而变得更加多元。饺子出现在很多家庭的餐桌上,一看就是“南北融合版”年夜饭;涮锅、火锅,吃起来热火,做起来简单,也是棒棒哒选择。
那么,今年年夜饭,你餐桌上的新变化有
A.有各式海鲜 B.有饺子 C.是涮锅(或火锅) D.还有其他新花样
对中国人来说,一年当中最重要的一顿家宴,就是年夜饭。年夜饭是吃饭,也是一年当中亲人的团聚,感情的交流。浓浓的亲情和朴素的生活味道,就在这一顿年夜饭中了。
记者 袁弘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摄影 于谭阳 编辑 王玲 校对 王鹃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