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航海时代之前,世界上的钻石,或者说有点名气的钻石,几乎全部来自印度。佛教护法神金刚使用的金刚杵,就是用至坚至固的钻石制成的。汉语中的金刚石、金刚钻都是指钻石。印度东南部安德拉邦(Andhra Pradesh)的科鲁尔钻石矿(Kollur Mine)又是印度最大的钻石矿之一,“光之山”(Koh-i-Noor)就出自该矿,虽然具体时间不详。
大约在1310年前后,德里素丹国的素丹阿老丁·哈勒赤(Alauddin Khalji,1296—1316 年在位)南征德干高原,迫使南方各小国称臣纳贡,于是“光之山”进入德里素丹国的国库。1526 年,南下印度的莫卧儿人首领巴布尔,在帕尼帕特打垮了德里素丹国,随即开进德里城,自称印度斯坦皇帝,建立莫卧儿帝国,前朝的珠宝都成了胜利者的战利品,至此,“光之山”成了莫卧儿的皇室珠宝。然而这时候“光之山”还没有明确的名字,巴布尔只是称之为“一颗著名钻石”。第5 代莫卧儿皇帝、泰姬陵的修建者沙贾汗,将“光之山”镶嵌在孔雀宝座上。他的儿子兼继承人奥朗则布,雇用了一位威尼斯珠宝匠将“光之山”雕琢成型,因此它的重量减少到186 克拉(折合37.2 克)。
1739 年,纳迪尔沙入侵印度并洗劫德里的时候,莫卧儿皇帝穆罕默德·沙放弃了其他祖传财宝,只把它藏在包头巾里面,以期逃避波斯人的搜刮。纳迪尔沙早听说过“光之山”的美名,这次远征印度,“光之山”是他志在必得的目标。纳迪尔沙知道皇帝将它藏了起来,鉴于他还想与皇帝继续合作,因此不方便刑讯逼供,感到十分棘手。俗话说“堡垒总是从内部攻破的”,穆罕默德·沙的一个失宠妃子出卖了老公,向纳迪尔沙泄露了钻石的去向。于是,纳迪尔沙请穆罕默德·沙来议事,建议双方按照穆斯林体现友谊的最高礼节交换包头巾,穆罕默德·沙一听就明白钻石保不住了,却也无可奈何。当长长的包头巾一圈圈解开,璀璨的大钻石闪亮而出的时候,纳迪尔沙不禁赞叹道:“光之山!”从此这块大钻石有了专有名字。纳迪尔沙的一个妻妾说:“如果一个壮汉向东西南北方各扔出一块石头,再向上抛出一块石头,再用黄金将这5 块石头的最远点之间的空间填满,这些黄金的总价值也比不上‘光之山’。”
1747 年,纳迪尔沙被刺*,他的庞大帝国瞬间崩溃,他的子孙、旧部和敌人割据一方,波斯再度进入混乱时代。他的长孙沙哈鲁(Shahrokh)割据马什哈德为王,占有了“光之山”。曾深受纳迪尔沙器重的阿富汗将军艾哈迈德·沙·杜兰尼,被手下拥立为首位阿富汗国王,并改名艾哈迈德·汗·阿布达里(Ahmad Khān Abdālī),建立起杜兰尼王朝(Duranni Dynasty)。1751 年,艾哈迈德率领阿富汗人占领马什哈德。他在纳迪尔沙手下服役的时候,很可能已经认识了沙哈鲁,而且很可能交情不错,他允许沙哈鲁作为自己的藩臣或总督继续统治马什哈德,代价是交出“光之山”。于是,“光之山”落入了阿富汗王国之手。艾哈迈德是现代阿富汗的奠基人,文治武功颇有可称道之处。1761 年,他步老上司纳迪尔沙的后尘,入侵印度,在第三次帕尼帕特战役中,打垮了称霸印度的马拉塔帝国,将阿富汗王国疆域扩张到史上最大——北到阿姆河,南到印度洋,版图比现在的阿富汗大两倍以上。
1808 年, 英国特使蒙特斯图亚特·埃尔芬斯通(Mountstuart Elphinstone,1779—1858 年)前往当时属于阿富汗、今天属于巴基斯坦的白沙瓦,拜谒阿富汗国王、艾哈迈德的孙子舒贾·沙(Shuja Shah),看到国王带着镶嵌“光之山”的手镯。仅仅1 年之后,舒贾就被反对派推翻。尝试复辟失败之后,1812 年,他带着最心爱的“光之山”逃到今天属于巴基斯坦的拉合尔,投奔了旁遮普的锡克人(Sikhs)的国王兰吉特·辛格(RanjitSingh,1799—1839 年在位)。兰吉特·辛格是一位非常能*君主,号称“ 拉合尔雄狮”,锡克人今天的地位很大程度上是由他奠定的。兰吉特·辛格也早就听说过“光之山”的大名,为了将其据为己有,虐待这位落魄国王,甚至不给他饭吃。1813 年,兰吉特·辛格终于如愿以偿。就这样,74 年之后,“光之山”回到印度人的手中。
1839 年,“ 拉合尔雄狮”去世,他亲手缔造的锡克帝国陷入混乱。1848 年,英国趁机发动了第二次锡克战争,入侵旁遮普。1849 年,旁遮普锡克帝国战败,根据《拉合尔最终条约》(LastTreaty of Lahore ),旁遮普正式并入英国东印度公司管辖范围,“光之山”到了英国人手上。
1850 年6 月29 日,东印度公司的特使携带“光之山”抵达英国。7 月3 日,为了给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250 周年献礼,在白金汉宫,公司副主席将镶嵌在臂带上的“光之山”献给维多利亚女王。
“光之山”虽然巨大,但还不够璀璨夺目,甚至令许多慕名前来欣赏的参观者大失所望。经英国政府同意,女王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决定,第二次切割、雕琢“光之山”。1852 年7 月17 日,在阿尔伯特亲王和因滑铁卢战役战胜拿破仑而声名显赫的威灵顿公爵的监督下,雕琢工作开始了。雕琢历时38 天,耗资8000 英镑,完工后的“光之山”只剩下105.6 克拉(折合21.12 克),尺寸为3.6×3.2×1.3 厘米,拥有多达66 个切面,璀璨夺目,光彩照人,成了英国王室珠宝的一部分,更是辉煌灿烂的维多利亚时代的标志。尽管维多利亚经常佩戴“光之山”,但女王对获得它的方式深感不安,在19 世纪70 年代写给其长女、德国皇后维多利亚的信中说:“没有人比我对印度的感受更强烈,没人知道我是多么反对占领那些国家,以后不愿再侵占了,因为那样做是非常错误的,对我们没有什么好处,你也知道我是多么不喜欢佩戴‘光之山’。”
亚历山德拉王后
维多利亚女王去世之后,“光之山”被镶嵌在她的儿媳妇、爱德华七世的妻子亚历山德拉王后(Queen Alexandra)的冠冕上,并用于这对夫妻的加冕仪式。1910年,爱德华七世驾崩,其子乔治五世继位,次年,“ 光之山”被镶嵌在乔治五世的妻子玛丽王后的冠冕上。1936 年,乔治五世的儿子乔治六世继位,次年,“ 光之山”最终镶嵌在乔治六世的妻子、当今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母亲伊丽莎白王后的冠冕上。2002 年,已经成为王太后的伊丽莎白驾崩,这顶冠冕被送往伦敦塔珠宝馆展出。
玛丽王后的冠冕
世界进入大航海时代之后,南非、巴西、刚果等地纷纷发现储藏量丰富的钻石矿,“光之山”早已退出世界大号钻石排行榜的前十名,但若论历史悠久、传承有序的钻石,依然首推“光之山”。
“ 光之山”对流行文化也产生了不小影响,1868 年出版的英国畅销侦探小说《月亮宝石》(Moonstone)中的月亮宝石原型之一,就是“光之山”。
由于“ 光之山”曾相继属于多个国家,因此,随着二战后英国殖民地相继独立,曾经拥有“光之山”的国家纷纷提出声索权。1947 年,印度独立,立即声称对“光之山”拥有完全所有权,要求英国归还。1953 年,印度政府再次要求归还。但是,英国政府每次都断然拒绝。2000 年,几位印度议员签署联名信,声称英国获取“ 光之山”的手段是非法的,要求英国归还,英国政府则说“光之山”历经多次转手,已经不可能确定谁是原主了,自然无法归还。2010 年,英国前首相大卫·卡梅伦访问印度期间说道:“如果你对人说‘是’,那么你会突然发现大英博物馆空无一物。”2016 年,印度文化部声称,将“尽一切可能”追索“光之山”。巴基斯坦、阿富汗也相继对“光之山”提出过声索权。
“光之山”的流转过程是西亚、南亚和欧洲权力转移史的体现。“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光之山”则是“ 列强失之,天下共逐之”。曾经拥有“ 光之山”的莫卧儿帝国、纳迪尔沙的波斯帝国、艾哈迈德的阿富汗帝国、兰吉特·辛格的锡克帝国,都盛极一时,能够巧取豪夺占有“光之山”,随着它们相继衰落,最终为老牌殖民帝国——大英帝国所得。
围绕着这颗钻石的争夺仍在持续。
本文摘自《战争事典052》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