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夫金字塔的巨石搬运是揭开金字塔之谜的最为关键的一把钥匙。
金字塔的建筑材料可以分三种
1、用于金字塔主体堆叠的石灰石,采自吉萨当地和几公里外的mokattam山采石场。
胡夫金字塔旁的古采石场
2、金字塔最外面的覆面石则来自图拉(Tura ),图拉盛产优质的石灰石,比吉萨的石灰石更洁白细腻,且坚固耐用。现在只留下金字塔顶端一部分了。
金字塔原先可能是这样的
3、花岗岩则用于金字塔内部的墓室和甬道,采自阿斯旺的采石场。
金字塔甬道
这些花岗岩按体积和重量大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用于甬道和墓室的墙面,地面,防盗封堵等,大约是十吨以下的花岗岩,另一种就是墓室顶部和减压室所用的重达40至60多吨的超大巨石。
而困扰千百年的就是这些重达60吨左右的墓室顶部花岗岩,约有107块,那么连绞车、滑轮都没有的古埃及人是怎么把它们运送到距地面5、60米高处的。
墓室顶部的花岗岩巨石
要解开这个如同神话一般的谜,使用的推论必须符合三个条件:
1、要找到支持这一推论的有力的考古证据。因为如此大的工程必然会在金字塔及其周围留下较大而且比较明显的痕迹。
2、要符合当时的生产技术条件。
3、必须符合基本的科学理论,具有科学性和可实践性。
第一个推论 :A字形三角架
这个思路来自考古学家在埃及古老采石场Hatnub遗址上发现的一个4500年前的,用于运送雪花石大石块的坡道运输系统遗迹。
这个运输通道的中央是个斜坡,两侧有许多带有柱孔的台阶。
力量倍增器
我们知道最常见的力量倍增原理是杠杆原理。
通过遗址两侧的柱孔和台阶来推测,古埃及人所使用的“力量倍增器”应该是利用杠杆原理的“A”字形三角架。
这种“A”字形三角架是由较长的两根粗木杆,上端相互交叉连接,下端分别插入两侧的凹坑内作为支点,上下两端之间绑定有横拉杆的“A”字形三角架。
这种简单杠杆工具可以通过其杠杆架的倾斜角度调整和横拉杆的位置调整,甚至还可以增加N个“A”形三脚架的组合使用,获得力量倍增效果。
为了模拟的数据更接近实际。先把“A”形架的长度设定为AO = 3m,A点为动力作用点;横拉杆B到支点O的距离设定为BO = 1.3m;木滑橇上的绑绳点C到大回廊斜坡面的距离设定为0.3m;金字塔施工台面上人们拉拽绳索的前点D离施工台面的高度设定为1.3m;从支点O到斜坡端的距离选为大回廊上端的平台长度1.5m;设定拉木滑橇的绳索长度BC = 5m;设定拉力绳索的长度(动力作用点A到人们拉拽绳索的前点D)AD = 5m;斜坡坡度为26°。
60度
90度
120度
为了测算的简单和数据的准确,将“A”形杠杆架的姿态分前倾角为:60°、90°、120°三种状态来进行了测量。 图中:L1为动力臂;L2为阻力臂。
具体操作方式:
因为这种方式是以三角架底脚的支点作为轴心点,只能转动一定角度。所以每次都需要缓回一下角度,只能一段一段的反复拉动一定角度再缓回一定角度直到拉上施工台面。
在每次缓回角度的过程中,为阻止滑橇下滑,要在大回廊石台和侧墙上的凹坑内插入石块或木方等止滑装置,阻止滑橇下滑。
调整OB的距离,可调整每次的移动距离(上面的模拟图中,拉拽一次转动60°角时一次可以移动1.16米)。也可以用两套“A”形架来交替提升,加快牵引速度。
BC1800古埃及搬运巨大石像的壁画—木滑撬和“润滑剂”
例如;要拉动装有10吨重石块的木滑橇沿26°坡度的通道向上移动(动植物油作为润滑剂),需要近60KN的拉力,大约需要120人一起拉才可以。
而利用多个这种“A”形三脚架向上拉,横拉杆绑定在1/3位置时,就可以节省近50%以上的拉力,60多人就可拉上去。
据此可以合理推测,采用这种方式在斜坡道上移送十吨以下的石块是比较有效的。在金字塔的整个建造过程中(如:在石块的运送、垒砌、搬移挪动、吊装、立石柱等方面)很可能被广泛使用过。
但要移送几十吨重的巨石:
首先:“A”形三角形杠杆架的强度有限。
其次,虽然理论上可以同时使用十几个以上的“A”形架一起用力,但这种方式受到施工场地的限制。
经测算,要把约60吨重的巨石,沿铺有木滑道的26°坡度的通道向上移动(动植物油作为润滑剂),需要约350KN的拉力,这至少要700多人来拖拽,这让人难以置信。
所以这种方式虽然有考古证据,也符合科学原理以及古埃及的技术条件,但要用来搬运60吨重的花岗岩缺乏可实践性和操作性。
或许,当时的古埃及人可能比我们认为的更聪明,或者更愚蠢,采用了一种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式去完成了金字塔的建造。
(后续:第二个推论,金字塔船坑之谜,用浮力牵引设施来运送花岗岩)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