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生活的意义&童年的影响。
每个生命自出生开始生活的意义便随之而来,哪怕是幼小的婴儿也会竭力去弄清自身力量与所处环境,了解周围环境对自己的影响。
儿童在五岁前已基本形成了固有的行为模式,他们懂得以自己的方式去应对所遇之事,展现出他解决问题的方法,此乃他个人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此后在这恒定的观念中,他们会以自己的眼光去看待社会,关注世界,将一切纳入儿童时期形成的概念中去加以解读。
但是儿童时期的生活经验近乎等同于无社会经验,他们也根本不清楚什么是社会经验,这就需要一个最初的诠释,让他逐渐去解读生活的意义。这种对生活意义的解读对于孩子而言或许充斥着谬误,其所采用的处理方式可能会屡遭失败,但他们仍会固执己见,要修正此点唯有重新审视错误源头并予以改正,其生活意义方才能焕然一新。
另有一种情况就是他所犯错误导致的严重后果会迫使其修正认知实现自我完善,若缺乏失败这一环没有压力便无动力,他们将会持续深陷错误的泥潭直至无可救药。
通常而言人往往不会主动自我审视,其调整生活方式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接受心理专家的指导,在心理专家的帮助下认识到最初的谬误,从源头上进行更正重新发掘正确的生活意义。
我们可设想不同的童年情境来诠释这点,童年情境对于不同儿童具有不同的意义。倘若一个人在童年遭遇不幸,他会绞尽脑汁设法摆脱困境幸固佳;不幸亦佳;不幸的经历会使他产生积极的生活态度:我必须要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而有的孩子则心怀愤懑,用仇视的眼光看待比自己过得好的儿童:老天待人不公,凭什么他可以享受那般优渥的生活环境,而我却不能?既然老天待我残忍我又何必对他人仁慈。
有的父母也会告诉自己的孩子:我的童年充满了艰难困苦,吃尽各种苦头你为什么就不能吃苦?还有人则认为:我的童年苦不堪言我做任何错事都应被谅解,皆因我有不幸的童年在每个个案中,都能显现出他们对生活意义的理解。他们的表现清晰地宣示了作为个体的不同行为,倘若他们的思想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其行为模式必将沿此轨迹延续到底。
一个人的经历未必能够左右人生的成败,这是个体心理学与决定论之间的区别。个人经历虽然不是决定命运的关键,但对命运的影响重大。某些特殊的经历会给人带来冲击,留下深深的印记也就是"创伤"。决定人生的并不是有创伤经验,而是赋予经验之意义。尚若将某种特殊的经历视为未来人生的基础,便已步入歧途了。
个人所处的环境因素不能决定生命的意义,但是可以通知分析自己的人生状况来决定自己的命运。童年经历的某些境遇,通常会让人对未来的人生产生错误的解读。这一点可以从很多失败者身上看到,他们的童年或受疾病折磨,或生活贫困又或者有生理缺陷,这让他们在痛苦中度过了童年。
因此他们很难体会到社会责任的意义,也不明白生活的意义在于为社会作贡献。除非有人与他有着相似不幸的童年,用自身经历对他进行开导,引导他步入正确的认知轨道,引导他将关注自己的不幸转化为关注他人的不幸,否则他的一生都将难以逃脱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意义。
现实社会对他们的另眼相待,让他们承受着他人的轻蔑目光与嘲笑,因为受到排挤与歧视而产生自卑心理。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会造成孤僻内向的性格,他们丧失了成为社会一员的期待,从而与社会格格不入。
有生理缺陷的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会受到很多限制,有一些甚至会没有自理能力,不能将个人的失败归咎于他们身体的缺陷。生理缺陷并不是造成心理缺陷的唯一原因。有一个现象颇有趣:部分存在严重生理缺陷的儿童在克服自身障碍后,可以激发出他内在的巨大潜能成为一个优秀人才。
由此可见个体心理学并非优生优育之倡导者,很多有先天生理缺陷的人超乎常人的预料,获得了瞩世成就成为时代的杰出人才,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虽其一生饱受病痛折磨,有的甚至早逝但是他们并没有向命运屈服,总是以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不幸抗争,人类的众多伟大发明皆有其业绩,他们都是创造者的一员,贡献卓著。仅凭对一个人的生理观察难以判断其心理发展,很难判断出他的心理发展是变好还是变坏。
到目为止许多患有先天疾病或内分泌失调的儿童基本上没有接受过系统训练,没有人能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将自己的内心封闭,渐行渐远直至坠入无可救药的深渊。因此不难判断那些幼年遭遇生理困境的孩子因为对自己的缺陷感到无能为力,最后导致了他们以后人生的失败。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