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大义/崔栢滔:雍也篇第六●第十六章

论语大义/崔栢滔:雍也篇第六●第十六章

首页冒险解谜班班同人更新时间:2024-10-12
【原文】

子曰:“质①胜文②则野③,文胜质则史④。文质彬彬⑤,然后君子。”

【注释】

①质:是内容和本质。一说,指人的本质中质朴、朴实的天性。②文:是表现形式。一说,文采,华饰,是经文化的累积所作的后天加工。③野:粗俗,鄙陋。《礼记》云:“敬而不中礼谓之野。” ④史:宗庙之祝史,在官府中掌管法典和祭祀的人。这里是借用这一人群的特征,形容人虚浮表草,局限于文墨,丧失自性。⑤彬彬:犹班班,物相混融而配合适当均恰的意思。

【释义】

孔子说:“过于强调内在品质而忽略外在的表达方式,就未免流于粗野;过于注重外在表达而忽略了内在的品质塑造,就未免虚浮不实。外在的文采和内在的质朴均衡和恰,这才是君子。”

【按语】

自然人,因由其先天个性,任其发展,比较优秀的,往往非文即野;只有认识大道,出入由门,并以此来修养自己,才会文质相称,成为君子。

君子,就是立志向德行道求仁,希望自己成为具备与天地同参能力的大人的人。

【大义阐微】

文与质的这种关系就像皮毛的质地和花纹,比如说我们选择一个窗帘,要看它的图案,这相当于文;还要看它的材料质地,这相当于质,材料和图案花纹色彩搭配得当,才会满意。再如选择一款手机,或者一款轿车,要看性能,这属于质的范围;还要看款式和装饰,这属于文的范围。文与质要相称,才显现出一个合格的君子风范。

《说苑·修文》:孔子见子桑伯子,子桑伯子不衣冠而处,弟子曰:“夫子何为见此人乎?”曰:“其质美而无文,吾欲说而文之。”孔子去,子桑伯子门人不说,曰:“何为见孔子乎?”曰:“其质美而文繁,吾欲说而去其文。”故曰,文质修者谓之君子,有质而无文谓之易野,子桑伯子易野,欲同人道于牛马。所以,仲弓说他“太简”(《论语》6.1章)。

史,就是像祝史一样,有其表无其实。《礼记·郊特牲》:“失其义,陈其数,祝史之事也。”祝史是掌管策书祝辞的专职人员,知道各类官样文书祝辞的行文样本、范式例案,却不一定要知道为什么如此行文和行文的具体含义。就像武侠小说中的某位,可以把武功秘籍背得滚瓜烂熟,但是,一个最基本的马步站桩都没有练过,甚至于都不知道什么是马步。再比如小和尚念经,可以背诵很多部经,但是,并不能够知道经文的道理。这些现象都是学习中的现象。

孔子担心门人弟子学习六艺之学以后,成为这样的人,对六艺经典能够信手拈来,诵背如流,但是,经典中所承载的大义却茫然无知,这样的人,文过于质,则成为了祝史一类。事实上,孔子之后,尤其是有汉以后两千年来,儒生多数都是这样,更有以此为业者。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这些人的贡献,如果不是有这些人对于经典的保存与传承,我们今天恐怕就更难见到人类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了。

文与质是事物的两端,两者相辅相成,文质相称才符合中庸之道,这是孔子所希望的,也正是孔学所要做的事情。学问之道就在于此。

如果不注意这样的两端,任其事物自然的发展,难免在进程中出现两端的转换而使事物发展出现波澜。对于国家治理,历史上的经验是,过于重文,日久积弊,则一定要以质代;过于重质,日久同样积弊,则必以文来冲和之。夏商周的迭代就是这样的关系,夏尚质,日久积弊,就有商来革其命,代之以富含精神寄托的尚鬼文化,而这同样日久积弊,就有周来革其命,郁郁乎文哉的人文文化这样建立了起来。如果一时没有条件,不能够做到文质的彬彬,在文和质之间作一选择,孔子会选择质,“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吾从先进”(《论语》11.1章),就是对质的选择。

孔子最欣赏,也是孔学能够做到的,是文与质的彬彬相称。

我们现代社会中为什么有知识的人很多,文盲很少,但是,君子却更少,君子之学似乎已经无人问津了,这是由于学者仅仅变成了一种谋生的职业,所谓饱学的学者,很多也仅仅是一个占有资料的图书馆。尤其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只要会查资料,剪刀浆糊就可以实现著作等身,这种做学问的方法所导致的结果,往往所说的自己不一定能做,所做的又有些不能说,这样的学者甚至于古代的儒生都不是,仅仅是孔子这里说的祝史。学问境界没有达到文质彬彬,实在难以进入君子的境界。当然,我们不能忽视学术制度的建设。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