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白羽在《日出》中写道:“人们不难想象,那雄浑的天空,苍茫的大地,从黎明前的沉沉暗夜里,升起第一线曙光,燃起第一支火炬,这该是何等壮观。”这像极了对中国革命的隐喻。从漫漫长夜的百年屈辱中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劈开黑暗寻找光明的历史伟业。伟大的事业必然铸就伟大的精神,也造就以壮观与崇高为美学特质的文艺作品。
黄河九曲而入海,哺育了伟大、勇敢、勤劳的中华民族,也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黄河最为壮观处,在晋陕之间的峡谷,水向下切割黄土,形成龙门、壶口的大河气象,山之巍峨与水之澎湃,相得益彰,彼此成就,壁立千尺、浪飞百丈,世所罕见,无比壮观。黄河之水天上来,成为中国文艺的重要母题。
上世纪30至40年代,时空交汇中,民族解放的历史伟业与山河形胜的人化自然在晋西北相遇,铸就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吕梁精神。纪录片《吕梁山上》通过“东征序曲”“保卫黄河”“民心众志”“矢志不渝”“厚土燃情”五个篇章,用纵横捭阖的大历史叙事、时空交错的大文本结构、翔实丰富的大史料支撑,以及革命后代与党史研究者的深情讲述,深入解析了“吕梁精神”的形成过程,反映了吕梁山这片民族厚土、革命热土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作用,展现出吕梁人民在抗日战争中众志成城的家国情怀,塑造了鲜活的吕梁英雄立体群像,篇幅不长但蔚为大观。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在整个民族解放事业中,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进步与落后,始终处于激烈的斗争中。“对党忠诚,无私奉献,敢于斗争”是吕梁精神的内核,是用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浇灌而成,是在斗争中凝结而成的崇高精神。《吕梁山上》通过恣肆汪洋的大历史叙事,将决定中国命运的红军东征与对日全民族抗战等大跨度的历史浓缩在150分钟的作品中,首先是借助高度凝练的叙事语言与快节奏的时空转换塑造出了时间主线,又在时间线基础上增加了不同侧重的五个主题,形成叙事的横切面和小生态,让整个文本结构呈现出主题清晰、枝蔓交错的宏大之美。其次,在视觉符号使用上,吕梁山的沟壑纵横,黄河水的奔腾咆哮,反复出现在叙事画面的镜头结构中,使整个片子呈现出特有的苍凉甚至荒凉的辽远之美。第三,通过对英雄群像的塑造与刻画,使这部作品充满了深具历史使命感的牺牲精神、悲壮之美和阳刚正气。另外,干净利落的旁白,红色音乐的融入,与冲锋声、枪炮声、风雨声等声音符号组成的听觉叙事,进一步强化了这部作品的壮观、壮丽、壮美的主体风格。这些语言符号和叙事手段的运用,无不告诉人们,这是一部主流的革命题材影视作品。
在传统审美理论中,“壮美”始于痛感,终于美感。一切的牺牲,都源于舍生忘死的大爱,都源于内心强烈的痴情。革命文艺作品常常因崇高而壮美,因壮美而壮观。《吕梁山上》在呈现牺牲的“痛感”之外,还给人静水深流的“力量感”——在“文献”与“纪录”之外,能够用“细节”铺陈“历史”,用“情感”丰满“信念”,用“深情”成就“壮观”,用一种新的叙事逻辑,完成了一部壮美与崇高作品的演绎。
从历史到文学,从影视到舞台,关于红军东征、晋绥根据地、八路军一二〇师、吕梁英雄等的文本,已然作者众多,佳构纷呈。在尊重史实、讲好故事的同时,如何不落窠臼不逐人后尘,实现出新出彩,必然是创作的难点。越是崇高的事业、宏大的叙事,越需要有坚实细密的支撑。为了创新叙事手法,《吕梁山上》采用了交叉讲述、时空再造、多角色叙述等不同的文本结构方法,除采访、旁白等常用视听手法外,还采用记者福尔曼、作者马烽等既是客体又是主体、文本中再植入文本的讲述方法,让故事具有了人的体验感和表达的细节感、颗粒感。史实的叙事部分,更多地用第三者视角,构成整个文本的主体“梁架”,而飞檐、壁画、窗棂、陈设,则气韵生动地慢笔勾描,用丰富的故事组装起文本的多彩构件。其中,最为作品增色也令人动容的,是在大历史叙事中恣肆流淌的情感潮水:有新婚不久的张秋林送丈夫参军的儿女情长,有马烽革命成功后回家看妈妈的母子错认,有刘少白、牛友兰毁家纾难的深明大义,有烽火侨女李林壮烈牺牲的赤子之心,有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坚定信仰,有伟大领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迈诗情,有中国共产党与根据地人民鱼水情深的无穷力量……正是这些极具情感性的细节讲述,让这部文献纪录片拥有了人的力量和人性的光芒,大叙事因此而更丰满,大主题因此而更深刻。
文艺作品常常被看作是历史大叙事中插入的“闲笔”,但也恰恰是历史的真实与温度所在。在历史的绝大多数时期,关于战争中的情感记忆往往是被动且冰冷的,总是充满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与个体的凄冷无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解放事业,让“人的解放”与“民族解放”成为同一个方向、同一个命题,个体情感与崇高事业实现了统一,为这一文学母题转换出了新的逻辑。《吕梁山上》用一个优秀的影视作品阐释了这样的道理: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的集合,每个人都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都有内心的冲突和忧伤——正是因为有了一个个充满炽热感情的人,才有了支撑家国情怀与民族认同的根本力量,才有了为国赴死的英雄故事,伟大的抗战才能够胜利,壮观的作品也才能成功。
(作者:焦中栋,系山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山西广播电视台融合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来源: 光明网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