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报道 记者 文雯】王计兵,一位身兼外卖员和诗人双重身份的创作者,在繁忙的外卖工作中寻找生活的诗意。他的成长经历丰富多样,从事过多种职业,最终在城市中打拼出一片天地。他的诗歌创作起源于对生活的反思,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他的作品以朴素真实见长,将生活经验融入诗歌,让更多人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在2024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王计兵向环球网公益频道记者分享了自己的创作经历,鼓励大家在平凡生活中发现美好,用诗歌表达对世界的热爱和思考。
环球网公益频道:是什么启发了您从事诗歌创作?
王计兵:我应该是典型的60后农民工的一代。从80年代起,我就开始不断流动于各个城市,在工地之间来回穿梭。随着视野的不断开阔,我也在不断改变自己对生活和生命的想法。几十年来,我做过十几种工作,从摆地摊、捡破烂、买水果,到开商店以及兼职外卖员工作。
简而言之一句话,我就是想通过不断努力,不断把日子过好,把生活过得越来越有希望。事实也的确如此,尽管我没有多少文化功底,也一直从事着一些繁琐的体力劳动,但是我们仍然在城市之中不断打出自己的天地。我在城市里买了自己的住房,有了自己的小商店,作为事业的基础,同时兼顾着外卖员工作。
至于写作,也恰恰起源于我从事农民工之后,对于生活和生命的反思。当一个人脱离了学生时代进入社会之后,受着生活环境的不断影响,就会产生很多新思考。为了给这些思考,甚至说是思想寻找一个归宿,我就喜欢上了阅读,进而从阅读之中受到了启发,开始了文学创作。准确地说,我是从1988年开始创作的,诗歌是经过了多次的创作转型,从写小说、写散文、写随笔,到2009年才开始正式接触到现代诗歌。
环球网公益频道:您在诗歌创作过程中遇到过哪些挑战和困难?您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王计兵:我时常形容自己的诗歌写作,从学习到后来逐渐独立写作,是吃着网络诗歌论坛的百家饭逐渐成长起来的。最初,我对诗歌一无所知;经网友引领进入了网络论坛,接触到网络诗歌、现代诗歌,然后就喜欢上了这种表达的方式。
但是,我只有初中的文化水平,由于文化底蕴的限制,我对于一些文学的理解还是存在着很大的短板。诚恳地说,网络上有一些众人交口称赞的诗歌,我是读不懂的。
最初克服这种窘境的主要途径,就是看网友和版主的评论,我再根据评论,试图理解这首诗歌的内涵以及表达方式。久而久之,我就对诗歌有了自己的理解,有了对于诗歌写作方向的把握和写作的手法。特别是从我从事外卖工作以来,传统的纸笔写作已经不适宜我快节奏的生活,于是我就改变了写作方式,采用语音的方式进行写作。我每天都会给自己留下大量的语音,然后在闲暇的时候重新播放、整理,就整理出了一首一首的诗歌。
甚至说,我形容生活是固体的,而爱好是液体的。只要我们保存着对文学的热爱,液体总会不断改变自己的形状,来寻找到我们生活的缝隙。
环球网公益频道:您的生活经历如何影响您的诗歌创作?您是如何将生活与诗歌相结合的?
王计兵:生活中的所有经历,每一段都不会白费,无论是在逆境还是顺境,都会不断积累人对生活的理解。这种理解跟着经历的不断加深,也会不断透彻。甚至说,随着经历不断的延长,伴随写作时间的不断延长,相互组合,会逐渐形成一个人独立的世界观,和对事情的判断能力,这样就会形成自己作品的独特性。
我最喜欢也最擅长的,就是把日常的所见所思真实记录下来,甚至把它比喻成人生的一块块补丁。随着补丁的不断增加,最终呈现出来的作品就是一件可以遮风挡雨的百衲衣。
比如说,现在正逢春天,而在这一片生机盎然之中,有一棵不发芽的树,我会想到它是一个牙关紧咬的人;比如说,我在江边独坐,船在江面上来来往往,我会把自己想象成一只抓住大地的船锚;再比如,绿化工和环卫工大多都是年龄偏大的人,他们头上顶着的白发,我会联想到秋天盛开的花朵,联想到人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奋斗的精神。
简而言之,就是一个写作者要把生活和写作关联起来,就是要从日常观察。在平凡世界中,提取出它的不同点,并赋予自己的理解。
没有生命的事物,赋予它生命;有生命的,赋予他精神。
环球网公益频道:您的诗作曾三次登上热搜,总阅读量超2000万次,您对此有何感想?
王计兵:大家都知道我是顶着外卖光环走出来的一个普通的写作爱好者。网络上的朋友叫我“外卖诗人"。之所以会频频登上热搜,正是这种身份反差带来的文化冲击,同时也是体现了广大的网友、读者对一个普通外卖员,释放了极大的善意。
不可否认地说,我的写作水平有被身份加持拔高的部分。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是一首外卖员的诗歌,就在心里埋下了伏笔,就会对文学作品的要求有所降低,而会把更大的善意释放出来。这是人性善良的一面,也是生活中特别美好、特别珍贵的一面,而我恰恰是这种善意释放的受益者。
环球网公益频道:您的作品先后被各大媒体报道,这些对您有何意义?
王计兵:我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如果我低着头,肯定不是因为果实,而是因为背负着恩情。不仅是民间的网友,包括我们的各大媒体对我进行报道,这种感觉会让我更加沉重。这种荣誉一方面是对我个人树立了很强大的信仰,对写作更自信;另一方面,我也会进一步提醒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被整个世界所善待。我不发光,我只是一面镜子,所以说我要发挥镜子的作用,要把这种光环反射出来。我会负责任地告诉所有人:普通人可以有梦想,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一切的美好源于不断努力,不断坚持。爱好产生信仰,信仰产生力量。
环球网公益频道:您认为自己的诗歌作品在当代文学界有何独特之处?您的作品对当代文学有何贡献?
王计兵:我认为我的写作和当代文学界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朴素,在于真实。我是用我的生活经验在写作。这种生活经验的写作更容易走进普通读者。长期以来,诗歌常常处在一种普通人遥不可及的状态,而我的诗歌的出现,恰恰是把这种状态回落到普通人之中。我的写作和文学界的写作的最大区别就是和普通读者之间没有距离,这是我的优点,也是我对当代文学的贡献。我认为这进一步阐明了文学是一种百花齐放的状态。任何一个载体,都需要这种百花齐放的状态,有了它才更能宽广地适应于更大的人群,能够扩宽一个特定文学的载体对于受众的延展性。
环球网公益频道:请您谈谈您的代表作《赶时间的人》的创作背景和灵感来源,以及您希望通过这首诗传达给读者的信息。
王计兵:《赶时间的人》这首诗歌的创作,源于2019年一天晚上的送餐。一个年轻的顾客,连续3次故意留错地址。因为老小区需要爬楼,我就相当于连续爬上爬下了18层楼。可我的工作一直都是争分夺秒的状态,这上上下下爬18层楼,导致我的订单超时。当时那个年轻的顾客,应该是他情绪的低落期,我甚至可以看出他有一些沮丧,然后他就用一些不太友好的言语攻击了我。希望我可以成为他情绪的出口。当天晚上,我就怀着很多委屈,在回来的路上想到了自己的工作。甚至想到了这个时代,所有人都是赶时间的人。再结合着我本身是一个外卖小哥,所以我加入了外卖的元素。在这首诗歌之中,最后我所要表达的一个观点就是:用双脚锤击大地,在这个人间不断淬火。这种淬火是告诉人们,我们需要生活的不断捶打,才会不断坚强,最后才可以淬火成钢。捶打和淬火只会让我们变得更加强大,更加坚强,更加积极。
环球网公益频道:《我笨拙地爱着这个世界》这首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思考?您是如何将这种情感与思考融入诗歌中的?
王计兵:这是一首情诗,是献给我爱人的爱情诗。表达着我对家人之间这种爱,同时也是表达了对这种爱的一种愧疚。一个女人把她最美好的一生托付给了我,和我相依相偎的牵手一生,让我特别珍惜。
另外,很多读者其实没有看出来,我这首诗歌里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感恩那个邻居。这种邻里友好的关系,才触发了这首诗歌的产生。这种赠与行为,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温暖。负责任地说,我曾经有过17年没有买过衣服,不是我买不起衣服,而是由于早期生活的艰苦,给当地熟识我的乡里乡亲留下了一个贫苦的印象。每年都会有人赠送一些衣服给我家。我不是没有衣服穿,而是衣服多到穿不完。后来我们还把这些衣服分别赠送给了我的亲朋好友、认识的人。这是一种邻里有爱的传递。
环球网公益频道:《低处飞行》一诗的意象和象征意义是什么?您是如何构思和创作这首诗的?
王计兵:《低处飞行》这首诗歌的一开始,我就阐明了一个观点:不是所有的翅膀都可以展翅高飞,低处的飞行也是飞行。这是生命的一种态度。不是所有长翅膀的鸟都叫鲲鹏,都可以鹏程万里,而更多的绝大多数是麻雀,是蜜蜂,是蝴蝶。但是我们同样拥有着羽毛。谁说低处的天空不是天空?这是生活的一种态度。
最主要的象征意义就是说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我们真实地感知生命,不断拓宽自己的生命宽度。幸福是内心里的一种感觉,永远都不是我们把手可握之物。只要我们感知到了幸福,幸福就会永远存在。是时时刻刻陪伴着我们的。
构思和创作这首诗的一个巧合点就在于。2023年杭州举办了一个小哥节。截至2022年,全国的小哥总量达到了8400万,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当时组委会邀请我写一首主题诗歌,刚巧我也正在构思外卖群体这本诗集的创作。组委会给我释放一个积极的信号:我们也是也是被关注的一个群体。联想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速度是略快于普通人群,相当于一种飞行的状态,所以就写下了这首《低处飞行》。
环球网公益频道:在您的诗歌作品中,有哪些是您特别推荐读者阅读的?为什么?
王计兵:其实想推荐的有很多,因为都是我写的,所以我对自己的作品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如果要挑着名目推荐的话:《赶时间的人》《父亲从乡下来看我》《娘》《我笨拙的爱着这个世界》《低处飞行》《两个妈妈》。这些都是我特别想推荐的,这里包含着生活的、亲情的、爱情的,以及我对这个世界的看法,算是我这几种思想的代表作。
环球网公益频道:除了您自己的作品,您还有哪些其他喜欢的诗人和诗作?能否给我们推荐一些?
王计兵:同时想推荐的人也非常的多。比如说胡弦,比如说张二棍。他们分别是学术诗人的代表和民间诗人的代表。像胡弦老师的写作技法的运用,以及语言张力的把控等等,都让我们这些学习诗歌的人十分敬佩。张二棍恰恰是朴素诗人的代表,他的作品非常扎实,非常接地气,又直逼灵魂。这是两条平行的线,有种一个走天空一个走陆地的感觉。如果把两个人的作品结合着去读,交叉着读,肯定有一种不同的感受,会特别奇妙。
环球网公益频道:对于想要了解和学习诗歌创作的读者,您有哪些建议和指导?例如如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提高诗歌创作技巧等。
王计兵:如果用我的经验来说,首先是阅读。我不相信一个不喜欢阅读的人会写出特别优秀的作品。从阅读中能找到自己的欣喜感、新奇感。这些“新”就会开启阅读者的新思想。再者就是观察,要注意观察生活,要善于从普通的生活中找出普通的不同点。
还有一点要注意,每一个写作者,创作状态都是波浪状的。有时会高,有时会低,每个人都不可能持续保持创作的旺盛期。当你处于创作低谷的时候,也不要气馁。尝试着训练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哪怕是每天只能写出一个两个精彩的句子,日积月累也会不断为自己的写作积累经验。写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然,天才的诗人有,不过只是极少的一部分,所以说他们才会成为天才的诗人。
而广大的创作者,特别是我们作为写作的爱好者。都要经过前长期的坚持和努力,在日积月累中不断进取,积少成多的一种创作状态。内心一定要保持平和。况且要保持着一颗独立的,判断世界的思想观点。
我不支持不顾一切的文学爱好者,有很多的例子就是为了写作而不顾一切,把现实的生活置于不顾,最后一切都一塌糊涂。一个喜欢写作的人,首先要过好自己的生活,从生活中提取诗意,这种的作品才是最有生命力的作品。
环球网公益频道:您在未来的诗歌创作中有哪些计划和目标?是否有新的创作主题或方向?
王计兵:本来2024年我原计划是创作两部诗集,年头一部,年尾一步,年头的这一部已经提前实现了,接下来我会致力于创作第四本诗集。会把自己的写作视野进一步拓宽,尽量全方位的描写这个世界。另外,我还有一些跳出诗歌写作的框架,去尝试其它题材写作,去用个别人物穿起历史的走向。用个人的人生轨迹为出发点,去叙述时代进展的线索。
环球网公益频道:您如何看待当代诗歌的发展趋势和挑战?您认为当代诗歌应该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王计兵:实际上,历史从未像现在这样,也可以说,诗歌从未像现在这样呈现一种蓬勃的状态。况且,流派从来没有哪一个文学载体像现代诗歌这样呈现出这么多的分歧。百家争鸣,这是好的一面,而面临的挑战也恰恰如此。
我个人觉得,有一些写作方向是偏颇的,是走不通的。当然这种感觉仅仅是我自己的个人感觉,也可能对我个人也是一种挑战,但是我认为的这种短头路或者是死头路上,仍然有大量的创作者在走,在拥挤。
当代诗歌要面临的挑战,取决于个体对于文学、诗歌创作的理解。更需要一个个有经验的、有能力的创作者站出来引导。现在网络如此发达,打个比方说,有一个人牵头引领几个群,有几个人牵头引领几十个群,让大家相互串联,进一步探讨,从中找出更加明确的有利于诗歌写作发展的道路。我认为这种办法,应该是一条捷径。
环球网公益频道:对于年轻的诗歌爱好者和创作者,您有哪些寄语和建议?您希望他们如何从您的作品中汲取灵感和力量?
王计兵:我想起了一句话:“比起明天,我们永远生活在最年轻的一天里”。何况他们还是年轻的诗歌爱好者和创作者。万事皆有可能,未来路还特别长。坚持爱好,形成习惯,就会产生一种生活的惯性,当你热爱写作,爱的时间越久,就越不能放下,越舍不得放下。这种舍不得就会对你的人生造成影响,甚至影响到你的性格。我相信,一个热爱写作的人,肯定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是一个对着生活有着博爱的人。文学终将让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好人。写作是生活的调节剂,它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有滋有味。
如果用我的作品为例,我希望大家可以从我的作品中读到情感的力量,因为情感的把控是我作品的最大特点,也是我最引以为傲的优点。我的作品中时常呈现这种浓烈的情感氛围,这应该是我有别于其他作者的特点。而情感是最容易沟通、最容易传递的一种方式。甚至说,生活中,如果你不知道应该喜欢什么,那就喜欢自己吧,你喜欢了自己,就是喜欢了父母的孩子,就是喜欢了孩子的父母。这种喜欢是可以传递的,会让我们的人间越来越好。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