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诺斯迷宫号称世界四大迷宫之一,其传说来源于克里特神话,在古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以来的各种文学著作中都被大加描写。米诺斯迷宫里有一个牛首人身,只吃人肉的怪物,叫米诺陶诺斯(Minotaur)。他要求雅典人每年给他供奉7名少男少女。
当雅典第三次纳贡时,王子忒修斯(Theseus)自愿充当牺牲品,以入宫伺机*掉怪物。
克里特岛的公主艾丽阿德涅(Ariadne)对忒修斯一见钟情,并交给忒修斯一团线球和一柄魔剑。公主教忒修斯将线团的一端栓在迷宫的入口,然后跟着滚动的线团一直往前走,便会找到怪物的居处。忒修斯放线进入迷宫,在迷宫深处找到了怪物,经过一场殊死搏斗,终于*死了怪物。借助来时的线团,忒修斯得以安全无误地从迷宫中走出来。
这则神话是一个隐喻,就像我们人生成长的道路,其复杂性就像是米诺斯迷宫,有许多出入口,径道错综曲折。在每一个出入口,有很多的谜团在当时的我们看来,是一直难以理解的,也有无穷多的可能性,我们可能没办法画出完整的地图。
为了穿越人生的迷宫,实现我们的梦想,我们需要忒修斯手中那样的一个线团,指引我们抵达目的地,完成人生的使命。然后,无论我们这一生做了什么轰轰烈烈的事,最终又都会回到原点。
作为一个开拓者,在通往迷宫的过程中,每迈出一步,问题的复杂性就会增加,问题的解决方案也就多出了许多的可能性。开拓者不断地记载自己追梦路上走过的路线,将各种线索连成一个慢慢扩大的解释网络。
在穿越人生的迷宫时,你可以循着前人走过的路、留下的线索和解释网络,让自己少走一些弯路,成长得更快一些。我愿成为你穿越人生迷宫的开拓者之一,把我的经历和研究凝结成书,如果它能成为你成长路上的艾丽阿德涅之线,将是我莫大的欣慰。
我的家乡是湖南一个偏僻的乡村,那里信息闭塞,祖辈们世代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我的小伙伴们大多初中甚至小学没毕业就停学在家,或者跟随大人外出打工。
我的母亲是中国传统农村妇女的典范,她勤劳坚毅,以相夫教子为己任,却又命运坎坷。在最应该学习的年华,碰上了文化大革命,加上家境贫寒,尽管母亲学习成绩优异,却也不得不早早辍学,挣工分、攒粮票,以让自己和家人能少挨些饿,少受点冻。
我的父亲算是村里读书较多的文化人,高中毕业后参了军,参加了西沙海战和对越自卫反击战,九死一生,侥幸活了下来。退伍后,父亲没有接受组织安排的工作,而是下海经商。他常年在全国各地奔波,一年只回家三、四次,主要目的是为了给我们送开学的学费,而且他总是深夜回,第二天便早早地离开。
我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学习,母亲终日劳作,尽她最大的努力为我和两个哥哥营造最好的学习环境,并照顾我们的生活。爸爸则总是提前为我们准备好学费,他从不让我们为学费担心,并总是乐呵呵地告诉我们,他在外面多好,无论遇到什么都不害怕,都能应对,外面的世界很大也很精彩。
父母在最好的年纪错过了学习,却异常坚定地相信读书改变命运,他们非常重视我们的学业,无论身边多少孩子辍学打工,都坚定地要求我们兄妹努力学习,都必须读完大学。在求学这件事上,我们三兄妹也都不负父母所望。
受父母勤劳精神的影响,我比同龄人在学习上都要更勤奋。我常常早起,看到天边的鱼肚白,在日出之前背诵课本,在晨曦中背着沉甸甸的书包,一边默念着文章,一边翻山越岭到6里外的乡村小学上学。下午则迎着落日,带着一天满满的收获,欢乐地回家。我在河边放牛时阅读,在山上拾柴火、采蘑菇的间隙里阅读,在夜阑人静的星光下阅读,我读完了我所能获得的所有的书籍,做完了我能拿到的所有的练习册。
我的学习成绩很好,总是能以绝对的优势在大大小小的各类考试和竞赛中,拿到全校第一,全镇第一,甚至全县第一,也多次获得了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的全国奥林匹克竞赛奖牌。大家都认为我能上清华,成为一名科学家。
清华是当时的我所听说的最好的学校,科学家是我听说的最伟大崇高的职业,读清华、当科学家,成了我儿时最大的梦想,也是我学习最大的动力。年少的我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多难的事,只是一件需要努力的事。
我以全市前三的成绩,通过了湖南省理科实验班的特招考试。每年省理科实验班都会在全省特招一批成绩最好,尤其是奥赛成绩最好的学生,这是一个为培养国际奥赛金牌得主而成立的省集训营。参加实验班特招考试的那天,是我第一次来到省城这样的大城市,内心无比的兴奋、好奇、满怀憧憬和希望。
但是在省实验班三年高中的学习,却如同炼狱。一方面,我是乡里来的妹子,到省城前我从未说过普通话,湖南又是十里不同音,老师和同学很难听懂我说的普通话,更听不懂我的英文;另一方面,这是我第一次离开家乡,我特别想家,常常半夜里捂着被子、流着眼泪想妈妈。
实验班的学习强度非常大,高一要学完高中三年的课程,高二开始学习大学课程,高三时,开始分为竞赛组和高考组,竞赛组会邀请到很多大学教授来上课,为冲刺国家甚至国际奥赛金牌而战斗。淘汰未进入竞赛组的同学则进入高考组,自己看书复习,迎接高考。所以班里每一个人都为进入竞赛组而拼尽全力,一群变态的学生变态地努力着、竞争着。
高中前两年,为了能进入化学竞赛组,我全力以赴地研究化学奥赛题,学习大学的化学课本,严重偏科。直到高二结束的暑假,我入围了竞赛组,却深感身边奥赛高手太多,靠夺取金牌上清华是无望了,于是选择退出竞赛,加入高考的大军中。
高二那年我试着参加了高考,分数远超湖南省重点大学的分数线,但离清华还很远。我用一年的时间,异常刻苦地自学,把化学之外的功课补上去。但高三高考的那天,尤其是考数学时,酷暑加上一段时间的失眠,脑子昏昏沉沉,一度差点晕过去,也一度想放弃,但还是支撑着坚持参加完所有的考试。并以自己不怎么满意,但别人看着还不错的成绩进入了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
物理系的学习有大量的试验、建模和编程,这些都是从事物理研究的基本功。我很快发现自己其实并不适合走科研这条道路,我不喜欢也不擅长与仪器设备及电脑程序打交道,但还是一直努力坚持着。除了学习物理专业的课程,我还选修或旁听了材料科学、计算机、电子科学与技术、通讯工程、图像处理等专业的课程,都是在理工科范畴。
只局限于理工技能知识的学习,缺乏文史哲知识,缺乏对世界、对时代、对社会、对产业、对职业的宽广见识与眼界,缺乏对人性本质、人生信念、人生意义和目的的深度思考,缺乏对自我真正的热情和天赋才能的深刻认知与发现,缺乏对社会与自我关系的正确思考和定位……眼界的狭隘,见识的浅薄,让我在毕业择业时变得十分迷茫,这种状态影响着我生活的各方面,并持续了很长时间。
我们生活在一个受自然规律所支配的宇宙中,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社会之轮滚滚向前,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许许多多、实实在在的好处,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存与生活方式,所以我们要学习自然科学,认识并发展科学技术的力量。
我们也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契约之中,这个社会契约包含世界地理、历史、种族、民族、文化、政治、经济……这些因素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意识、物质生活和人生命运,并且常常占据上风。关键和重点就在于我们如何培养自己自由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帮助我们透过宣传的迷雾,发现问题,洞悉本质,预测未来,顺应、加快或改变历史的进程。
在同样的宏观条件下,我们还受着根深蒂固的人性因素的制约——每个人都有强大却易错的理性和与生俱来的“自恋”,二者的结合便使人“形成了不同的观点”;人的思维观念、学识才干不同导致“学历和财产不同”、“社会划分成不同的利益和党派”。
在外在(自然的、社会的)世界与自我之间,我们怎样定位和处理二者的关系?在物质经济上,我们如何安生立命?在思想精神上,我们的灵魂何处安放,我们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何在?物质经济的满足与思想精神的追求如何协调统一?
技师易得,人师难求。诚如领导力之父沃伦·本尼斯所说的:“不幸的是,大学并非最佳的学习场所。有太多的大学与其说是高等教育的场所,倒不如说是高级的职业学校。很多大学只生产目光短浅的专家人士,他们也许是赚钱的奇才,但作为人他们却是不完整的。
他们学会了怎样去做事,却没有学会怎样去做人。他们不学习哲学、历史和文学等等全人类的经验,而是只关心专门的技术。除非技术的使用者首先解决了那些最重要的人生问题,否则技术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理工技能必须建立在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哲学、文学等通识博雅的知识底蕴之上,建立在对自我深刻的认知,对世界、社会、行业、职业、公司、岗位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上。一个人只有在掌握了思考和选择的自由,完成了对人生信仰、社会与自我的关系与定位之后,他所学到的方法、技能和工具才能对他的事业成功与人生幸福发挥真正的作用。
重理轻文的社会风气和学校教育没有做到这一点。学生自己也没有学习文史哲的意识,不愿花时间认识自我、认知世界、了解社会,并思考自我与世界、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觉得做这些事是在浪费时间。因为花一小时来思考社会与人生,就意味着少了一小时学习技能、考高分、攒学分、获得职业证书等。
在学校学到的许多东西,进入社会后能用到什么?恐怕大部分可能终其一生都没再用过。可是,学生进入社会后,在一生中的每一天都需要用到的最有价值、最有用的认知——对人生信念、理想、目标的理解;对自我的本质、内心深处的价值观以及个人独特的热情和天赋才*了解;对自己想要成为的人的明确和定位——却没有得到充分的训练,没有得到充分的思考和清楚的定义。这正是今天许多大学生,甚至名校硕士、博士,在工作几年后抛弃所学专业的原因。他们感到沮丧、失望,感到被引入歧途,迷茫焦虑。
所以,享誉全球的教育家,耶鲁大学前校长理查德·莱文曾说:“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居然拥有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在大学毕业后才需要去学习和掌握的东西,那不是耶鲁大学教育的任务。”
大学教育的任务应该是什么呢?理查德·莱文在他的演讲集《大学的工作》中提到:“耶鲁致力于领袖人物的培养,本科教育的核心是通识,是培养学生批判性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通识教育的英文是“Liberal education”,即“自由教育”,是对心灵的滋养,其核心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责任、远大的志向。自由地发挥个人潜质,自由地选择学习方向,不为功利所累,为生命的成长确定方向,为社会、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
诚如居里夫人在给女儿的信中所教诲的:“我认为,你们必须从一种理想主义中去寻求精神力量。在不使我们骄傲的情况下,这种理想主义可把我们的希望和幻想上升到一个很高的境界。如果能追随理想而生活,本着自由的精神、勇往直前的毅力、诚实不自欺的思想而行,则定能臻于至美至善的境地。
要相信你到这个世界上来是有目的的。是为了造就自己,是为了帮助别人,是扮演一个别人替代不了的角色,因为每个人在这场盛大的人生戏剧中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如果你不扮演这个角色,这出戏就有缺陷了。
只有当你意识到自己要在世上完成一件事、扮演一个角色、必须自立时,你才能有所作为,生活也因此具有了崭新的意义。我们必须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我们必须相信我们的天赋是要用来做某种事情的,无论代价多么大,这种事情必须做到。”
一个人只有首先解决了这些最重要的人生问题——理想主义的信念,自由的精神,独立的思考与自主的选择,找到自己的天赋和人生必须完成的那一件事,学会自我学习与管理——才能秉承自己的人生信念而活,进而产生自尊、自重、自由与自制力,并且内心平和。
一个有着内在信念和价值标准的人,就不会以旁人的好恶或与别人比较的结果,来衡量自己,亦不会被社会流行和噪音裹挟着,漂泊不定、茫然无措,而是目标明确、意志坚定、踏实沉着,如此才算真正开始走上学习与成长之道,才算具备了获得成功与幸福的能力。
就我自己的大学学习而言,我以优秀的GPA本科毕了业,并保送中科院读研究生,进入了传感技术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我获得了大学毕业证书和学历证书,却并没有完成大学应该完成的任务。
当我真正地走进科学,每天跟着一群真正的科学家,非常努力地做研究,却并没有梦想成真的激动和快乐,现实中枯燥的科学实验和亦步亦趋、规矩方圆、力求稳妥可靠的航天工程任务,与我想象中天马行空、脑洞大开、一切皆有可能的科学探索天差地别。
我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这一生存在的价值是什么?我要怎样才能更快乐?我热爱什么?我能做好什么?不做科研,我还能做什么呢?我朦朦胧胧地开始思考我的人生,冥思苦想,却一无所获。
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时期的思考其实也并非一无所获,反而是人生的一次跃迁,从对生涯和人生的无知无感跃迁至迷茫和困惑,从不知道自己有困惑到开始意识到自己有困惑。问题一直在,只是以前没有意识到。
尽管我以中科院和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和优秀学生干部的荣誉完成了硕士学业,可是毕业后我应该做什么?我依然找不到自己的答案,也无人能帮我指点迷津。
我迷失在传统高等教育中,本质上什么也没有学会,这注定了自己将经历一段漫长而无序、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日子。
硕士毕业后,告别实验室。我把自己投入到社会的丛林里,研究和尝试了很多的职业方向,参加各种社群,与形形色色的人谈人生、聊职业规划与发展……
这段时间是我最焦虑,最失落,最迷茫的日子,也是人生尝试、体验、思考问题最多的日子。每天都像身处黑暗的迷宫,似乎有千万条路可走,却又似乎永远也找不到一条自己想要的出路。
无人指引,前路茫茫,混沌中曲曲折折了三年,我依然未能完成从一个优秀的读书人到一个合格的职业人的转变,更无从谈及从一个合格的职业人成长为出色的职业高手,对从一个职业高手升级成为一个卓越的组织领袖更是概念全无。
彼时的我,不知道生涯是需要规划的,人生是可以设计的,成长是有科学的进阶路径和方法的,自然也就无法开展相应的省思和学习课题,更不会有相应的理解和体验意义上的深入。
没有航向,所有的风都是逆风;不知道前行的路,所有的行动都是布朗运动。无志向、无信仰、无目的、无规则、无眼界、无见识,判断力极其苍白……懵懂中,我又回到了读研的实验室,跟随导师重新开始科研,并很快转至国家重大型号项目管理岗。
科研的理想漂浮在半空中,无法升华又不甘沉落。想要在某个领域有所成就,有所建树的心,让我在工作的同时沉下心来,大量地研究探索人生选择和生涯设计这个命题。我在复旦、上交、上财、同济等各大高校旁听经管和人文艺术类的课程或讲座,参加并举办各种读书会,到许多社会公益组织做志愿者。
这段时间的状态就像诗人理查德·威尔伯写的:“我们常常徘徊在自我的丛林中,只是那些目光呆滞的人才看不清,那就随他们去吧。我们需要按照自己的意志游荡着穿过整个丛林,并在出来后开始理解自己和这个世界。”
人生的转折点,是在2014年底报考和君商学院时,受师兄单其武《奋斗者:一个高级咨询师是怎样炼成的》这篇文章的启发和激励。同时受到和君商学院院长王明夫先生在《建设你的知识结构:企业家和投行家阅读书目单》的启发和指引。
王明夫先生在书单的卷首语中写道:“一个人的阅读史,往往就是他/她的精神成长史和能力发育史。但凡职业高手,始学于知识,悟道于实践,境界至高则臻于法无定法,游刃于无形。底蕴的厚度决定事业的高度,合理的知识结构支撑起职业高手。”
循着这份书单的指引,我立志用三到五年的时间,沉潜内修,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丁”字形的复合式知识结构:
一方面要拓展眼界和见识,在知识面和视野上要足够宽广,跨学科搭建“国势 产业 管理 资本”的核心知识体系,和“文史哲儒释道 心理学 职业技能和技巧 科技 法律 健康养生”的辅助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训练专注和持恒,选定一个目标专业领域,做到足够纵深,要在这一领域里著书立说。
本着不可一日不读书,一周至少一本书的原则,我开始广泛阅读经济、金融、管理、人文、社科、人生传记等各方面的书籍。持续学习,日积月累,用三年时间涉猎了300多本经典,看完了书单中的160多部电影以及其他的一些有着深刻思想和人性洞见的电影。
在2015年读商学院的同时创办了水滴读书会,一年办了200多场线上读书会或论坛讲座,链接了来自全国各地、各年级、各行业的老师和同学。
商学院的课程结束后,我参加了头马国际演讲俱乐部,一边沉潜阅读,一边与各行各业的人一起练习演讲,分享交流,一年零三个月参加了60多场演讲活动。
2017年1月,我把线上的水滴读书会转型为线下的水滴成长研习社,18个月的时间设计并举办了73场主题和形式各异的原创线下工作坊,专注于人生与成长领域的研究、分享和讨论,书写的读书笔记和工作坊策划材料大约有半米高。
藉由阅读、写作、做演讲、听讲座、办工作坊、与人对话,在知识与社会的两大丛林中交错穿行,既有淡雅自处的深思顿悟,亦有多种思维激烈碰撞时的四射火花,我逐渐形成了职业规划与人生设计领域的结构化认知。
回顾走过的路,我从偏僻的乡村走进繁华的都市,从学习优异的“天之骄子”坠入社会的迷宫。我从重度失眠抑郁的人生低谷爬起来,不断尝试,不断探索,沉潜内修,自我塑造。
我开始发现,有时候,迷茫对于人生的成长是有帮助的,迷茫混乱的过程,也正是生机迸发的过程,也只有在混乱中,人们才会知道自己的人生应该抓住一些东西。当我们最终穿越混乱迷茫的丛林,从此我们的生命将进入崭新的世界,既有未来的意义感,又有当下迎接挑战、精进技艺的成就感,每天都将“活在高潮”,新鲜隽永,成就非凡,直至生命尽头。
在自我成长学习的过程中,我慢慢地认识了自我,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帮助人们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找到人生使命和“心声”。在自我成长和帮助他人成长的过程中,我也渐渐成为了朋友眼中行走的图书馆,自我管理达人。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