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园长|基于幼儿规则游戏结构功能的组织与指导

好园长|基于幼儿规则游戏结构功能的组织与指导

首页卡牌对战游苑斗兽棋更新时间:2024-07-03

规则游戏是幼儿游戏的一种门类,规则游戏蕴含的“游戏情境”“核心价值”“玩法规则”三大构成要素,及其对应的“激趣、促学、提能”功能,对3~6岁儿童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当代社会背景下,长辈传承和邻里同伴共玩规则游戏的氛围已然消失,幼儿园等机构成了规则游戏发挥功能的主场所。教师只有遵循幼儿身心特点及发展规律,抓住游戏构成的三要素,适恰地组织指导幼儿玩规则游戏,才能将游戏功能最大化。

幼儿园的游戏种类众多,从“教学目的性”的角度来划分,一般分为三类,一类是幼儿自主、自发的游戏,游戏的目的在于获得快乐与满足,几乎不带任何教学目的。第二类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师采用游戏化的方式组织的教学游戏。第三类是规则游戏,这是介于“自主性游戏”和“教学游戏”之间的一种游戏。例如我们童年时期玩过的《老鹰捉小鸡》《炒蚕豆》《跳皮筋》《老狼老狼几点钟》《挑游戏棒》等。这类游戏在愉悦身心的同时也带有一定的学习目的,但目的是隐性的,是伴随游戏玩耍的过程而逐渐达成,有“玩学交融”的特点。

一、规则游戏的结构功能

规则游戏顾名思义,是一种按照既定玩法、规则而进行玩耍的游戏,就比如成人的《红五》《撕名牌》等游戏,游戏者根据相互的“约定”反复玩耍,从而达到身心愉悦的目的。笔者对规则游戏的结构与功能进行剖析(见图1),以进一步说明此类游戏对幼儿的发展价值。

(一)“游戏情境”要素———激趣

任何一个规则游戏都有“游戏情境”,也就是该游戏独特的氛围。游戏情境中既有依靠假想的“想象情境”,也有游戏者在此游戏中形成的“人际情境”。比如传统游戏《老狼老狼几点钟》,其“想象情境”是“狼抓羊”,尽管是游戏者在扮演“狼”和“羊”并依靠假想来开展游戏,但这种“假想”是幼儿所熟悉和理解的,而且往往为他们所喜欢,觉得很刺激、很兴奋。同时游戏者中,一人扮演“狼”可以抓别人,其他游戏者当“羊”,只能躲闪、逃跑。这就形成了“一对多”的竞争氛围,也就是“人际情境”,追追逃逃是幼儿的天性,他们在追逃嬉戏中获得无穷的乐趣。绝大多数的规则游戏都有这两种游戏情境。

幼儿通过假想情节,将想象中的事物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扮演虚拟的人物角色,由此获得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满足感。同时,游戏者之间的人际关系让幼儿获得交往互动的愉悦感,比如比如《老狼老狼几点钟》《飞行棋》等游戏中的竞争与对抗关系,《炒蚕豆》等游戏中的合作关系,《老鹰捉小鸡》等游戏中既有竞争(鹰与鸡之间形成对抗),又有合作(母鸡与小鸡、小鸡之间形成合作)的互补关系,都能丰富幼儿的人际体验,从中获得群体归属的成功感与荣耀感。“假想情境”和“人际情境”构成了一个规则游戏独特的游戏氛围,有效地激发了幼儿的兴趣,使得他们乐此不疲地玩耍。

(二)“核心价值”要素———促学

“核心价值”指的是一个规则游戏最基本、最中心的发展目的,比如《老狼老狼几点钟》的游戏,其核心价值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幼儿通过分别扮演“狼”与“羊”,进行反复追逃的练习,从而促进幼儿快速跑的能力发展,提高运动速度与敏度。二是“狼”与“羊”之间用问答的方式决定追逃的时间,在反复问答的过程中,幼儿能够学习按序数数。如:

羊:老狼老狼几点钟?

狼:一点钟。

羊:老狼老狼几点钟?

狼:两点钟。

······

羊:老狼老狼几点钟?

狼:12点钟,天黑啦!(追逃开始)

反复游戏可以让幼儿对事先约定的某个时间(如:12点钟)产生敏感性,在念到临近12点的数字(如:10点、11点)的时候产生警觉,为即将做出“追”或“逃”的行为做好准备。这对3~4周岁的幼儿学习“唱数”,了解数的顺序有很好地促进作用。

每个规则游戏的“核心价值”都包含着特定的学习内容,比如在《炒蚕豆》的游戏中学习“两人合作双臂过头顶翻越”,从而促进身体的柔韧与协调;在《丢手绢》的游戏中学习“绕圈速跑”,提高幼儿对周围事物变化的敏感性(判断手绢丢在了谁的身后)等。不同的规则游戏,其“核心价值”所包含的学习内容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多个。这些学习内容都不是直接向幼儿提出的,而是隐含在游戏情境、玩法规则之中,让幼儿在不知不觉的玩耍过程中获得知识、习得技能,有寓学于乐、润物无声的特点,能够促进幼儿主动学、快乐学。

(三)“玩法规则”要素———提能

规则游戏是按照事先约定好的玩法及规则开展游戏的,每个游戏的玩法规则都包含两种,一种是围绕“核心价值”而产生的“核心性玩法规则”;另一种是游戏中通用的玩法规则,即很多游戏中也有类似的规定。以下仍用《老狼老狼几点钟》的游戏,对该游戏进行分析:

依据“核心性玩法规则”进行玩耍时,幼儿能够获得该游戏所特有的发展,这在上一点中已经进行阐述。而依据“通用性玩法规则”进行玩耍时,幼儿由此获得的发展也不容忽视,比如输赢规则的设置,能够让幼儿获得成功或者失败的体验,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又如在指定范围内进行追逃的规则设置,范围到底有多大具有可变性,只要大家事先共同商定好即可,商定之后就需要在游戏中遵守。从“立规矩”到“执行规矩”,有助于幼儿初期的一种立法、执法能力的发展,有效促进责任感和“去自我中心化”等。总之,“核心性玩法规则”与“通用性玩法规则”共同促进了幼儿整体的发展,提高了能力。 规则游戏中“游戏情境”“核心价值”“玩法规则”三个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融合、互为作用,能够发挥“激趣”“促学”“提能”的整合性功能,促进幼儿情感态度、知识技能、方法习惯的全面发展。

二、规则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每个人在童年时期都玩过独具魅力的规则游戏,那幼小的孩子是怎样学会玩规则游戏的呢?笔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发现70年代和80年代出生的人,他们小时候主要有赖于长辈、或者庭院里的同伴,通过“传承”的方式玩游戏,并以此作为交友互动、打发闲暇时间的主要内容。而现如今3~6岁的幼儿,长辈传承和邻里同伴共玩耍的氛围已然不多见,他们主要是在幼儿园中,通过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以及同伴的影响来学玩各种规则游戏的。笔者认为,教师应该遵循幼儿身心特点及发展规律,抓住游戏构成的三要素,将游戏功能最大化。

(一)趣味当先———释放幼儿的天性

幼儿天生爱玩,他们对感兴趣的事物就会保持热情,乐此不疲。规则游戏其中一个要素是“游戏情境”,有激发兴趣的功能。教师要让幼儿发现并感受到某个游戏的趣味性,这就顺应了幼儿的天性,抓住了兴趣点。

1.渲染情境

游戏是用来玩耍和感受快乐的,在此过程中获得对某些知识及技能的练习是自然生发的,反之将游戏当做练习的工具,不注重游戏趣味的挖掘,玩耍也就索然无味了。比如《跳房子》游戏,地面的“房子”上有数字,幼儿在跳跃的过程中可以认识数序、感受单双数(单数单脚跳、双数双脚跳),但这不是获得快乐的唯一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蜘蛛侠”,体会从“房角”跳跃到“房顶”的成功,这就是在渲染“想象情境”。幼儿跳跃到房顶后可用小沙包来投准,投中“房子”上的一个格子就能“我的地盘我做主”,其他同伴经过此格子,是单脚还是双脚,亦或不准在此处落脚,都要听他的,这就突出了游戏中“人际情境”的趣味性。

2.边玩边学

一个游戏的所有规则,不是事先一股脑儿地用语言告知幼儿,而是将规则进行分解,伴随玩耍过程逐渐提出和增多。例如《斗兽棋》,玩法是:画着各种动物的棋子全部翻个面下暗棋,游戏者轮流翻棋比动物的大小,如“老虎棋”可吃掉“大象棋”,“大象棋”可吃掉“狗熊棋”等,赢得棋子多者为胜。幼儿学棋时可先结伴玩布棋和轮流翻棋,你翻一个我翻一个。待幼儿熟悉“轮流”的规则后,再提出比大小的规则,即“你翻一个我翻一个,再来比一比”。最后再提出“比一比后大吃小”的规则。也就是说当幼儿对该套棋的玩法还未完全熟悉的时候,“趣味玩耍”已经生发了,而且一路伴随学下棋的过程。

(二)教学潜行———培养幼儿学习品质

规则游戏所蕴含的核心价值,是以“玩法与规则”的方式提出的,这与“游戏化教学”中的“学习目的”是有区别的。前者更隐性,达成的方式是“反复玩耍”,而后者更显性,达成的方式是“反复练习”。因此,规则游戏中教师的指导不能用直接的方式介入,而要给予幼儿自我习得的空间,促成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

1.玩法递进

将规则游戏的某一个或多个玩法规则,从易到难,搭建一座“游戏阶梯”,就可以满足幼儿不断发展的需求。例如《跳房子》游戏,“房子”上的格子数量、排列方式等的难度提高,可以促使幼儿在“跳跃的持久性与协调性、数数能力”等方面获得递进式发展(见图3),教师通过变化游戏玩法,隐性地实现了对幼儿发展的支持与指导。

2.教师退隐

幼儿学玩一个规则游戏的早、中、晚期,教师都可以适度地退隐,让幼儿在反复玩耍过程中自悟学习、相互学习。新学游戏时,教师说清主要的游戏情境和玩法规则后,就可以让幼儿在大致的游戏框架下,自行细化玩法规则,比如:输赢怎样惩罚、奖励?追逐一次的时间到底要多久?幼儿初步会玩游戏后,教师要允许幼儿犯错误而不是一味的纠正。幼儿对游戏熟练并乐此不疲时,教师更要“退隐”,以静观幼儿的发展与游戏的发展。

(三)价值统整———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规则游戏对幼儿的发展意义是全面的,是包裹着“核心价值”在内的所有功能的整合式效应。教师的组织与指导要着眼于幼儿各方面的统整发展,有的放矢地提高幼儿的综合能力。

1.经验迁移

各种规则游戏尽管名称不同、玩法规则不一,但一般都具有约定性、竞争性、合作性、反复性等特点,这使得游戏具备一些通用性的玩法规则。比如:《击鼓传花》和《传消息》,都是游戏者依次传递物品或信息,是“传递类”的游戏。怎样传递又快又准确?可以让幼儿将已有的游戏经验进行自我迁移、改变、发展,以便适用于当前游戏的玩法。“游戏经验迁移”能力的发展,能帮助幼儿不断体验成功、自豪、满足等积极的情绪情感,易于身心健康。同时幼儿会想尽办法解决“迁移”过程中的问题,促使幼儿“生智”。

2.变化玩伴

幼儿学会玩某个游戏后,教师要鼓励其不断结交各种玩伴共玩,不同玩伴能给幼儿带来新鲜感。同时,幼儿在与不同智力水平、不同脾气秉性的同伴的磨合玩耍中,逐渐摆脱“自我中心”,学会站在“规则”的立场上来协调问题。

本文转自《上海教育科研》 卞娟娟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