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
很多人都觉得《道德经》难懂,哪怕它有译文,也觉得很难懂。
但是,这么难懂的《道德经》,被度阴山用几个小故事讲透了!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一百个人汇总,也有一百个《道德经》的解法。
1.没有偏好,才更接近真理道德经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没有偏好,它把万物当成刍狗;圣人没有偏好,它把百姓当成刍狗。
天地之间如同风箱,空虚而无穷尽,越是抽动风箱,空气越是不断涌出!
话说太多就会碰壁,不如只在心里说话。
扳倒严嵩的徐阶年轻时曾在浙江某地做教育官员。
有一天,两个书生为了争贡生的位置,就在公堂下大吵。
徐阶不为所动,专注阅卷。
紧接着,又有两个书生为了谦让贡生的位置而在公堂下吵闹,徐阶仍无动于衷,专心阅卷。
等阅卷完毕,徐阶把四人叫来说:“我不希望有人争夺,也不希望有人相让,诸位应该读过学规,一切按学规办。”
争贡生的脸红了,让贡生的脸也红了。
徐阶的“不希望有人争夺,也不希望有人相让”正是圣人不仁的没有偏好。
按常理,徐阶应惩罚争贡生的二人,应奖赏让贡生的二人,但他没有。
他对好的行为和坏的行为,都无动于衷,没有偏好,只是按规矩处理而已。
孔子说小人最难相处,过于疏远则怨恨你,过于亲近则不尊重你。
老子提出的办法是“不仁”。
既不疏远也不亲近,把小人当成刍狗一样对待,绝无偏好。
没有偏好,才更接近真理。
有了偏好,就等于有了立场。
立场,无论善恶,都很难客观。
2.你一争,就输了道德经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意思是,最高的德行如同水。
水便利万物又不和它们争,处于众人所讨厌的卑洼之地,和道非常接近。
具备水之美德的人如水一样安于卑下,心思如深渊般宁静,用仁爱与人交接不求回报,言出必行,和水一样平静无为,不拘一格、随遇而安,善于抓住时机。
正因为和万物不争,所以不会出现过失。
齐国文有晏子,武有三位能征善战的大将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
但这三位并非“善茬”,经常不把齐景公放在眼里。
齐景公暗中训练大力士,要除掉这三位。
晏子说:“不必,两个桃子足够。”
在一次大型宴会上,群臣都在。
齐景公按晏子的计划,命人拿出两个桃子对群臣说:“这是我亲手栽种的桃子,可惜只结了四个,我吃一个,相国(晏子)吃一个,还剩两个,诸位可叙述自己的功劳,谁功劳大,谁就可以吃。”
群臣都知道宴会中功劳最大的是国君、相国和让敌人胆寒的那三位将军。
所以,谁都不会来争,也知道自己没资格争。
短暂的沉寂后,公孙接最先跳出来说:“我陪主公打猎,第一次*死一头野猪,第二次*死一头老虎。我大概有资格吃一个桃子吧?”
于是他拿了一个桃子,还未等吃,田开疆就冲出来说:“当初敌人来攻,我率军直冲敌阵拯救主公,如果没有我,主公您还能在这里吃桃子?”
说完,就拿起最后的桃子并立即咬了一大口。
最后的古冶子看到两个兄弟如此猴急,不禁冷笑说:“我曾经为主公驾车渡河,一头巨鼋咬住了马,我跳进河底,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巨鼋*死,救主公脱险。难道我不比二位更有资格吃桃子吗?”
公孙接、田开疆见状,都认为自己的功劳比不上古治子,但却在古治子之前拿起桃子而毫不谦让,实在是很贪婪。
既如此,还不知羞耻的活着,算什么勇敢,接着就相继自*了。
古冶子也拔出剑说:“我们三人本亲如兄弟,现在因争两个桃子,你们两人被我逼得自*了。我如果独活,是不仁;我自吹自擂而羞辱勇士,是不义;悔恨自己做错了事还不肯死,就是不勇。”说完,也举剑自*。
两个桃子,干掉了当时齐国最勇猛的三个英雄。
晏子设置的这个局到底该怎么解?
水有三大特点:第一,它利万物;第二,它利万物后不争这些利;第三,它不是在众人不喜欢的低处,就是在去往低处的路上。
公孙接等三人完全可以用“水之道”来破晏子的局。
告诉晏子,自己没有资格得到桃子,所以不会去争桃子。
然而事实却是,他们是最有资格得到桃子的。
正因为最有资格得到桃子而不争桃子,并谦虚地认定自己没有资格取得桃子,才不会有任何伤害。
公孙接等人破解晏子死局的关键点不是“不争”,而是“有资格争而不争”。
如果把三人换作其他大臣,晏子完全可以命令对方争。
但晏子绝对不敢命令公孙接三人争,因为人家有拒绝他的资本—利万物的功劳。
你只要一争,就输了。
3.越缺什么,就越会炫耀什么道德经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意思是,大道破坏,社会出现矛盾和斗争,才有了拯救这些弊病的仁义。
出现矛盾和斗争后,人们就需要用小聪明取得胜利,小聪明的出现带来了欺骗、奸计等诈伪。
六亲之间出现了矛盾,才有人要求父慈子孝;国家混乱后出现“不忠”现象,才有了所谓的“忠臣”。
魏文侯常常和大臣们饮酒谈国事。
一次,他喝多后感慨道:“我怎么就没有豫让那样的臣子呢?”
豫让是晋国权臣智伯瑶的家臣。
智伯瑶被赵襄子击*后,豫让多次刺*赵襄子欲为主人报仇,是被司马迁高度赞许的人臣之一。魏文侯才发感叹,大臣蹇重马上说:“大王,您应该罚酒一杯。”
魏文侯很奇怪地问:“为什么?”
蹇重回答道:“命运好的父母不知孝子,有道的君主不知忠臣。大家知道豫让是杰出的臣子,说明他的君主不怎么样,您觉得呢?”
魏文侯恍然大悟,自罚一杯后说道:“没有管仲那样的臣子,才会有豫让那样的功劳。”
魏文侯的意思是,如果有管仲这样的臣子在,就不可能发生君主被*的情况。
君主不被*,当然就不会出现豫让复仇的事,自然不会有刺*的功劳。
在老子看来,自然而然的事物如果被我们特意强调、高度关注,那就证明从前的平衡状态已失衡。
蹇重说,命运好的父母不知有孝子,有道的君主不知有忠臣。
反之,一旦到了孝子被我们高度关注、忠臣被我们特意强调时,那一定是忠孝的德行严重衰退,失去平衡了。
忠孝的德行衰退,强调忠孝的那些人就会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对另一些人专制。
这是非常恐怖的事。
知晓一个人或社会本质的最佳方法,就看他在高度强调什么、炫耀什么。
他越是炫耀什么,意味着他越缺什么。
4.此心不动是无为,此心被动是有为道德经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宴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意思是,持重是轻浮的控制人,虚静是躁动的主宰。
所以君子一举一动如同旅行之人,时刻不远离载重的车辆,纵然身处繁华,依然能超然对待。
为什么万乘大国的主人却去追求荣华富贵而轻举妄动呢?
轻浮会丧失控制力,浮躁则会丧失主宰。
1100年,赵煦(宋哲宗)去世,他唯一的儿子早他而亡。
谁来继承皇位成了问题。
赵煦生母向太后把几名重臣叫来,让他们在赵煦的五个兄弟中推荐一人继位。
宰相章惇认为赵煦的同母弟赵似可以,向太后反对说:“赵似不似人君。”
章惇又举出一人,是五人中年纪最大的申王。
向太后还是不同意,因为申王的眼睛快瞎了。
章惇也不好再说什么,向太后才把真话说出来:“立端王(赵佶)最合适。”
章惇差点跳起来大叫道:“端王轻佻,不适合做皇帝!”
向太后瞪了章惇一眼说:“先帝曾说过,端王有福寿相,人又仁孝,有当皇帝的资格。”
众臣恐惧向太后,纷纷表示赵佶是天下第一皇帝人选。
章惇虽然极力反对,但没有人支持他。
最终,赵佶上台,他就是北宋实际上的亡国之君宋徽宗。
章惇说宋徽宗“轻佻”,说的是他不自重,心浮气躁,不务正业。
赵佶本是翩翩少年,聪明英俊,每天都到向太后住处请安,很得向太后喜欢。
他多才多艺,喜欢书法、画画、写词,还经常骑马、射箭、踢足球锻炼身体。
做亲王时,他就有各种爱好,做了皇帝后大权在握,更把这些爱好变本加厉。
他崇尚道教,自称道君皇帝。
又铸九鼎,建九成宫,在各地立道观。
他大兴土木,在都城大建宫殿庭院,无所不用其极。
为了修景灵西宫,他让人从南方太湖里采来石头四千六百枚。
后来,采办石头专门发展成一项“赋税”。
江南各地每年都要向中央进献石头,号曰“花石纲”。
赵佶穷奢极欲,朝政一塌糊涂,最终在北方金人的进攻下,亡国灭身。
此心不动,是不因名利而乱动,稳重而虚静,这是无为.
此心被动,是受名利而乱动,轻浮而暴躁,这是有为。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