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羊皮筏子项目是甘肃省人民政府2006年首批公布的民俗类别省级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羊皮筏子也作舟,一桨黄沙任我游。”羊皮筏子,俗称排子,是兰州黄河上特有的运输工具,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年间,羊皮筏子多用于运输,现在已成为兰州黄河上旅游观光的一大亮点。羊皮筏子在河道上悠闲漂荡,远望,如一叶扁舟,人筏一体,随波逐流;近看,则见紧贴水面的皮筏上坐着五六个人,随着波涛的起伏,颠簸而行,有惊无险,浪漫刺激,也是兰州民俗文化的珍贵遗产。
羊皮筏子的起源
羊皮筏子,是由动物皮制成的渡河用的皮筏子,后又称皮舟、皮船,现在特指在黄河上游流域,用纵横树枝条组成框架,在框架上串绑多个皮囊而制成的渡水工具。
甘肃地处黄河上游,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汇地,黄河流域两岸牛羊遍野,畜牧业发达,正如南方先民发明独木舟、竹排、木筏、溜索、铁索桥一样,羊皮筏子亦是黄河上游两岸先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制作出的水上交通工具。
羊皮筏子作为古代沿袭至今的摆渡工具,缺少木材的当地人“缝革为囊”,充入空气,以作泅渡之用。
羊皮筏子曾有很多别名,唐代以前,它被称为“革囊”,到了宋代,称作“皮囊”,俗名又称为“浑脱”,是人们用宰*牛、羊后掏空内脏的完整皮张缝合而制成的。
羊皮筏子的用途区域
羊皮筏子古称“革船”,是一种简易渡河的运载工具,作为原始古老的水上交通工具,历史悠久,据史载可查,自汉唐以来,上自青海,下自山东,黄河沿岸使用皮筏经久不衰,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至少在320年前,兰州就大量使用皮筏用以渡河。
羊皮筏子负重较轻,曾经以客运为主,兼营货运。现在的羊皮筏子则主要作为水上娱乐项目,筏子客由一人担任,筏子顺流而下,沿河风情尽收眼底。以皮筏为渡需要高超的技巧。一要心细,二要胆大。上筏时要轻松自如,绝不可猛劲上跳。坐在筏上要紧抓木杆或绳索,遇浪不能惊慌乱动,保持平衡自然会有惊无险。筏子往往由谙熟水性、经验老到的“峡把式”领航掌桨,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羊皮筏子的民俗文化价值
羊皮筏子世代沿袭,不仅承载几十代人的劳动、生活、交通运输的使命,也凝结了古老的黄河文化。
羊皮筏子造型独特,具有观赏性,近年来已被制作成各种类型的雕塑、工艺品等,展示黄河文化风采,有独特的艺术价值。羊皮筏子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千年筏子百年桥,万里黄河第一漂”,“筏子客”们吼着西北的豪放,在滔滔的黄河水中“扬帆起航”,激流勇进,穿过黄河第一桥——中山桥,沿河顺流直下,两旁古老的水车咿呀作响,伴着高亢的花儿,筏子在浪尖上飞渡,岸上凉亭里,老人正在弹唱兰州鼓子,众人帮腔,韵味悠长的歌声飘扬在水岸上空……羊皮筏子再现她古老与沧桑的无限魅力。
(来源:甘肃日报)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