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章传
内容提要:徽派地域文化与海派文化传统源远流长。由于地域环境和历史发展背景、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人文的构成有所不同,使得徽派文化与海派文化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它们虽然在许多方面互相渗透并融为一体,但那些差异的存在是值得思考、辨析和研究的。了解历史才能理解现在,知其特点才能知道兴衰。无论徽派、海派,当务之急是知己知彼,扬长避短,相互学习和借鉴,下力气挖掘、传承和发展各自的文化财富,共同促进、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充分发挥应有作用。
安徽与上海不相邻,但很近。古往今来,安徽与上海有着割不断的联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直到今天,在安徽境内,仍有黄山茶林场、练江牧场、白茅岭农场、军天湖农场等,算是上海的“飞地”。这种特殊的人文地域现象,直接反映了安徽与上海的区域一体化关系。2010年第5次人口普查显示:在上海897万外来常住人口中,安徽人多达260多万。那一回因事在上海住了几天,打的遇到的司机是安徽长丰人。住的宾馆总台负责人是滁州人。早点吃了萧县羊肉汤和下塘烧饼。一位老上海告诉我:上海的大街小巷里,或许你认不出谁是安徽人,但你绝对可以看到阜阳的大馍店、安庆的馄饨馆、无为的菜摊子。
但是,由于地理位置、环境、人文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差异,在区域文化精神、民众地域性格、民俗民风等诸多方面,安徽与上海仍然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差异。研究、辨析、思考这些差异性,有助于徽派与海派之间的相互了解、知己知彼、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一、徽派文化的地域背景
安徽属于长三角内陆省份。它南有长江,北有淮河。大自然把安徽切割成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区三大版块。走在这高高低低的土地上,能感受到远古凿山运动,才形成的山、岗、冲、圩并存、连为一体的奇妙形态。它的南水注入长江,北水流入淮河,江淮地区是它的分水岭。
安徽的奇妙之处还在于它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黄帝练丹、大禹治水的优美神话就像美丽的黄山一样遗存下来。公元前16世纪即商周开始,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存。凌家滩的考古发现,又把人类文明向前提了1000多年。秦汉(公元206年前后)时期,合肥已正式建县,并且拥有了规模巨大的皮革、木材和鲍鱼市场,以一地之力而成为全国十大商业城市之一,被司马迁写进了《史记》。三国(公元220一280年)开始,安徽地域文化得到快速发展。建安文学兴起,斯文儒雅之士荟萃于此。仁者爱山,智者乐水,“仁”和“智”构成了安徽地域文化传统的特色内涵。
“安徽是个出人才的地方。”曹操是典型的“尚武”之人,但他却能把“文”做得有声有色,色彩绚丽。一首《短歌行》被人们传诵至今。魏文帝命胞弟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曹植应声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正是这首七步诗,令魏文帝曹丕深感惭愧,一场决定生死的权力之争就这样被“文”化了。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浪漫主义文学,《管子》的传记文学等等,均出自安徽。桐城派始创于方苞,中经刘大櫆,形成于姚鼐,影响中国文坛300多年。
一部叙事长诗从安徽诞生并流传开来,《孔雀东南飞》成为中国“长诗之圣”。全诗除却自身的艺术品位外,其主人公的“女子有才也是德”的思想,更是折射出安徽文化传统的崭新的含义。出自全椒吴敬梓之手的《儒林外史》是安徽地域文化的又一骄傲。书里写的是安徽人,安徽事。他自己进入古稀之年还做童生,而书中所写范进中举后由喜而疯,反映的是安徽人强烈的文化情和名分意识。安徽民间主张”穷不丢书,富不丢猪”,爱书,读书是世代安徽人不变的情怀。
徽商是中国古代十大商帮之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到的唯一一个中国人,竟然是徽商王茂荫。他们都是亦文亦商之辈,所以人们称之为儒商。歙县大盐商鲍志道捐千金兴建山间书院。两淮总督的徽商汪应庚捐银5000两修建江甘学宫。徽商鲍廷博购书养志,是当时出了名的大藏书家。徽商程大位发财后邀游吴楚,醉心珠算,写成《算法统宗》等书,传播海内外。乾隆年间,徽商对徽州最大的书院“紫明书院”先后捐银助学达3万两。求学著文、以商养文、以文传家是徽商成功的共同规律,也是安徽地城文化的一大亮点。安徽在历史上出过那么多皇帝、宰相和政治名人,与安徽地域文化的滋养不无关系,值得大家关注和研究。
二、海派文化的历史成因和特色
在北京很久以前就封国都邑时,上海只是吴淞江下游靠近海边的一片沙滩。但是早在6000年前,上海就已成陆地,出现了人类活动的痕迹。春秋时,上海属吳国管辖,后又划归越国,继属楚国。春申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他带领民众在吴淞江之南开挖黄浦江。黄浦江挖成后,滚滚东去,忽然又折转向北,与吴淞江会合,之后才蜿蜒流入大海。至此,上海处于吴淞江和黄浦江的夹护之中,成为风水宝地。从那时以后,上海渐渐上了规模,称雄一方。上海地域历史背景与淮扬、吳越、楚汉一样,是根深叶茂、遗存丰厚的。上海历史上的大学问家、大文豪、大科学家、大商人层出不穷,在中国地域文化家族中地位突出,不可小视。
上海港汊纵横 ,水资源十分丰沛。上海最早的原住民看到了这块土地的优势,在这里筑台而居,耕耘捕鱼。来自大海的海盗们也发现了这块富饶之地,时不时浮海溯江而进,对原住民进行大肆抢劫掠夺,原住民深受其害。直到公元1290年上海正式设县,才有了新的转机。
从地理位置看,上海南边是黄浦江,北面是吴淞江,东边是大海,西边则有淀山湖、阳澄湖和太湖。水资源既给上海带来了诸多便利,也使上海经历了无数次灾难。而人为的灾难大于自然的灾害。嘉靖32年至35年间,倭寇从海上、江上双向进攻占领上海,并以此为据点侵害苏、锡、常。幸得戚继光等抗倭名将戮力战斗,剿灭了倭寇。明王朝开始修筑城墙,实行海禁。上海由此减少了来自江海的忧患,但同时也禁住了商贾活动。到了清朝,上海的海禁时禁时开,渐渐有了一些生机。到了近代,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东方帝国的大门,迫使上海开放通商口岸。1843年11月7日,上海正式开埠。次日,英国首任驻沪领事巴富尔抵达上海,划定近140亩土地为外国租界地。
从英租界开始,上海人地域文化精神中十分可贵的忧患意识和顽强精神被真正地调动起来了。一种韧性,一种清醒成了海派地域文化中的精髓。它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形成了自己的品格与特色。西方列强已挤进了上海人的生活,从精神层面上影响着上海地域文化的构成。1945年到1899年,英租界占地达33503亩,相当于当时上海面积了三分之一以上。一边是经济掠夺,一边是文化侵略,上海本土的地域文化根基受到了空前的冲击。妓院、烟馆、赌场、跑马场、六合彩等,折射出西方列强的骄横和中国人的巨大的屈辱。
我们今天所讲的海派文化,本质上是上海的城市文化。它糅合了以江南文化、各地移民带入的多样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西方外来文化,它与上海本土文化是两个概念。海派文化是与它们互相冲撞、交融后形成的上海城市文化。如上海特有的弄堂文化、建筑文化、庙宇文化、婚丧嫁娶文化、方言文化、饮食文化以及沪剧、浦东说书、滑稽戏等艺术类文化,共同组成了根深叶茂的海派文化宝藏。
然而,在华洋杂处的大上海:一边是破烂不堪,毫无生气,一边是纸碎金迷,光怪陆离;一边是穷困交加,苦不堪言,一边是挥金如土,醉生梦死;一边是草房粥棚、断墙残壁,一边是高楼林立,商铺满街;一边是横行霸道,趾高气扬,一边是含辛茹苦,沿街乞讨……在洋人对上海经济掠夺、文化侵蚀的大背景下,上海一度出现了畸形的经济繁荣和文化繁荣。洋人高高在上,国人躬身生存。上海人从这样的黑暗中感受到了屈辱和精神压力,他们意识到了巨大的不公,被迫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这就是要反抗,要斗争,要奋斗,要拼搏。上海人不敢懈怠,因为稍一松劲,就有可能被人骑在头上拉屎拉尿。奋斗,竞争,成了海派文化精神的内涵所在。
上海面临大海,上海人也有大海一般的胸怀。这就是兼容并蓄,宽容大度。外来文化亦好,本土文化亦好,西方文化亦好,上海人来者不拒,以张开臂膀的姿式欢迎。所以,上海从一个移民城市很快成为中国经济重镇,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海派文化的兼容性。尽管上海人曾几度淡化了这种虚怀若谷的兼容性,但是从总体上看,上海人兼容文化品性在许多方面促进了上海的飞速飞展。
三、徽派文化的地域性格特点分析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区的民众会有不同的地域性格。中国地图面积南北长度没有东西跨度大,但南北差异却相差巨大。从南往北走几十公里,说话的方言都变了,变得让你听不懂。把安徽人与上海人放在一起比较一下,或许能从文化层面上看出两地不同的地域性格和思想、行为方式的差异。
先看看安徽人。安徽因淮河、长江的分割,各成板块,南北分明。省内有“南蛮”与“北侉”之分,有黄梅戏与淮北梆子的对偶,有大米饭与小麦面馒头的饮食对比,有了南蛮子的智慧精细与北方老侉的豪放淳朴的性格差异。安徽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地域性格明显不同,即便在饮食习惯上,南方北方也是各有所爱。南蛮子常年的主食是大米饭。北方老侉却最爱吃馒头、面条。皖南文化孕育了南蛮子们的灵性,已经唱响全国的黄梅戏是南蛮子们的艺术创造成果,把人们唱得如痴如醉。而皖北人的招牌泗州戏、梆子腔和大鼓书,令老侉们为之欢欣鼓舞,心花怒放。南蛮子们从北侉子的作品中看出了他们的豪放和粗犷,背地里指指点点,说皖北人疯野、刁蛮、脾气暴躁。而北方老侉们也有抱怨,说南蛮子们小器、圆滑、处人不实在。
皖北大地在皖南人眼里,有点苍凉、荒芜、贫瘠的印象。而北方老侉认为自己的故土是生命的绿洲,是安徽人甚至是中华文明的源头。皖南山区有什么好啊?到处沟沟坎坎,山道弯弯,正所谓“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为田园。”对此,皖南人自己另有看法,他们为皖南的山青水秀和到处可见的徽派建筑而自豪,他们歌唱随山风摇曳的杂树林,吟咏充满神秘色彩的大江小河和自己日夜牵挂的山村,以及牧童的歌声。当黄山连同她的象征精神走向全国和世界的时候,黄山似乎已成为徽派文化认同的标志。
不可否认,文化的地域性具有狭隘性和专属性。并且有着很强的可识别性。我们一听他们讲话,往往就能知道他们是安徽人或是上海人。徽派文化与海派文化一样,都有自己明显的特色。但安徽绵绵几千里的土地被分割成许多不同的文化板块。皖北人与苏北、山东、河南更为接近,甚至可以融为一体。山东大汉的爽直、豪迈、粗犷在皖北人身上被一览无余地表现出来,连他们的方言也带有北方汉子的特征,即语音浑厚,语速较慢,吐字较重。而皖南人“蛮”得酷似福建、湖南、广东一带人。因为皖南受楚越文化影响较大,与闽粤有着一定的同根关系。大多数皖南人具有闽粤人的精明智慧、吃苦耐劳的文化特征。与皖北方言不同,皖南人说话婉转乖巧,如行云流水,语速快,语音轻,外地人听起来就像听“天书”一般,不知所云。皖北人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与皖南人家的细瓷小碟不同。公元209年的那场义举,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陈胜、吴广在安徽宿县大泽乡的抗官行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皖北人的民风强悍、敢做敢当。三国曹操的事迹和太平天国前后的皖北捻党的经历,同样折射了皖北人的江湖义气。霸王别姬的故事也是在叙说着皖北人的勇敢、豪放、慷慨。虞姬自刎和项羽之死从一个倒面反映着皖北人的地域性格。
皖北地区不仅有农民起义,而且发生过许多悲壮的故事。它在历史上也出现过猖獗的盗匪。“江湖义气”,争当“绿林好汉”,崇尚“好汉做事好汉当"是他们突出的共性。1949年,解放军进入皖北蒙城,当地土匪仍然横行霸道。为了给老百姓一份安宁,解放军枪毙了一批土匪、流氓、恶棍。他们在临死前还大吃大喝,泰然处之,有的还喊两句淮北梆子走向刑场。曾国藩有湘军,李鸿章有淮军。这淮军正是从安徽中北部招募来的强悍之士。李鸿章选士喜欢人高马大、膘肥体壮,性格上有视死如归的凛然之气。淮军初进上海,因武器落后,衣着寒酸,让有些湘军头目笑话。但是,几年下来,淮军走向强盛,而湘军渐渐衰弱下去了。李鸿章后期又多次从皖北招募兵勇,还由于皖北武馆林立,民众尚武。1905年暑期,老革命党人陈独秀发起反清组织“岳王会”,立志学习岳飞“精忠报国”,谁知在他家乡皖南地区,招募不到追随者。最后,他还是“一肩行李,一把雨伞”赶到皖北,才联系上大批江湖侠义之士,把运动搞得沸沸扬扬。
皖南一族文气有余,雄气不足。而皖北人民风强悍,机智欠缺。皖南人灵巧勤奋,皖北人豪放纯朴,共同构成了安徽人南北并立的地域性格,北有北的气魄,南有南的剔透。皖南皖北相辅相成,各有千秋。
四、海派文化的地域性格特点分析
上海人的忧患意识是顽强、韧性、清醒的综合体。一半是兼容,一半是宽容,正是这两种地域性格优势,从文化层面促进了上海的发展。来自侵略的、自然灾害的、现代市场竞争的忧患意识,使上海人变得越来越勤奋,越来越精明,做事和说话也越来越有章法,有高度,有效率,有节奏。
早在上海还是一个小渔村的时侯,高宗南渡,建立了南宗朝,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移民开始了。人们跟随赵构来到这片土地居住下来。不久,北方人也开始南下,临海而居,使上海人口大增,人口结构也得到改变。上海成了南北杂居、初具规模的海边重镇。这儿第一次有了官署、学校、酒馆和寺庙。上海成了通商口岸后,洋人把上海当成打开中国市场的商品中转站。从南北混居到华洋分居,一个以航运商贸、工业制造为主的移民城市形成了。从1843年到1949年间,上海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移民。1853年的小刀会占领上海县城,许多人涌进租界避难。洪秀全太平天国战争,又一次使许多难民进入租界。仅1862年的数字统计,租界内的华人多达50万之多。1894年甲午战争后,日本人获得了可以在开埠口岸设立工厂的权利。于是,日本人大批来到上海,英、法、美、俄、德等国纷纷效仿,使上海城内的侨民一下上升为6万人。多国移民与上海人同居一城,使上海本地人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迫使上海人的性格趋于多样化、多元化,在文化上兼容并蓄。
所以说,海派文化十分广泛地吸取了中华各地文化、西洋文化、日本和俄罗斯等多种异域文化的精华。正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上海人性格上的宽容和兼容,在宗教上表现的也突出。无论是佛教、道教,还是天主教、基督教,都能和平共存,各得其所。上海人敞开胸怀,接纳了宗教文化,包括跑马厅、游乐场和电影的传入。上海人看到的第一部电影是《龙巢》。不久,上海人自己办起了电影公司,而且有了自已的剧本和演员,拍出了自已的影片。上海人的兼容、宽容性格表现在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由西方传入的洋火、洋钉、洋布、洋油、洋钱等,上海人不仅接受,而且积极向全国传播。中国人被“洋”了许多年,西方经济登陆上海的势头丝毫没有减弱,西方人开设的各种工厂占上海工厂总数的一半以上,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上海人必须接受这个现实,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与它们保持联系。这种联系培养了上海人宽容的性格。
后来,上海人已不担心来自海上的和西方的威胁,它自我调节,自我发展,小日子过得美美的,甜甜的。稳定求安,自我陶醉成了相当一部分上海人的共同情绪。忧患意识渐渐远去。改革开放来了,一些上海人仍然沉浸在稳定求安的状态中。当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乘改革东风顺势而上时,上海人还在以老大哥自居。当他们引以自豪的凤凰牌自行车、蜜蜂牌缝纫机、永久牌自行车、上海牌手表不再被追捧后,上海人才发现形势变化,自己落伍了。于是,开发浦东,昂首挺胸建设新上海成了上海人共同的目标。宽容和兼容性格又回到了上海人身上。海派文化中的美丽的风景线再次出现。上海热情接纳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投资,欢迎打工一族、创业者和成功企业家在上海施展本领。于是,上海再次成了中国城市的“排头兵”,上海辉煌重铸,雄风再起。
五、安徽与上海,割不断的文化联系
无论安徽人与上海人之间有多少以偏概全的杂音,两地的联系是割不断的。从以往到现在,区域一体化的渗透融合关系一直是两地发展中的主流。
1862年春夏之交,太平军直逼上海。沪上商贾、绅士惶恐不安如丧家之犬。他们派代表求救于安徽。几艘英轮从安庆出发,将七千满口土话的江淮子弟运到上海。这是安徽人在上海的首次集体亮相。尽管上海人对这支土包子队伍满腹狐疑,李鸿章指挥的淮军一战成名,稳住了上海局面,令上海人刮目相看。
再说说“民国第一*手”王亚樵吧。他出生于合肥一个农民家庭,幼年入塾,初通经吏。他向往革命,屡屡起事未果。后来跑到上海,拉起一帮安徽老乡组织“斧头帮”,专门为弱势群众打抱不平,连上海的黄金荣、杜月笙都见了他都绕道走。他办学校,搞武装,与侵华日军斗。1932年,日本百川大将在他们的“祝捷大会”上,被王亚樵策划的暗*炸得血肉横飞。他五次刺*蒋介石,汪精卫却终未能躲过他的射*。
享誉海内外的徽州商人,曾经活跃上海几百年。以“红顶商人”胡雪岩为代表的安徽商业精英与上海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说,上海是他们施展才华的大舞台。一代又一代徽商精英们同样为上海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良好的品行是徽商缔造商业传奇的根基。胡雪岩12岁放牛那年偶尔捡了蒋老板装满金银的包裹,他才有机会成为蒋门的学徒,从此获得成功。为么“商”从“徽”起?原因就在于那时的徽州山区长“景”而不长“食”,山民的在石头缝里种庄稼,一年到头吃不饱肚子。于是“穷则思变”,他们来到了上海扛码头,住桥洞,当学徒。上海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接纳了一批又一批安徽人。他们精明、智慧、干练、灵活且极能吃苦耐劳,受到了这座城市的认可。
安徽人在上海,赵朴初是一位不得不说的著名人物。他出身名门,是大宋朝赵氏皇室后裔。赵朴初14岁由母亲护送到上海读书。从此,他英勇无畏战斗在上海滩。在上海抗日斗争中,他四方奔走,募集资金,在街上搭粥棚,救助难民达50万人之多。他选拔输送1200多名新四军兵员,积极参加迎接上海解放的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在播洒和平、慈悲济世、爱我乡邦、一身清正、忠贞报国等方面,为我们做出了光辉的榜样。上海人民怀念他,安徽人民纪念他,全国人民崇敬他。
总之,上海成就了相当一批安徽人。他们从上海人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他们知道要生存,就要竞争;既要讲宽容,又要讲当仁不让;既要捍卫自身利益,又不轻易干预别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奉行“各顾各”,又能一声号召,团结一心,贡献力量。自我需求、自我耕耘、自我提高、自我保护是上海人的一种个性特色,也多多少少渗透到了安徽人的生活里了。在曾经拥挤的小阁楼里,安徽人也能学着上海人的办法,扯一道布幔,或者干脆罩一块帐子,分割出一块属于自己的小天地。
通过对徽派文化现象和海派文化现象的对比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它们中间具有多方面的相对性。在徽派和海派两个版块之间,它们既有共性,也有差异,还有互相影响的新生文化现象。徽派、海派各有千秋,难分伯仲,不辨雌雄。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中,我们要把两地优势文化转变为互补互学关系,绝不可搞成文化隔阂。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在许多方面是重合的。我们要研究推动不同区域文化的共同繁荣,又要在承认文化差异的前提下实现文化的互相渗透,让差异握手言和,携手并立,走向共同繁荣。地域文化发展离不开伟大的时代,更离不开这个时代所形成的理想和信念。我们这个时代迫切需要体现这个时代精神追求的地域文化。让我们为之共同努力。
裴章传
作者简介:裴章传,1953年11出生,安徽省合肥人,中共党员,国家一级作家,4届安徽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安徽省政府文史馆馆员,全省十佳阅读推广人,中共安徽省委讲师团高端专家,全省政协委员领读人,全国“读书人20强”,多所高校客座教授。已在全国多家出版社推出长篇报告文学《四魔现行记》,《七月狂飚》、《兰天绘图记》。120万字长篇小说《李鸿章》。评书版《大清重臣李鸿章》由单田芳团队录播成285集小说连播,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及全国25家电台播出。76万字长篇小说《刘铭传》上下册以及长篇小说《暗枪》、《叶卡特琳娜女皇》上下册、《洪秀全》三册、《洪贵仁传》(雅加达出版)、长篇小说《北方女人》、《暗枪》,36集电视剧《赵朴初》,38集电视剧《坝上街)中央台及全国多家卫视播出。总出版800万字文学作品。编各类图书40多种,作品获安徽文学奖及其他奖项50余次。全省拔尖人才,享受特殊贡献津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