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季评分依旧高达9.1,《犯罪心理》的三板斧,为什么如此好用

第15季评分依旧高达9.1,《犯罪心理》的三板斧,为什么如此好用

首页冒险解谜犯罪心理更新时间:2024-07-31

《犯罪心理》第15季也即将迎来大结局,CBS早已宣布这是最终季。

长达十多年的陪伴,终于要画上句点。

或许是因为最终季自带情怀分,《犯罪心理》第15季的豆瓣评分依旧高达9.1,比第13季第14季8字头的评分都更能打。

坦白说如今的《犯罪心理》在经历了两个七年之痒、一半主创更换之后,早已经没有了第一季刚刚开始之时的高能锐利感,但它的品相依旧很工整,依旧堪称成熟的电视剧工业作品,也依旧无愧于CBS王牌系列的称号。

《犯罪心理》的剧情节奏非常模块化,一集一个故事(特别重要的少数故事才会占据两集的体量),每个故事里的脉络也高度条块化,一条侦破路线、一条犯罪者的心理纠结路线,两条线交错并行,从案发到破案双线并进。

《犯罪心理》和其他犯罪类型剧作最大的不同,在于剧作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本格推理,而更注重“心理侧写”,剧集中往往会介绍颇多心理学概念。

比如第七集中的罪犯一直笃信平行时空,还体现出某些和“曼德拉效应”共通的特点。

来,我们从头说起。

剧作刚开始,就有一名成年男子被砍去头颅。

这已经是两个月里的第三起砍头事件,更为诡异的是,尸体上还被标记了未完成的物理方程式。

BAU小组调查后发现,被*的男人们生前似乎都曾经卷入了争夺抚养权的案件中。

另一边,镜头里拿着斧子的凶手,精神状态则非常恍惚。

一面捶打着一堵看不见的墙,一面高喊“你们都错了”。

*死第三个受害者之后,*人犯甚至根本不担心暴露自己,他用死者的手机录制视频、歇斯底里“你们都不懂”。

案件一步一步水落石出,原来这位患有心理疾病的*人犯,曾经经历巨大的心理创伤。

七年前他醉酒开车出车祸,导致儿子死亡,他本人也陷入重伤昏迷中。

醒来之后他一度被收留在精神病院里,七年之后出院,他依旧难以面对丧子之痛,甚至出现了严重的幻觉。

他总会看见一个打扮怪异的人形玩偶,立在一堵看不见的墙那边、幽幽告诉他:来到我的平行世界、你才可以看见你死去的儿子。

于是,这位*人犯一次次陷入疯狂的认知错位和幻觉里。

他始终不愿意面对儿子已逝七年的现实,转而相信平行世界理论。

他自欺欺人:等*够七个人,等在尸体上写完物理方程式(他曾是物理老师),他就可以去“真正存在”的平行时空,去他儿子依然活着的世界。

探员们分析他的犯罪心理时,一度提到了“曼德拉效应”。

所谓曼德拉效应,是指群体对某件事物的错误认知。

很多人相信曼德拉在上个世纪死于狱中,事实上曼德拉出狱后成为了南非总统,2013年离世。这种错位的记忆和模糊的印象认知,也被称为“曼德拉效应”。

关于这种效应的科学研究目前还并不深入,《犯罪心理》中对这个概念的引用也是点到为止,但能在剧作中提及某些较为前沿的心理学概念或术语,至少可以体现出团队做功课的扎实态度。

当然,心理创伤和疾病,也不是这个悲剧故事里唯一的溯源点。

七年前的*人犯,一直有酗酒等恶习,他原本不应该拿到儿子的抚养权。

但负责他这个案件的社工,私下收受钱财、篡改材料、影响法官做出公正判决,以非法的暗箱操作手段,帮助他获得了儿子的抚养权。

(法庭会非常看重社工上门调查写出的报告,其中诸多细节对于是否有抚养能力,很容易产生巨大影响)

这个没有能力好好抚养孩子的父亲,迅速酿下了大祸。

而这位社工呢?

她却依旧高枕无忧,此后多年里,一直继续着这份“悄悄收钱帮改材料”的罪恶勾当。

*人犯七年后*害的前几名受害者,和当年的他自己一样,也是这位社工经手案件的当事人。

他看着他们,如同看着镜像里的自己:苦苦求一个做好父亲的机会,然而他永远错失了命运的机会。

走火入魔不惜*人“换回儿子”的病态执念,固然有错;但是,为挣钱而枉顾事实、丝毫不考虑孩子是否能在健康环境里好好成长的社工,难道就不是恶人了吗?

这也是《犯罪心理》剧作不止步于“谁是凶手”的人文关怀:是什么让他变成了凶手?

“恶”有时候并不是一种天生的、自带的细胞,而是后天的、被悲剧碾压出的二度悲剧。

世事难料、人心叵测,比“谁*了人”更值得描摹的或许是“为什么*人”,是如果有人在风学前给他一碗热汤、一次关怀是否能够阻止悲剧的一声叹息。

对比另一部《心灵猎人》,同样是讲心理侧写,甚至同样和某一位现实原型有关联,二者呈现出的质感差异相当明显。

爱看速食的人会嫌弃《心灵猎人》两部节奏沉闷、剧情冗长,但事实上《心灵猎人》的扎实程度可能远超《犯罪心理》(奖项提名为证)。

《犯罪心理》以更工整的模块更轻易更利落坚决问题,而并未深深发掘“侧写”先驱们在茫茫黑暗中独行的艰难;以案件叩问人性的暗面,但并未如同《心灵猎人》那般渗透进纵横交错的复杂问题中。

一轻一重,差异很明显。

换句话说,《犯罪心理》像是《心灵猎人》的浅层速食版。

十五年来《犯罪心理》能够征战四方,表面上倚重的是或许侦破重口味凶*案的感官刺激,而内里真正的核心,其实是对人性对心理创伤何以若此的叩问。

此外,剧作如今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加分因素:观众们对剧中人物多年陪伴式的长情。

惊悚高能的感官外壳,柔软细腻的内在温情,加上“观众的长情效应”,这就是《犯罪心理》的三板斧。

《犯罪心理》到了第十五季,最初季里的Aaron、Morgen等人早已被更换,但傲娇的天才小博士还在,来来去去的潘提斯美女也还在。

画风浓艳个性叽叽喳喳其实又很害羞的电脑天才Gracia依旧在。

婚姻史值得大书特书的意大利老大爷在,越来越干练成熟的金发美女JJ也依然在。


看着剧中人物起落成长的陪伴感、熟悉感,有时候甚至比剧情本身更吸引人,也能“为爱容忍”剧情中明显的短板。

比如第七集中潘提斯的感情戏,明显非常注水。

她和她在丹佛的男友长期两地分居,进退维谷出了问题,这次恰好在丹佛办案,二人公事之余也谈了谈私事;原本无解的症结,就因为意大利大叔劝了一句“都值得”就好了?

太套路化太无趣。

但纵使如此,很多长情的粉丝,依旧愿意在固定时间打开这部多年里的心头好。

对于《犯罪心理》来说,比答案更重要的,或许是理解。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