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习社回顾 | 面对“爆”小孩,家长如何不暴走?(上篇)

研习社回顾 | 面对“爆”小孩,家长如何不暴走?(上篇)

首页冒险解谜暴走儿童更新时间:2024-08-01

内容来自28期1879研习社

面对“爆”小孩,家长如何不暴走?

上篇:依恋类型与互动关系、合作型沟通、倾听技术

嘉宾:孙大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北京交通大学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心专职教师,中科院心理所研究生班特聘讲师,对儿童积极养育领域十分专长。

大家晚上好,在这样一个寒冬时节跟大家分享一个既温暖,又有点烦心的话题。那么我们该如何去面对家中的脾气火爆的小孩子,家长又该如何不暴走呢?


我在这方面多多少少是有些话可以跟大家去沟通交流的,我是心理学专业的,在高校任职10多年,也在中科院心理所任教,一直面对、处理各种类型的心理问题。


今天大概我们要花一个小时的时间给大家分享三个话题。我们的题目叫做面对爆小孩,家长如何不暴走,我希望咱们不要是头痛医痛,脚痛医脚,通过今天的课程,咱们最好是找找问题的根到底在哪里?找到一些大的规矩,大的原则。


所以今天我们一共三个环节,一个是亲子依恋类型和互动的关系,另外一个是亲子间的合作型沟通,这将是我们一个非常主要的部分。第3个是常见的一些负面情绪,我们该如何去应对?

01 依恋类型与互动关系


首先看一下亲子依恋类型和互动的关系,关于什么是依恋?很多朋友对这个话题并不陌生,这个概念诞生到现在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是在二战的后期,也就是上世纪40年代开始产生了这样的研究,到现在已经半个多世纪时间。


究竟什么是依恋,一般定义为我们的幼儿或者是婴幼儿,大概在0到6岁之间,和他的照顾者主要是父母,或者隔代的抚养存在的特殊的感情关系。

不要认为依恋只是小孩子事情,有位研究依恋的学者说过,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的生命从摇篮到坟墓都是围绕着各种亲密的依恋展开的。在座各位您都是成年人了,我们的依恋可能包括对家特别的盼望,或者是你对父母的爱,对爱人的爱,实质上都是依恋。


有4种常见的依恋类型,其中一种叫安全型依恋,它有三种都是属于不安全的,或者说不那么好的一些依恋类型。


关于安全型依恋,大家想想自己的孩子,当你在忙活着家务的时候,当你在忙着工作的时候,当你正在陪着孩子玩,一个电话你要出门的时候。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是什么反应?他是又哭又闹,抱着你的腿、胳膊、脖子怎么也不肯撒手,哭哭啼啼的。还是可能是稍微有点小不高兴,有点小模样。但是你走之后,他可以自己在那玩玩具。等你回来之后,一看到你就乍呼呼地张开了小手马上去抱着你。该玩玩,该给你亲亲就亲亲,都没有问题。父母回来不会特别的哭闹、发脾气,这实际上就是安全型依恋。


第二种我们讲抵抗型依恋,这是种不安全依恋。比如家长正在陪孩子玩的时候有事突然要离开,孩子的表现可能会非常痛苦,极端的反抗,死死抱住不撒手。或者是撒泼打滚摔东西,就像个爆小孩。当你回来后,他也并不是马上喜笑颜开,他会怪父母抛下他离开,你是坏爸爸,坏妈妈,好像还有些气没发出来,这就是抵抗型依恋。

接下来是回避型依恋,你走的时候他不理睬你,你回来吧他也不会表现的特别热情,好像一切都无所谓的样子。其实大家想想,哪个孩子不想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可是回避型依恋的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孩子会认为,我哭闹有什么用,你还不是一样要走。

所以我干脆就待在一边,你要来就来要走就走,我都不在乎。实际上这类孩子内心是非常需要父母的关注,只是表面上不动声色,因为怕受伤所以干脆不努力去争取,这就是回避型依恋。


那么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回避型是什么呢?回避型是你走就走,他也不理睬你,你回来就回来,人家的话也不会对你特别热情。那么这种叫回避性。大家想一想,哪一个孩子不想跟自己爸爸妈妈在一起,是不是?

尤其很年幼的时候,它不像年长了大一点,大一点可能跟你有青春期的逆反,而中间的话或多或少跟家里面有些冲突矛盾。很小的时候跟你没那么多事,也没那么太多的矛盾或者冲突。那么这种孩子他为什么说是对你有回避,对你爱搭不理的,为什么这样子呢?


因为我离你又管什么用,我理了,你不照样该走,不耽误我再怎么去理你,好像的话,你该电话接电话,该玩手机玩手机,该忙你的忙你的对不对,所以我干脆我不理不睬,您走就走,您来就来,我不伺候你。

但是想想他内心是不是需要你其实是非常需要你的。只是表面上是不动声色的。为什么不懂生子,因为怕做无用功,怕什么?怕他是事倍而功半,甚至徒劳无功的,对不对?好,这是一种什么?我们叫做回避型依恋。


还有种依恋类型特别麻烦,叫紊乱型依恋。孩子是什么表现呢,当你表示要离开的时候,孩子会表现的很慌乱,不知所措,他感觉被抛弃了,自己是个孤家寡人在那顾影自怜,非常压抑。

等你回来以后呢,你看到孩子在那很可怜,想要去抱抱,而你真的去抱他的时候,会发现孩子的状态并不是特别自然。他并不是一把把你推开完全抗拒,也并不是把你搂紧,他大概会一方面抱着你,又不会贴你太紧。你想和他亲亲,他会把脸别开,大概就是一种欲拒还迎的状态。你搞不清楚他到底是想亲近你还是要远离你。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他内心会非常需要你,可是你平时太忙了,一个电话就走了,或者打电话打很久,所以孩子觉得即使你在身边也不会感觉到很安全。所以孩子和你想接近,但是又不能过于接近,为啥?因为爱得越深,受到的伤害就越深。


4种依恋都有个大的前提,就是孩子需要陪伴。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孩子在幼儿园甚至是小学阶段都还没有独立,没有机会接触到外面五光十色的多彩世界,所以父母就是他的全部世界,或者是最重要最安全的大后方,所以,父母的陪伴是十分十分重要的。


所以孩子为何会有一些让父母崩溃的情绪或者行为,其实我们做父母的要反省,我们对孩子的陪伴是否有效、到位。我们都知道现在为人父母压力都很大,上有老下有小,要工作要应酬,很辛苦。实际上对孩子的陪伴质量高的话每天半小时就够了,和他玩一玩,可比逼着他学习效果要好多了。 谈到学习,孩子为什么讨厌学习。

研究发现,安全型依恋和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前者的词汇量是更丰富的,所以是不是可以推断出有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大脑更发达,更聪明? 其实这是特别容易理解的,如果孩子是不安全型依恋,也就意味着如果他遇到什么事情你给的互动经常会是不稳定的、消极的。

比如说今天走在马路上看到一个单词不认识,问你念什么,你回馈说你怎么这么笨,昨天不是才告诉你么。一次这样无所谓,但是如果经常这样,孩子真有可能在学单词的时候没办法积累那么多。就像狗熊掰苞米,掰一个扔一个,没记得那么扎实。今天他问你给怼回去,明天问又给怼回去,孩子以后就不会问了。


所以对于这些不安全依恋的孩子,他不敢去问不敢去说不敢去用,总是怕出错,因为没有人想自己每天都是笨孩子或是窝囊废。而安全型依恋的孩子问问题,即使这个词之前问过了,家长也是会说这个词你应该见到过,现在想一想在哪里见到过,是不是在北京的西单商场见过,想想对不对?


这样的孩子是在一种欢快、友好的气氛中去学习的,遇到不懂的词就问。大教育家孔子走在路上听到一句话特别有意思,要是听到谁唱歌特别好,一定要往前跑上进步追问哪里能找到歌词,是什么曲子,能不能教教我,我也想学。

还有个国外的研究,是对1364个家庭的跟踪研究,从孩子一个月开始一直跟踪N年时间,研究结果是孩子现在无论你认为他是好是坏,都永远有改变的可能性。就怕你自己放弃了,认为我就是这个脑袋,龙生龙凤生凤确实有道理。


其实不是这样的,在1364个家庭的研究中,家长在最初发现孩子是不安全型依恋的,如果家长愿意反思并且做出改变,孩子是完全可以拨乱反正的。就怕你主观上认为孩子就是这样了,那真是没救了。


之前流行家长给孩子做智商测试,正常孩子的话分数在100上下,天才大概在130分以上,如果低于75分差不多就是弱智级别了。有些孩子测试结果分数不高,结果家长还挺高兴,是他自己不行,怪不着我。

不再关注孩子,不再给他辅导作业,放任自流,这样真是把孩子完全推出去了。对于家长,是一定不能放弃自己的孩子的。

02 合作型沟通


通过上面我们可以看到,在安全型依恋中,孩子和家长的关系是合作性的、敏感的,而且是随机应变的。这就意味着你有没有摆正自己和孩子的身份,孩子没有办法选择他和你的关系,只能是父子父女、母子母女的关系。但在合作性沟通中,我们需要把孩子当成平等的人。


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在安全的依恋类型当中,双方的关系什么是合作性的?敏感的,而且是随机应变的。合作性的,我们后面要讲一个叫合作型沟通,对不对?合作型沟通意味着什么?

你摆没摆正你和孩子的一个身份,肯定是有上下高低的一个身份,因为你是孩子的爸爸,你是孩子的妈妈,肯定是一个垂直的关系,你在上他在下。但是另外一方面,他无法选择了这层关系,对不对?是你把他生出来的,他可能也没想到这个世界是你把他生出来的。


合作型沟通有几个特点,第一就是你能把孩子当成一个平等的关系来看待,他是个孩子,有事情记不住很正常,是因为他的认知系统还没发展到位,不能因为记不住就把孩子一切都否定了,对不对?


另外一个特点是敏感,就是能够敏锐觉察到孩子身上正在发生着什么。比如说孩子身上是不是哪里有淤青,这就有可能存在校园霸凌的现象。还有就是家里有女孩子的你会发现可能有些尿裤子,到底是因为感染尿失禁还是因为性别意识,去模仿男孩子站着小便?你要敏锐的觉察到孩子身上发生的一切。


随机应变指的是,你要根据孩子的身心发育状况对自己的教育方式做适时的调整,今天我们楼道里很吵,孩子在哭闹,家长这时候往往就很烦。可是孩子出生的时候你可不是这样的,孩子哭的声音越大越好,可现在怎么就不行了呢?对于孩子的问题我们不要回避,要面对它解决掉。


天底下什么事都可以推,唯独做父母的责任无法推卸。所以孩子哭的时候我们不要烦,把他抱起来好好安抚,有很多回避型依恋就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的各种需求置之不理,久而久之,孩子根本就不需要你了。


作为家长,合作型沟通主要要做到以下几点:


1、家长应该接纳孩子的全部体验,而且尽可能去了解孩子的感受、要求和信念。


不要是家长认为什么是好的,符合心愿的就接受,不符合我心愿的就砍掉,甚至不承认孩子这种需求的存在。比如说孩子早恋,有家长觉得中学是早恋,小学是早恋,有孩子幼儿园就开始谈恋爱,那家长怎么办?

家长不承认,说着怎么可能,其实想想看只不过是孩子情窦开得早了点,但是你得接受啊,接受之后再来想想看怎么办。你要尽量去了解孩子的感受,我们不能从大人的角度来理解孩子。


再比如你领着孩子逛街,结果孩子蹲在地上哭闹不止。你跟孩子说天气多好,景色也好,你怎么就不走呢。拜托各位家长,你逛街看到的高楼林立风景无限,而孩子小小的身躯看到的大概只有一条条腿组成的“柱子森林”了,完全没有美好的体验。

这时候你把他抱起来或扛在肩上,孩子的视野和你一样了,视野开阔了,他的心情就好起来了。其实这里面我们说的不是惯着孩子,而是设身处地的为孩子着想。很遗憾,我们不少家长都不知道这些。


2、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家长作为成年照看者,要主动去修复去调整,不能冷眼说让孩子自己想。

“你好好想想,今天到底哪里做错了,想明白了和我说”,对这么小的孩子,这不是会有些残忍么?我要是知道哪里错了,我就不犯这个错了对不对?孩子就是因为认知思维不到位,不知道这个事情是错的,或者说知道是错的,但是控制不住,因为行为能力还达不到。

比如说孩子想帮助你洗盘子,啪的一声盘子碎了,是我想这样吗?当然不是,是因为我手小握不住。所以有什么问题,家长一定要主动修复,不要在那绷着劲儿,时间长了容易产生误会。


3、家长作为照看者,要主动充当脚手架,支持孩子正在形成的沟通能力。


我们知道家长也面临着自己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但是这并不能成为你推卸帮助孩子的成长的理由。比如你今天正在与合作伙伴谈一个很重要的事,孩子来电话了,你发现孩子说了半天也没说明白,你又比较着急,你可以和孩子说,爸爸回家再和你说,你先自己玩去吧。

其实孩子可能就是因为写完作业了,想玩一会儿游戏,能够主动和你沟通,这多好。而有些家长就很急躁,不耐烦的把电话挂了,摔了,抱怨孩子连话都说不清楚。


作为家长你可不要忘了,你把一扇正在向你敞开的门给关上了。再比如说当孩子被老师告状了,孩子想打电话和你解释下,爸爸不是我先动的手,而你这时候啪一声把电话挂了,你让孩子怎么想?家长一定要注意保护孩子正在形成的沟通的愿望。


4、在孩子对自我和他人的感觉尚处于发展变动的时期,照看着必须要主动参与进来,对孩子设置一些规矩,同时允许孩子抗议。


这里讲的是什么,就是我们对孩子不能是放养式的,我们知道很多事情一抓就卡碎了,一放就散养了。既然孩子还是在成长期,就意味着他很多事还没有搞清楚,我们做家长的一定要在外围有个界限,孩子不出圈怎么都行,一旦出来一定得给拱回去,这不是说要打孩子,而是我们站在这用身体给他拱回去,告诉他这样不可以。


这时候千万不能放任自流,人类历史上有个话题探讨了几千年,到底是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既然到现在还没讨论明白,就意味着人天性有善的部分,也有恶的部分,作为家长肯定不能任由孩子的天性发展。


接下来我们讲合作型沟通的12个障碍


第一个是命令、指挥、控制。这种状态下培养出来的孩子往往怯懦没有主见,我知道家长很多在外面的做派很容易带到家里来,拜托您收一收。


第二个是警告、训诫和威胁。尤其注意不要用威胁的方式,因为威胁是口头发出的,一旦孩子没有在乎,家长后面的保障又跟不上,那就真歇菜了。


第三是规劝、说教和布道。这样碎碎念的方式,孩子会特别讨厌。


第四是建议,给出方案或意见。这意味着什么?家长越俎代庖了,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商量,让孩子自己顺着某种逻辑得出答案,然后再去操作和实践。而不是说你直接把一个方案就给他了,爸爸这辈子就靠它行走江湖了,你拿去用肯定没问题。对待孩子要循序渐进,循循善诱和引导。


第五是说服教育,进行逻辑辩论。这里我举个例子,男同胞上厕所立式小便池上面经常有一个标语,上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管用吗,好像真的不大管用。我是研究心理学的,特别注意观察,其实最后发现这样的方式真没作用。这就是一种道德说教和说服教育。


如果我们换一个方法,在小便池前面写的是一些幽默小故事,而且字比较小,男同胞上厕所的时候会想到看看到底是什么小故事,你看很自然的就往前走了一步。引导比说教真是有用太多了。


第六条是评论、批评和表示不赞同,这点就不多说了。


第七条是赞扬,表示赞同。家长的表扬一定是要有根基的,明明孩子做错了事或者考试没考好,你为了安慰他就说宝贝没关系。这次其实非常棒的,这样通货膨胀的水分太大了,我们要赞同一定是要有点来头的。


第八点是归类、嘲笑和羞辱。特别是羞辱,记得不一定不要嘲笑你的孩子。


第九点是解释、分析和诊断,其实我们做心理咨询时就比较忌讳这种解释分析,人的感觉就是那样子,一旦解释分析就拆得零碎了。有时候作为家长你只要去感受就好了,或者是倾听,孩子要的并不是你的解释和分析。


第十点是安慰、表示同情,安抚和支持。家长在没有对事情真正了解的情况下,就赶紧加倍安慰,宝贝别哭了,这种安慰和表示同情,希望能少一点。


第十一点是调查、质问和询问,这样你就把孩子当成一个小特务了,包括就像有孩子为什么会写两本日记,一本是自己偷偷写的,另外一本是交给老师父母查阅的日记。一定不要用这种方式对待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


第十二点是回避、分散注意力、开玩笑和转移话题。家长一个话题没说完又马上转到另一个话题了,因为前面的话题你不想谈了。比如说你和孩子说宝贝我今天和你聊聊你在学校的情况,孩子会特别高兴,说爸爸今天我在学校表现特别好,又交了三个朋友,其中一个还和我们是一个楼的……

但是你想谈的是什么,你想说老师今天告状了,说你在课堂不老实,小动作多不注意听讲。结果你就直接翻篇了,说行行宝贝爸爸知道了,咱不用说了,我们聊点别的。你这是让孩子说话吗?说的话就一定让孩子说痛快了,否则不就成了你的一言堂了吗。


那现在怎么办,我觉得就先不要谈老师告状的事情了,可以留个小尾巴说其实今天爸爸还有点别的事和你聊聊,那我们明天晚上好不好。重要的是,你要顺当的让孩子把该表达的都表达出来。

03 孩子常见负面情绪的应对


接下来我们讲一讲,孩子出现负面情绪要如何应对,首先就是倾听


大家看听的繁体字,左边是一个尔字旁,耳朵的耳,在这耳朵的下面是一个王字,右边有点像品德的德右半部去掉双立人。这个可以怎么解释?首先我们听得用耳朵,得叫洗耳恭听。

然后大家看品德的德字,怎么个写法?品德的德字是不是?下面有个心字,你不是人在场就行,得带着心去听才可以。不能心不在焉。

另外,有的时候我们要查其言,观其行,要用眼睛去看,你对你的孩子能不能做到你跟客户似的,把客户当上帝,如果真的可以这样对孩子,那就没问题了。你对孩子是不是能真的用耳朵用心,用眼睛去看很重要。

倾听要满足几个条件:


首先就是不批评,想象客户给你的方案提出了些意见,你能批评他么,当然不可以。


然后是不判断,一判断整个的思路就变了,包括它往哪个方向去说也就变了。你要让孩子原原本本的原汁原味的说,中间不要判断。


第3个要尊重,这点不多说,展开也是个大话题。


第4个是敏锐。说着说着说着孩子不出声了,甚至可能低头了,有时候甚至嘴唇撇撇要哭了,这时候你不能问是不是又惹老师生气了,上课捅前面小朋友了吧。这时候你的预期是不是要调整一下?


第5个是以对方为中心,也就是以你的孩子为中心。这不多说。


现在来看看倾听的技巧:


首先是look at,带着兴趣的去看。你今天交了三个新的小朋友,是不是?你太棒了!因为刚上幼儿园,刚上幼儿园第1天你就能交三个新的小朋友。


第二个一块儿探寻,你要表示进一步了解的兴趣,你今天怎么就能交到三个小朋友?我可知道你们这个班里面好像没有几个是咱们这小区里面的。你怎么交到的,我很好奇呀,我想问问你是怎么做到的。


第三个要紧跟目标。你在听的时候不光是在听热闹,更希望能够获取更多的信息。

然后你要时刻去检验,后面孩子又说了一个什么事情,你发现前面我对你是有误会了,爸爸不应该这么去想,你爸爸不应该这么去说你。

另外第5个就是要评估信息,孩子有点反常,今天说了很多话和以往不一样,这到底是因为什么,你要想一下,孩子这么做肯定是有原因的。

还有一条是情感中立,你不要带着你的情绪去听孩子讲话。这里面有一点很重要,叫争取互不伤害的愤怒表达,有时候你会因为孩子做错了事情很生气,那要怎么样争取互不伤害的愤怒表达?


举个例子,一个14个月大的小孩子正在竭力尽力地爬上一张桌子,桌子上一只台灯摇摇欲坠的,非常危险的。父母的反应哪种方式好呢?


第1种方式,是以坚定的语气说不要,然后制止孩子,并且告诉他你不能在屋子里爬,然后把他带到室外,找个地方让他爬,这是第1种方式。


那么第2种方式是不去管它,听到台灯掉下来声音之后,然后把这台灯捡起来,并且平静地告诉孩子不要再爬上去了。然后又对她不管不顾。


然后第3种方式是直接大声的斥责,不要你躲远点,你不能碰的台灯。但是之后然后又觉得自己太粗暴了,心里面感到很愧疚,赶紧去抱一下孩子。但之后还让孩子去玩。这里面我们鼓励第一种方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争取互不伤害这种愤怒表达。


然后面对所谓的爆小孩,家长如何才能不暴走。大家想想,我们是不是对孩子提出了一些乌托邦式的问题,就是这个问题原本不存在但我们一定要找点事。为啥,因为我们怕自己不作为,不能让自己闲着。如果我们不做点啥的话,就好像是我们做家长的不关心孩子。


每年6月份高考的时候网上就会出现那种图,一个婴儿旁边立一个牌子,距离高考还有6000天啥的。是的,我们是想为孩子考虑长远,但是还不知道到孩子那个岁数高考是啥样的呢。所以这就是乌托邦式的问题。


这里面有2个概念,叫第一序变和第二序变。前者指的是第一个顺序的变化,意味着在现有框架内可以解决的问题。第二序变是在现有框架内无法解决的问题,你得突破这个框架才行。比如说有个美国影星布拉德皮特,被太太离婚了,因为他太太认为只要跟你在一起,孩子的教育就是个问题,所以只能离。


简单理解,当问题还可以让大家在内部协商、沟通和解决的问题就属于第一序变。举个比较严重的例子,如果有孩子是那种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就不要再放在一般的幼儿园、小学上课,因为孩子的各类问题会牵扯老师的注意力,对其他孩子也不公平。

另外因为这个孩子没有得到特殊、专业的照顾,对孩子的发展其实也不大好。对于这类有比较严重问题的孩子,无论怎么暴走有用吗,当然没用。

这时候最好的是给孩子送到一些特殊的学校,也许经过专业干预之后状况好转,还是可以回到正常的学校的。这时候家长就不要再折腾,要审时度势。孩子的哪些问题是第一序变,是在原有系统内能够解决的,哪些是第二序变,需要打破系统才可以好,家长要评估清楚。


上篇完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