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东北亚地区,当时被称为北狄和东夷的国家包括高句丽、百济、新罗、倭国等,后来高句丽和百济被灭国,倭国改名叫日本,又出现了渤海国,东北亚的政治格局终于稳定。
大唐与新罗、渤海、日本三国的联系,虽然除了日本之外,另两国都有陆上通道,但一方面辽西走廊通道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毕,另一方面受周边少数民族势力影响,陆上通道并非主流。但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从性价比的角度,乘船成了联系几国最便捷的方式,并建立了数条海上航道。
这就是贯穿东西的唐代丝绸之路最东端——东北亚海上丝绸之路。
【以山东半岛登州为核心的北线,登州海道】
登州海道是最古老的海上通道,从新石器时代就沟通了中国、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也被称为北线北路。
登州海道从山东半岛登州(现山东蓬莱)出发,向北横渡渤海海峡到达辽东半岛末端(现辽宁大连附近),再沿辽东半岛海岸线一路向东北方向到达鸭绿江入海口(现辽宁丹东附近),再沿着朝鲜半岛西海岸线一路向南,经聃罗国(现韩国济州岛)到达朝鲜半岛最南端,再经对马岛到达日本列岛。
这条航道虽然路途遥远曲折,但一路都沿着海岸线和岛屿,既可以随时补充淡水和粮食,又能够避免海洋深处的惊涛骇浪。对于熟悉海况的人来说,驾着木筏就可以穿越渤海,完成这条航道并不存在技术障碍。
随着时代的发展,航海技术越来越发达,能够在海洋中抵御风浪的海船也越来越普遍。在汉朝,汉武帝刘彻征服辽东,在辽东和朝鲜半岛设立汉四郡,就是从登州出海,直接横渡黄海到达大同江口,再之后隋炀帝征高句丽也是同一条线路。
这就是从登州出发横渡黄海的北线南路,也称为黄海航线。之后又有些变化,两端都增加了港口,变成了一条复线海路。
山东半岛上的港口增加了密州板桥(现山东胶州)、琅琊(现山东青岛)、莱州等,朝鲜半岛上的港口增加了直达百济的江华湾和唐恩浦口。包括海州(现江苏连云港)也成为登州海路的一条补充线路。
但即使如此,北线北路那条最古老的海路仍然存在,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乘坐跨海巨舟,这种低成本、安全系数高的航线还是有存在价值的。另外,北线北路也是前往渤海国的重要通道,船只到达鸭绿江入海口后,可以沿鸭绿江溯流北上,再沿陆路前往渤海国的王城。
【从长江口一带出发直达朝鲜半岛和日本的南线,明州海道】
三国时期,山东半岛属于曹魏,江东孙吴政权无法利用山东半岛航线前往朝鲜半岛。于是,吴国曾多次尝试开辟新航道,从长江口出发直航朝鲜半岛,再转往日本列岛。南北朝时期,也有日本的船只走南线前往中原。
但由于技术难度较大,这条航线当时只是雏形,并未成为常规路线。
隋朝开始,中国古代的航海业开始蓬勃发展,并在唐王朝时期达到一个高峰。明州(现浙江宁波)作为南方的主要港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通往东北亚各国主要从明州出发,横渡东海直达朝鲜半岛,并可以通往日本列岛。
另外扬州是南线的一条补充路线,受益于大运河和长江,货物可以从中原腹地一路水运到达扬州,再从长江口出海,直达朝鲜半岛或日本列岛。
而日本与新罗关系一直不融洽,日本通往中原的海路受双方政治关系影响,时断时续。“新罗梗海道,更繇明、越州朝贡”(《新唐书》。由于新罗位于日本和大唐中间,所以日本迫切需要一条不受新罗影响的海上通道,这就是横渡东海连接大唐和日本列岛的航线。
盛唐时期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乘坐的是日本遣唐使的船队,但四艘船只一起到达了两艘,说明了当时中原前往日本的直达航线危险性很大,非常不完善。
随着中国经济中心南移,这条南线开始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到了两宋时期,登州海道先是被辽国影响,后来直接处在金国控制之下。尤其是北方多战乱,占据东北地区的往往是中原政权的敌人,以宋、明二朝为主,为了防范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都对北线登州海道进行了限制。于是,登州海路日益衰落,虽然仍然存在,但与南线相比,已经是从属、辅助地位了。
到了清代,整个中国沿海禁海,只保留了广州一个通商口岸,更是制约了北方对外贸易的发展。
【东北亚三国之间的海上航线】
新罗是唐王朝前往渤海和日本的主要中转站。
三国之间,新罗和日本之间的航线是唐朝和新罗航线的延伸;新罗和渤海,主要通过陆上通道来联系。
日本位于最末端,与渤海国由于关系相对融洽,也有长期的贸易往来。渤海通往日本有两条线路,都是沿朝鲜半岛东海岸,一条北路进入日本列岛的本州岛再前往京都;另一条南路是到达朝鲜半岛的最南端,从对马岛进入日本列岛。
日本从自身安全考虑,或者也有内部各势力纷争的原因,不愿意渤海商船走北路,宁可希望走路途长一些的南路,与新罗通往日本的航线会合。
日本一直对新罗虎视眈眈,所以新罗对日本也颇多戒备,双方的贸易往来受到限制,渤海国成为中原与日本贸易的第二个中转站,海东盛国的渤海国,中转大唐和日本贸易起到了很大作用。
(渤海与日本海上航线)
【唐王朝与东北亚国家的贸易】
通过这些海上航线,唐王朝与东北亚各国都保持了长期的联系,并以朝贡贸易方式保持了密切的往来。
其中新罗使者遣唐179次,唐使赴新罗35次;日本也派遣了近二十批遣唐使前往大唐,但只到达了12批;渤海国入大唐遣唐使也多达163次;
包括被唐王朝灭亡的两个东北亚国家,高句丽遣唐16次,百济遣唐18次。
(各种资料统计数据不一致,数量级大致不差)
(日本遣唐使船1:1仿制品)
唐与新罗的贸易,主要是新罗用毛皮、人参、草药、工艺品等土特产,来换取唐朝的丝绸、茶叶、瓷器、书籍等,后来民间又增加了双方都深(le)恶(jian)痛(qi)绝(cheng)的新罗婢人口贸易。
由于地理位置合适,新罗是唐王朝第一大贸易伙伴,新罗商人还把大唐的商品运往日本和渤海,这样能够获取更多的利益。大批新罗商人往来于中原和半岛,山东半岛有些地方甚至成为新罗人专门的聚居地,设立了新罗馆或者叫新罗坊安置这些新罗人。
唐王朝也专门为管理对新罗贸易,设立了“勾当新罗所”。“勾当”意思是“处理、管理、主办”,是唐人发明的新词汇,到了宋元才逐渐发展成贬义词。
中唐宪宗到文宗时期,就有一位新罗商人张保皋,是通过贸易起家的一位传奇人物。张保皋原本只是唐军里的一个小军官,离职后致力于大唐和新罗贸易,并与新罗国王勾结,有了极大的势力,成为能够影响新罗王废立的权臣。后来虽然身死族灭,但现代朝鲜半岛人仍然视其为“民族英雄”,还拍了一部电视剧名字叫“海神”,算是矬子里拔出来的大个。
唐与渤海的贸易,主要是渤海用毛皮、昆布(海带)、人参、熟铜、玛瑙杯等物品,来交换唐朝的金银器皿、丝帛、粮食。渤海国的商人也很是活跃,海东盛国贸易占其GDP很大一块。
唐与日本的贸易,除了通过新罗和渤海商人之外,还有唐人的大型海船直接到达日本列岛。随着东海航线的完善,仅唐王朝灭亡前的70年间,就有三十余次唐人海船到达日本。日本主要特产是砂金、木材和工艺品,而唐朝提供的商品包括丝织品、陶瓷、香料、图书,后来到了两宋又增加了大量的铜钱。
(山东荣成赤山)
唐代东北亚各国之间的贸易线路是整个丝绸之路的延伸,是以唐王朝为中心、连接东西的庞大贸易体系的组成部分。
贸易不仅给各国带来了大量的财富,还拉近了各国之间科技、文化各方面的差距,尤其是日本、新罗、渤海,从大唐和之后的中原政权中汲取了大量的养分,几乎是大唐的翻版或者仿制品,才使他们在整个古代历史进程中没有落伍。
在古代,贸易路线的兴衰,代表着各国国力的变化以及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变迁。弱势文明既依赖贸易路线来实现发展,又要限制贸易路线以避免被完全控制。
在现代,同样也是如此,只是多了一个区域外势力影响因素。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